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先秦辯者的命題:時間空間的特徵——連續性與間斷性的統一

2020-12-03 百家號

大家好,我是徐春芳,時間的特徵是永恆的持續,但持續之中又可以分成許多時刻和時段。空間的特徵是不斷的延伸,但延伸之中也包含著許多點位和區域。這種現象說明,無論時間和空間。都是連續性與間斷性的對立統一。連續性是絕對的,間斷性是相對的,絕對的連續性存在於相對的間斷性之中。先秦時期有一位辯者便層就此提出過一個命題。

戰國時期,齊國稷下的「辯者」當中,曾經有人提出一個命題,叫做「飛鳥之影未嘗動也」。從常識來看,這種說法好像是一種詭辯,飛鳥在不斷運動,它的影子怎麼能說不動呢?其實,仔細分析一下,「辯者」自有他的道理。

我們知道,鳥的影子乃是由於鳥的身體擋住光線而形成的。飛鳥於某個時刻在某個點上,造成一個影子。但它一移動,光線立即照射過來,原來的影子便消失了。不過,它在另一時刻的另一個點上,又造成一個新的影子。所以,飛鳥儘管在不斷運動,但影子並不是跟著它跑,而是舊影子的不斷改造和新影子的不斷產生。這也就是《墨子·經下》講的「景(影)不徙,說在改為」。「不徙」是說鳥的影子不隨鳥的飛行而遷移運動,「改為」是說明舊影和新影不斷變換和更替。這個命題的價值就在於,它說明了「這樣一個辯證法:又動又不動」從飛鳥來看,它既在飛行,當然處在運動中;但從飛鳥之影來看,影子又不動。由於鳥的影子是由鳥的身體造成的,所以,飛鳥在運動中包含著不動。

從時空問題的角度來看,就在於它揭露了又連續又間斷這樣一個道理。飛鳥在運動中,山此達彼.整個過程的時間、空間都是連續的。但是,這一時刻與那一時刻之間,這一點位與那一點位之間,又有間斷性。如是,才有舊影子的不斷消失和新影子的不斷產生。這就告訴人們,飛鳥在運動中,其時間和空間既是連續的,又是間斷的,是連續性和間斷性的統一。

人們知道,古希臘的芝諾(Zenon)也曾提出過一個「飛矢不動」的命題。乍一看,它同「飛鳥之影未嘗動也」極為相似。實際上,兩者有本質的不同。「飛鳥之影未嘗動也」,說的是影子未嘗動也,並未說飛鳥不動。稷下「辯者」也曾直接講過飛矢的運動,說「鏈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這裡講的是「不行不止」,不是簡單地只講「不行」或「不動」。「不行不止」的提法,既講了靜(不行),又講了動(不止),已經初步揭示了運動本身的矛盾。芝諾的「飛矢不動」則不然,他只是單講「不動」,認為飛矢每一時刻都在某一點上,由此把飛矢運動看作是靜止的總和,顯然是一種詭辯。

列寧在批判這種觀點時深刻地指出:「它描述的是運動的結果,而不是運動自身;它沒有指出運動的可能性,它自身沒有包含運動的可能性;它把運動描寫成為一些靜止狀態的總和、聯結,就是說,那種(辯證的)矛盾沒有被消除,而只被掩蓋、推開、隱藏、擱置起來。」

從時空問題的角度來看,芝諾強調了人們常常忽視的時間、空間的間斷性,並把間斷性與連續性割裂開來,否認連續性的存在。他只承認飛矢每一時刻在某一點上.而不承認它同時又不在某一點上;他只承認時間是由一個一個瞬間(時刻)組成,空間是由一個一個點位組成,而不承認瞬間之間和點位之間的聯繫與轉化。試問,如果沒有這種連續性,那飛矢怎麼從一瞬間轉到另一瞬間、從一點過渡到另一點呢?

