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蹲麥田被誤當反面教材:不是「無用」恰是「大用」|新京報快評

2021-01-08 新京報評論

農學博士常年蹲麥田,確實容易被誤會,但他們的「實驗室」,本就在廣袤的土地上。

▲林文在田間採樣。圖片來自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官網。

文 |胡欣紅

堂堂博士,竟然被人視作不好好讀書的「反面教材」,對於這劇情,你是奇怪呢,奇怪呢,還是奇怪呢?

據媒體報導,33歲的林文是中科院博士,畢業後到山西農學院任教,因為常年蹲麥田做研究,被不少人誤認為是農民,還被當成反面教材教育孩子:「你看,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像他們一樣種地」。消息一經傳出,引發熱議。

不是坐實驗室或當金領,而是常年蹲在麥田裡,林文的身份被誤會,當然不能怪那些村民。畢竟,田裡的林文跟他們想像中的博士形象,實在是判若霄壤。

但退一步講,若林文真的是讀了博士後務農,就是「沒用」嗎?這麼問並不是亂設標靶:從輿論場中部分人的反應看,他們覺得「農學博士下田做研究被當務農」很好笑,但卻不認為「務農=沒出息」的邏輯有不妥之處。

可種地就是無用嗎?「職業無貴賤」「不以掙錢論成功」,就算不談這些舊道理,從人生際遇的角度看,每個人的人生際遇不同,成為農民不都是因為不好好學習;從新興職業農民的角度說,我國是個農業大國,「無農不穩」,在三農現代化的背景下,如今國內也正湧現出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他們有知識、懂技術、用網絡,正在成為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生力軍。

所以說,把田裡的中科院博士當做農民,雖說是誤會一場,卻同樣令人深思。即便林文真的是農民,作為反面教材來教育孩子也不合適。

更何況,林文這樣不是「無用」,而是「無用之用,其用甚大」,是有「大用」。

農業研究需要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能做出造福無數人的科學貢獻,就離不開其幾十年如一日深入田間地頭觀察實踐。即便如今名滿天下,仍然是專注于田疇的「一介農夫」。乾瘦、黝黑、小平頭,同幾十年前最初進入大眾視線時一樣,袁老似乎沒什麼改變,即便年屆九十,他也是幾乎每天都要去試驗田「打卡」。

與袁老這樣的「前浪」相比,林文們還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後浪」。但就紮根土地這點而言,他確實堅守了科研精神,他常年蹲守麥田,也有助於「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據了解,林文致力於研究旱作小麥水分和肥料的高效利用,探究「以肥調水,以水促肥」的新技術。對於地處黃土高原,乾旱缺水、土壤比較貧瘠的山西,這項技術極具意義。林博士團隊的技術推廣之後,小麥產量屢屢刷新紀錄,平均畝產從323公斤到710公斤(2017年),731.4公斤(2019年),每畝增收200元。

出生於農村,主動選擇學農,希望自己能用所學服務農村——林文稱得上一位優秀的「新農民」。我國農業的發展,也需要更多的「林文」們。容易被誤會的他們,恰恰很好地證明了讀書與學習的價值,也是用知識真真切切地為社會福祉總量做了加法。

□胡欣紅(教師)

