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獵人第二季,「心理側寫」不只側寫犯罪心理

2021-01-09 影士禾木兄

點 擊 關 注 禾 寫 電 影 ,記 得 加 星 標

電 影 是 一 所 好 大 學, 從 此 一 起 做 同 學

寫在前面: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有同款回憶?

小時候有一家人看法制節目下飯的經歷。

我記得在我童年的時候,電視劇的題材和尺度相比現在的播出標準,電視節目上呈現的內容不乏暴力與血腥,並且當時的人們大多沒有分級制度的概念。

我作為那個時期長大的孩子,動畫片、未刪減的香港電影、成人向電視劇、法制節目、墮胎廣告組成了我當時的精神食糧菜單。

中國的法制節目從簡單的採訪到後來的法制欄目劇,能上電視的案情本身就很離奇,有特點,再加上主持人的介紹,引導,提出問題,專家聚焦科普,觀眾是很容易帶著情緒去觀看接下來的小短劇的。

小短劇用各種視角,還原了涉案人員們的回憶,還有警察倒推案情故事的過程。

我覺得最恐怖的往往不是犯案手段有多麼的殘忍,而是相比小短劇中演員的猙獰,面對記者採訪的犯罪嫌疑人,實在是太過普通。

外形普通,遣詞造句普通,眼神甚至是和善的,質樸的。也就是說,想從外形和行為上去預防,對普通人而言基本不可能。

直到,節目進入最後的高潮:

警方確認重要罪證,問出犯案人行兇目的時,這些人的眼神變了,有的人變得兇惡,有的人很享受,回味的簡述自己犯下惡行的理由。

這些理由用兩個詞概括:

簡單、主觀。

1

心靈獵人為何如此備受期待?

《心靈獵人》是一部聚焦犯罪心理的美劇。第二季正在播出,首先製作班底強大,導演是代表作《消失的愛人》《搏擊俱樂部》《龍紋身的女孩》的大衛·芬奇。這是新出的《心靈獵人》第二季,口碑也是相當不錯。

這部劇主講的是美國重刑犯身上研究出的心理側寫法。

側寫專家通過收集罪犯資料、同罪犯聊天或者觀察罪犯和罪犯朋友的特質,可以畫出罪犯所屬人群的「畫像」。

縮小調查範圍,實施精準抓捕。

《心靈獵人》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70年中後期,這也是美國「特產連環殺人犯」的年代,心理側寫才剛剛開始被運用。

想要一集抓一個一罪犯,那是不可能的。

維護正義,太難了。

《心靈獵人》視角特殊,身處體制內的兩難。

觀眾可以在裡面看到辦案人的執法困境,推理出犯案手法不難,可是找到證據,拯救更多人,甚至做出預防,代表正義的主角們可以說是屢戰屢敗,相當憋屈。

犯罪的人代表個體,他們可以只在乎自己,滿足私慾。

辦案,處理犯罪者的公職人員則代表公權,他們在追求司法正義,還是先保護納稅人利益的選擇中面臨良心的掙扎。

受害人親屬的訴求,情感上,無法彌補,補償上這是其它部門的專業,同主角們無關,平均每天都有罪案發生,主角們能做的就是發揮自己所長,做好手頭的案子,阻止有更惡劣的事發生。

不想看到下一個。

可是《心靈獵人》這部劇就是反爽文套路的深度劇。

主角和屏幕前追劇的社畜差不多,只是工作內容不一樣,經常把事情搞砸,讓觀眾明白,不僅道歉有用的話是不需要警察的,並且警察自己都經常把事情搞砸,執法過程驚險且會失敗。

當談判專家,精神病直接一槍爆自己腦袋:

做心理側寫,得出來的結論自己都不想聽,虛無縹緲,沒有說服力:

和罪犯談判,除了被罪犯辱罵嘲笑,冷漠對待,還要被性騷擾:

一把辛酸淚,從這部劇開始理解,原來給執法人員配備心理醫生不是矯情,工作環境太高壓了。

主角:我**太難了

2

惡人何以高調?司法腹背受敵

《心靈獵人》是一部聚焦犯罪心理的美劇。第二季正在播出,

《心靈獵人》這系列聚焦的全是美國歷史上的大案,這些犯罪者聲名狼藉,但同時他們造成的社會影響力較強勁,他們擁有崇拜者,甚至有犯罪者將自己稱為「神」。

比如,著名的邪教頭目,在監獄裡繼續操控監獄外的人們犯罪。

他的中心思想便是,他只是幫助大家找到真實的自己,每個人的惡行都是源於自己的內心,不管是外界壓力,還是童年陰影,或者相信世界上有外星人之類的。

總之,就是與他無關。

這個人有如此強大的自信和超過一票律師,心理學家的口才源自於他現實實施犯罪的成功,有人給他出書立傳,有人將他當作信仰,他雖然身在監獄,可是卻做到了影響世人,成功「布道」。

