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冰VS饒毅:一篇紐約客文章引起的辯論

2021-01-10 財新

  編者按:

  最近,一則兩位科學家公開辯論的消息打破很多科研工作者平靜的研究生活。北京大學教授饒毅,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朱冰,將就「表觀遺傳學及其在細胞命運中的作用」為主題進行一場嚴肅的科學辯論。「Epigenetics/表觀遺傳學」這一近年來獲得諸多突破的領域也再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

  兩位科學家中,朱冰研究員研究表觀遺傳學多年,是中文版《表觀遺傳學》教材的編譯者之一、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院國際青年科學家、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得主;饒毅教授在神經發育領域及行為的分子和細胞領域作出很多重要發現,同時也是《知識分子》的主編,在科學傳播事業投入大量精力。這兩位科學家是由什麼契機碰撞起交流的火花的呢?

  撰文 | 23Plus-徐思遠

  ● ● ●

  整件事情的緣起是今年5月The New Yorker上發表的一篇關於表觀遺傳學的報導Same but different——How epigenetics can blur the line between nature and nurture[1]. 作者Mukherjee,MD,PhD是一位醫生、生物學家,同時也是暢銷書作者和普利茲文學獎得主。

  ►Mukherjee的作品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獲得2011年度普利茲文學獎

  作者用生活化的語言從自己身邊的一對雙胞胎(他的母親和他的姨媽)說起,他們有著很多非常相似的地方,從長相到身體的味道,但性格卻截然相反。他的母親和姨媽的相似之處很好理解,因為她們有著完全相同的DNA序列,但是什麼因素讓他們不同的呢?

  ►Same but different -作者的媽媽和姨媽

  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6/05/02/breakthroughs-in-epigenetics

  作者以此為引子,以洛克菲勒大學的David Allis和紐約大學的Danny Reinberg的生平小傳為線索[順便八卦一句,百度CEO李彥宏的夫人、中科大少年班的馬東敏博士也是Danny的學生],以文學性的語言向讀者介紹了染色質和DNA上的修飾是如何在不改變基因序列的前提下影響基因表達。作者也糅合進了一些還在爭議中的觀點,比如環境因素引起可遺傳的變化等等。

  此文一發表,引發了科學界極大的反響,芝加哥大學的進化生態學家Jerry  Coyne發表了兩篇博文對本文進行了長篇駁斥[2][3],Coyne評價本文為「膚淺而又誤導人的」,進一步引發了科學家們對Mukherjee的文章,對於表觀遺傳學的定義,對於基因表達調控機制的討論。

  https://whyevolutionistrue.wordpress.com/2016/05/05/the-new-yorker-screws-up-big-time-with-science-researchers-criticize-the-mukherjee-piece-on-epigenetics/

  https://whyevolutionistrue.wordpress.com/2016/05/06/researchers-criticize-the-mukherjee-piece-on-epigenetics-part-2/

  為什麼一本通俗雜誌The NewYorker上的文章會引起科學界如此巨大的反應呢?Jerry Coyne主要擔心Mukherjee會誤導沒有背景知識的大眾。

  Jerry Coyne:Because Mukherjee writes very well, and because even educated laypeople won’t know the story of gene regulation revealed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they may not see the big lacunae in his piece. 

  Jerry Coyne認為對於基因表達的調控,Mukherjee在文中過度強調了「組蛋白修飾和DNA甲基化的表觀調控」,而忽視了更為主要的調控因素「轉錄因子」。

  更多科學家發表了他們的觀點,主要攻擊點都在於Mukherjee忽視了調控過程中序列特性的調控原件。甚至包括很多表觀領域的研究者也對Mukerjee的不嚴謹提出了批判。

  霍華德-休斯醫學院(HHMI)研究員、表觀遺傳領域的資深科學家Steve Henikoff也表示,他為本文的「缺乏學術性和包含領域內關鍵概念的錯誤信息」表示「悲傷」。由於這篇文章很有娛樂性、文筆也很好,裡面的科學性上的錯誤更有可能會讓大眾對這個很有前景的領域產生誤解。研究組蛋白和DNA甲基化的John Greally教授更是直接說

  「It really is a horribly damaging piece.」

  緊接著,Nature雜誌也對這場討論進行了追蹤報導,文末引用了Greally的一段採訪「it’s hard for anyone to talk about epigenetics without stirring up controversy. Different researchers have different definitions for the term, and there are still many questions about the mechanisms behind the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這段採訪確實反應了隨著近年來表觀領域的快速發展,這個領域湧現越來越多新發現、出現越來越多顛覆性概念的同時, 有些「定義」需要回顧和整理。

  http://www.nature.com/news/researcher-under-fire-for-new-yorker-epigenetics-article-1.19874