編輯:孟然 校對:李立軍

相關焦點

  • 疫情肆虐之際,他們走向麥田
    郭天財分析,去年秋播以來河南氣溫持續較高,加上部分麥田早播,而且播量偏大,目前小麥旺長趨勢明顯。他認為,旺長容易導致4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一旦發生倒春寒極易發生凍害;二是小麥長得高,抽穗後遇到颳風下雨天氣容易倒伏;三是消耗養分多,若管理不及時會導致後期早衰,造成籽粒不飽而減產;四是麥田通風透光條件差,容易發生病蟲害。如何控制旺長?
  • 3年發表16篇SCI論文,應屆碩士真能「破格授予博士學位」?|新京報快評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文 | 熊丙奇《三年發16篇SCI,這名應屆碩士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9月6日,多家媒體發布的以此為題的報導,引發輿論關注。這篇報導的導語是:「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破格授予博士學位」,近日這樣一則消息將國內學界目光再次投向西部學術重鎮西安交通大學。
  • 麥田怪圈:是大自然的偉力,還是地球人類無聊時的嬉作?
    人為製作的怪圈1991年,道格·鮑威爾和戴夫·喬利兩人,向全媒體宣布,他們兩人從1978年開始,趁著夜色,製作超過200個麥田怪圈,至於他們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嬉戲大眾,讓人誤以為這一切是外星人的傑作!
  • 最後的麥田
    看到麥田綠得要流出鮮汁兒來,看到遠近山上散漫浮起的淺綠,會突然覺得有些清純和詩意,心動之際,也會偶爾留下幾行率性的文字。然而事後再去讀,又覺得了無特別之處,便只有暗笑自己的淺薄了。日復一日,來來去去,枯燥單調得讓人鬱悶。讓我體驗到那種久違了的感動的,是位於城鄉結合部孤立於圍牆、樓宇、建築材料之間的那一小塊麥田。
  • 麥田怪圈、鄱陽湖沉船——這倆大謎團,已經有了答案
    最早的麥田怪圈出現在英國,引起關注是在大概30多年前。之後的十多年,每年麥子快熟的時候,英國南部的麥田裡,總會出現很多怪圈。怪圈很怪,首先怪在麥子倒得非常整齊,其次怪圈圖案太有規律,大多數是圓圈狀。絕大多數人在看了以後認為,不像是人幹的。 不像是人幹的,這事就大啦。麥田怪圈在全世界引發了各種各樣的猜想。
  • 外星人頻繁光顧麥田,用麥子畫圈傳遞信息,內容卻讓人看不懂
    麥田圈是指在麥田或其他農作物田地裡,突然出現了一些非常複雜、奇怪的圖案,這些圖案是農作物被某種未知力量壓平而產生出來的幾何圖案。麥田圈小的直徑幾米,大的直徑幾百米左右。據統計,截至目前為止,共發現了一萬個以上麥田圈出現在五十個以上的國家,其中大多數麥田圈出現在歐洲、美國等國家。有關麥田圈最早的記載出現在1678年,當時英國東部赫特福郡的一份木板版畫小冊子刊物裡面,報導了麥田圈的出現。
  • 麥田圈決賽圈要點分析
    最常見的就是草地和麥田兩種,在這類圈中,稍不留神就會被「伏地魔」玩家放倒。那麼當決賽圈刷在麥田圈這類平原地區時玩家們該如何處理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其中的關鍵點吧。雖說以平原為主,但很多時候麥田圈內也會包含一些較為特殊的地形,如小山丘、斜坡或平房等等。熟記區域地形,優先靠攏優勢地形如高點、斜坡等具備天然隱蔽優勢的位置。
  • 教室就別裝什麼紫外線消毒燈了|新京報快評
    在此類事件中,比起防止「誤開」更重要的,是要防止「誤裝」——教室中安裝直射式紫外線燈,本就缺乏科學依據支撐。▲資料視頻截圖。紫外線燈「誤傷」學生事件,這已經不是第一次。「紫外線消毒燈的開關須單獨設置,並採取防誤開措施,不允許將紫外線消毒燈開關與照明燈開關並列排放;紫外線消毒燈須由專人管理、使用並做好登記。」上海市教委也曾發布《關於加強中小學幼兒園紫外線消毒燈規範管理使用工作通知》,「需要消毒的,可通過移動式紫外線消毒燈,由專人在學生不在校時進行衛生消毒。
  • 「圓桌」基礎科學的無用之大用 | 甲子引力
    在當日下午舉行的「前沿科技」專場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蔡茂林、中科院心理所及香港中文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博士林思恩、中科院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常務副職人山世光、起源太空創始人、CEO蘇萌、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朱小燕等嘉賓參與了「基礎科學的無用之大用」主題圓桌。
  • | 新京報快評
