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原本是奔向真理的……

2021-01-08 智慧青島

街頭巷尾,茶間酒肆,論壇微博,還有各種辯論會,研討會,常常可見辯成一團的人們。

那麼辯論是什麼?

辯論的目的是什麼?

━━━━━

一、怎麼才算是辯論?

我們先從辯論同討論的區別說起。

人們就某一問題交換意見或進行辯論,稱為討論。

辯論是討論的一種方式,討論相對更加寬泛。當人們對某一事物或問題不足夠了解,個人意見尚不明確時,人們互相交換意見,使模糊的問題逐漸清晰化。這個過程可能達成共識,也可能因為個體差異的存在,不同的人會對問題的認識產生差異。

在逐步建立個人對事物的理解模型後,人們會形成自己相對鮮明的觀點和看法,當這種看法各不相同時,為了統一觀點,走向相對正確的方向,人們往往會通過辯論的方式達成統一。

用定義說,辯論是彼此用一定的理由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最後得到正確的認識或共同意見。

之所以說是正確認識或共同意見,因為即便大家都遵守辯論規則,並在最終得出共同意見,結果仍然未必是正確的。真相往往隱藏在陰影深處,要經過多次試錯才有機會接近。真理更是遙不可及,很多時候能做到的只是不斷接近它,猶如雙曲線圖形,也許可以無限接近,但永遠無法抵達。

但起碼,人們可以通過辯論這樣一個交流方式,來讓自己儘可能走上正確的方向。辯論,是人們的一種工具,辯論的目的,就是為了追尋真相或真理。

━━━━━

二、目的直接影響手段

在辯論中,雙方各自闡述論點,提出論據,展現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在此過程中,很容易找出彼此觀點不同的癥結焦點,然後互相嘗試揭露對方邏輯的漏洞,論據的不足,與已知常識的矛盾。這是短促,激烈而有效的方法,這種碰撞,原本應該很快得出結果,達成共識。

然而事實往往並非如此。

辯論既然是一種工具,就有了可利用性。人類是尋求真理的種族,但也善於通過工具謀利。利益可能有很多種,財富,地位,面子,情緒,好勝心等等。如果辯論的勝利可以帶來利益,那麼辯論的目的就可能被扭曲,辯論的手段也就衍生出變種,比如詭辯,或其他不正當手段贏取場面上而非邏輯上的勝利。

這時按辯論的目的分成了兩種人,一種為了真理真相,一種……為了贏,然後通過贏來獲利。

前者遵循正辯的邏輯方法,不用任何花巧,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他們各自闡述,給對方提問的機會,並認真作答,在問答中尋找對方的漏洞,也反觀自己理論可能的不足,在癥結焦點位置展開激戰。當發現自己的問題時,坦然承認,並尋找其他的補救措施或論證方向。 如果實在無路可走,也會勇於承認自己理論相對於對方的不足。辯論雙方並不真正對立,而是通過不同的道路邁向同一個目標的同伴。這種辯論最後的結論未必一定正確,但是對真相的發掘和真理的揭示必然有積極的作用。

而後者因為已經悄悄背棄了辯論的真實目的,所進行的辯論自然與正確的方向無關。他們不再接受辯論規則的限制,可採取的非正當手段也就五花八門,變化繁多。

當你正常闡述觀點時,

他們再三插話打斷你的發言;

當你心平氣和時,他們通過刺激性語言激起你的情緒;

當你終於讓對方一時無語時,臺下忽然跳出仨人來嗶嗶啪啪朝你開火了;

當只有有限時間發言時,對方羅裡吧嗦一通胡侃,根本不給你說話的機會……

這都屬於比較低級的手段,不怎麼上得了臺面,而檯面上,則有另一種辦法:詭辯。

━━━━━

三、詭辯者都是不敗的

詭辯廣泛應用於各種辯論場合,同正辯一樣,也是通過邏輯和論據來論證論點;不同的是,要麼論據虛假,要麼邏輯不通,要麼同論點之間沒有承接關係。除此之外,還有更多語氣,措辭和行為上的技巧。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把對方導入誤區,以滿足自己的利益需求。

