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價值,我們在辯什麼?

2021-01-11 騰訊網

事實需要辯論嗎?還是,只有價值可辯?

2016新國辯決賽

世新大學:自由意志存在

新加坡國立大學:自由意志不存在

這場比賽討論了很多科學與哲學,自由意志,結構,和主觀能動性,非常之經典。

但本期內容聚焦的,是其中一個戰場,那就是已存在的真實和事實,需不需要我們辯論?

反方認為,自由意志就像一個真實存在的實體,有辦法從科學論證得到。

正方則認為,作為一個抽象概念,自由意志根本無法通過科學實驗證明,況且科學的討論,不是辯手的責任,也不是辯論的意義

最開始的那段質詢,就是把尼斯湖水怪比作自由意志

我們來看正方二辯陳韋蓉是如何開展論點的。

正方的辯論觀:實然事實不會因為辯論而改變,因此辯論實然不具備意義,辯論應該去討論價值上我們該不該如此認為。

在這裡,正方通過辯論的意義來抽空實然的討論。辯題已經從自由意志存不存在,變成了我們應不應該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

那現在如果你是反方,你會怎麼解答正方的論點呢?

反方這裡有兩條出路。第一,告訴大家實然討論不可以抽空;第二,在價值上告訴各位,既然科學已經得證了,我們就應該相信科學,而不是盲目地欺騙自己。

反方三辯殷爍顯然不可能讓掉這個戰場。

反方的辯論觀:如同一個政策,實然事實可以討論,辯論實然具備意義。

相應地,反方一辯劉晨曦在開篇立論時就鋪好了這兩條路。

一方面,用自己準備了的腦科學科研報告,在實然上說明,所謂的自由意志,不過是為客觀環境所改變的

另一方面,在價值上,告訴大家要相信科學,畢竟真是排在善和美之前的第一位。

那什麼是真,什麼是善,什麼又是美呢?辯論又該服務於哪一個呢?

這一切都可以從一幅油畫開始說起。

文藝復興藝術家拉斐爾曾經畫了一幅名為《雅典學院》的油畫,這幅畫的中心,就是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

柏拉圖手指向天,象徵他認為的品德,來自於智慧的形式世界。柏拉圖認為,人在來到這個世界以前,全部都住在一個理型世界的縫裡,那是世界最完美的樣態,包括了倫理道德和人活著該有的方式

用現在的解讀,就是人一輩子都在追求那個樣態。這其實可以追溯價值辯的起源,「我們應該如何如何」,「我們不應該如何如何」

舉例而言,在柏拉圖的世界,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吃人?那是因為我們吃人會覺得噁心,原因就在於那個理型世界裡,我們是不吃人的,所以在現實世界,我們也不應該吃人。柏拉圖的研究方式,在本質上是遵循著先驗的原則。

邊上的亞里斯多德則手指向大地,象徵著他認為的知識,是通過經驗觀察所獲得的概念。

亞里斯多德單獨創立了邏輯學、生物學以及心理學,某種程度上他被認為是科學研究方法之父。

對亞里斯多德而言,研究哲學和辯論,意味著從研究特點現象提升為研究事物的實質或本質。亞里斯多德的研究方式,即是歸納法,也是演繹法。

換而言之,並不是先驗的。亞里斯多德將哲學、邏輯、推理並列,他稱之為「哲學的科學」。這套範式就是實然討論的基礎,不存在「應不應該」,只存在「是不是」的判斷。要追求的是真理,遠超美和善。

實然,事實,真。

應然,價值,善美。

繼續來看正方二辯陳韋蓉和反方二辯王肇麟的交鋒。

這個戰場進行到這裡,正方已經成功地從辯論只應該價值,找到了背後最重要的核心——善和美。而反方也同樣地認知到,當我們的討論有真實面的時候,真要比善和美更重要

反方二辯這一輪陳詞,用到了辯論中的一個小技巧,那就是當我們沒有辦法論證絕對的時候,我們就論證趨勢,來儘可能接近。

所以反方才會一直強調,雖然我們無法達到最極致的真,但我們誰更接近真,是值得大家討論的。

就好像在討論「人應不應該追求完美」,的確我們沒有辦法達到完美的狀態,但儘可能接近完美,卻是值得我們追求的。

最後,正方四辯陳詠開用愛情舉例,告訴我們有時候寧可拋棄真。

評委賽後點評中,胡漸彪評委表示實然應然都要討論,實然應然也要相輔相成,論述的開展儘量避免二舍一。

好啦,這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事實辯與價值辯,你現在懂了嗎?