也正是因為這樣善於蠱惑人心的罪犯,所以「心理側寫」才得到了發展,這些變態煩人助力了一項新的抗擊犯罪的科目。

犯罪者,成為了執法者的教師。

他們自然狂妄。

以主角為代表的美國探員們的無可奈何和舉步維艱成就了犯罪者,他們因為司法的重視成了惡人中的金字塔尖。

但同時,美國70年代-80年代末,連環兇殺案飆升的時期,心理側寫應用到查案,也是在這個時期從誕生到大力發展。

這些大案的罪犯,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課題。

所謂高智商犯罪,認知清醒,往往是罪犯一層虛偽的外殼。

《心靈獵人》中對犯案過程是「保護」的,這既符合主角們的工作範疇,因為他們不是第一線的基層警察,並且也符合這部劇想要傳達的,了解犯人,不是為了給犯人的惡行找藉口,而是為了分析他們,消減人們對未知事物產生的恐懼或盲目崇拜。

通過心理側寫,主角在了解犯罪心理的過程中,也在完善自己的三觀。

第一季,辦案人員便是接觸黑色信息太多,導致自己出現問題,而這一季他在和同事相處的過程中,看到同事被罪犯影響的問題,這就幫助他修正自己,同時更好的去研究犯罪心理,完善自己的心理側寫。

並且學會在美國各州界,各種政治勢力中斡旋。

《心靈獵人》第二季中,除了男主這樣的聰明善於學習的白人形象,還直面了一個美國問題:

美國青少年崇拜罪犯,樂於信教。

探員的孩子變成罪犯,這是探員的悲哀,也是美國司法對社會正確影響的不足。

探員為了維護司法正義,疏於家庭。自己沒有被罪犯同化,扛住了黑暗的侵蝕,可是忘記了下一代會從各種信息渠道,接受黑暗的傳播。

所以,這個角色的故事,有些暗戳戳的批判了美國新聞媒體的私慾,高呼自由,好大喜功,輿情最後被資本控制,凌駕在政府之上。

焦頭爛額的警察們

3

扒開自己,走在尖刀上的心理側寫

《心靈獵人》如這個譯名,它重點展現的就是探員們用心理側寫探究人們內心世界陰暗面的過程。

同為人類,探員和觀眾在了解罪犯的過程中,有時產生的共鳴、快感,是違背道德,違法的,很容易對自我產生懷疑。

所以,這個敲開人心的過程就像行走在尖刀做成的梯子上。

想要獲得真理,就必須以身殉道,扒開自己,能認識到自己的痛苦和罪惡,並解決它,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獵手。

劇中的女性角色有一條單獨的感情線,她是一個拉拉,一般大家是默認女同志人群相比異性戀女孩內心強大,獨立,性羞恥感會少一些,並且對男性的侵佔威脅會比較不屑一顧。

但沒想到的是,女同志的感情世界裡同樣充斥著生殖崇拜。

博士被自己的教授女友控制著,從學習上,工作中,再到床第間,另一半對她多得是壓制而不是普通情侶的愛。

博士在研究罪犯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她在被「玩弄」。

對方同樣是女人,可是高高在上的態度來自她生理上不存在,但精神上存在的dick驕傲。

被探員們審訊的罪犯中,「性」可以是誘發罪犯的動機,也可以是彰顯權利的工具。

寫在最後:

《心靈獵人》這個系列暗藏了許多批判,帶領我們從不多見的角度去討論人性和犯罪的關聯性。

犯罪者真的像他們所說的那樣是天生如此,釋放天性嗎?

這段問話,是大多數人對罪犯殘忍手段的疑問,如果有再來一次的機會,這個人還會選擇這樣做嗎?

劇中是典型的美國式回答。做自己&童年陰影,兩大「全世界都得包容我」的思想利器。

也無錯,可是我不太同意。

因為人之初,沒有惡,也沒有善,是一張白紙。

白天鵝,放在鴨子群裡,它便以為自己是醜小鴨。

可是,如果沒有外界告訴它,它本就是天鵝,你覺得醜小鴨還能改變命運嗎?