  最後,在五月底的The New Yorker上,Mukherjee回應這場爭端,承認自己在這篇介紹組蛋白修飾和DNA甲基化的文章中,沒有提到轉錄因子這一層更高級的調控。但這篇文章是他的新書The Gene:An Intimate History的節選,在書的其他篇章中,他把轉錄因子稱為基因「調控子」或者「主調控子」。他希望讀者能夠閱讀全書,更全面地理解基因調控的機制。

  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6/05/30/the-mail-may-30-2016

  那麼究竟這場唇槍舌劍背後的關鍵科學問題是什麼呢?23Plus編輯部通過多方了解,得知其深層原因來源於發育生物學界長期以來對細胞命運決定的關鍵轉錄因子的關注。

  大家都知道,高等生物體內有200多種不同的細胞類型,而每種類型都有其特異性的轉錄因子。這些轉錄因子從卵子受精那一剎那就開始程序性地編程表達它們的細胞,並激活下一步需要被激活的轉錄因子。發育生物學家認為這些轉錄因子與細胞外發育信號能夠直接溝通,並高度協調著胚胎發育這樣一個高度複雜的過程。也因此,關鍵基因的轉錄激活是發育生物學的關鍵科學問題。

  然而,近年來表觀領域的快速發展,發現了大量染色質上的化學修飾(甲基化、乙醯化)以及非編碼RNA在基因轉錄激活過程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甚至很多時候是轉錄因子必不可少的「同夥」。最直觀的例子就是在重編程過程中,影響DNA甲基化水平可以大大提高重編程效率,甚至由於兩者高度相關不可分割,進化過程中有些蛋白甚至將轉錄因子功能和表觀編輯功能融合成一體(例如PRDM家族)。

  那麼究竟如何界定轉錄因子和表觀因素在細胞命運決定中的作用呢? 討論的戰火由海外燒到國內,引發了國內學者的討論,饒毅教授認為,過度強調表觀遺傳因子的作用的不僅僅是Mukherjee一個人,更是很多表觀領域研究者的通病,他很樂於通過和表觀遺傳界研究者交流,回顧和檢閱表觀學界的發現。朱冰研究員「應戰」,雙方決定公開辯論,談一談表觀遺傳到底是什麼?在細胞命運決定中又有什麼作用?

  11月30日,兩位科學家將在北京大學進行一場嚴肅的科學辯論,屆時騰訊視頻也會直播。(直播連結:http://v.qq.com/live/p/topic/18079/index_h5.html?ptag=4_5.2.1.15832_wxf&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據悉,這次公開辯論也是國內科學界第一次對學術思辨進行公開直播。科學的內涵是對真理的追求,真理在批判中成長,兩位不同背景的學者選擇站到臺前進行這場公開的學術討論,身體力行地向大家傳遞求真、務實、辯證的科學精神價值。正如饒毅教授在《知識分子》創刊號中所寫,「經歷了近現代坎坷的中國人,應該脫離對食物、配偶、住所之聚精會神的狀態,恢復中國傳統中對知識和智力的欣賞,享受全人類的知識傳承和智力成果。」不管結果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這場精彩的論戰,享受這場智識盛宴。

  參考文獻:

  1.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6/05/02/breakthroughs-in-epigenetics

  2.https://whyevolutionistrue.wordpress.com/2016/05/05/the-new-yorker-screws-up-big-time-with-science-researchers-criticize-the-mukherjee-piece-on-epigenetics/

  3.https://whyevolutionistrue.wordpress.com/2016/05/06/researchers-criticize-the-mukherjee-piece-on-epigenetics-part-2/

  4.http://www.nature.com/news/researcher-under-fire-for-new-yorker-epigenetics-article-1.19874

  5.http://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6/05/30/the-mail-may-30-2016

