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林|《大國霸權》:世界史可以分為陸、海、空三個階段

2020-12-05 瀟湘晨報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中有一句話:「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曹操的兒子曹丕撰寫的《典論》中也有一句話:「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自三國始,「手不釋卷」作為「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的成語解釋,開始廣泛流傳。但是,我卻認為如此解釋「手不釋卷」,有以偏概全之嫌。

能夠令人因為「嗜好」而「手不釋卷」

我們知道,每個人讀書的目的雖不盡相同,但概括而言無非兩種:一是出於功利,二是因為嗜好。

如果出於功利,即如我讀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一般,儘管感到晦澀難懂,也經常「手不釋卷」。

原因很簡單,作為歷史學教授,我除了歷史學知識,還必須用哲學思想,而不是用金庸武俠小說、瓊瑤言情小說來填充自己的頭腦。

如果出於嗜好,「手不釋卷」則顯然難以被認定為「勤奮好學」。這是因為有些書對我們有強大吸引力甚至到了令人廢寢忘食的程度。

《大國霸權:5000年世界海陸空爭霸》,【日】宮崎正勝著,米彥軍譯,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按魯迅在《而已集·讀書雜談》中的說法,「凡嗜好的讀書,能夠手不釋卷的原因也就是這樣。」我從小喜歡看書,經常「手不釋卷」,但卻經常為此而挨罵。

因為,在我父母看來,那是「看閒書」,是不好好學習,浪費時間。所以說他們會認為我「手不釋卷」是「勤奮好學」才怪。

但宮崎正勝寫的書,卻能夠令人因為「嗜好」而「手不釋卷」。按照我的評價,他是屬於教師中「舌頭」和「筆頭」雙全的學者。

說宮崎正勝「舌頭」好,是因為他原先在北海道教育大學任教,專攻古代和現代的國際交流史、世界教育史。後他又擔任廣播電視臺「世界史」節目的全職講師。他在論述中,往往能縱論天下,深入淺出,讓觀眾如醉如痴。

說宮崎正勝「筆頭好」,是因為他寫了《世界史圖解》《從地名與地圖看世界史》《航海圖的世界史:海上道路改變歷史》等關於世界史的書。這些書每一本都顯示出他觀察世界史的獨特視角。

另外,他還寫了《酒杯裡的世界史》《舌尖上的世界史》,這兩本書通過對25種酒的解讀和人類對食品的嗜好,思索和探尋歷史變遷和文化差異。另外,特別值得宮崎正勝自豪的是,他寫的書都是暢銷書。

當然,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大家各有所愛。我作為世界史教授,當然清楚暢銷書未必真正具有學術價值。

我所以喜歡並願意推薦宮崎正勝的《大國霸權》,不僅因為這本書具有讓喜歡歷史、嗜好讀書的朋友「手不釋卷」的基本要素,而且因為這本書展現了作者俯瞰世界的獨特視角。

以新的方式與過去進行對話

記得被譽為「指導未來歷史研究的制憲人」的愛德華·卡爾,在《歷史是什麼》一書中寫道:「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連續不斷的、互為作用的過程,也可說是現在與過去永無休止的對話。」為什麼是「永無休止的對話」?

因為,歷史研究有三要素:史實、史料、史家。史家是通過史料認識史實的。前輩史家有意的篩選和無意的疏漏,使後輩始終有理由質疑,他或她的論述是否真實?而後輩史家能否以新的視角和視野,對世界歷史重新進行考察又將是一個問題。

就這個意義而言,歷史研究也是不斷求「真」的過程,儘管這種「真」或許永難尋求。正所謂「雖不能至,心嚮往之」。宮崎正勝的這本書是以新的方式,與過去進行對話。

什麼是歷史?在漢語中,歷史指「過去的事」和「記載和解釋過去的事的學科」。在西方語言中,無論是英語的history、法語的histoire、還是瑞典語的história、西班牙語的historia,均源於希臘語Ιστορíα,意為「對過去事實的記載」。

也就是說,中西方對「歷史」的釋義,並沒有差別。自從「史學之父」希羅多德撰寫《歷史》,使歷史學成為一門學科以來,人類研究和撰述歷史的方法雖歷經演變,但或以「事件」為中心的歷史敘述體,或以「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傳記體,或以「年代」為中心的歷史編年體,一直是3種最傳統的方法。

現在,全球史方興未艾,宮崎正勝的《大國霸權》,似應歸入全球史範疇。

但是,這本書和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無論在哪方面都趣旨迥異。

當然,如何記述「過去的事實」,即便是史學家也迥異其趣。

世界史可以分為陸、海、空三個階段

概括而言,史學家的記述方法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直線型」記述歷史,把歷史分為古代史、中世紀史、近代史、現代史。這是最為正統的敘史方式。還有一種是「區域型」記述歷史,即將世界各國分別劃入不同的文化或文明區域進行研究。

