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遲早要面對死亡,意義感能幫助我們嗎?

2020-12-05 澎湃新聞

學人Scholar

文 | 華倫·沃德 昆斯蘭大學心理分析教授

吳萬偉 譯,譯者授權發布

朋友詹森常常說,「雖然我們的醫療事業取得巨大進步,但死亡率一直維持穩定不變——一次一人。」

詹森和我在20世紀80年代一起學醫。和我們專業的其它人一起,我們花費六年漫長的時間背誦身體可能出現的各種毛病。我們勤奮地從教科書《疾病的病理學基礎》中找到解決辦法,詳細描述可能降臨到人體上的每一種疾病。難怪學醫的學生都有些憂鬱和疑病神經官能症,把自己身上發現的任何腫塊、隆起或者皮疹都歸咎於可怕疾病的前兆。

詹森常常重複的觀察提醒我意識到死亡(疾病)是生活中難以避免的方面。有時候我們似乎形成了一種幻覺,以為在西方我們已經拒絕了這個東西。我們投入數十億美元的金錢來延續人的壽命,投入越來越昂貴的醫療成本和手術等幹預措施,而其中絕大部分都用在生命最後的幾年裡。如果從更宏觀的視角看,我們似乎是把寶貴的資金白白地浪費在毫無價值的事情上。

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如果我得了癌症、心臟病或者其它任何威脅生命的疾病,我也想利用一切手段進行所有徒勞和昂貴的治療。我看重生命。事實上,像所有人一樣,我也願意不惜一切代價地活著。但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除非遭遇到即刻奪走我生命的可能性,否則我往往並不真正看重我的生命。

在我學醫的時候,我的另外一個老朋友羅斯(Ross)學習哲學。當時,他寫了一篇隨筆,題目是「死亡老師」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認為,在珍惜生命中我們能夠做的最好事是時刻將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放在我們頭腦的最前面。

當澳大利亞臨終看護病房的護士布羅妮·韋爾(Bronnie Ware)採訪了幾十位生命中最後十二周的病人,詢問了他們最後悔的事。她出版的書《臨終前最後悔的五件事》中列舉了提到最多的五件事:

1. 我希望當初有勇氣按自己的想法生活,而不是像別人希望的那樣活

2. 我希望當初沒那麼努力工作

3. 我希望當初有勇氣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4. 我希望當初和朋友保持聯繫

5. 我希望當初讓自己更幸福一點

死亡意識與過充實生活之間的關係是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的核心議題,他的著作給了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和其它存在主義思想家以靈感。海德格爾哀嘆太多的人將生命浪費在跟隨「群體」的隨波逐流上,沒有做到遵從內心的呼喚。但是,海德格爾實際上也在自己的理想中蹣跚前行;1933年,他加入納粹黨,希望以此加快自己的學術升遷生涯。

海德格爾 (1889-1976)

雖然作為人,海德格爾存在缺陷,但他的觀點持續影響到了眾多哲學家、藝術家、神學家和其它思想家。海德格爾相信亞里斯多德在西方思想中作為線索延續了2000多年的存在概念,在發展科學思維中一直是工具性的——在最根本的層次上存在重大缺陷。雖然亞里斯多德看到了包括人在內的所有存在是我們能夠分類和分析的物品,並能改善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在《存在與時間》(1927)中,海德格爾論證說,在開始分類存在之前,我們應該首先問這個問題:「誰或者什麼在提出這個問題?」

海德格爾指出,我們這些提出存在問題的人在性質上與其它種類的存在是不同的:我們詢問的石頭、海洋、樹木、小鳥、昆蟲等。他創造了一個特殊的單詞來指代會提出問題、觀察和關心的存在。他稱之為「此在」(Dasein),大致的意思就是「在那裡」。他之所以創造這個單詞就是因為他相信我們已經對諸如「個人」「人」「人類」等詞彙具有免疫力了,我們對自己的意識已經喪失了好奇心。

