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怕!面對死亡,我們也許可以這樣做給孩子看丨《西藏生死書》2

2021-01-08 初心師兄

丨注意事項丨

■請在文章末尾留言分享今日學習感悟

■您也可將留言分享到共讀群中,與師兄們交流

音頻無法上傳,轉換成視頻一直顯示格式錯誤

《西藏生死書》 第2課

索甲仁波切·講述

- 幼小心靈的死亡初體驗 -

第一章 在死亡的鏡子中

第一次接觸死亡的經驗,是在我七歲左右。那時候,我們準備離開東部高原前往西藏中部。我的上師有一位侍者名叫桑騰,他是一位很好的出家人,在我童年時代很疼我。他的臉明亮、圓潤而豐滿,隨時都會開顏而笑。因為他很隨和,所以是寺廟中最受歡迎的人。我的上師每一天都會開示佛法、傳授灌頂、領導修行、主持法會。每天終了後,我都會召集同伴做些小表演,模仿早上的一切。桑騰總會拿我的上師在早上穿過的長袍借給我,從來沒有拒絕過。  

後來,桑騰突然病倒了,病情立即惡化。我們不得不延遲出發。隨後的兩個星期令我終生難忘。死亡的臭味像烏雲般籠罩著一切,我一想起那段日子,就不期然聞到那股味道。整座寺廟瀰漫在死亡的陰影下,可是,一點也沒有恐怖的氣氛;有我的上師在,桑騰的死就顯得特別有意義,變成我們每個人的課程。  

在我上師駐錫的小寺裡,桑騰就躺在靠窗的床上。我知道他即將不久人世。我不時走進那個房間,坐在他旁邊,他已經不能說話了,他的臉變得憔悴而乾癟,讓我大為吃驚。我很明白他就要離我們而去,再也看不到他了。我感到非常悲傷孤獨。桑騰死得很艱苦,我們隨時可以聽得到他極力掙扎的呼吸聲,也可以聞得出他的肉體正在腐壞。整個寺廟鴉雀無聲,只剩下他的呼吸聲。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桑騰身上。

雖然桑騰的死把他折磨得很痛苦,但我們看得出他內心很平靜,對自己也充滿信心。最先我無法解釋這一點,但後來我知道了它的來源:他的信仰,他的訓練,還有我的上師就在身邊。雖然我感到悲傷,但我知道只要我的上師出現,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因為他能夠幫助桑騰解脫。後來我才知道,每一個修行人都夢想在他上師面前去世的福報,讓上師引導他走過死亡。  

在蔣揚欽哲引導桑騰寧靜地走向死亡時,他對桑騰開示他正在經過的每個過程。我的上師知識精確,信心充滿,和平安詳,令我驚訝不已。只要上師在場,即使是最焦慮不安的人,也可以從他安詳的信心中獲得保證。現在,蔣揚欽哲正在告訴我們,他對於死亡絲毫不恐懼,這並不是說他對死亡看得很草率;他經常告訴我們他怕死,警告我們不要幼稚或自滿地對待死。然而,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我的上師在面對死亡時,能夠這麼鎮定、從容、有條不紊而又出奇的無憂無慮?那個問題讓我著迷不已,也教我神往不已。  

桑騰的死震撼著我。七歲時,我第一次看到我正在接受訓練的那個傳統竟然這麼法力無邊,我開始了解修行的目的何在。修行讓桑騰接受死亡,也讓他清晰地了解痛苦是一個精深、自然的淨化過程的一部分。修行讓我的上師對於死亡瞭若指掌,知道如何正確地引導人通過死亡。  

在桑騰圓寂後,我們就啟程前往西藏首府拉薩,費時三個月,那是一段辛苦的馬背旅程。從那兒我們繼續前往藏中和藏南朝聖,這些地方都是第七世紀以來把佛教傳入西藏的聖賢、國王和學者的聖地。我的上師是西藏傳統許多上師的化身,聲譽崇隆,因此所到之處,都受到熱烈的接待。  

