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吳書·呂蒙傳》中有一句話:「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曹操的兒子曹丕撰寫的《典論》中也有一句話:「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自三國始,「手不釋卷」作為「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的成語解釋,開始廣泛流傳。但是,我卻認為如此解釋「手不釋卷」,有以偏概全之嫌。
能夠令人因為「嗜好」而「手不釋卷」
我們知道,每個人讀書的目的雖不盡相同,但概括而言無非兩種:一是出於功利,二是因為嗜好。
如果出於功利,即如我讀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一般,儘管感到晦澀難懂,也經常「手不釋卷」。
原因很簡單,作為歷史學教授,我除了歷史學知識,還必須用哲學思想,而不是用金庸武俠小說、瓊瑤言情小說來填充自己的頭腦。
如果出於嗜好,「手不釋卷」則顯然難以被認定為「勤奮好學」。這是因為有些書對我們有強大吸引力甚至到了令人廢寢忘食的程度。
《大國霸權:5000年世界海陸空爭霸》,【日】宮崎正勝著,米彥軍譯,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按魯迅在《而已集·讀書雜談》中的說法,「凡嗜好的讀書,能夠手不釋卷的原因也就是這樣。」我從小喜歡看書,經常「手不釋卷」,但卻經常為此而挨罵。
因為,在我父母看來,那是「看閒書」,是不好好學習,浪費時間。所以說他們會認為我「手不釋卷」是「勤奮好學」才怪。
但宮崎正勝寫的書,卻能夠令人因為「嗜好」而「手不釋卷」。按照我的評價,他是屬於教師中「舌頭」和「筆頭」雙全的學者。
說宮崎正勝「舌頭」好,是因為他原先在北海道教育大學任教,專攻古代和現代的國際交流史、世界教育史。後他又擔任廣播電視臺「世界史」節目的全職講師。他在論述中,往往能縱論天下,深入淺出,讓觀眾如醉如痴。
說宮崎正勝「筆頭好」,是因為他寫了《世界史圖解》《從地名與地圖看世界史》《航海圖的世界史:海上道路改變歷史》等關於世界史的書。這些書每一本都顯示出他觀察世界史的獨特視角。
另外,他還寫了《酒杯裡的世界史》《舌尖上的世界史》,這兩本書通過對25種酒的解讀和人類對食品的嗜好,思索和探尋歷史變遷和文化差異。另外,特別值得宮崎正勝自豪的是,他寫的書都是暢銷書。
當然,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大家各有所愛。我作為世界史教授,當然清楚暢銷書未必真正具有學術價值。
我所以喜歡並願意推薦宮崎正勝的《大國霸權》,不僅因為這本書具有讓喜歡歷史、嗜好讀書的朋友「手不釋卷」的基本要素,而且因為這本書展現了作者俯瞰世界的獨特視角。
以新的方式與過去進行對話
記得被譽為「指導未來歷史研究的制憲人」的愛德華·卡爾,在《歷史是什麼》一書中寫道:「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連續不斷的、互為作用的過程,也可說是現在與過去永無休止的對話。」為什麼是「永無休止的對話」?
因為,歷史研究有三要素:史實、史料、史家。史家是通過史料認識史實的。前輩史家有意的篩選和無意的疏漏,使後輩始終有理由質疑,他或她的論述是否真實?而後輩史家能否以新的視角和視野,對世界歷史重新進行考察又將是一個問題。
就這個意義而言,歷史研究也是不斷求「真」的過程,儘管這種「真」或許永難尋求。正所謂「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宮崎正勝的這本書是以新的方式,與過去進行對話。
什麼是歷史?在漢語中,歷史指「過去的事」和「記載和解釋過去的事的學科」。在西方語言中,無論是英語的history、法語的histoire、還是瑞典語的história、西班牙語的historia,均源於希臘語Ιστορíα,意為「對過去事實的記載」。
也就是說,中西方對「歷史」的釋義,並沒有差別。自從「史學之父」希羅多德撰寫《歷史》,使歷史學成為一門學科以來,人類研究和撰述歷史的方法雖歷經演變,但或以「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敘述體,或以「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傳記體,或以「年代」為中心的歷史編年體,一直是3種最傳統的方法。
現在,全球史方興未艾,宮崎正勝的《大國霸權》,似應歸入全球史範疇。
但是,這本書和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無論在哪方面都趣旨迥異。
當然,如何記述「過去的事實」,即便是史學家也迥異其趣。
世界史可以分為陸、海、空三個階段
概括而言,史學家的記述方法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直線型」記述歷史,把歷史分為古代史、中世紀史、近代史、現代史。這是最為正統的敘史方式。還有一種是「區域型」記述歷史,即將世界各國分別劃入不同的文化或文明區域進行研究。
但是,宮崎正勝的《大國霸權》,既不是按時段,將世界歷史劃分為古代至現代,也不是按區域,將世界歷史劃分為不同文化,而是明確提出「世界史可以分為陸、海、空三個階段」。
按照他的觀點,「陸地是指亞洲和歐洲大陸,海洋是指連接大陸的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空間則由飛機飛翔的天空和網際網路的網絡空間組成。蒙古、英國、美國是分別與世界史的陸、海、空三個階段相對應的三個霸權國家。」
這種解讀,不僅標新立異,而且通俗易懂。總之,我認為宮崎正勝的《大國霸權》是一本既能為欣賞「陽春白雪」者提供專業啟示,又能為喜歡「下裡巴人」者提供知識營養的好書,值得每個人都來一讀。
(作者為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日本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原標題為《以新的方式與過去進行對話》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馮瑋
編輯:袁昕
流程編輯:王夢瑩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