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是中華思想文化的發祥地。宋國,是古代中華百家爭鳴的學術中心。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春秋戰國「軸心時代」,以宋國為中心的方圓百餘公裡的文化圈內,湧現出了莊子、墨子、孔子、孟子、惠子、宋子、老子、韓非子等諸子百家,它們分別為道家、墨家、儒家、名家、法家的開山和代表人物。由此,為商丘這方沃土增添了厚重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
就在春秋戰國時期,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發生了重大變革,應運而生的新制度、新事物與殘存的舊制度、舊事物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以專門研究「名」與「實」之間的邏輯關係的思想派別誕生了,即為名家。名家作為諸子百家之一,成為當時以善於進行辯論而聞名的一個學派,據說能夠達到「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是非無度,而可與不可日變」的程度。名家有眾多代表人物,其中惠施正是誕生於逢澤澤畔的宋國人,成為名家學派的中堅。名家在戰國中期是一個非常活躍的學派,標誌著中國古代思想學與邏輯學大融合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亂世之學興名家 此家學派有個性
由於諸子百家裡存在著許多論爭,夾雜其中的又有一個「名家」。「名家」專指我國先秦的名家學派,這是絕大多數學者都承認的。但對「名家」的界說,學術界就眾說紛紜而莫衷一是了。如說:「名家,顧名思義就是專門研究『名』和相關問題的學者及其思想和學派」;「先秦名家,就是指春秋戰國時期專以討論名實問題為中心的一批學者」;「名家學派是我國戰國時代的一個哲學流派」,等等。
翻閱先秦的文獻,不見有「名家」的稱謂。這是否意味著在先秦時代,根本就沒有一個名家學派呢?不是。「名家」作為先秦的一個學派,是客觀存在的。這一點,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但任何一個學派的稱謂,往往都是後人賦予的。「名家」作為先秦名家學派的一個稱謂,自然也不例外。若考察其由來,則可知它是由漢代學者首先提出來的。西漢史學家司馬談曾著《論六家之要指》一文,其中明確指出:「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他把先秦以來的學派分為六家,並第一次使用了「名家」這個稱謂。西漢後期,劉向、劉歆父子又把先秦以來的諸子學說分為九流十家,而「名家」仍居其一。自漢代以來,「名家」的稱謂一直為歷代學者所沿用。
名家在先秦的著作中最早被稱為「辯者」。《莊子·天下篇》中稱惠施、桓團、公孫龍為「辯者之徒」,「以善辯為名」。擅長論辯,這雖然是名家的一個特點,但是以此並不能把它與其他學派區別開來。因為在當時的諸子百家中,擅長論辯的大有人在,所以,這一特點尚不是名家的基本特徵。西漢史學家司馬談在其《論六家之要指》中,認為名家學派思想的基本點是:「名家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專決於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儉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責實,參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由此可見,名家的一大特徵就是專門從事於過細的煩瑣的概念分析,其理論艱深而不易為人反駁,並且與人們的常識不符。正由於這一學派「專決於名」,所以司馬談稱之為「名家」。至於該學派還研究「控名責實」的名實學說,司馬談則加以了肯定,認為是「不可不察」的。
社會變革化天下 愛民利民名家人
成許多流派。在名家內部流派的劃分問題上,學術界約有三種不同的分法:一種是六分法,把名家分為術者、法者、名分名守者、正名析辭立說明辯者、堅白異同之辯者、齊物者六個流派;另一種是三分派,把名家分為人文主義派、科學主義派和邏輯主義派;再一種是兩分法,把名家分為合同異派與離堅白派;也有將名家分為主流派與非主流派的。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社會大變革時代。在這場史無前例的社會大變革中,湧現出了許多學術流派,而名家學派就是其中之一。該學派在社會大變革中起了什麼作用呢?其代表人物大都積極地參與了當時的社會大變革,從許多方面起到促進作用:名家學派處在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戰國時代,重視科學技術,促進了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強調法治,推動了當時的政治改革;「正名實而化天下」,有利于澄清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許多混亂問題;具有「愛民」「利民」的民本思想,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其「無厚論」在反對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分封制方面,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如惠施提出「去尊」,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惠施和公孫龍還提出了「偃兵」,反對用暴力統一天下。名家學派不僅是社會大變革的促進派,而且還是名辯思潮的主力軍。這個學派也有歷史局限性,如很多時候帶有片面的詭辯色彩。
任何一種社會思潮的出現,都有深刻的社會根源。先秦的名辯思潮也不例外,它是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領域內的反映。這場波瀾壯闊的社會思潮激蕩了三個世紀,席捲了當時的各個學派。名家、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學派都曾投身於名辯思潮之中,發揮了各自不同的作用。在參與名辯思潮的這些學派中,名家學派處於核心地位。
名家學派有名家 四大代表促勃興
先秦名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鄧析、惠施、尹文和公孫龍,總領名辯思潮之風長達三個世紀之久,為名辯思潮的發展作出了偉大貢獻。鄧析開啟了名辯思潮的先河,他具有強烈的改革意識,反映了當時民眾的進步要求;他的名實理論與辯論藝術珠聯璧合,為先秦的名辯思潮樹立了一面光輝的旗幟;他的兩可之說和哲學觀點切實而有智慧,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積極進取的精神。惠施拓寬了名辯思潮的視野,繼鄧析之後把當時波瀾壯闊的名辯思潮推向了高峰,他是一位進步的政治家、傑出的科學思想家、中國傳統辯證邏輯的奠基人和有機宇宙哲學的開創者,他的有機宇宙哲學富有智慧的靈光,充滿著樸素唯物主義的辯證思維,比古希臘的機械原子論要高深得多,曾推動了我國古代宇宙理論和自然科學的發展。尹文提高了名辯思潮的水平,他的形名理論是中國邏輯思想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上承鄧析的名實理論,下開公孫龍名辯論的先河,為我國古典形式邏輯概念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公孫龍把名辯思潮引向深入,其名辯論揭示了形式邏輯的三條基本規律,成為戰國後期名家學派的集大成者,其著名的「白馬非馬論」成為典型名辯案例。
先秦名學到了秦始皇滅亡六國就難以發展,不斷衰落。秦代強化中央集權統治,禁止私學,只能以吏為師;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中央政府的強勢領導下,名辯之學難以發展,名家也隨之衰落。再者,名辯之學與秦漢以來的中國主流文化精神不一致,士大夫皆關注於社會倫理,強調經世致用,名辯之學被視為以爭勝為目的的無用之學。加之名辯之學本身相當艱澀難懂,也影響了其發展。名家時常以違反常識的語言敘述命題,常人難以接受而失去研究興趣。在後學難以為繼的情況之下,難免走向式微。名家的後世傳人之影響均不及儒、墨、道、釋、易、兵、法家等諸家影響面廣,名家在不同程度地被融入到諸家文化的精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