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人憂天:憂天者、憂人者和列子,三種哲學觀念的碰撞

2020-11-25 有魔氣歷史

戰國前期著名道家學派思想家列子,與弟子以及其後學彙編了《列子》(又名《衝虛真經》)一書,對後世哲學、科技、文化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就包含了諸如「愚公移山」、「兩小兒辯日」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成語「杞人憂天」,便是書中一則廣為流傳、常被引用的故事。據《列子·天瑞篇》中記載「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文章虛構了一則故事,以杞人和勸諫之人的對話,生動地描繪出憂天者與憂人者兩種人,並表達了列子對這兩種人的不以為然。

在故事中,杞國曾經有一個膽子很小的人,時常會擔憂蒼天崩塌下來、大地崩裂開來,並為此心悸不已。由於時常擔憂天地崩墜,繼而導致天地間的人們無路可逃、遭遇身死,他逐漸吃不下飯、睡不著覺,一天天的消瘦下去了。

眼見這位「憂天者」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便有旁人很替他擔心,於是就有「憂人者」就跑來勸說他。「憂人者」告訴「憂天者」,蒼天不過是上浮積聚的氣體罷了,人們整日在空氣中呼吸,和在天上沒什麼區別;大地也只是下沉的土塊而已,它無處不在,人們整日都在地上活動,為何還要擔心塌陷。

至於「憂天者」所擔心的日月星宿是否會墜落傷人,「憂人者」同樣認為不足為慮,因為日月星宿也只是上浮積聚氣體中的光耀部分,即使墜落也不會傷及人間。這番解釋,終於讓那個杞國人才放下心來,開導他的人也很高興。

列子聽聞後,認為擔憂天地崩塌的人非常荒謬,陳述天地不會崩塌的人同樣荒謬。原因在於天地是否會崩塌,並不是這些人的學識所能知曉的。也就是說,天地崩塌毀滅或者不毀滅都是有可能的。如此一來,又何必掛懷在心上呢。

後世之人閱讀「杞人憂天」這則故事時,常常會覺得「憂天者」有些神經質特徵,同時非常讚揚「憂人者」的智慧。列子則認為,面對自身學識無法理解的問題時,就不必太過介懷、較真,因此對「憂天者」和「憂人者」都提出了批評。

不過,列子畢竟是道家學派的哲學家、思想家。如果我們站在更為積極入世的立場上,重新審視這則寓言故事,就會發現不論是「憂天者」還是「憂人者」都有難能可貴之處。「憂天者」的憂患意識,是居安思危,確保社會積極進取的重要因素;「憂人者」的寬慰行為,同樣充滿了溫情與細膩,這同樣是是人類文明蓬勃發展必不可少的因素。

順便說一句,先秦時期流傳下來的諸多典故中,經常以宋人、杞人作為批判的對象。這是因為宋國是周公輔佐周成王平定武庚(商紂王之子)叛亂,遵循「興滅繼絕」的傳統而冊封的國家。商湯滅夏之後,亦曾將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遺族遷到杞國。周武王在滅商之後,為了傳嗣夏朝,延續杞國國祚。也就是說,春秋戰國時期的宋人和杞人,是以「前朝遺民」的身份立國的。所以屢遭揶揄,也就不可避免了。