我對那次旅程極感興奮,美麗的回憶仍然縈繞腦際。西藏人起得很早,為著能充分使用自然的光線。天一黑我們就上床,破曉前我們就起床;當第一道曙光照臨前,背負行李的犛牛就出來了。大伙兒拆下帳篷,最後才拆除廚房和我上師的帳篷。斥侯先行,尋找良好的紮營地點,中午左右我們就停下來紮營休息。

我喜歡在河邊紮營,傾聽潺潺的流水聲,或坐在帳篷裡,聽著雨點拍打篷頂的聲音。我們的隊伍不大,總共只有二十個帳篷。白天我騎在金黃色的駿馬上,緊挨著我的上師。路上,他不停地開示、說故事、修行,並特別為我設計修行法門。有一天,當我們快到揚卓曹聖湖時,遠遠看到從湖面反射出碧玉般的光芒,隊伍中的另一位喇嘛左頓,又面臨死亡的威脅。  

喇嘛左頓的死,又給我另一個強烈的教訓。他是我師母的老師,師母迄今仍然健在。許多人認為她是西藏最有修行的女性。對我來說,她是一位隱形的上師,和藹可親,恭敬虔誠。喇嘛左頓身材魁梧,就像大家的爺爺。他六十幾歲了,很高,頭髮灰白,流露出絲毫不矯揉造作的紳士風度。他也是禪定功夫很深的修行人,只要一靠近他,就會覺得安詳莊嚴。有時候他會罵我,我也會怕他,但即使在偶然的嚴肅時刻,他也從來沒有失去他的熱情。  

喇嘛左頓的死很特別。雖然附近就有一間寺廟,他卻拒絕去,他說他不想留下一具屍體讓他們清理。因此,我們照往常一樣地紮營,圍成圈圈搭起帳篷。喇嘛左頓由師母護理和照顧,因為他是她的老師。當他突然叫她過來的時候,帳篷內只有她和我兩個人在場。他對師母有一個窩心的稱呼,稱她「阿咪」,在他家鄉話的意思是「我的孩子」。「阿咪,」他溫柔地說,「過來。事情就要發生了。我沒有其他的話可以送給你,你還是老樣子,有你在身旁我就高興。你要像過去一般地伺候你的先生。」  

她當下就轉身往外跑,但被他拉住袖子。「你要去哪兒?」他問。「我要去請仁波切。」她回答。「不要煩他,沒有必要。」他微笑著。「我與上師之間,是沒有距離的。」話剛說完,他凝視天空,就過去了,師母掙脫身,跑出帳篷,叫我的上師。我愣在那兒,動彈不得、 我很驚訝,竟然有人那麼信心滿滿地凝視死亡的臉。喇嘛左頓大可以請來他的喇嘛幫助他——這是每個人多麼期待的事——但他卻一點也不需要。現在,我知道箇中原因了:他的心中早就證得上師的現前。蔣揚欽哲與他同在,就在他的心中,沒有一秒鐘他覺得離開上師。  

師母真的把蔣揚欽哲找來了。他弓身進入帳篷的樣子,我仍然記憶猶新。他看了一下喇嘛左頓的臉,盯著他的眼睛,咯咯笑了起來。他一向叫他」拉根」、」老喇嘛」。這是他熱情的表示。「拉根,」他說,「不要停在那個境界了!」我現在明白,他看出喇嘛左頓正在修習一種特殊的禪定法門,把他自己的心性和真理的虛空融合為一。「這是你知道的,拉根,當你做這種修行的時候,偶爾會有障礙產生。來!讓我引導你。」  

當時我驚呆了,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如果不是我親眼目睹的話,我絕對不會相信。喇嘛左頓竟然復活了!我的上師就座在他的身邊,帶著他修完頗瓦法,引導他在臨終前的神識走過死亡。頗瓦法有多種修法,他當時所使用的方法,最後是由上師誦三遍的「阿」字母。當我的上師誦出第一個「阿」字時,我們可以聽見喇嘛左頓跟著他大聲念,第二聲比較微弱,第三次發不出聲,他就走了。  