相關焦點

  • 辯論之外的故事:新型組蛋白修飾與表觀遺傳調控(一)
    在上一周,北京大學的饒毅教授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朱冰研究員,針對"表觀遺傳及其在細胞命運決定中的作用"展開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辯論,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辯論的焦點,在於相比於經典的轉錄因子調控,表觀遺傳調節究竟在多大的範圍和程度上影響了細胞命運的決定。
  • 回應饒毅質疑:完全不贊同饒毅說法,一種藥物靶向多條通路很常見
    7月6日,饒毅曾在《細胞研究》發文,質疑上海藥物所研究員耿美玉2019年發表的有關GV-971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機制的文章存在問題。相關質疑和解讀回顧:解讀 | 饒毅再發文質疑耿美玉論文,直言「一個藥物如此多靶點,從未見過」昨日,耿美玉團隊在《細胞研究》發文回應饒毅,全文翻譯如下:饒毅博士對我們團隊於2019年發表的文章提出了質疑,稱該項研究沒有引用之前12篇已發表的文章。我和其他作者並不贊同這種說法。
  • 饒毅四年前對川普的評價
    兩人的回國在當時都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並被認為是中國科技界吸引力增強的標誌之一。 饒毅在全職回國前,就多次對中國的教育科技問題提出直言不諱的批評,在國內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在施一公回國後,兩人開始聯合發表文章,直陳中國教育科技領域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諸多建議。
  • 一篇文章,引起玻璃心的破碎
    筆者近期寫的一篇評論文章,關於展會的感受及評論意見,被主辦方看到,本來以為是很高興的一件事,因為筆者作為觀展人的建議能被主辦方參考和吸收,能為行業的健康發展做出小小的貢獻也是善莫大焉。一位自稱主辦方的工作人員電話筆者(我私人電話不知道怎麼知道的,不是公眾號電話),說文章對對方造成了不好影響,與事實不符等等。1、作為業內人士,作為旁觀者,寫行業的評論文章,是我們的職責。因為行業的健康發展,是靠大家共同的努力的結果。合理化的建議,對規範行業進步是善事一件。
  • 饒毅回應來了,不光是看熱鬧——耿美玉教授發文怒懟饒毅全程始末
    2020/7/13上海中科院耿美玉團隊通過Cell Reach 怒懟饒毅。2020/7/14,饒毅教授迅速作出了回應。那麼耿美玉團隊為什麼怒懟饒毅呢?我們先來回顧一下。2018/07/17,中國本土研製的抗阿爾茨海默病(AD)原創新藥GV-971臨床3期成功揭盲,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
  • 《紐約時報》刊登中國學者饒毅文章後,遭到美國一群人瘋狂攻擊
    (截圖來自饒毅刊登在《紐約時報》上的文章)饒毅在文中先回顧了一番自己的家族史,稱父親和叔叔都是學醫的,但因戰爭兩人曾分開了35年,父親在中國學醫,叔叔則從臺灣去了美國,兩人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隨著父親去美國進修而重聚。
  • 清華施一公對饒毅的第一印象:喜歡多管閒事,敢於批判一些院士
    饒毅和施一公分別來到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任教之後,向國際權威刊物《Nature》上聯名發表了一篇文章《中國的科研文化》,直接批判當時的科研基金分配機制,影響科技的創新發展,同時也點名批判一些學者與行政人員藉助關係,獲得科研經費和重要科研項目,這是在侵蝕中國的科研文化。
  •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赤子情懷、童心未泯
    2007年饒毅決定回國,受聘出任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19年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今天,腫瘤分享一篇施一公教授的文章——《饒毅其人其事》。本文由施一公教授於2013年發表於科學網。而我們真正一起做事、我比較深入地理解饒毅的想法並成為莫逆之交,則發生在2008年我全職回國以後。在別人面前我常常主動提起饒毅,評論他和他做過的事情,因為我總覺得他留給大家的印象過於片面或偏激,他的另外一面很少為人所知,所以也一直想寫篇關於饒毅的文章。但真正開寫,才發覺要把饒毅豐富多彩的性格、行事方式和做過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寫出來,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饒毅成功預言化學諾獎
    巧的是,北京大學教授、生物學家饒毅半年前做出了準確的預言——今年4月15日的《北大校刊》上,饒毅發表了《一個可能的諾貝爾化學獎》,看好的就是萊夫科維茨與科比爾卡的研究。 「科比爾卡的工作屬於結構生物學,跟清華的施一公教授類似。」饒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今年4月來清華訪問,我們見過一面。科比爾卡有個中國妻子。他的工作,我們覺得應該可以拿到諾獎。」
  • 施一公眼中的饒毅