海德格爾的哲學在當今仍然對很多人具有吸引力,他們覺得科學在掙扎著解釋作為有道德的、仁慈的人的體驗,他們意識到自己寶貴的、神秘的、美好的生活將在有一天終結。在海德格爾看來,這種自己必然死忘的意識讓我們和石頭、樹木不同,使我們渴望將自己的人生變得有價值,賦予它意義、目的和價值。

雖然建立在亞里斯多德思想基礎上的西方醫學將人體看作物質,能夠通過考察或者像任何物體一樣切分成各個部分來理解,海德格爾的本體論將人類體驗放在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核心位置。

十年前,我被診斷出黑色素瘤。作為醫生,我知道這種癌症具有多麼大的攻擊性和迅速致命的危險。對我來說幸運的是,手術似乎取得了成功(厄運走開)。但是,在另外一個意義上,我也很幸運。我意識到了之前從來沒有想到的問題,我會死掉,即便不是死於黑色素瘤,也會死於其它原因。從那以後,我就變得幸福多了。在我看來,意識到這一點,接受這一點,有了我要死掉的意識至少和我的幸福以及醫學進步同樣重要,因為它提醒我意識到要充實地度過每一天。我不想體驗韋爾聽到的後悔事,當初沒有勇氣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很多東方哲學傳統也特別重視死亡意識對幸福生活的重要性。比如,《西藏死者指南》就是西藏文化的核心著作。西藏人花費了很多時間與死亡一起生活,這並不是矛盾的說法。

東方最偉大的哲學家釋迦牟尼悉達多·喬答摩(Siddhartha Gautama)意識到始終看到終局的重要意義。他認為欲望是所有痛苦的根源,告誡我們不要過分依賴世俗快樂,但是將焦點更多集中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如愛他人,保持心靈的平靜和關注當下等。

佛祖釋迦牟尼對信徒說的最後的話是:「腐爛是所有事物內在的組成部分。勤奮工作完成你的拯救。這是如來的最後的話」。作為醫生,我每天都被提醒意識到人體的脆弱性,死神多麼近地就潛伏在某個角落。作為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治療學家,我也被提醒意識到人生可能多麼空虛,如果我們沒有目的意識和意義意識的話。矛盾的是,意識到我們必然死去意識到我們寶貴的局限性反而能促使我們去尋求,必要時去創造如此迫切渴望擁有的人生意義。

譯自:Sooner or later we all face death. Will a sense of meaning help us? By Warren Ward

https://aeon.co/ideas/sooner-or-later-we-all-face-death-will-a-sense-of-meaning-help-us