桑騰的死,教我修行的目的;喇嘛左頓的死,教我像他這種能力的修行人,經常在他們活著時隱藏他們的非凡特質。事實上,有時候它們僅在死亡的那一刻出現一次。即使那時候我還是小孩子,我已經知道桑騰的死和喇嘛左頓的死截然不同;我知道差別在於一個是終身修行的好出家人,另一個是體證比較多的修行人。桑騰以平凡的方式死去,雖然痛苦卻充滿信心;喇嘛左頓的死,則展示了他的來去自如。  

在喇嘛左頓的喪禮舉行後不久,我們就住進揚卓的寺廟。像平常一樣,我還是睡在上師的旁邊,我記得那個晚上我睜大著眼睛看酥油燈的影子在牆壁上晃動。其他人都已經呼呼大睡了,只有我徹夜難眠,哭了一整個晚上。我躺在那兒,想著死亡和我自己的死,在我的悲傷當中,慢慢浮現出一種深沉的接受,一旦接受死亡的事實,我就決心把一生奉獻在修行上。  

因此,在我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面對死亡,探索死亡的含義。那時候,我從來也想像不出到底還有多少種死亡將接著發生。失去家人和我自己所擁有的每一樣東西,就是一種死亡。我家姓卡藏,一直是西藏最富有的家族。自從第十四世紀以來,我家是護持佛教最力的望族,護持佛法,協助大師推動弘法工作。  