但是,宮崎正勝的《大國霸權》,既不是按時段,將世界歷史劃分為古代至現代,也不是按區域,將世界歷史劃分為不同文化,而是明確提出「世界史可以分為陸、海、空三個階段」。

按照他的觀點,「陸地是指亞洲和歐洲大陸,海洋是指連接大陸的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空間則由飛機飛翔的天空和網際網路的網絡空間組成。蒙古、英國、美國是分別與世界史的陸、海、空三個階段相對應的三個霸權國家。」

這種解讀,不僅標新立異,而且通俗易懂。總之,我認為宮崎正勝的《大國霸權》是一本既能為欣賞「陽春白雪」者提供專業啟示,又能為喜歡「下裡巴人」者提供知識營養的好書,值得每個人都來一讀。

(作者為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日本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原標題為《以新的方式與過去進行對話》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作者 馮瑋

編輯:袁昕

流程編輯:王夢瑩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霸權從陸地向海洋空域的轉移
    海;空是我們主要生活的空間。該過渡第一階段的主角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第二階段的主角則是寒冷北海地區的海盜後裔荷蘭;英國。與此同時,在哥倫布等人前赴後繼不斷航海的探索下,地球的形象在人們腦海中形成了,而後,哥白尼又將其進行了系統化和理論化。人們這才意識到地表的大部分是海洋,曾幾何時,歐洲人認為亞歐大陸是「唯一的世界」,而今歐洲人意識到事實上亞歐大陸只不過是一個大型的島嶼而已。這可以看作歐洲人通過大西洋而認識了世界。
  • 從精衛填海看圍海、填海造陸的差異
    當大海發覺自己真有被填平的危險時,趕緊採取措施,把那些泥沙用潮汐推向岸邊,泥沙在岸邊沉澱下來,就形成了海塗。海塗厚了、大了,人們就把它匡圍起來,改造成良田。      這個神話故事裡蘊含著地理學中的海岸地貌成因原理,即河流和海水侵蝕、搬運、沉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自然造陸。同時精衛鳥用自己的行動也告訴了我們:人工填海造陸的過程。
  • 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的得與失,對中國破解大國崛起的困境有何啟示
    鑑於獨特的地緣政治空間――遠離國際政治核心的歐洲大陸且周圍沒有其他陸上強鄰存在――美國可以被看成為「相對亞歐大陸板塊而存在的超大型離岸海權國」。因此,美國也不屬於本研究所關注的對象。通過以上對海陸複合型地緣政治崛起大國的概念界定,可以認為,本研究關注的對象是地處歐亞大陸邊緣――太平洋沿岸或大西洋沿岸――的海陸複合型崛起大國。
  • 丹麥瑞典之間為爭奪波羅的海霸權爆發的北方七年戰爭
    16世紀30年代至19世紀初這一段時間是丹麥的「大國時代」。由於這段時間丹麥與挪威是聯盟共主關係,並且是由丹麥主導,所以也叫丹麥—挪威聯合王國。其前身是丹麥、挪威、瑞典三國組建的卡爾馬聯盟,在瑞典離開後,聯盟實際解散。
  • 原創丨北鬥3號開通,徹底打破美國3大壟斷霸權
    在佔豪(微信公眾號:佔豪)看來,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它打破了美國作為霸權國家的三大壟斷:一、大國國力壟斷霸權大國國力有什麼標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幾十年,可以用大國國力來衡量的國家實際上只有兩個,美國和蘇聯。雖然蘇聯經濟能力與美國相去甚遠,但蘇聯的綜合國力與美國差距並不像經濟差距那麼大。
  • 完全擁有內海的三個領土大國
    那麼世界上有沒有完全屬於一個國家的內海呢?答案當然是有,如果內海完全屬於一國所有,國家便可以對其行使完全的、排他的主權,有關內海的法律地位也都由各國的國內法確定。這一點是和外海有著明顯區別的,因為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外海可以有公海區域,船舶可以自由航行,但完全屬於一國的內海,則可以禁止外國船舶駛入。
  • 美國全球霸權地位還能維持多長時間呢?你絕對想不到
    我們可以看到,古代那麼多全球霸權 的強大帝國,都退出了歷史舞臺,到現在已經找不到蹤跡了。這也是大英帝國,西班牙帝國等衰弱的根本原因。而對於美國來說,也不例外。從現在也可以看到,美國的衰弱已經開始,而且那是無法避免的。為此很多人想知道,美國全球霸權地位還能維持多長時間呢?你絕對想不到。
  • 蘭克的世界史理念及實踐
