2020年6月,上外德語系、卓越學院多語種國別區域實驗班的張希即將以畢業生的身份走出校園。大學期間,她的內心深處一直燃燒著執著向前的闖勁和不肯服輸的拼勁,大二時,張希就通過了外交部人才選拔考試成為外交部定向培養人選。
今年畢業後,她將踏入更廣闊的天地,繼續追尋夢想。張希希望,今後也能用語言丈量世界,不辱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與擔當,步履堅定,築夢踏實。
採訪 | 全玥 楊二一
撰稿 | 喻佳珩 王兆隆
編輯 | 安然然 楊二一
審核 | 韓駿 黃心怡 陳泰然
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張希也不例外。自疫情爆發以來,她便時刻關注著疫情的動態,思考著學德語的自己能夠為疫情的防控做些什麼。當她看到有防疫志願者的相關招募時,便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疫情初期,國內形式嚴峻,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一度緊缺,遠在海外的華人華僑想要向國內進行捐助,但缺乏語言的支持,學習德語的張希便擔負起了翻譯相關醫療文件和倡議書的工作。
疫情吃緊的那段時間,張希一邊密切關注著疫情動向,一邊忙碌於志願工作,將中文的醫療物資標準對應到德國的標準,以此指導物資的採購。
「自己平日所學,此刻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張希感嘆道。
倡議書的格式以及倡議書用到的常見表達,她在平時的學習與閱讀中都接觸過,有了平常點滴的積累,翻譯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但是張希也提到,翻譯工作並非總能一帆風順,部分醫療名詞專業性強,對於一般的語言學習者來講比較陌生。張希坦言,面對這些專業性強的詞彙,她需要上網仔細地查詢核對,有時還要向身邊的醫護專業人士請教。
為了提高表達的準確性,張希會與同樣從事志願工作的朋友反覆交流討論。這一切的細緻與努力,為的就是能夠準確無誤地傳達信息,為這場疫情阻擊戰提供最強有力的語言保障。
三四月份時,疫情開始在其他國家蔓延,已經結束第一份志願工作的張希,在看到國外疫情的相關報導時,決定再次貢獻自己的力量,將中國抗擊新冠疫情的經驗與方案傳播出去,幫助國外人民共同戰疫。
她與同伴一起,結合中國目前對於新冠疫情採取的應對措施,協助翻譯和校對防疫手冊並推送到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她希望能夠通過大家的努力,引起國外人民對疫情的重視,消除他們對疫情的恐懼,分享給他們科學的防護方法。
可以說,對於六月份即將畢業的張希而言,除了完成大四下半學期的學業之外,她把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奉獻給了疫情期間的志願服務。
在長達兩個小時的採訪過程中,張希學姐給我們留下了開朗、健談的印象。她講話語速偏快、咬字清晰、邏輯性強,既有明確的目的指向,又不時有觀念輸出的句子跳出來。
這種語言習慣似乎與她豐富精彩的履歷正契合:卓越學院與德語系雙院制培養模式;現任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生聯合會主席、曾任卓越學院學生會主席;在校期間積極參與校團委思索講壇部、西方語辯論聯隊等各類學生活動;入圍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評審,獲得上海市大學生年度人物提名,擬獲評「2020年上海市優秀畢業生」……
當讓她用一兩個關鍵詞評價自己的性格時,張希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隨和」。
「因為我是辯論隊的嘛,可能講話時目的比較明確,有時會給人無形的壓力。但是從做事上講,我很願意聽別人的意見、了解別人的想法。」她直言自己的性格中存在「享樂主義」的成分,更傾向於能帶給自己體驗感和成就感的工作。
比起功利地考量每一次經歷在簡歷上的分量,張希更願意堅持興趣導向。她坦言,運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令她感到非常快樂。在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她曾擔任德語志願者,負責字幕翻譯和校對工作。
「我很喜歡看各種電影,被通知通過志願者選拔的那天,我特別興奮。」
《竊聽風暴》是她最喜歡的德國電影,慘澹的大環境下的個體善良令她動容。談起電影,她滔滔不絕:「我很喜歡《布達佩斯大飯店》。電影的內核是悲劇,但有些人還是在悲劇的環境中慢慢地、努力地去生活,這非常打動我。」
除了電影節,進博會、德語風採大賽等活動的志願者經歷也令她印象深刻。「參與進博會的那幾天,總想著要事無巨細地把所有事情安排妥當,一整天忙下來,每天的平均睡眠只有兩到三個小時。把(接待的)代表們送走的那一天,我也大大鬆了一口氣,在回程的路上安心睡著了。」