最令我心碎的死亡不久就發生了——那是我的上師蔣揚欽哲的死亡。失去他,我覺得我已經失去生存的基礎。

相關焦點

  • 西藏生死書: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有人忌諱它,像躲避瘟疫般將之看作是談之色變的命題;有人則輕率地看待生命,視死亡為兒戲,甚至將之神化,看作解脫,說到底,關於生死的意義,我們從來都沒有去認真地思忖過。《西藏生死書》中提到了怎麼面對生死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沒有佛性根基,也沒有深入研究藏傳佛教的深刻教義,我不把自己的體悟看作是通過此書而達到解脫和證悟。
  • 我看《西藏生死書》: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因為愛才生生不息
    有人忌諱它,像躲避瘟疫般將之看作是談之色變的命題;有人則輕率地看待生命,視死亡為兒戲,甚至將之神化,看作解脫,說到底,關於生死的意義,我們從來都沒有去認真地思忖過。《西藏生死書》中提到了怎麼面對生死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沒有佛性根基,也沒有深入研究藏傳佛教的深刻教義,我不把自己的體悟看作是通過此書而達到解脫和證悟。
  • 活在生命的秘密和光輝中——寫在《西藏生死書》讀書沙龍後
    如果有可以信賴的價值體系(自尊),就是信仰,這將讓我們對恐懼的感知降低。不管你覺得是什麼樣的信仰讓你虔誠。你只要認真對他,他就會回饋你,保護你,讓你不焦慮。二、 關於西藏生死書,重點講什麼?這本書的重點在於解讀中陰度亡經,本意對即將離開的人的「心理按摩」的意義,最重要的是前三分之一的臨終關懷部分。
  • 20到39歲腫瘤發病率增長80%,我們該如何面對疾病與死亡?丨21讀書
    21讀書  來源丨本文內容綜合選自《生死之間》  編輯丨陳思;實習生 思純  圖片來源丨圖蟲創意  如果疾病和死亡避無可避,至少我們可以練習與它們相處的方式。願你沒有遺憾。  當被問到有沒有擔心過感染愛滋對壽命的影響,怕不怕不能陪孩子長大時,一位媽媽這樣說:  「據我了解,正常服藥的話,活到五六十歲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也就是說基本活到孩子成年是沒有問題的。我們目前就是給孩子買好保險,然後順利地往前看就好了,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去單獨打算,因為我們的心態一直都比較好。」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虎嗅網
    美國醫學人類學家莎倫·考夫曼曾經在《生死有時》一書當中探討美國醫院是如何形塑死亡的——「死亡」這個概念正在被醫學和政治重塑,它可以進行無休無止的討價還價。儘管醫學的終極任務是拒絕死亡,所有人都明白,死亡最終是無法拒絕的,但是醫學可以控制死亡何時發生。
  • 看到親人去世,孩子總害怕爸爸媽媽也會一樣,如何教孩子面對死亡
    但孩子既然經歷了家裡老人去世,父母就不應該迴避,可以接著這個機會和孩子聊聊生命、聊聊生死。去年我的父親突然因病去世,我們全家都悲痛萬分,但我似乎沒看到我九歲的兒子特別傷心,當時心裡還想,我爸真是白疼這外孫了。但前一陣子和兒子在路上時,我們閒聊,開始聊的話題我忘了,只清晰的記得兒子當時反問我了一句:「我舅舅爺去世,你能接受嗎?反正我到現在都接受不了。」
  • 面對這種問題,家長可4步進行「死亡教育」
    2.鬱鬱寡歡、失去勇氣很多孩子在遇到親近的人死亡的情況下,會鬱鬱寡歡、精神萎靡、一蹶不振,失去面對生活、正視一切的勇氣,對生活表現得也不再那麼熱愛。其實這些都是孩子「死亡教育」缺失的表現。二、父母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1、通過閱讀書籍了解死亡達人觀之,生死一耳;何必生之為樂,死之為悲?
  • 3歲孩子:太爺爺到哪兒去了?不欺騙孩子,家長試試這樣聊生死
    ;對孩子更是躲閃其詞:「你長大就懂了」,「回老家去了」,「他已經走了,離開了」,等等含糊的說法,不止讓孩子沒法明白,沒法注意安全、警惕危險,更讓孩子對「生死」這件再普通不過的自然規律,產生的不是敬畏,而是害怕、恐懼、無法面對、陷入長久的痛苦之中。
  • 除了《尋夢環遊記》,還有這些繪本可以跟孩子談生死
    《尋夢環遊記》(Coco)電影海報在繪本比較發達的歐美、日本,其實一直有很多給孩子看的生死主題的繪本,大部分走的是溫情脈脈的路線,希望通過故事來幫助孩子面對和接受他們所愛的親人乃至寵物的離世以及懵懂地試圖去理解死亡這件事。
  • 作為家長,如何教育孩子正確面對失去和死亡?
    那麼對每一個成年人我想講,無論是家裡小動物離開了你,或者走丟了,那你先學會要去面對,去看一看,這些帶有靈性的小動物,它來到你面前究竟是要教會你什麼?其次再來說關於孩子,其實我那個朋友的愛人,他和孩子溝通是一個很有效的方式,他告訴孩子,小動物是去找它的媽媽了,小孩他能夠坦然的面對,我們是分開了,它要去找他的媽媽,其實也是很好的一件事情。
  • 他用醫生和病患的雙重身份,告訴我們面對死亡該如何活下去
    自此,他以患者和醫生的雙重身份,紀錄自己的餘生,並寫出《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震撼40國讀者的「生命之書」。在《當呼吸化為空氣》這本書中,保羅紀錄了自己是如何棄文從醫,包括自己小時候以及上學時的回憶;探索著人性、生死,以及醫療的感悟,包括醫生的職責所在;以及自己一直追求的人生意義,特別是在被診斷出肺癌晚期後,癌症患者和醫生的雙重身份,讓他對人生意義感悟更深。