原標題:《我們遲早要面對死亡,意義感能幫助我們嗎?》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面對死亡,我們不能總是哭泣
    我試探地問她:「您了解自己的病情嗎?」她表示很清楚自己的情況,希望我能幫助她緩解一下痛苦。我又對她說:「您有可能出不了院。如果可能,能接受回家治療嗎?」她說,此前她已經看過北京幾乎所有的知名專家,在被告知已經無法醫治後,她到世界各地轉了一下,現在已經看淡所有事情,就是想找一個好醫院、一位好醫生,有尊嚴地離開人世。
  • 在儒學系統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
    01人遲早要面對的問題是什麼?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與張載的《西銘》都很好地用儒家立場解釋了宇宙生成,並且將這樣的大概念引申入了道德與政治體系中,但似乎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沒有提及到的:人的生死。我們要清晰的一點是宋朝的儒學主要是在與佛教、道教爭奪地盤,此兩派對生死都有很好的解釋,但是儒學卻沒有。幸運的是張載在《西銘》中卻著重的談及了這一問題,他在文章結尾說:「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大意是:富貴是天父地母給我們的恩賜,貧困同樣也是。
  • 主持人李詠離世:當我們第一次集體面對死亡
    要是我們能夠直接面對死亡的話,對於許多看似難以面對的話題,也就不會那麼介意了。這讓所有人都不得不再正視一個問題,就是:面對不可預知而又隨時會來的死亡,我們準備好了嗎?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經自我反省的人生是白活了。」
  • 如何修煉面對死亡的態度,形成恰當的生死觀
    墓志銘遊戲和模擬喪禮活動一樣,都是為了幫助大家直面死亡、思考生命的終極意義、最終能夠帶著清醒的自我覺察更好地活在當下。就像電影《阿甘正傳》裡、阿甘媽媽臨終前說的:「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註定要做的事。」可是,過往的教育卻很少涉及這個人人都將面對的重大課題,於是,死亡便成了人的終極焦慮來源。一方面,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現實壓力和困擾背後,隱藏著的是死亡焦慮。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虎嗅網
    我們沒法迴避,又沒法面對,於是多數人會把終點的決定權,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掌控——我們連自己的死都沒法好好決定。今天就讓我們坦誠相待,聊聊死亡這件事。一、「死亡」這個概念正在被塑造每個人都想盡力避免死亡,但實際上,「盡力」的價格可不是大多數人能承擔得起的。
  • 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
    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在我們的傳統思維習慣當中,死亡,我們是儘量避而不談的話題。可是,不談死亡,難道死亡就不會來臨嗎?不談死亡,人就不會死嗎?那麼人們為什麼極力去迴避這個話題呢?根本原因,其實是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害怕死亡的未知。
  • 微笑面對生活帶給我們的一切
    就這樣,微笑著彈奏從容的弦樂,去面對挫折,去接受幸福,去品味孤獨,去戰勝憂傷。微笑面對生活帶給我們的一切。> 03 人生起起落落,風風雨雨,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是不可改變的事實,想想這些不能改變的事實,難道我們只有抱怨嗎
  • 面對死亡,每個人都會感到恐懼嗎?我們有哪些選擇
    果然,怕什麼有什麼,還有半個月我們就要回家了,一天半夜我都睡了,他眼睛紅腫的敲門,哇哇大哭,嘴裡就一句話:我要回家看我爺爺!我安慰了半天讓他說說怎麼了,他才緩過神來,說姑姑告訴他爺爺沒了,走之前一直問他回來了嗎不閉眼。他必須得回去給老人送葬。別的什麼也聽不進去。
  • 整天戴耳機,耳朵遲早要聾!是真的嗎?
    整天戴耳機,耳朵遲早要聾!是真的嗎? 原標題:   陌生的城市,擁擠的人潮,戴上耳機,盡情享受「一個人的孤獨」。刷著微博,玩著遊戲,聽著音樂,煲著劇這似乎已經是現代年輕人的日常。耳機,已成為居家旅行必備良品。
  • 他用醫生和病患的雙重身份,告訴我們面對死亡該如何活下去
    無論是我們的生命何時結束,我們都要找到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不管什麼時候,只要去做,而不是因為自己要死了才去做或者不去做某件事情。3.做一個真正活過的人如果說沒有自省的人生不值得過,那麼沒有真正活過的人生還值得自省嗎?不值得!真正活過的人生,即是那些能夠認真對待自己和他人的人生。