在論證過程中,詭辯者往往通過偷換概念、虛假論據、循環論證、以偏概全等諸多方式把辯論引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

比如《莊子﹒秋水》篇中著名的濠梁之辯: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與惠子在濠水的橋上之上看到水裡的遊魚,莊子說「鰷魚在水裡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就問:「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這是邀辯,莊子需要證明自己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第一時間沒有正面回答,而選擇了反問。這看似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但事實上莊子在這裡使用了「偷換概念」的詭辯方法。因為惠子並沒有說自己知道「莊子不知道魚的快樂」,他只是單純的問莊子:你不是魚,人同魚又無法交流,那麼你怎麼會知道魚的快樂呢?你還有其他途徑麼?

辯論如果想要導向一個正確的方向,是不能迴避問題的。只有在雙方正常問答導向的極限方向,才能凸顯出不同觀點的癥結焦點,從而解決矛盾,獲得方向。而迴避問題,就走向了技巧性詭辯。

嚴格來說,在這一刻,莊子就已經輸了,他選擇詭辯的原因也很明顯,因為他無法回答。他不知道魚是否真的快樂,前言只是隨口一說而已,被惠子抓了話頭,又不想認輸,就希望憑藉自己的詭辯技巧獲得場面上的勝利。

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斷定的。」

惠子在第一時間已經發現了莊子的詭辯,他完全可以用莊子的方法來反問莊子:」我不是你,但你也不是我啊,那麼你怎麼知道我就不知道你不知道魚的快樂呢?「但這樣就陷入了循環反問的泥障,無法繼續下去了。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莊子的反問作為循環反問的始作俑者,是破壞辯論的無效回復了。

於是惠子選擇了另一種方式破除莊子的邏輯陷阱。

莊子同學你既然不正面回答,那麼我們按照你的邏輯來推理好了:你說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的想法,好吧你說的對。那麼同樣道理,你也不是魚啊,按你的道理來說你同樣也不知道魚怎麼想的了,自然也不知道魚是否快樂了。

至此莊子的邏輯陷入窮途末路,無法自圓其說。但莊子仍然不肯認輸。於是他進行了二次詭辯。

莊子說:「請回到我們開頭的話題。你說:『你哪裡知道魚的快樂』等等,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河邊上知道的。」

對於已經失敗的邏輯對答,莊子沒有坦承失敗,而是選擇了轉移話題:「請循其本」。惠子同學咱們從頭說,你開頭問我「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就是說你已經知道我是知道魚快樂的,那還來問我幹嗎?我告訴你,我是在濠上知道魚快樂的。

這裡莊子再次進行了詭辯,並且是兩層詭辯:

首先把惠子的疑問「你怎麼知道魚快樂」,強行解釋成惠子問就等同於知道,"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這個叫做強加於人,你不是那樣我也非說你是那樣,給你扣上個帽子再說;

其次是偷換主題,惠子問的是你「怎麼知道」,莊子最後回答「在哪知道」。這已經是耍賴皮了。

濠梁之辯展現了正辯和詭辯兩大辯論高手的終極對決,讓我們了解到正辯可以在邏輯上勝過詭辯,同時也告訴我們,詭辯者往往是永遠不會認輸的。

詭辯者都是不敗的,如同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一樣,一個立志不走向正確方向的辯手,永遠不會承認失敗的。相對於守規則的人,不守規則的人不論是否正當總是有更多方法,底限也更低甚至就沒有底限。一定意義上當詭辯出現的時候,就是辯論終結的時候。

渾身都是破綻,也就沒有破綻。永遠不敗,也就是從一開始就敗了。

率先使用詭辯的人,從一開始就已經輸了。所有能夠通過正辯獲勝的人,沒有誰會蠢到用詭辯獲勝,因為那種獲勝帶有汙點,也不是真正邏輯意義上的獲勝。只有自知正辯無法成功或已經失敗,無法自圓其說的情況下,出於對利益的渴求,輸贏的執念,放棄了對真理真相探究的初衷,轉而進行詭辯,試圖把水攪渾,獲得場面上的勝利。