一句話,飛矢怎麼可以飛起來呢?芝諾的命題在認識論上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如何在概念的邏輯中表達運動的矛盾,表達時間、空間的間斷性與連續性的矛盾。辯者的命題從「影子未嘗動也」這一側面,也突出了運動和時空的間斷性,但辯者並未否定飛鳥的運動和飛鳥在運動中時空的連續性。他只這樣提出問題,實際是提醒人們應把兩個方面結合起來。不過,辯者雖說在觀念上高出芝諾一籌,但也沒有解決如何在概念的邏輯中表達運動的矛盾,表達時間空間連續性與間斷性的矛盾。

相關焦點

  • 諸子百家中的「辯者」,大名鼎鼎的他們起源於商丘,你知道這些嗎
    西漢後期,劉向、劉歆父子又把先秦以來的諸子學說分為九流十家,而「名家」仍居其一。自漢代以來,「名家」的稱謂一直為歷代學者所沿用。名家在先秦的著作中最早被稱為「辯者」。《莊子·天下篇》中稱惠施、桓團、公孫龍為「辯者之徒」,「以善辯為名」。擅長論辯,這雖然是名家的一個特點,但是以此並不能把它與其他學派區別開來。
  • 社會科學報:先秦邏輯思想的特質是什麼
    我們從而繼續探討,為什麼先秦邏輯思想的特質是注重社會政治倫理實踐、注重政治傳播功用的「推類」。事實上,它的發生發展,是觀念與方法、論辯理論與論辯實踐、「正名一用名」與「談辯-用辯」、「講邏輯」與「用邏輯」、論辯邏輯與政治歷史文化等的統一。因此,論及先秦邏輯思想,就不能不思考其時邏輯思想對政治倫理文化的影響,以及政治倫理文化對邏輯的要求。
  • 時間等於空間的邏輯證明
    為了進一步理解「時間即運動」這一命題,有必要從現實感覺中抽象出這個結論。時間是一秒一秒、一分一分、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組成起來的。要認識一般的時間,必須先認識時間的基本單位:即一秒,一分,一小時,一天,一年等等是什麼。從歷史的角度看,時間的基本單位不是秒,而應該是日,月,或年。泰國和烏幹達以雨、旱季的一次交替為一年。
  • 量子化與連續性之辯|參加研選
    還有人不服氣,那時間和空間總該是連續的吧?其實這也只是人們頭腦中的一種想像,實際上,時間和空間也是不連續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提出的阿基裡斯與烏龜賽跑的悖論來分析。阿基裡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跑步健將。
  • 機器學習處理數據為什麼把連續性特徵離散化
    機器學習處理數據為什麼把連續性特徵離散化 易水寒 發表於 2018-11-17 09:31:41 在學習機器學習中,看過挺多案例,看到很多人在處理數據的時候,經常把連續性特徵離散化。
  • 教育部命題!2021高考官方模擬考時間確定!連考3天,統一改卷!
    據悉,這次新高考適應性考試語數英三科將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這樣,八省份或將統一時間參與此次適應性考試。因此,這次考試不僅對新高考改革省份考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對未實施新高考改革省份的考生而已,也是必須要關注的。「3+1+2」新高考統一適應性考試什麼是「新高考適應性考試」?
  • 教育部命題!2021高考官方模擬考時間確定!
    據悉,這次新高考適應性考試語數英三科將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這樣,八省份或將統一時間參與此次適應性考試。因此,這次考試不僅對新高考改革省份考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對未實施新高考改革省份的考生而已,也是必須要關注的。
  • 2016考研政治:唯物辯證法之命題分析
    (二)命題內容   本部分的內容歷年都是命題的密集區,歷年必考的章節是「馬哲」的三大核心章節之一,命題內容具有如下特點:   1、主要以唯物辯法的三大基本規律和主要範疇為內容,在各種類型題中都出現過;   2、本部分的熱門知識點有反覆命題的習慣,例如:量變與質變的關係、「適度」的原則、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矛盾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係及其方法論意義
  • 五維空間空間性,簡單介紹,帶你走進五維世界
    從三度空間觀到四度空間觀到五維空間觀,是物理學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五維空間觀得到了最新物理學的支持。非線性思維方式的形成、物質的分立結構與量子現象,為五維空間的理論和方法提供了可能的空間基礎。當代基礎物理學理論的核心問題,是破除空間時間連續性的經典觀念,而代之以斷續性的量子思想。二十世紀物理學的一個重要標誌性成果,就是把自然界物質最基本的組成物,歸結為36種夸克,12種輕子,13種規範粒子。以上36種夸克,12種輕子,13種規範粒子已經成為當今時代所認識的61種新的「基本粒子」。
