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晨,暖暖的陽光,外灘附近——孟波的烏託邦書店院子裡,地面上剛剛灑過水,很乾淨,牆上很詫異地懸吊著四五輛摩託車,一株株綠蘿高高垂下,四五張桌子上安靜地放著茶壺、玻璃杯和隨意擺放著的書,還有飄來的若有若無的音樂聲,一切似都很妥貼,看上去這是一個讓人很自在放鬆的地方。
三三兩兩的朋友陸續來到,有青春迸發的90後,有忙著打拼的80後,還有更多的5060已退休的朋友們。認識的不認識的,各自找尋喜歡的地方,鬆散地圍坐一起,滿懷興致地與分享嘉賓孟波一起熱烈討論「活著與死亡」的話題 。
這是一場以活在生命的秘密和光輝中為主題的關於《西藏生死書》的讀書沙龍,在眾所期待中,超出期望值地圓滿落下了帷幕,也藉此拉開了有關生命教育的序幕,記得那位年輕的阿東分享說在疫情期間,每個人常被問到的三句話: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要去哪裡?我們有認真想過這個哲學的終極問題嗎?
籌劃這場有關生命認知的讀書沙龍也是因緣際會,水到渠成。從2018年初看此書,到2019年在廣州參加臨終關懷的培訓課程,直至今年親人在感恩節入土為安, 我對死亡有了不斷的更深的理解與體會。我不再害怕因談「死亡」而令人忌諱反感;不再擔心沒有人來參加;不再顧慮旁人說三道四。總要邁出這一步的,而這本身就個人對死亡的認知而言也是一種進步。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通知發出不到1天,30個名額即報滿,相信除了孟老闆的個人魅力外,還有就是對「生死」話題感興趣的人多。
此時坐在書房,我腦中歷歷在目昨日的沙龍分享會上,孟波的精彩分享,他談到幾個關鍵問題:
一、 關於信仰?信仰究竟是什麼?
如果有可以信賴的價值體系(自尊),就是信仰,這將讓我們對恐懼的感知降低。不管你覺得是什麼樣的信仰讓你虔誠。你只要認真對他,他就會回饋你,保護你,讓你不焦慮。
二、 關於西藏生死書,重點講什麼?
這本書的重點在於解讀中陰度亡經,本意對即將離開的人的「心理按摩」的意義,最重要的是前三分之一的臨終關懷部分。而藏傳佛教其實主要討論的是如何好好的離開(中陰度亡經),其他宗教基本都是,解決不再焦慮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個死,生的意義才能解決的更好!
三、 關於死亡到底是什麼 ?為什麼會有死亡的焦慮?
是源自於對未知的焦慮,其實是對不知道去哪裡的焦慮。
面對死亡,只有了解死亡才會不恐懼死亡,而宗教最大的好處就是化解了對死亡的恐懼,關於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它給做了包辦。
總之,來到這個世界我們做不了主,離開這個世界又是一種必然,只有客觀的認知了生命的無常,才會趕走恐懼,對生命有了敬畏,才能有尊嚴的坦然離開。
四,關於靈魂?關於是否有輪迴?
靈魂是什麼,靈魂是人類最早最智慧的發明,在渴望永生和肉體毀滅這樣的超級碰撞之下催生出來的發明,這個比死亡毀滅一切的理論更讓人們容易接受。
那麼在外世界看起來似乎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夢境裡的也同樣生動真實,醒來後覺得是個夢,所以我們怎樣才知道夢裡是真實的還是現在你們看到的你我是真實的?這麼看世界上並不存在客觀的現實,所有的概念都經不起辯證的推敲。在中國上古哲學裡有「莊周夢蝶」,民間有包公白天管陽夜晚管陰。病例上有切除了手腳後卻感覺到他們還存在的個案。西方哲學家提出的思考不需要肉體,中國叫神遊物外。現在的肉體只是你借住的旅館,離開才是回家之路。
因為之前我們已經無知無覺的百萬年,所以不去渴望永生,才能讓有限的生命更加難能可貴。這樣看來,亞當和夏娃吃果子之前的永生其實是因為人們自我意識覺醒後認知了生死,其實之前的永生是在生死交替裡輪迴只是自己沒察覺到而已。田野裡的植物天空中的飛鳥院子裡的家畜狗狗,他們不受存在主義的困惑,不會反思死亡,就沒了各種的恐懼和焦慮。
把今天過好,不要為了未知的延長生命而犧牲了現在,因此,向死而生,活在當下。
請而現場的諸多朋友積極的踴躍發言,也讓我謹以個人理解及記憶摘錄關鍵,有個別詞句非原話,僅描述我個人理解,如有違反原意,敬請諒解。
吳:信仰每個人都有。我不信佛,我信仰善良,我認為善良是中國人骨子裡就有的,善良是根本,這就是我的信仰,也是很多人的信仰。善待老人就是表現形式。
林:親人的走,很痛苦,做了一件當時被罵的事,就是,尊重臨終者的意見,不做過度醫療。今天看來,是做的很明智的一件事。