所以當詭辯技巧使出的瞬間,就等於在正辯對抗中繳槍。背離初衷的辯手,也不再是一個辯手,只是一個演說家。

━━━━━

四、辯論原本是奔向真理的

如果邏輯戰完全失利,常規詭辯無法奏效,必要時有些詭辯者會再下作點,做出人身攻擊之類的誘導,讓對手在反擊中悄然被拉下水。剩下的就是口水戰,對手口水戰的經驗是否足夠那是另一個問題了。

網上有句調侃叫"永遠不要跟一個白痴辯論,因為他會把你拉到與他一樣的層次,然後用豐富的經驗打敗你。"

這當然是一種情緒化發洩,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對方自然不是一個白痴,而只要你被帶入情緒或墮入荒誕話題,顯然你試圖進行的正辯就被成功破壞掉了。

再看如今的辯論賽,經常聽到一句話:這是我第某次請問對方辯友,如何如何為啥為啥……

而對方辯友則始終顧左右而言他,不給予正面回答。

這是因為他們受的訓練就是這樣的,從他們學習辯論那天,被灌輸的就是:

證明本方觀點才是第一要務;

堅持自己的觀點;

不被對方牽著鼻子走;

困難焦點不做過多糾纏;

提問,不斷提問,並儘量不給對方提問的機會;

對於對方的提問,儘可能技巧性轉移話題……

這裡的辯論,是一種技巧,是一種技能,是贏的工具和載體,辯論的初衷目的,已經被淡化。

所以辯論進行中,很少見到被對方提出邏輯漏洞後坦承自己過錯的行為。在他們受到的辯論培訓中,學習的往往都是如何規避自己的失誤,迴避問題,轉移話題,顧左右而言他,用口舌技巧,來掩蓋本身的不足。於是原本可以簡潔通達走向辯題真相的道路被強行扭轉了,來來回回不斷轉著圈子。

