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過親友遺體告別儀式的人,對儀式的印象大多是「三鞠躬、轉一圈、握個手」。然而,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獨一無二的。隨著社會觀念不斷更新,雖然傳統告別儀式仍佔主流,但也有部分家屬開始嘗試為逝者舉行「非典型喪禮」。清明節前夕,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探訪南寧市殯儀館,聽工作人員講述了「非典型喪禮」的故事。
在殯儀館裡辦起的「婚禮」
大廳中央的通道鋪著紅毯,音響持續播放著歡快的音樂,男主角身著禮服手捧鮮花……這一切若不是發生在南寧市殯儀館告別廳,恐怕沒有人會將其與一場告別儀式聯繫到一起。
南寧市殯儀館禮廳班班長周柏群介紹,這場「婚禮」是幾年前舉行的,逝者是一名年輕的女士。這名女士生前已與男朋友定下婚約,但雙方還沒來得及舉辦婚禮,一場意外就奪去了她的生命。悲痛之餘,這名女士的家屬和未婚夫向殯儀館提出,希望將告別儀式辦成一場婚禮,以完成逝者的遺願。
了解逝者親屬的要求後,殯儀館禮廳班向他們提供了可行的建議和方案。
最終,一場「婚禮」在殯儀館告別廳裡順利舉行。告別廳裡的黑色挽帳被卸下,花圈也被移走。除了紅毯和婚禮進行曲,現場還擺放著豔麗的花柱。經過精心化妝的逝者,也穿上了潔白的婚紗。在司儀的主持與引導下,「新郎」登臺致辭,到場親友為這對「新人」送上祝福。現場的一切,都和常見的婚禮沒有太大差別。
「非典型喪禮」了卻逝者遺願
周柏群說,類似這樣把喪禮辦成「婚禮」的,近幾年在南寧市殯儀館出現過兩次。原因都是逝者本已準備結婚卻意外離世,家屬通過這種方式,為逝者了卻遺願。
近年來,願意接受「非典型喪禮」策劃的逝者家屬逐漸增多。幾天前,一場為一名旅行愛好者舉行的喪禮在南寧市殯儀館舉行。現場沒有安放逝者的遺體,遺像被簇擁在花海中,兩側是兩個巨大的鞋子模型。投影幕布上,反覆播放著逝者生前旅行的照片和視頻。現場氣氛舒緩,來賓在低聲交談中,回顧著與逝者生前一同旅行的經歷。
在一家殯葬服務公司工作的陳偉豪,曾在中國臺灣從事喪禮策劃工作。他介紹,在臺灣地區,告別儀式上,一些逝者家屬會回憶逝者生前的經歷,或講述一些還沒來得及與逝者傾訴的話。因此,他們在策劃喪禮時,會重點向逝者家屬了解這方面的內容,並有針對性地進行安排。例如,許多人不習慣直接表達愛意,晚輩對長輩很可能從未說過「我愛你」。有時,策劃師會為逝者家屬設計一個晚輩向逝者表達愛意的環節。「當『我愛你』說完,家屬淚流滿面,但我可以感受到他們心裡的一個結被打開了,了卻了一個遺憾。」陳偉豪說。
傳統喪禮在逐漸發生變化
公眾的觀念轉變是個漫長的過程。目前,「非典型喪禮」畢竟還是少數,不過,傳統喪禮也在悄然發生變化。4月4日,參加南寧市殯儀館公眾開放日活動的市民發現,館內最大的告別廳永寧堂裡,播放的不是沉重的哀樂,而是舒緩的鋼琴曲。大廳四周的裝飾,也不再是沉重的黑白色,而是暗紅色的幕布和鮮花。在實際舉行的喪禮中,還可以改變鮮花的造型,來營造溫馨舒緩的氣氛。比如把鮮花擺放成心型,看起來就沒有那麼壓抑。
參加南寧市殯儀館公眾開放日的參觀者發現,告別廳的布置與過去相比已沒有那麼壓抑。
周柏群介紹,在南寧市殯儀館,不僅喪禮的現場布置,悼詞、喪禮名稱等細節也在發生變化,工作人員根據逝者的生平,結合親屬的要求進行策劃。比如悼詞不再千篇一律,而是針對逝者的年齡、性別、職業等做相應變化。對高齡逝世的老人,很多地方都有辦「喜喪」的風俗,悼詞會變得沒那麼悲傷。同時,「遺體告別會」「追悼會」等沉重的名詞也不再使用,轉而用「送別會」這個聽起來沒那麼令人感傷的名稱。此外,現代科技手段也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喪禮中。最明顯的是投影的應用,很多送別會上,逝者生前旅遊、婚禮等的照片、視頻都被循環播放。
送別會是一堂生命教育課
有人可能會問,對喪禮進行各種策劃,是否會違背節儉辦喪事的理念?周柏群認為,對送別會進行有針對性地策劃,並不代表倡導所有逝者家屬都要辦送別會,更不是要大操大辦。實際上,一場策劃得當的送別會,就是一堂生命教育課,會讓來賓對生命有更多感悟,倡導大家珍惜生命,過好每一天。
陳偉豪表示,不少喪禮策劃,幾乎沒有成本,或成本很低。然而,這樣的喪禮給逝者家屬帶來的安慰卻是巨大的。
周柏群介紹,在國內公眾理念比較先進的地區,已有為活著的人舉辦「生前送別會」的案例。一名健康的人扮成逝者,回想「生前」還有哪些遺憾,還有什麼話沒有跟親友說。無論是「逝者」還是參加活動的親友,都會對生命增加更多感悟。陳偉豪說,在一些發達國家,會有「生命體驗中心」之類的場所,為公眾提供生命教育。而在我國缺乏此類設施的當下,一場策劃得當的喪禮,實際上也能起到相似的作用。
來源丨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 羅暘 文/圖
編輯丨陳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