往期好文

素材|童臻堯

排版|張瑾儀

審核|李玥 陳佩昂 陳紀任

相關焦點

  • 古今之辯與中西之辯
    「古今之辯」,從秦始皇以來,已延續2000多年。近代又伴隨著「中西之辯」走過了艱辛的理論道路和學術歷程。由於價值觀念上的極端化偏向,或偏向頌古諷今一極,或偏向是今非古一極,結果人為地製造了一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衝突對立。
  • 環境倫理學中的事實與價值之辨
    縱觀整個環境倫理學思想史,關乎生態環境的事實認知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規範二者緊密聯繫、相互促進,在這一演進過程中,「休謨問題」似乎不斷重現。休謨認為,如果不加以論述和說明,人們不能從「是」或「不是」的事實判斷中推出「應該」或「不應該」的價值判斷,但以往的道德體系都是從「是」突然地過渡到「應該」,那麼如何找到這一推理過程的合理有效性根據,即休謨向世人提出的問題。
  • 《哲學思考:思想史上的偉大論辯》丨理性主義還是經驗主義?
    我們多數人感覺自己是有些知識的,至少曾經擁有過。只有少數人會思考我們如何獲得知識,或者有知識意味著什麼。笛卡爾和休謨都持有極端的立場,二人的相互論辯碰撞出的思想火花,的確為哲學發展帶來累累碩果。對笛卡爾來說,通過純粹的,或者說先驗的推理——例如「我思故我在」和神的存在證明——得到的知識給了我們關於現實的極為有價值的信息。
  • 「事實價值」二分法讓你重新認識品牌傳播背後的真相!
    或者換句更接近真相的靈魂拷問,我們每天搞傳播到底在搞什麼?重新認識傳播!現在就跟著小僧揭露你清楚但不明白的真相吧!傳播的本質是什麼?關於傳播不同的人有不同見地,它是信息的傳遞、是變獨有為共有的過程、是通過訊息進行的社會相互作用等等不一而足,不過這樣理解廣告傳播似乎還是稍顯寬泛,設想一下你這樣跟別人介紹你的工作,聽到的人無疑還是一臉懵逼。
  • 小大之辯_美文推薦_中國金融新聞網
    小大之辯,是莊學的一個重要命題。《莊子》中的小大之分,既包括物體或空間的大小——鯤、鵬與蜩、學鳩、斥鷃,太山與毫末,河伯與海若;也包括壽命或時間的長短——冥靈、大椿、彭祖與朝菌、蟪蛄、殤子,即「大年」與「小年」;還包括知識或智識的多寡——即「大知」與「小知」。  小大之辯的第一個層次是「小不及大」。
  • 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是如何一分為二的?二者內部的中性偏性是什麼
    對於這個說法,大家可以與我們之前的文章加以比較。前面的幾篇文章已經較為詳細的介紹過了,在此不再贅述,下面將主要介紹價值層面。二、價值評判如何一分為二在價值判斷中,判斷的對象不再是純粹的客體對象,而是主體與客體的某種相互作用,或者說其中一方相對於另一方而言。
  • 西南政法大學對辯清華大學,西南政法奪冠!華語辯論錦標賽激動人心
    2000年榮獲全國首屆律師辯論比賽最佳辯手。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執行研究員,HOW法律機器人實驗室創始人,中央電視臺特約評論員。論辯所給予我們的絕不僅僅是「輸與贏」,事實上,它與母校「博學、篤行、厚德、重法」的校訓一脈相承。
  • 羅祥相:詮釋的偏移與義理的變形——莊子「小大之辯」及「逍遙」義...
    這也為確定事物「小大」的性質或價值帶來思想上的困難。因主體選擇何種評價維度和時空參照系,也具有極大的主觀性。故不同的主體受自身的認知水平,價值取向的偏好等主觀性因素的影響,對同一事物的「小大」之性質或價值的判定往往相反而不相侔。特別是價值性偏好的不同,使他們極難取得認知的統一,故有各種思想辯爭的產生。 因此,由「小大」之性質或價值的評判,自然會導向小大之「辯」。
  • 武氏祠真偽之辯:一位考古學家的歷史重塑
    還原一段歷史、一件藝術品曾經怎樣記錄著經驗、記憶、材料、工具、出發點,它之於我們現實的意義應是審美、倫理、情感、文化、風俗等等的傳承與延續。2019年初,人民美術出版社推出「人美學術文庫」叢書,對「系統的學科專門學問」開始進行收集、篩選、整理,白謙慎教授的《武氏祠真偽之辯——黃易及其友人的知識遺產》就是本套叢書推出的第一本專著。現任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的白謙慎教授,是多年來在中西方學界都非常活躍的理論家。他的研究著重在書法領域,出版了多部中英文論著,在國內外書法研究領域享有盛譽。
  • 理越辯越明,道越論越清?非也,看我~「歪理」正說!
    順便提示一下啊,這張嘴啊,由於沒有腦、眼、耳、鼻的牽連,可就失了控啦,巨能說啊,你能讓他說得天旋地轉啊,你就暈了,哪還有什麼定力啊,觀點啊?!所以,不是越辯越明?越辯越清,而是,本來清楚的,辯來辯去,成了一腦袋漿糊,粘度還挺高!