  • 「心理專欄」勇於面對死亡:在生活中踐行生死學 ⊙裴完花
    作者⊙裴完花(華人心學智慧諮詢師培訓課學員)現代醫學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保障,可是這並不意味著醫學可以解決一切身心問題,尤其是人的生死大事。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該如何與親人談生死這個話題呢?醫學發展到今天仍有它的局限,我們作為親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老人保持尊嚴。然而,無論醫學如何發達,都不能永續生命,無論年紀長短、地位高低、財富多寡,都不能阻止生命走向終點。那麼,我們要怎麼樣去面對生命,面對親人的死亡?前幾天,回老家去探望八十多歲的老母親。一進到院子,就看到腿腳不靈便的母親在給她的菜園子澆水,見我進來,她停下手中的活計,坐了下來,和我侃侃而談。
  • 人生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旅程,每個人都要學會坦然地面對死亡
    相反,一個人越是敢於直面死亡,他對生命的理解也必將越透徹。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不避諱談論死亡。藏傳佛教上師索甲仁波切正是這樣的人。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索甲仁波切旅居歐洲學習。漂泊在異國他鄉,讓他深深懷念故鄉西藏,同時,也讓他對生命本質有了更深刻的體悟。不久,他便寫下名作《西藏生死書》。《西藏生死書》,顧名思義,是一部關於死亡的書。
  • 面對生死會有什麼感受與體悟
    佛陀說:「我們的存在就像秋天的雲那麼短暫,看著眾生的生死就像看著舞的律動,生命時光就像空中閃電,就像急流衝下山脊,匆匆消逝。」也就是生命一切皆無恆常,死亡只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開始,用來喚醒我們了悟一切無常。面對死亡,我們總是有王限的痛苦和迷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忽視了無常的真相。
  • 史鐵生談死亡:生死是種誰也逃不過的困境
    」對於金庸老先生的這條假新聞,帶來的不僅是虛驚一場,也讓人開啟了對於生與死的深思,在人們的心中,生與死究竟意味著什麼,又該如何面對?名人們又是對此怎麼看的呢?我終身在做的事情,不論是行醫也好,做心理醫生也好,或是說寫作也好,在我個人來講,覺得做的是同一件事情,,你去寫講稿,好像不是一個純文學作家所做的嘛,作家應該怎樣。對我來講叫什麼並不重要,這只是我使用我生命的方法之一。王朔:死亡就像能量守恆作家王朔我們都在一個循環中,根本沒有什麼,曇花一現而已,別再自己吹牛了。
  • 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
    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在我們的傳統思維習慣當中,死亡,我們是儘量避而不談的話題。可是,不談死亡,難道死亡就不會來臨嗎?不談死亡,人就不會死嗎?那麼人們為什麼極力去迴避這個話題呢?根本原因,其實是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害怕死亡的未知。
  • 面對心理變態者,我們能做些什麼?
    你可能會覺得自己被牢牢拴住了,無法使自己或他人——尤其是孩子——安然逃脫出來。如果一名女性與控制佔有欲強的心理變態男子住在一起,那麼問題就會格外棘手——並且危險。許多女性可能會想,「如果我改變自己,那也許情況會變得好一些。我可以付出更多努力,不去理會他,更包容一些,作出更多讓步」。
  • 我們遲早要面對死亡,意義感能幫助我們嗎?
    有時候我們似乎形成了一種幻覺,以為在西方我們已經拒絕了這個東西。我們投入數十億美元的金錢來延續人的壽命,投入越來越昂貴的醫療成本和手術等幹預措施,而其中絕大部分都用在生命最後的幾年裡。如果從更宏觀的視角看,我們似乎是把寶貴的資金白白地浪費在毫無價值的事情上。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如果我得了癌症、心臟病或者其它任何威脅生命的疾病,我也想利用一切手段進行所有徒勞和昂貴的治療。
  • 35歲藝人高以翔不幸去世:面對死亡時,我們才明白生的意義
    從現代存在心理學的角度,我們會說面對生命的離去,比面對活著的種種課題更難。我們需要在活著的時候,就開始學習面對生死。無常:是一種形式。就像雲千變萬化,但云還是雲。生命由變化組成,但無論我們組織家庭,變換身份,我還是我。有常:每個人都有相同的生理、心理與靈性本質。人性與人的活動,都有一個共通的常理。面對生死,就在無常與有常間,和諧便能保持「平常」,不和諧就是所謂「失常」。
  • 一位美國醫生的書帶給人們的思考:疫情之下,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
    在書的序言中,阿圖醫生質問:面對死亡和衰老,當今醫學做對了嗎?誠然,相比於以前的人,我們的生活條件更好,醫療條件更好,我們可以擁有更長的壽命。在如今,很多人已經不把生老病死當成是一種生命的必然,而是將其視為了各種不同的「病」,並想盡辦法要治好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