畢業於上外附中的張希,在進入大學之前就已經有了七年的德語學習經歷,並在雙語班中較早地接觸到了法語、西班牙語、日語等其他語言,受到了多語環境的薰陶,德語、英語均達到C1水平。
當被問及選擇德語學習的契機時,張希沒有給出我們所期待的「標準答案」:「考初中的時候我自己也沒有什麼概念。只是聽說上外附中的德語教學水平很不錯。確認錄取後我們還需要填寫一張小語種相關的志願表,然後接受分班考來確定語種方向。」
張希提到,當時自己對於專業不了解,她的志願表是爸媽幫忙填寫的。「可能也沒對我抱太大指望,他們就按照表格上給的順序填了德、法、西、日,於是我就陰差陽錯地去了德語班。如果非要說得浪漫一點,你們可以把它看作是命運的安排。」她笑說。
在長達11年的德語學習生涯裡,語言深刻地塑造了張希的性格,也使她深掘出了德語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堅持興趣導向的同時,張希逐漸成長為一名責任感很強的學生領袖。
「一旦一件事情成為我的責任,我就要盡力把它做好。」回憶起大一時候,為了完成一篇拉丁語作文而挑燈夜戰,甚至趴在寢室書桌上睡著的自己,張希的語氣柔和而滿足。
張希作為中國代表參加
模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
張希的內心深處一直燃燒著執著向前的闖勁和不肯服輸的拼勁。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她對人生的規劃更加明確和通透,也慢慢有了「佛系」的一面,但是她踏實逐夢的腳步並沒有放緩。
在她看來,大學就是不斷嘗試、不斷尋找人生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從懵懂的迷茫走向逐漸清晰的時期。
「在不停學習,探索道路的時候,沒有哪一件事100%正確,沒有哪一條路是100%通向成功,但在不斷的尋找過程中總會有意外的驚喜。」
大學期間,張希有著豐富的海外留學和交流經歷,她曾獲國家留基委資助,前往德國海德堡大學留學;也曾前往美國喬治城大學參與暑季項目,參訪中國駐美國大使館、CGTN北美分臺、布魯金斯學會等。
她也曾作為「上外-哈佛學聯交流互訪項目」代表,在藤校學子的陪同下前往美國波士頓和紐約兩地的知名高校和社會組織;獲評2018年度復旦大學全球治理人才培養項目獎學金和「榮昶學者」稱號,前往奧地利維也納外交學院進行國際組織、中歐關係、外交外事等方面的專業培訓等等。
張希認為,從德語學習的角度來說,由語言去深入了解一個文化最典型的途徑應該就是這樣的留學交流機會。在所有的留學經歷中,大三時的海德堡交換經歷對她來說有著最為特殊的意義。
在中學時,主攻德語的張希已經有過德國遊學的經歷,因而海德堡的生活似乎並不完全新鮮和陌生。但是相比於在國內大多數時間都是圖書館、教室、宿舍三點一線間往返的學習時光,獨自一人在海德堡大學城辦理入住手續、應付生活上方方面面的瑣碎,對張希來說算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在海德堡,她每天從宿舍去往教學地點就要花費40分鐘的時間,活動空間的拉大,拉開了學習與生活的距離。這讓張希脫離了「100%做學生的感覺」,也讓她開始思考如何走出傳統意義上的學生身份,更好地投入社會。
張希認為,留學生活是一個沉浸式學習德語思維的過程。「那裡所有人輸出的都是地道的德語表達,完全不需要中文做中間的翻譯跳板,也不會受太多母語認知的影響,這段經歷確實極大地提升了我的德語水平。」
這種語言習慣的轉變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張希看待問題,甚至觀察世界的角度,讓她看見了自己身上更大的可能性和更多元的人生選擇。
回顧自己的大學時期,張希坦然這一路既有愉悅、榮光,也有過質疑與困惑。
獲評「年度人物」榮譽稱號後,張希在欣喜之餘,也經歷過一段時間的壓力和困擾。
「當你去匯總你大學期間的經歷,並且想讓別人去肯定你的優秀時,其實是挺掙扎的。我覺得我身邊有很多優秀的人,這樣的一個稱號對我來說更多的是壓力,讓我覺得應該做得更好才配得上這個稱號。」
和其他聽上去光鮮亮麗的頭銜相比,張希特別珍視的是西方語辯論隊隊員們頒發給她的「世界上最好的領隊獎」。這個半開玩笑性質的稱號背後,是朋友之間相互扶持、同舟並進的溫暖人情。
「大家因為單純地喜歡做這樣的一件事,單純地喜歡這樣的一群人,因而聚集在了一起,生發出了光芒和能量。」正是因為身邊人的支持和鼓勵,她意識到自己應該以更加平和的心態正視榮譽,將他人對自己的認可轉化為前進道路上的動力。
在2018年,張希順利通過了外交部組織的人才選拔考試,成為外交部定向培養人選,這對她來說,意味著更廣闊的發展天地,也意味著更艱巨的責任。
作為從上外走出去的德語學子,張希希望今後也能用語言丈量世界,不辱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與擔當,向世界舞臺傳遞中國聲音。同時,她也期望學弟學妹能以語言作為敲門磚,在更加廣闊的專業領域內,散發屬於自己的光和熱,步履堅定,築夢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