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日,問其故。(辯日 一作:辯鬥)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
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孔子到東方遊歷,途中遇見兩個小孩在爭辯,便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有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時距離人近,而到中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則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距離人遠,而到中午的時候距離人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升起的時候大得像一個車蓋,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個盤子,這不是遠處的看著小而近處 的看著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升起的時候清涼而略帶寒意,等到中午的時候像手伸進熱水裡一樣熱,這不是近的時候感覺熱而遠的時候感覺涼嗎?」
兩個孩子笑著說:「誰說你知識淵博呢?」
孔子不能判決誰對誰錯。
盈盈:圍繞同一個太陽,這兩個小孩爭論不休,他們還是好朋友嗎?
爸爸: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每個人都是需要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呀,真理越辯越明,好朋友之間,理性的辯論更能促進友誼呢!
盈盈:看來他倆的辯論也沒啥結果,到底誰的觀點對呢?
爸爸:兩個小孩觀點不同,那是因為他們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一個從視覺出發,用「如車蓋」和「如盤盂」的比喻,生動形象寫出了太陽形狀的大小;另一個從觸覺出發,用「如探湯」的比喻生動形象寫出了太陽在中午時的灼熱。
事實上,現代科學已經對這種現象有了科學的解釋:早上和傍晚,太陽角度低,穿透的大氣層很厚,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很大,光路彎曲顯著,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大;中午太陽角度大,穿透的大氣層相對較薄,受到大氣層梯度折射率影響較小,光路彎曲沒有早上和傍晚明顯,所以人看到的太陽就覺得小了。
當然,有人也有別的解釋方法。其中一個比較靠譜的是「參照物的不同導致感覺大小不同」的說法。
所以呢,這兩個孩子的說法都錯了,真相是:「一樣近!!!」盈盈:那既然是一樣近,為什麼感覺早上涼颼颼的,中午卻很熱呢?這種熱度的差別是怎麼來的呢?所以,是直射和斜射的不同導致了早上、中午熱度或者溫度的不同
盈盈:看來爭論半天,他倆沒一人的觀點是正確的,真的太沒意思了!
爸爸:不能這樣說啊,孩子。我們不能用今天的科學標準去要求古人,任何一個事理,作出正確解釋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所需要的是「兩小兒」這種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實事求是」的精神。
盈盈:爸爸您說過,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像他這樣一個大學問家,連兩個小孩的問題都回答不上,不覺得很丟臉嗎?
爸爸:一點也不丟臉,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是萬能萬智的。學無止境,我們都需要不斷學習,實事求是、謙虛謹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正是儒家的精神。
盈盈:這兩個小孩後來譏笑孔子,您覺得這樣應該嗎?
爸爸:不應該。首先從孔子態度來看,他沒有不懂裝懂誤人子弟;再說作為學生和晚輩,必須尊師重道,尊重長者,這是起碼的禮貌和修養。
現在讓爸爸來給你總結一下,《兩小兒辯日》告訴我們:
(1)生活中要善於觀察,才會有所發現。
(2)說話要有理有據。
(3)要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
(4)即使是孔子這樣的大學問家也有不知道的事情,每個人都需要虛心學習。
(5)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同。
(6)學海無涯,我們應該樹立終身的思考。
(7)學習兩小兒執著探究、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8)既要格物致知,也要尊師重道。
盈盈:嗯,我知道了。
教科版科學綜合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10張勁爆眼球的科學動圖
20張圖,讓你知識暴漲!
以前怎麼測量國土面積?我天只要勺子和尺子就夠了!
為什麼不看看神奇的材料呢
18條趣味冷知識,知道3條以上稱得上科普大神了!
喜歡就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