相關焦點

  • 《列子》這本神書,講的是什麼?
    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夸父逐日」都是《列子》一書中的名篇。 以「愚公移山」來說,我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徐悲鴻先生,就曾以這個寓言故事,創作了巨型中國畫《愚公移山》。我曾有幸在北京徐悲鴻紀念館近距離欣賞過此畫,其中體現出的中國人的力量是非常讓人震撼的。 雖我之死,有子存焉。
  • 「兩小兒辯日」僅是小兒科,《列子》一書的哲學思想,何止燒腦
    列子:一個能御風飛翔的有趣的人在《莊子》一書的逍遙遊篇中記載,列子其人是能夠御風而飛的。誠然,在現代人看來,這只是個神話傳說,列子也不過是個傳說中會飛的神仙。但列子無疑是文字歷史記載中極少能「飛」的人之一,承載了古人的浪漫與溫情。
  • 讀《列子》有感:影子裡的「秘密」
    故曰:『慎爾言,將有和之;慎爾 行,將有隨之。』是故聖人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諸位,壺丘子林是列子的老師,他告訴列子人生大道理就藏在影子裡,叫他自己去觀察,列子通過觀察自己的影子發現自己的影子是跟隨自己的身形變動的,悟出了「持後而處先」的人生道理。另一位老師關尹又跟列子講了上述一番道理,跟他說明「先知之理」。
  • 杞人憂天?恐龍滅絕抑或早有安排
    《列子·天瑞》中說到:「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杞人憂天的成語即從而得來,其本來的意思是杞國有個人擔心天會塌下來,自己無處安身,以致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後來這個詞被用來諷刺總是去憂慮那些不切實際的事物。
  • 出自《列子》的名人名言,充滿了哲理,凝聚了智慧
    1、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謂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非也。——《天瑞第一》列子此語對宇宙自然具有深刻的領悟與認知,說明道家哲學具有準確性。產生萬物的自身不出生,變化萬物的自身不變化。
  • 中國道路的哲學觀念
    這些哲學觀念是破解中國道路成功之謎的精神密碼,它們主要有:實事求是、人民主體、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批判的革命的辯證法、依存共生等。梳理和分析這些哲學觀念,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當今中華民族的發展智慧,更深層次地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的根源,堅定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 道家人物除了老莊,就屬列子,出自《列子》的三個成語,真智慧!
    提到道家,我們首先會想到老子和莊子,老莊是道家學派的扛把子,可是還有一位道家人物列子。列子,又名列禦寇,華夏族,周朝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列子之,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列子》又名《衝虛經》,是道家重要典籍。
  • 雅典對話錄:中國和希臘:哲學觀念相互參照中的巨大理解空間
    華輿訊 據中希時報報導,希臘和中國在雅思貝爾斯所說的「軸心時代」開啟的思考方式,以及相伴隨的觀念, 給每一個傳統都開闢出了更大的理解空間,有鑑於此,中國和希臘在哲學觀念上的相互比較和參照,意義重大。陳嘉映,出生於上海,後隨父母遷居北京。1977年恢復高考後,進入北京大學西語系讀德語。
  • 她時代,她力量,新老觀念的碰撞
    她年輕了,她老了曾幾何時,哇哇墜地的新一輩已經成長了起來,曾幾何時,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老一輩已經衰老了下去,歲月流逝,人倫更替,她年輕了,她老了。女兒帶女兒,上等的教育和良好的物質,打扮的像個公主。母親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兒認為,大學才是新起點。
  • 韓春暉:人治與法治的歷史碰撞與時代抉擇
    原標題:韓春暉:人治與法治的歷史碰撞與時代抉擇 習近平同志在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時講話指出: 「法治和人治問題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各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 什麼是政治哲學?
    從對象方面說,理論哲學研究的是「事實」問題,儘管哲學家們對「事實是什麼」具有不同的看法。基於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不同,哲學家們也被分為實在論者和非實在論者。實踐哲學研究的是「價值」問題,而價值是各種各樣的,如政治價值、道德價值、社會價值和美學價值等等,從而它本身又被分為政治哲學、道德哲學、社會哲學和美學等。