    今天,中國學術界爆出大新聞:前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實名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教授、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化細胞所裴鋼院士、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即近期填補世界空白的阿爾茲海默 GV971 中國首款該類藥物主要研究者、論文通訊作者)論文造假,稱「這篇文章不造假是不可能的,請貴委做些好事,為中國科學界洗刷恥辱。」
  • 饒毅教授舉報耿美玉研究員事件梳理|看完這篇,你站哪一方?
    ——施一公01饒毅實名舉報三位重量級人物,引發學術圈地震2019年11月,在饒毅教授寫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舉報材料中,提到三位重量級人物學術造假,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耿美玉研究員作為通訊作者的文章,號稱其發明的藥物GV971能夠通過腸道菌群治療小鼠的阿爾茨海默症。
  • 科學巨星施一公和饒毅,他們哪個更厲害?
    比如,饒毅會在網絡上公開舉報包括院士在內的學者有抄襲等學術誠信問題,還經常大膽怒斥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五花八門,什麼都敢說。可以說,他始終是一個「理想型批判者」。從內心上,饒毅是心底有一股高傲氣的人。據我的一位採訪過饒毅的朋友說,她有一次去採訪饒毅,發現饒毅「看人眼睛是朝天的」。由於他正在做事情,所以他「一臉的不耐煩」。
  • 科學巨星施一公和饒毅,他們哪個更厲害?
    比如,饒毅會在網絡上公開舉報包括院士在內的學者有抄襲等學術誠信問題,還經常大膽怒斥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五花八門,什麼都敢說。可以說,他始終是一個「理想型批判者」。從內心上,饒毅是心底有一股高傲氣的人。據我的一位採訪過饒毅的朋友說,她有一次去採訪饒毅,發現饒毅「看人眼睛是朝天的」。由於他正在做事情,所以他「不耐煩」。
  • 2015年中國第一場轉基因激辯 饒毅對陣顧秀林等反轉人士
    參與辯論的嘉賓,自左至右分別為饒毅、鄭風田、田松、顧秀林。 饒毅呼籲:進行公開的理性討論 饒毅是國內支持轉基因研究的科學家之一,曾多次撰文或接受媒體採訪應戰「反轉」人士。在此次辯論會上,他對於有反轉基因人士因時間不合適未能參與感到遺憾,「應該提倡對轉基因這一重要公共事務進行公開的理性討論」,饒毅表示,輿論已經成為影響中國轉基因政策的重要因素,「建議以後還有幾次討論,保證支持和反對的雙方都完全不能因為時間原因而不能參加。」 在簡短的5分鐘發言中,饒毅指出中國目前的轉基因政策不僅矛盾、而且對中國不利。
  • 【科技前沿】Genome Biology | 朱冰課題組揭示增強子的活性需要多...
    增強子區域H3K27ac的丟失不影響整體基因轉錄據悉,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課題組博士生張甜甜和研究員張珠強是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員朱冰和助理研究員熊俊(青促會會員)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朱冰課題組的董強博士也參與了這項工作。後記:據了解,該成果的起源頗有意思。
  • 為什麼刊登饒毅文章的《紐約時報》被說成「傷害美國」?
    中新網7月25日電 題:為什麼刊登饒毅文章的《紐約時報》被說成「傷害美國」?  作者陳念  「我在武漢的親人活了下來,我的叔父卻因疫情死在了美國」——近日《紐約時報》評論版刊發了中國海歸學者饒毅的署名文章,由美國叔父的意外之死引入,講述大時代下中美兩地家族成員的分離聚合,道盡「一場疫情,同一家族,不同國家,陰陽兩隔」的人間悲涼。這個故事被認為映射了中美兩個大國的真實變遷,引人深思。
  • 網傳饒毅舉報信曾引用方舟子多篇相關文章 方舟子回應
    在網傳的饒毅舉報信中,引用了方舟子的多篇相關文章。方舟子已在網上回應這一傳聞,並稱:「丁香園發的是饒毅發給一些人的徵求意見稿,沒有經過他的允許公布出來。實際上最後的定稿改動很多。」 11月29日,網傳知名學者饒毅實名舉報多名學者的論文存在造假。
  • ...Biology | 朱冰課題組揭示增強子的活性需要多個位點乙醯化修飾...
    增強子區域H3K27ac的丟失不影響整體基因轉錄據悉,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課題組博士生張甜甜和研究員張珠強是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員朱冰和助理研究員熊俊(青促會會員)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朱冰課題組的董強博士也參與了這項工作。後記:據了解,該成果的起源頗有意思。
  • 第n+1次美國籤證被拒,饒毅做錯了什麼?
    美東時間7月18日,美國Science雜誌網站發表一篇題為「A top Chinese brain scientist wonders how he ended up on the U.S. visa blacklist」的新聞,報導北京大學饒毅教授申請美國籤證屢次被拒,不得不求助媒體的遭遇。
  • 那些饒毅「剛」過的「專家」們
    同一天,饒毅在博客上發布半年前即已準備好的一份聲明,表示「從今以後不候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不僅對自己嚴苛,也見不得科研蒙塵。因為對中國教育、科研等問題提出尖銳批評,饒毅多次成為「新聞人物」。去年11月,饒毅實名舉報李紅良、裴鋼、耿美玉3位科學家學術造假的草稿郵件流出,引發公眾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