    因蘭克在其晚年撰寫過多卷本《世界史》,所以其世界史理念及實踐也是人們繞不過去的一筆史學遺產。 世界史應該是人類關聯史     蘭克在82歲高齡時宣布要撰寫一部《世界史》。作出這一決定,並非一時興起。從1736年起,英國史學界推出了60多卷本以各民族史為單位的世界史巨著,徹底改變了歐洲學術界以往受《聖經》影響的狹隘的世界史觀念。德國學者紛紛效仿,並試圖超越這部巨著。一個重要的突破點便是,英國史學界的世界史著作雖然幾乎涉及世界各民族的歷史,但缺乏內在的聯繫性與系統性,只能算是一部各民族歷史的彙編,而從康德到費希特再到黑格爾,德國哲學家都提出自己的世界史體系。
  • 地區安全秩序與大國崛起
    地區安全秩序與大國崛起 2019年10月24日 09:24 來源:《當代亞太》2018年第6期 作者:孫學峰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美國制天權理念凸顯霸權思維
    隨著航天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人類太空活動的持續拓展,人類與太空之間的關係從早期以探索為主逐漸走向探索與應用並行的階段,太空則成為關乎國計民生、總體國家安全與大國戰略博弈的重要戰略領域,圍繞制天權的競爭呈現加速發展、較量升級、風險蔓延等新特點。
  • 決策過程可以分為( )四個相互聯繫,往復循環的階段
    決策過程可以分為( )四個相互聯繫,往復循環的階段 2014-08-28 14:10  來源:  字體:大小  列印 原  題: 決策過程可以分為( )四個相互聯繫,往復循環的階段 選  項: A.方案設計
  • 大陸、海洋與帝國 全球視野下的世界史
    現在我們看到的講談社世界史系列,日本原版是21種,目前「理想國」引進了首批9種。大致看下來,這批作者都是在各領域有長年經驗積累的老專家,其中有30後一位,40後居多,也就是六十幾歲的日本專家學者。日本學者寫的世界史,我們國內了解得並不是很多。水平怎麼樣,接下來請兩位專家談一談他們的感想。
  • 量子科學是未來的最大變量和地位霸權
    從1900年至今,過去120年間,「量子科學」經歷了兩個基於階段:基於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的第一次「量子科學革命」;基於信息社會和經濟與數字經濟的第二次「量子科學革命」。1. 第一次「量子科技革命」。第一次「量子革命」開始的1900年,工業革命方興未艾,美國成為工業大國,引領世界潮流。
  • 完全擁有內海的三個國家,都是領土大國
    那麼世界上有沒有完全屬於一個國家的內海呢? 答案當然是有,如果內海完全屬於一國所有,國家便可以對其行使完全的、排他的主權,有關內海的法律地位也都由各國的國內法確定
  • 有關填海造陸的是是非非
    「新萬金」海堤圍出的面積達401平方公裡,相當於三分之二個首爾。韓國總統李明博親自為海堤主持竣工儀式,並表示它「將成為韓國與東北亞以外的世界接軌的一條經濟高速公路」。  「新萬金」工期漫長,與環保主義者的激烈反對分不開。
  • 何奇松 | 太空領域競爭的實質是大國競爭
    比如有些小行星上可能富含豐富的水資源,可以就地利用水分解出的氧氣和氫氣製造燃料,供宇宙飛船使用。」最後,其他類型的新太空業務。這些新太空業務包括提供定位、導航、授時,數據的雲存儲,太空態勢感知,在軌檢測,天文照片,紅外成像,氣象,射頻頻譜監測,等等。可以肯定的是,太空商業的領域會進一步擴大。
  • 【霸權研究】國際霸權與國內政治:為何自由主義者或將不再樂觀
    作者繼而引出如下問題:為何美國選出了一位其政策與自由霸權截然相反的總統?或者一般地來說,既然在霸權秩序中霸權國家被認為可以享有諸多好處,那麼,該國的國內行為者為什麼要破壞這種秩序? 作者指出,回答上述問題需要調和國際和國內兩個層面的霸權實踐。
  • 「量子霸權」在「霸權」什麼?
    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霸權」的國家,也將量子計算研究推進下一個裡程碑。「九章」得以成為世界級重大科研成果,再一次,關於量子計算、量子霸權的討論紛至沓來。「量子霸權」在「霸權」什麼?我們何時才能實現「量子霸權」?量子霸權擂臺賽在經典計算機中,信息的基本單位是位(Bit)。
  • 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問世,「量子霸權」仍任重道遠
    我國預計2020年實現「量子霸權」相較於量子計算機的控制系統的重要性,目前更重要的目標是率先實現「量子霸權」。所謂「量子霸權」是指,當量子計算機發展到50個比特時,計算能力將超越全球最快的傳統計算機,實現「稱霸」。
  • 講座丨王晴佳:海洋史如何成為世界史?
    後來他的研究基本上也比較側重民族國家之間的競爭,所以到他晚年的時候,80歲以後的他,又開始寫世界史,因為他考慮的不單是一個國家的歷史,而是國家之間的競爭、互動如何推動歷史的發展。蘭克另外一個比較重要的貢獻,就是他不滿那些以前人文主義者馬基雅維裡等人的著作,指出歷史著作需要和可以「如實直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