於是許多場合,辯手們意氣風發,神採飛揚,口若懸河,舌如利劍,一心要贏,辯出一地雞毛……

但辯論,原本是奔向真理的。

進群找哥,人生不下坡道

隨手點關注,人生不迷路

相關焦點

  • 人民時評看「方崔大戰」:公共辯論,求真比求勝更重要
    只是,一場原本圍繞科學命題的公共辯論,最終在互斥「流氓」「騙子」的罵聲中收尾,還是令人心生感慨。當嚴肅的科學探討,變成關乎名譽尊嚴的捍衛之戰;當對轉基因的關注,成為「挺方還是挺崔」站隊表態;當攤開手掌的公共辯論,成為攥緊拳頭的相互攻擊,這種戲劇性的結局,恐怕不是各方都願意看到的。
  • 先有求真的空間,後有求真的辯論
    本報評論員王聃    方舟子和崔永元關於轉基因食品的「鬥嘴」,在轉戰到法庭後,再度演進為了對公共辯論的深度審視。昨日的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公共辯論,求真比求勝更重要》,稱方崔間的官司不論勝負都有標本意義,「只是,一場原本圍繞科學命題的公共辯論,最終在互斥『流氓』『騙子』的罵聲中收尾。」
  • 以公開辯論,確認相對論的真偽
    以公開辯論,確認相對論的真偽驅雲趕霧(實名蘇鍾麟):致意全球主流學界學者,恕我冒昧在理論物理吧 ,並通過頭條鄭重發起:以公開辯論,確認相對論(狹義)的真偽。從明日2020年8月10日起,在理論物理吧進行公開辯論,一個星期內,如果沒有人能夠駁回【真相】,即沒人能夠證明反射光速不等於入射光速,和沒有人能夠證明同種媒質中光速可以不相等,則反射定律和麥克斯韋理論,已經註定了MM實驗的零結果,因此由零結果貿然推斷「光速不變原理」,不滿足「充足理由律」,是屬無效推斷
  • 真理不僅僅是事實
    最終,一個很大很抽象的單詞——真理——成為文化危機的中心,不由得召喚哲學家前來處理這個問題。把它們送回去。哲學家們的真理問題與世界的真理問題並不是一回事。後真理辯論並不能依靠更好的理論輕易得到解決。在很多時候,人們非常清楚究竟是什麼東西讓某事成真。
  • 跟叔本華訓煉思維的藝術——如何與人辯論
    為此,叔本華以西方先哲的辯證與邏輯為出發點,歸納出38種辯論招式,涵蓋哲學、心理學、邏輯學、修辭學等學科領域,以絕妙的方式引領讀者理解辯論的藝術。全書妙語如珠、睿見迭出,讀來饒富興味。《叔本華的辯論藝術》一書位列德國、法國排行榜哲學長銷書,高中指定閱讀參考書。從每一種辯論技巧的解析,到具體的應用分析,全書結構清晰、篇幅精當、睿見迭出。
  • 力場|愛辯論的奇葩
    我女神馬薇薇說過,辯論的意義在於:有些人看起來這是白金的,有些看起來這是藍黑的,而你需要通過辯論,知道這是為什麼。辯論,是過程的藝術,不是結果的審判。他把我們吵架的一切都歸咎於我打辯論,但我真冤枉。我在此澄清一點,說會辯論的就會吵架絕對是無稽之談。在殘街夜市上買帽子一樣不會搞價,在傳媒大學站早高峰依舊被擠丟雞蛋灌餅,被綠茶婊搶了男朋友照樣悶聲吃虧,一遇到欣賞的男生就吞吞吐吐不知所措。辯論和撕逼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攻擊人生,後者人身攻擊,這是兩者對於邏輯和人生完全不同的理解。
  • 科學與非科學的區別:探究真理的第一步從何而起?
    在這些領域的學說、主義、思想和理論都需要通過辯論、爭論、說服,甚至對抗才可以達成某種定論,例如,政治理論、信仰、宗教等一旦跨越文化、民族、國家的界線後,便沒有統一的共識或「真理許許多科學之外的「真理」是通過宣傳、說服、布道而實現的。如果有人認為自己掌握某種「真理」,則他必須通過與持不同「真理」的人進行辯論,或對眾人宣講自己的「真理」,從而說服別人接受他的「真理」。政治家的真理和競選成功完全在於他的雄辯才能和說服力。
  • 真理+結論=真相
    許多人都厭惡傳銷組織,明明是一個十分可愛善良的人,進去一段時間之後變成了一個天天高喊口號,狀若瘋狂,一心奔向成功快樂的盲人。慣用的手段通常是這樣的,講一些成功人士苦苦堅持最終走向成功的案例。通過不斷的強化,堅持=勝利。慢慢的灌輸到潛意識當中,使人深信不疑。
  • 科學理論真偽的評判機制和真理標準
    科學理論真偽的評判機制和真理標準 長期以來,相對論被主流學界稱之為「最偉大理論」,相對論在學術界大行其道,儘管學界高層批判相對論者比比皆是,卻凡對相對論有微詞者,一律被貼上「民科」的標籤,誰敢言推翻相對論?
  • 蔡英文不敢辯論就等著民意審判
    「在野黨」24日前往蔡英文辦公室下戰帖,要求親自宣布進口含萊克多巴胺美豬美牛的蔡英文,以辯論型式向民眾交代,如此喪權辱臺、糟蹋民眾健康的決策,究竟是從何而來,又是如何形成的政策?  蔡英文曾用動人的話語說,她是「最會溝通」、最「顧主權」的人,現在把人民逼上街頭秋鬥,高喊「反萊豬、反雙標、反黨國」的訴求,蔡英文當局不能再麻木不仁,這已經是官逼民反啦!