  • 如何面對死亡,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
    死亡,是每個人都需要面臨的一件事情,它是一個人走完人生旅程的必經之路。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卻很忌諱談起它。在我們生活中,避諱死亡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咱們創造出了好多字來專門表達「死」這個意思,「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總之不能直接說死字。
  • 小魔仙演員孫僑潞去世,90後開始面對死亡,你準備好了嗎
    《巴啦啦小魔仙》有魔法可以幫助別人,但卻幫助不了自己,可能魔仙島更適合孫僑潞吧,我想從此90後不會再看《巴啦啦小魔仙》了吧。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面對了太多的死亡,可90後的我們還沒有做好準備。面對偶像死亡2020年1月27日科比在洛杉磯因為惡劣天氣導致墜機身亡,洛杉磯凌晨四點的太陽科比再也看不到了,偉大的曼巴精神又要靠誰來傳承。
  • 人生最高的境界,是面對死亡也能展開笑顏,即使困難,也要努力
    但是這個時候,你不能跟她說她死亡並不可怕,這樣的病痛折騰才更痛苦。對於還想活下來的人來說,讓她面對死亡,比登天還難。這是芸芸眾生的常態。但也有一部分人,對於生死看得很開。同樣是在醫院,我見過一位十年前切除左乳,現在又切除右乳的女人。她每天在走廊來回穿梭,聲音輕快,人未到,笑聲就先到了。
  • 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死亡,自古以來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而若是親人的意外死亡,更是雪上加霜,很多人一時無法從中走出來。面對至愛的親人,我們渴望和他永遠在一起,渴望與他同甘共苦。但是,如果這個人突然去世或即將離開,我們怎麼辦?要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 覺得人生荒謬而無意義的時候,我們該如何面對?
    你可曾懷疑過我們賦予生命的意義,或生命的某些方面,可能只是一種幻覺——換句話說,我們的許多行徑其實是在自我欺騙,只是為了讓生命的神秘變得更可忍受?這一切背後是否有什麼宏大的計劃?有來世嗎?我們活在世上只是為了來世做準備嗎?或者,生命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宇宙是非理性的,對我們是冷漠的,人類只是一個宇宙的笑話?
  • 面對氣候緊急狀態,我們能做什麼?| 地道英語
    氣候變暖影響著地球上的每個生物,面對這種危機,我們個人能做什麼呢?來聽聽菲菲和羅伊的討論,學習一些地道英語表達!
  • 面對死亡的時候,你,會害怕嗎?
    回想起了某一個夜晚,夢中生了病需要打點滴,結果醫生用錯了藥導致心跳加速到仿佛下一秒就會爆炸,氣急敗壞的我對著醫生一陣嘔吐芬芳,那一刻感覺離死亡真的好近,醒來的一剎那,我緊緊的抱著你,和你訴說著夢中的一切,你卻嘲笑著我的膽小,卻不知我不是害怕死亡,而是......捨不得你。從我們降生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會走向死亡的結局,這是生命的規律,沒有人能逃脫它的束縛。
  • 35歲藝人高以翔不幸去世:面對死亡時,我們才明白生的意義
    生意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讓他煩心,他會擔憂任何一個細節出現問題,時不時發郵件給員工,緊盯進度。在死亡面前,我們憂心忡忡、揣揣不安,這時我們往往會感嘆:「活著好累。」從現代存在心理學的角度,我們會說面對生命的離去,比面對活著的種種課題更難。我們需要在活著的時候,就開始學習面對生死。無常:是一種形式。就像雲千變萬化,但云還是雲。生命由變化組成,但無論我們組織家庭,變換身份,我還是我。
  • 劉興亮|人體冷凍技術能幫助我們實現永生?
    03由於不清楚動物腦袋裡的想法,我們只知道人類是懼怕死亡渴望永生的。貪生怕死的人觸目皆是,設法延年益壽的群眾發明了不少養生術,諸如辟穀,練氣,食素,禁慾等等。但是截至目前來看,還沒有一個活著的人聲稱他超過了150歲。多數人都在百年以內走向死亡,在這個問題上,閻王爺沒給什麼人特殊待遇。
  • 面對死亡,我們也許可以這樣做給孩子看丨《西藏生死書》2
    雖然我感到悲傷,但我知道只要我的上師出現,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因為他能夠幫助桑騰解脫。後來我才知道,每一個修行人都夢想在他上師面前去世的福報,讓上師引導他走過死亡。  在蔣揚欽哲引導桑騰寧靜地走向死亡時,他對桑騰開示他正在經過的每個過程。我的上師知識精確,信心充滿,和平安詳,令我驚訝不已。只要上師在場,即使是最焦慮不安的人,也可以從他安詳的信心中獲得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