  • 體現蘇格拉底哲學觀念
    普羅塔克拉的名言是「人是萬物的尺度」,人是存在的事物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的尺度。他是修辭學和演說術的教師,也用演說體來撰寫哲學著作並傳達他的思想。  此外還有書信體,但散佚較多,保存下來的有伊壁鳩魯的幾封書信,羅馬哲學家塞內卡也用過這一體裁。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代,希臘也好、羅馬也好,哲學的寫作完全不限於哲學論文和評註。
  • 從哲學談起——思想和哲學1.1從意識到觀念
    在上一節我指出兩個概念不同但有關聯之處,而這個關聯是在對觀念考察時的疑惑。觀念來自於思想而不是意識,然而在上一節我們就已經指出思想就是觀念。其實兩者並沒有矛盾之處,思想在大腦中是我們無法看見的,當它表達(語言或文字)出來時就是觀念,所以觀念必然來自思想,也是思想的內容,思想所表達出的主體的意識形態是為觀念。觀念是意識形態的表達。那麼思想來自哪裡了?
  • 先剛︱「建構」與「反思」——謝林和黑格爾藝術哲學的差異
    對黑格爾來說,精神的活動在其漫長的演進過程中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是「自己認識自己」[17],這裡所說的「認識」既包括狹義的或理論上的認識(即主觀精神層面上的認識),也包括通過實踐行動而達到的自我認識(即客觀精神層面上的認識);但這兩個層面的認識者都是主觀意義上的個體,因此還有一個更高的層面亦即絕對精神的層面,在那裡,認識者成了絕對精神自己,它通過藝術、宗教和哲學這三種精神形態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自我認識
  • 評論:mRNA新冠疫苗製造「轉基因人」?有些杞人憂天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mRNA新冠疫苗製造「轉基因人」?有些杞人憂天■ 觀察家mRNA新冠疫苗把人的基因給「轉」了,恐怕並無科學依據。這兩天,一段聊天記錄在網上熱傳,聊天記錄中,名為「姜凱NY」者稱,mRNA新冠疫苗可以通過逆轉錄,將病毒的基因插入人體染色體,接種者將因此變成轉基因人。一時間,引發很多人的擔憂。加上最近美國《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稱,有證據證明,如果注射mRNA新冠疫苗,新冠病毒的部分RNA(核糖核酸)可能會整合到人的遺傳物質DNA中,雖然不解其意,但許多人也憂心忡忡。
  • 新時代婆媳之間的矛盾,是因為新舊觀念的碰撞
    是不是身邊很多人因為婆婆要管理自己和老公的收入,而要離婚呢。有些婆婆是很過分,以為兒子是自己的,兒媳婦的收入也要管。要求他們把工資上交,還美其名年輕人容易揮霍錢。是不是身邊很多人因為看不慣婆婆總是幹涉自己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而離婚呢。比如,自己放假睡個懶覺,也被叫醒。自己買個東西,就說浪費錢。
  • 化學是變化的科學,讀完列子,才知道化學在古代並非煉丹那麼簡單
    有一次,和一位前輩聊天說起孫悟空,我評價說古人的想像力天馬行空,實在太豐富了,竟然能開創性的想到人會變來變去。前輩說,吳承恩是站在先人的肩膀上,不單是想像力豐富麼簡單,推薦你讀譚峭的《化書》,講的就是古人對於萬事萬物變化的解讀。
  • 西方近現代哲學中的最強陣容:法國啟蒙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
    主要觀點有:1、他受當時已有的「自然法」的觀念的影響,認為法是「由萬物的本性派生出來的必然關係」,一切實體都有「法」,連神也不例外。2、認為人類社會的成文法要以人類的自然法為基礎,人的自然法與人的本性和生活條件是相吻合的。
  • 從宇宙智慧和認知原理談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
    再看哲學,哲學一詞源出希臘語philosophia,意即「熱愛智慧」。在學術界裡,對於哲學一詞並無普遍接受的定義。早期,哲學衍生出科學。後來,哲學成為與科學並行的學科。在古代東方是沒有「哲學」概念的,「哲學」一詞是近代從西方引入的概念。中國古代有「哲」一詞,如「孔門十哲」,「古聖先哲」等詞,「哲」或「哲人」,專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
  • 文化哲學面向現實的方法論視域
    這種文化哲學觀念深受自然科學和近代科學主義的影響,把文化作為一種純粹客觀的外在自然,作為一種外在於人的生活和生存的客觀存在,當作科學研究的對象。這一觀念把文化哲學作為一種自然意義上的科學,按照經驗直觀或者實證科學的方法,通過研究不同類型文化的發生、運動、消亡,研究各種文化的要素、結構、構成和功能等,旨在發現人類文化發展變化的基本原理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