  • 兩小兒辯日·列禦寇
    《兩小兒辯日》裡的一個小孩說因為早晨太陽冷,中午的熱所以早上遠中午近 另外一個說早上的太陽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遠 而且事實的觀察的確如此,那麼如何解釋?到底又是怎麼回事?  初升的太陽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為早晨陽光進入大氣層折射角比較大,我們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陽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陽大很多。看起來早晨的太陽比中午時大些是因為眼睛的錯覺。
  • 詐騙犯罪案件,當事人和家屬應如何判斷辦案機關告知的案件事實?
    說白了,在公安機關也認為能否對當事人定詐騙罪的情況下,模稜兩可之間,辯方必須把當事人無罪的理據充分予以釋明,給辦案機關對當事人做出有利認定的臺階下。所以此類案件,即使辦案機關最終不說當事人屬於沒有犯罪事實的徹底的無罪,但是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為由放人的,只要能夠追求無罪處理的結果,實務中不必過於較真。
  • 在我們的宇宙中,有什麼可怕的事實?
    希望美國宇航局在當我們時間窮盡時能夠給我們一個提示,因為我們中的一些人還有盒子沒完成...但什麼是洩壓呢,還有,是什麼讓太空人如此悲觀地死去?一個曾經歷過洩壓後僥倖活下來的人為我們講述這個故事。 他是一名技術人員,在休斯詹森航天中心的一個真空室裡工作。當時他不小心地將太空衣洩壓,幾秒鐘內就失去了知覺。這個人後來在報導裡說他失去知覺前的最後一段記憶是水分開始在他的舌頭上沸騰。太噁心了!
  • 走進先秦辯者的命題:時間空間的特徵——連續性與間斷性的統一
    先秦時期有一位辯者便層就此提出過一個命題。戰國時期,齊國稷下的「辯者」當中,曾經有人提出一個命題,叫做「飛鳥之影未嘗動也」。從常識來看,這種說法好像是一種詭辯,飛鳥在不斷運動,它的影子怎麼能說不動呢?其實,仔細分析一下,「辯者」自有他的道理。我們知道,鳥的影子乃是由於鳥的身體擋住光線而形成的。
  • 兩屆最佳辯手:女檢察官八卦辯論那些事……
    辯論是什麼呢?直到經過了那些年各種各樣的辯題,才稍稍有所感悟,其實辯論不是為了捍衛結論,而是從結論出發,逼著你去逆向思考的一個過程。證出的結論真偽並非重點,重點是思辯的過程,對方辯友每一個被發散得天馬行空的思維背後都藏著一個值得考究的有趣邏輯,這個邏輯就像是蚌殼裡藏著的珍珠,浮沙褪盡之後如果能找到它,證偽它,就能直指對方的立論之基。
  • 《莊子》「小大之辯」兩種解釋取向及其有效界域
    小大之辯發生在價值層面,對人而言,價值化的機制及其對觀看所造成的主觀遮蔽不可避免,問題的關鍵在於,超越價值的邏輯,從價值所內蘊著的「人的機制」上升到「天的機制」。《莊子》並沒有告知我們冥靈、大椿到底存活了多少個「春秋」;告訴我們的只是它們各自的年輪(「春秋」)是不同的,這個不同不是數量的不同,而是數量級的差別,數量級的差別是質性、維度、層級的差別,意味著這些存在者由於自我衡量或確證的單位不同,因而在存在層次上存在著差別。
  • 李莊:我希望20萬中國律師大膽去辯
    在哪兒打,什麼時間打,誰打的誰,打成什麼樣,沒有他們幫助,這些細節我不可能知道。掌握情況之後,我得想辦法找到被打的人核實。所以沒有他們配合,我是搞不到的。京華時報:這些爆料人自己是不是受害者?李莊:有的是,有的不是,有的是現任副局長、處長、大隊長、分局長、政委。京華時報:你現在全國的案子都接,投入重慶的精力有多大?
  • 辯方和檢方同時找李昌鈺出庭,他用一套理論,讓嫌疑人當庭釋放
    這倒是讓李昌鈺非常好奇,到底是怎樣一個案件,會讓檢方和辯方同時找到自己出庭呢? 李昌鈺在看過所有物證,證詞之後,他選擇站在辯方,也就是華裔老闆這邊,他認為老闆並不是故意連開那麼多槍
  • 十大令人驚嘆的翻譯事實讓我們深思
    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翻譯是什麼?世界上翻譯最多的書或網站是哪一本?什麼翻譯對社會影響最大?那麼繼續往下看吧,因為這些翻譯事實會讓你大吃一驚。10. 歷史上第一部譯作是《吉爾伽美什史詩》《吉爾伽美什史詩》是現存最古老的人類勞動成果。
  • 社會怪象的事實是什麼?
    我堅信,它一定會實現,這基於兩個簡單的原因:第一,實事求是的價值觀對我們的人生很有指導意義,就像準確的GPS一樣;第二,也許是更重要的原因,實事求是的世界觀可以使我們生活得更自在。」這是《事實》這本書裡的一段話,據說這本書能促進世界的和平,能給人們帶來內心的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