  • 教育部命題!2021高考官方模擬考!連考3天,統一改卷!
    據悉,這次新高考適應性考試語數英三科將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題,這樣,八省份或將統一時間參與此次適應性考試。因此,這次考試不僅對新高考改革省份考生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對未實施新高考改革省份的考生而已,也是必須要關注的。 什麼是「新高考適應性考試」?
  • 時空連續性的突破將導致戰爭的消亡
    鳳凰軍事 防務短評 12月20日  在不久前熱映的影片《星際穿越》中,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運用最新的數字影像技術將蟲洞、時間變換、多維空間、時空穿越等理論物理中艱澀難懂的概念和公式以影像為載體展現在世人的面前。相當多的觀眾是通過這一影片才認識到靠近黑洞會是何種景象、時間旅行並非幻想。
  • 中華文明的連續性與開放性特質
    作為古代地中海地區產生最晚、影響最大的羅馬文明,也中斷了政治上的連續性。這些原生或次生的文明都滅亡、中斷了。我們從這些中斷的文明的歷史中可以看到:軍事的先進性在文明的交往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外族的多次入侵是導致政治實體中斷的關鍵因素;精神貧困往往使人們在困難面前無所適從。在世界各原生文明中,中華文明發展的連續性是絕無僅有的。當然,中國的文明也是從原始階段發展而來的。
  • 複雜的盡頭是簡單——關於時間與空間的感悟
    時間是什麼?時間本質只是事物運動的連續性表現形式是鐘錶的一圈又一圈,春夏秋冬,日升日落內容就是事物包含著絕對永遠的矛盾事物永遠絕對的在運動,所以時間永遠存在。這也是連續性的體現,事物運動絕對永恆的連續性的體現。搖搖欲墜前,你體會過希望,堅挺,還有老去,節奏變慢的過程。這永恆的運動,具有永恆的連續性。有開始,有結束,然後新的開始,新的結束。我們有涯的生命對無限,絕對,無邊是無法切身體會的。這點確實讓人覺得很難受。
  • 徹底改變世界的三個命題
    一種是零維度的沒有空間和質量的能量(子),一種是具有三維空間且含有質量的實在。前者體現為非物質的信息,後者體現為物質。信息與能量均是物質以外的非物質客觀存在,非物質存在是一個與物質存在相對的概念,它體現為一種沒有空間、時間、質量的客觀存在,而信息和能量均具備這個特徵。可見,信息無法脫離能量而獨自存在,信息與能量具有一體兩面的同一性。
  • 小大之辯_美文推薦_中國金融新聞網
    小大之辯,是莊學的一個重要命題。《莊子》中的小大之分,既包括物體或空間的大小——鯤、鵬與蜩、學鳩、斥鷃,太山與毫末,河伯與海若;也包括壽命或時間的長短——冥靈、大椿、彭祖與朝菌、蟪蛄、殤子,即「大年」與「小年」;還包括知識或智識的多寡——即「大知」與「小知」。  小大之辯的第一個層次是「小不及大」。
  • 阿佩爾及其「先驗論證」:作為「話語論辯」的哲學意義
    要從方法特徵上講,哲學以論證和推論為基本方式,與宗教形成鮮明對照。泛而言之,哲學是「論證」,宗教是「信服」,哲學不「信」而宗教不「證」。哲學與宗教之別,恰好也對應於人類精神和心思的強大方面與軟弱方面,即是說,哲學適合於精神和心思強大者,而宗教則為精神和心思軟弱者所需要。  就哲學本身來說,其內部也總是有方法上的分歧和糾纏。
  • 古今之辯與中西之辯
    「古今之辯」,從秦始皇以來,已延續2000多年。近代又伴隨著「中西之辯」走過了艱辛的理論道路和學術歷程。由於價值觀念上的極端化偏向,或偏向頌古諷今一極,或偏向是今非古一極,結果人為地製造了一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衝突對立。
  • 時間究竟是什麼?
    有人認為時間就像一根橡皮筋,而其他人認為它是間斷性的。如果時間曾經有過開端的話,那就要追溯到160億年前。讓我們一起去看看時間是什麼,時間這個如此不規則的尺度是如何作用的。對時間的連續性或間斷性的研究還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即時間到底有沒有開端。對此,至今還沒有確切的答案。因為著名的大爆炸理論認為時間—空間有一個開始;而另外的一些科學家則指出,「時間」尺度沒有一個瞬間的開始,這是不必要的。這樣事情就複雜了。因為根據量子力學的原理,比所謂的普朗克時間(Planck Time)小的時間間隔是不可探知的。普朗克時間單位在 秒數量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