    科研成果如果不能通過科普為廣大民眾所了解,其作用就可能大打折扣。這一點在醫學中更為明顯。因為現代的醫學,早已不再局限於患者疾病發作時才實施幹預,很多醫學研究都越來越多地滲入人們的日常行為之中,讓民眾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民眾才能更好地預防疾病,或是防止「疾在腠理」拖成「病入骨髓」。
  • |新京報快評
    據新京報報導,這兩天,自稱雲南財經大學教師的@科研狗的基金夢在微博發聲,指責湖南大學碩士劉某某論文剽竊。據其爆料,2017年3月,他以「腐敗對企業逃稅的影響效應研究」為題,申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當年並未被選中。之後,他繼續以此為題完成了博士論文寫作,直至近日完成。
  • 麥田怪圈真相:人類不可能製造出238米巨大的麥田圈
    雖然有許多人推論麥田圈與UFO有關連,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直接的證據可以證明這樣的說法。人為的麥田全都有點粗造。但有些太複雜、有意義、與精細的圖案會需要花上大量的時間,人力與科技才能達成,不可能是兩個人一個晚上可以做出來的事。這樣的圖案已經在世界上出現過好幾千次,雖然大部分是在英國。
  • 麥田怪圈真相:人類不可能製造出238米巨大的麥田圈
    雖然有許多人推論麥田圈與UFO有關連,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直接的證據可以證明這樣的說法。人為的麥田全都有點粗造。但有些太複雜、有意義、與精細的圖案會需要花上大量的時間,人力與科技才能達成,不可能是兩個人一個晚上可以做出來的事。這樣的圖案已經在世界上出現過好幾千次,雖然大部分是在英國。在Milk Hill出現的麥田圈就是最好的例子 。
  • 燒炭取暖被拘:鐵腕治汙也要有「民生溫度」 |新京報快評
    ▲圖/新京報  燃煤會產生高濃度二氧化硫,汙染空氣,這是常識。事實上,《忻州市忻府區人民政府關於忻州城區開展燃煤汙染綜合整治的通告》也明確規定,禁煤區禁止任何單位、工商經營戶和居民個戶燃用散煤、焦炭、型煤等煤炭燃料及其製品。所以,工人戶外燃煤取暖,確已違規。對其作出處理,並非沒有依據。
  • 納斯卡線條和麥田怪圈出自誰手?
    地球上有很多佳作,這些佳作都是名勝古蹟,手筆是一流,如果那個人創造出了這麼巧妙絕倫的藝術,將會名垂青史,成為眾人仰慕的神,像8大文明奇蹟早已享譽世界,很多人都莫名的前來欣賞,但是你知道嗎?並非所有的佳作都有人認領是他創造的,為何那麼大的手筆卻沒有認領,這些佳作並不是因為它們的巧奪天空,更重要的是沒人承認創造了它而吸引全世界無數的人,人們對於這些超前或者史無前例的工程浮想聯編,這些藝術以當時或者現在的水平根本就做不出來,它們是否在告訴我們有比人人類更高智慧的生命存在?1678年的一份軼聞小報導。
  • 網際網路時代:麥田在線APP用服務守護家園
    2月14日,麥田在線APP在廈門正式上線。通過對房產交易服務中的需求痛點、安全效率、用戶體驗等深入研究,並進行大數據分析,研發推出麥田在線APP,不僅為顧客更好地解決置業問題,更提升了房產服務水平和置業體驗。那麼,麥田房產是如何通過麥田在線APP的應用,解決顧客的需求問題呢?
  • 麥田圈-外星人對地球人的啟示?
    事實上,影片中圍繞怪圈展開的離奇情節並非憑空臆造,而是根據幾百年來頻頻出現的麥田怪圈設定的。所謂麥田怪圖,就是指在麥田裡一夜之間出現的由某些麥杆彎曲伏倒而呈現出來的有規律的圓圈形圖案。1647年的一天,在英格蘭的一片原本齊刷刷的麥田裡,一夜之間竟出現了一個顧大的逆時針的巨型幾何圖畫,這就是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麥田怪圈。
  • 神秘的麥田怪圈之謎
    2008年6月18號,該郡的一片麥田裡就突然出現了一個怪圈,經測量,這個怪圈的直徑達46米,有一些不規則的幾何圖案構成,美國天體物理學家麥克裡德,從網上看到這個怪圈的照片後,發現,這個怪圈竟然是一個,圓周率的密碼圖,象徵著圓周率π的前十個數字,3.14,1592654,裡德說這個麥田怪圈的炮製方法,和他製作圓周率密碼圖的方法簡直是一模一樣,即先用線條把一個圓分成十等份
  • 麥田圈現驚人圖案 疑似外星生命回復人類信息
    「麥田圈」現象是迄今科學界還沒有答案的一種神秘現象,這些由於不明原因出現的各種有規律的巨形圖案,因主要在麥田中出現,故稱「麥田圈」。科學家們已經排除了麥田圈是人為的可能性,因為在現場完全看不到人或機器的痕跡,有些還發生在一些戒備森嚴的軍事禁區,而且很多麥田圈面積很大,圖案精妙,很難在一夜之間把它們製作出來。
  • 【知識】什麼是麥田怪圈
    麥田怪圈(Crop Circle)是在麥田或其他農田上,透過某種力量把農作物壓平而產生出的幾何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