  • 206期:當辯論成秀(十年大學生電視辯論賽反思)
    反思流弊  追求表演性無可厚非,但表演並不等同於華麗詞藻堆砌、語言陷阱密布和煽情效果,辯論賽因此而文化品質下降,並因為學士風度的走失而令人困惑  「任何事情都要經過千錘百鍊才能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特點,才能變得更成熟,辯論賽也一樣,它形成了自己的特殊風格——傾聽對方說話,通過論理、比較,雙方共同構建真理的完整性。」
  • 馬英九辯論伶牙俐齒 蔡英文緊張嚴肅頻頻卡住
    環球網4月25日消息,馬英九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25日下午針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議題進行公開辯論,經過中規中矩的八分鐘申論之後,在提問過程中,馬英九多次以俏皮的口吻質疑辯論對手蔡英文,讓緊繃的辯論現場添加了軟性情緒。馬英九如此伶牙俐齒的表現,也屬罕見。而被外界看好,應該可以在這場辯論場中佔有優勢的蔡英文過程中表情嚴肅,還出現數度卡住的狀況。
  • 華語辯論錦標賽激動人心
    曾經獲得第三屆全國學生「學憲法 講憲法」大學生辯論總冠軍、第七屆全國WTO模擬法庭競賽冠軍、創想青春——2010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高校世博辯論大賽冠軍、第八屆中國名校大學生辯論邀請賽冠軍等十多項全國榮譽、戰績顯赫的西政辯論隊,歷代主力辯手對於「論辯」是如何解讀的呢?
  • 人民日報:公共辯論,求真比求勝更重要
    人民日報:公共辯論,求真比求勝更重要 人民日報 範正偉責任編輯 柳博姍
  • 朱冰VS饒毅:一篇紐約客文章引起的辯論
    編者按:  最近,一則兩位科學家公開辯論的消息打破很多科研工作者平靜的研究生活。北京大學教授饒毅,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朱冰,將就「表觀遺傳學及其在細胞命運中的作用」為主題進行一場嚴肅的科學辯論。
  • 朱立倫催促蔡英文儘快接受電視辯論
    中國臺灣網11月30日訊 國民黨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參選人朱立倫今表示,「四報一社」和公共電視辦辯論是原本慣例,希望民進黨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參選人蔡英文儘快接受辯論。「四報一社」和公視辦辯論不是他發明,是本來就有的慣例。  朱立倫競選辦公室發言人李正皓27日說,臺灣大學等40所大學學生會12月6日舉行2016年「大選」青年對談,朱立倫接受學生邀請,蔡英文竟以「另有行程」回絕。朱立倫表示,拒絕出席或指定其他人參加不是尊重青年的方式。
  • 四本真理小說,火箭筒除靈、穿梭真理之門、買帳號,成就真理大帝
    「感受真理吧,小可愛們!」《射程之內遍布真理》,作者:無火的餘灰,4級作者。只是一個華夏留學生在東京輕鬆愉快除靈的故事。本書包含大量火力不足恐懼症,跨服聊天,思想迪化,腦迴路清奇,反向腦補,請謹慎閱讀。
  • 真理見於辨析,而對問題的思考與批判並不是嚴格的二元論
    例如大家都可能會說「這一切都很好,但是……」這種對抗性的批判,而通常被大家認為這是有利於真理的明晰。對抗性的批判缺乏進展,有可能停留在一個簡單但有問題的分工上,在諸如演講、研討會和論文寫作等專業場景中,我們更多的是對他人的觀點進行探討,而不是提出我們自己的觀點。與此同時,當我們提出觀點而不進行批判時,顯然會冒著更大的聲譽風險,並且非常容易損害新思想的提出者。
  • 真理概念的變遷
    (圖片來源:全景網)在《真理》這本為一般讀者寫的小書中,約翰·卡普託討論的其實是真理的概念以及有關真理的概念史,而不是真理本身。作者是美國一所大學的後現代主義哲學教授,不可能掌握真理,也不會討論真理本身。《真理》是一部教授之作,梳理了真理的概念在西方思想中的發展與變化,條理清晰,不標新立異,可以用作學生的入門書。
  • 蔡英文電視辯論已籤綠媒 韓國瑜痛批民進黨已墮落
    (圖片取自臺媒)中國臺灣網12月9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國民黨2020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候選人韓國瑜9日上政論節目批評,蔡英文打破臺灣地區領導人電視辯論過去10多年傳統,獨厚有特定立場的臺灣「三立電視臺」,現在的民進黨已經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