月:因為常常與死亡線上的重症病人打交道,已練就不怕死的膽量,看淡生死,就是一吸一呼之間的事。當看到很多死者家屬的痛苦很長時間不能解脫,我特別提出臨終關懷不僅是對將要走的人做的事,還有遺眷的安撫工作也非常重要。
梅:因為是基督徒,更願意從基督談愛分享。無論什麼教派,愛無處不在,而臨終關懷就是愛。愛是什麼?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
莉:我們一定要善待老人,特別要讓老人感覺自己還有價值。每天回家都要大聲說:我回來啦!母親開門那一瞬間,除了喜悅之外,就是認為自己還有價值。這也是一種愛,這就是善待老人。
陳:我是從事殯葬業的,主要做生前預囑。 殯是指喪葬的禮儀,儀式感是非常重要的,是對逝者的尊重,土葬?火葬?海葬?樹葬?每一種葬的儀式都不一樣,我們需要有儀式感,生命是值得被尊重的。
郭:因為向死而生,更關注活著的生命價值。特別推薦《百歲人生》,長壽帶給我們的究竟是禮物還是詛咒?提出從三階段人生到多階段人生是必須的,下半生需要重新規劃的。
陳:去西藏旅行,更加感受活著的意義,好好活著,終身生命成長。
李:雖然退休了,但人生還很長,讀書很重要,學到老,活到老。
瑛:都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可我認為不是賴活,是要好好活著。我相信有輪迴,有因果報應,要做好人,要善良,向死而生,活出生命的意義。
馬:人生無常,活在當下。
華:大家說的都非常好,從不同的角度談了各自的認知, 這樣的生命教育課非常有童義。我特別希望把臨終關懷這件事真正的做起來,我們一起努力。
衛:「向死而生、善良為本、善待老人、活在當下」。
這是聽完大家的現場分享,當時未發言的一位朋友後來與我聊起總結的,我非常認同他最後做的16字分享,應該說把本期沙龍活動做了精闢的總結。
而我本人也談談自己的粗淺體會:
1、 《西藏生死書》值得反覆閱讀,可以啟發一場寧靜的革命,改變我們對於死亡的態度和照顧臨終者的方式,進而轉變我們的人生觀和臨終照顧,讓生命注滿神聖的意義。這本書最好有紙質版閱讀,因為需要反覆推敲,並不好懂,也需要更多的交流分享。
2、 關於臨終關懷建議三不原則:不分析、不評判、不下定義。就是愛與陪伴!
3、感謝所有的新老朋友們!特別感謝孟老闆和他的烏託幫書店作為協辦方提供的場地支持和智慧支持!樊登年輪學堂關於生命教育的相關沙龍活動將會繼續進行,誠尋志願者一起!
對於孟老闆,很多人不了解,我所知道的,他是:
一位連續14年摩旅騎行西藏、新疆的讀書人!
一位開國貿書店堅持整整20年後不得不搬家至外灘的獨行人!
一位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看上去有些匪氣但閱讀量極廣的人!
一位堅守在青年摩旅舍用心打造他的「孟波的烏託幫書店」的人!
相信沒有比他對《西藏生死書》更懂的人了!如果你願意,可以去會會他,他更喜 歡小範圍深度聊有關生死的話題,但建議你先認真看完這本書,否則他會鄙視你的「傻逼」提問,但他的率真、簡單、深刻、執拗依然會令你願意去那個很多人嚮往的精神家園,趕上了有時可以碰上「孟老闆的小飯桌」,一個讓人自在放鬆的地方。
關於《西藏生死書》講什麼?
百度分享:謹以本書獻給活著、正在面臨死亡或已經去世的一切眾生。目前正在度過臨終過程的眾生,願他們的死亡安詳、無痛苦、無恐懼。目前正在轉世和正在這一世掙扎的眾生,願他們獲得諸佛加持力的滋潤,願他們得遇佛法,願他們實踐智慧之道。願他們的生命快樂、有成果,而沒有煩惱。願本書所有讀者能夠獲得豐富而無止盡的利益,願這些教法轉化他們的心。
作者索甲仁波切出生於中國西藏,1971年至英國劍橋大學考研比較宗教學,1974年開始弘揚佛法,在歐美各國生活、教學二十多年,使他通達西方的心靈。由於他思路清晰,從容自在,幽默風趣,深受聽講者的歡迎,成為許多國家的佛學中心與佛教團體的負責人或指導者。他為繁複的現代世界發展出一套解說西藏佛法要義的方法。將西藏智慧與當今議題相結合,超越種族、宗教、文化與心理的障礙,直指本心。《西藏生死書》的問世,更使他獲得各國至高的尊敬與喝彩。
本書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他那觸及本心、點醒人心的大力量,實在是難以衡估的寶藏。
——舊金山記事報
索甲仁波切所言確實開啟人心,……他懇切踏實的論調,加上諸佛菩薩的箴言開示,除卻人們對死亡的「大恐懼」,甚至使人們視死為相伴一生的老友。
——洛杉磯時報
202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