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Scholar
文 | 華倫·沃德 昆斯蘭大學心理分析教授
吳萬偉 譯,譯者授權發布
朋友詹森常常說,「雖然我們的醫療事業取得巨大進步,但死亡率一直維持穩定不變——一次一人。」
詹森和我在20世紀80年代一起學醫。和我們專業的其它人一起,我們花費六年漫長的時間背誦身體可能出現的各種毛病。我們勤奮地從教科書《疾病的病理學基礎》中找到解決辦法,詳細描述可能降臨到人體上的每一種疾病。難怪學醫的學生都有些憂鬱和疑病神經官能症,把自己身上發現的任何腫塊、隆起或者皮疹都歸咎於可怕疾病的前兆。
詹森常常重複的觀察提醒我意識到死亡(疾病)是生活中難以避免的方面。有時候我們似乎形成了一種幻覺,以為在西方我們已經拒絕了這個東西。我們投入數十億美元的金錢來延續人的壽命,投入越來越昂貴的醫療成本和手術等幹預措施,而其中絕大部分都用在生命最後的幾年裡。如果從更宏觀的視角看,我們似乎是把寶貴的資金白白地浪費在毫無價值的事情上。
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如果我得了癌症、心臟病或者其它任何威脅生命的疾病,我也想利用一切手段進行所有徒勞和昂貴的治療。我看重生命。事實上,像所有人一樣,我也願意不惜一切代價地活著。但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除非遭遇到即刻奪走我生命的可能性,否則我往往並不真正看重我的生命。
在我學醫的時候,我的另外一個老朋友羅斯(Ross)學習哲學。當時,他寫了一篇隨筆,題目是「死亡老師」對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認為,在珍惜生命中我們能夠做的最好事是時刻將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放在我們頭腦的最前面。
當澳大利亞臨終看護病房的護士布羅妮·韋爾(Bronnie Ware)採訪了幾十位生命中最後十二周的病人,詢問了他們最後悔的事。她出版的書《臨終前最後悔的五件事》中列舉了提到最多的五件事:
1. 我希望當初有勇氣按自己的想法生活,而不是像別人希望的那樣活
2. 我希望當初沒那麼努力工作
3. 我希望當初有勇氣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4. 我希望當初和朋友保持聯繫
5. 我希望當初讓自己更幸福一點
死亡意識與過充實生活之間的關係是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的核心議題,他的著作給了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和其它存在主義思想家以靈感。海德格爾哀嘆太多的人將生命浪費在跟隨「群體」的隨波逐流上,沒有做到遵從內心的呼喚。但是,海德格爾實際上也在自己的理想中蹣跚前行;1933年,他加入納粹黨,希望以此加快自己的學術升遷生涯。
海德格爾 (1889-1976)
雖然作為人,海德格爾存在缺陷,但他的觀點持續影響到了眾多哲學家、藝術家、神學家和其它思想家。海德格爾相信亞里斯多德在西方思想中作為線索延續了2000多年的存在概念,在發展科學思維中一直是工具性的——在最根本的層次上存在重大缺陷。雖然亞里斯多德看到了包括人在內的所有存在是我們能夠分類和分析的物品,並能改善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在《存在與時間》(1927)中,海德格爾論證說,在開始分類存在之前,我們應該首先問這個問題:「誰或者什麼在提出這個問題?」
海德格爾指出,我們這些提出存在問題的人在性質上與其它種類的存在是不同的:我們詢問的石頭、海洋、樹木、小鳥、昆蟲等。他創造了一個特殊的單詞來指代會提出問題、觀察和關心的存在。他稱之為「此在」(Dasein),大致的意思就是「在那裡」。他之所以創造這個單詞就是因為他相信我們已經對諸如「個人」「人」「人類」等詞彙具有免疫力了,我們對自己的意識已經喪失了好奇心。
海德格爾的哲學在當今仍然對很多人具有吸引力,他們覺得科學在掙扎著解釋作為有道德的、仁慈的人的體驗,他們意識到自己寶貴的、神秘的、美好的生活將在有一天終結。在海德格爾看來,這種自己必然死忘的意識讓我們和石頭、樹木不同,使我們渴望將自己的人生變得有價值,賦予它意義、目的和價值。
雖然建立在亞里斯多德思想基礎上的西方醫學將人體看作物質,能夠通過考察或者像任何物體一樣切分成各個部分來理解,海德格爾的本體論將人類體驗放在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核心位置。
十年前,我被診斷出黑色素瘤。作為醫生,我知道這種癌症具有多麼大的攻擊性和迅速致命的危險。對我來說幸運的是,手術似乎取得了成功(厄運走開)。但是,在另外一個意義上,我也很幸運。我意識到了之前從來沒有想到的問題,我會死掉,即便不是死於黑色素瘤,也會死於其它原因。從那以後,我就變得幸福多了。在我看來,意識到這一點,接受這一點,有了我要死掉的意識至少和我的幸福以及醫學進步同樣重要,因為它提醒我意識到要充實地度過每一天。我不想體驗韋爾聽到的後悔事,當初沒有勇氣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很多東方哲學傳統也特別重視死亡意識對幸福生活的重要性。比如,《西藏死者指南》就是西藏文化的核心著作。西藏人花費了很多時間與死亡一起生活,這並不是矛盾的說法。
東方最偉大的哲學家釋迦牟尼悉達多·喬答摩(Siddhartha Gautama)意識到始終看到終局的重要意義。他認為欲望是所有痛苦的根源,告誡我們不要過分依賴世俗快樂,但是將焦點更多集中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如愛他人,保持心靈的平靜和關注當下等。
佛祖釋迦牟尼對信徒說的最後的話是:「腐爛是所有事物內在的組成部分。勤奮工作完成你的拯救。這是如來的最後的話」。作為醫生,我每天都被提醒意識到人體的脆弱性,死神多麼近地就潛伏在某個角落。作為心理諮詢師和心理治療學家,我也被提醒意識到人生可能多麼空虛,如果我們沒有目的意識和意義意識的話。矛盾的是,意識到我們必然死去意識到我們寶貴的局限性反而能促使我們去尋求,必要時去創造如此迫切渴望擁有的人生意義。
譯自:Sooner or later we all face death. Will a sense of meaning help us? By Warren Ward
https://aeon.co/ideas/sooner-or-later-we-all-face-death-will-a-sense-of-meaning-help-us
原標題:《我們遲早要面對死亡,意義感能幫助我們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