善意的建議是引導,惡意的建議是教唆。

比如這個因性癖被妻子發現導致離婚的男人,離婚後他也可以選擇去接受正規的治療,或者有性癖的期間就應該告知妻子,一同度過難關。

他並不是沒有選擇。

將一切歸咎於外界,歸咎於「性」,這只是他成為罪犯後探員們研究出符合大眾心理預想的答案。

至於這個人的性癖養成,犯罪根源,無人可知。

所以,司法對個體的保護,依然是不夠全面,因尋求幫助無門的人陷入絕望,要麼傷害自己,要麼報復社會,傷害他人的例子太多。

當代,每一份發聲都有其用處。

公民的支持是公權保護個體法案修繕的基礎,每個人若是想要未來有需要的一天能得到妥善的公權保護,那麼人們就應參與維護公權。

我國法律在網絡輿情對社會影響重大發展的趨勢下加快了逐年改進的步伐,尤其是近年針對未成年人相關法案的修訂。

別害怕黑暗侵襲,恐懼負能量,擁有共情能力,樂於思考幫助他人發聲的力量就像是驅散陰冷的暖陽,讓在深溝中的人看到希望。

我想,這便是,研究犯罪者的意義。

【尊重不同真實觀點,和電影一起成長】

微博/頭條/百家:@影士禾木兄,百度TA說:@禾木兄

丨禾寫電影ID:dsreview丨

「好電影」讓更多同學「在看」

↘↘↘

相關焦點

  • 《心靈獵人》:非典型,無差別的黑暗心理側寫
    《心靈獵人》海報  《心靈獵人》(Mindhunter)第二季的口碑不及首季,大概因為它反其道而行之,未按罪案劇紛繁線索終歸攏一束的套路走。這一季中,換了新上司的行為科學部在FBI的地位上升,不再是窩在地下室從事奇怪科研的邊緣部門。
  • 心理 犯罪側寫:「真實的」福爾摩斯
    普通的方式是根據病人的心理特徵預測他未來的行動,布魯塞爾則是根據罪犯的行為方式推斷出他的心理狀態,進而分析出他的性格、生活環境、職業、成長背景等。這種根據犯罪現場收集的信息對罪犯進行心理畫像的方法被稱之為犯罪側寫。於是,在福爾摩斯出現50年之後,對罪犯的側寫開始從書本走進現實。1978年,美國聯邦調查局成立了行為分析科。
  • 純愛|犯罪側寫by廿色
    NO.85_純愛犯罪側寫by廿色文案世上有這樣一種人,心理與智商異於常人。遊走在犯罪與破案邊緣反社會人格攻VS內心乖軟外表假裝堅強高智商受1,主受;2,平行世界,背景架空;3,作者是《犯罪心理》《CSI:犯罪現場調查》《別對我撒謊》《神探夏洛克》《名偵探柯南》等劇忠誠粉!
  • 【每日案件】犯罪側寫
    經過仔細篩選,目標鎖定在三個犯罪嫌疑人身上,這三人在當天都沒有不在場證明且與死者見過面。犯罪嫌疑人一:陳曦。死者的未婚夫,兩人雖然感情不錯,但近些日子一直因婚禮的事情吵個不停,昨天兩個人一起去試穿婚紗時又吵了一架。他的情緒最近很不穩定,在公司經常出錯。犯罪嫌疑人二:林江。
  • 《心理罪》中的犯罪側寫:洞察你心中的"不可描述"
    方木和邰偉熟悉系列小說的讀者們想必對於犯罪心理畫像/犯罪側寫這些名詞不會陌生,《心理罪》系列小說之所以在推理作品中特立獨行,這種標誌性的犯罪分析模式是它的犯罪側寫的起源和發展「犯罪心理畫像,就是對犯罪嫌疑人進行相關的行為、動機、心理過程、心理特點等分析,進而對犯罪嫌疑人的人物形象及活動徵象的描述。裡面涉及了刑事偵查、法醫鑑定、心理分析和文化人類學等等,是一門用於偵破系列案件的綜合科學。」
  • 霍奇跑了,摩根走了,第15季為最終季的《犯罪心理》,還能看啥?
    貫穿小編的大學、工作生涯的《犯罪心理》,第14季將於美國時間2月6日晚終結最後一集。該劇是CBS出品的犯罪劇情電視劇,於2005年9月22日在美國首播,曾多次獲得艾美獎和人民選擇獎的提名,是美劇的壓箱底精品製作之一。
  • 犯罪側寫有多神?閉著眼睛就能想出嫌疑人特徵?
    隨著IP電影《心理罪》的熱映,犯罪側寫這個詞在全國得到普及。但更多的是觀眾隨之而來的疑問,犯罪側寫果真有那麼神乎其神?不用見到兇手本人,只根據他的作案手段、所用兇器等信息,就可以大致判斷出兇手的心理與生理特徵、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狀況等,您相信如此神奇的事情嗎?犯罪側寫是什麼?
  • 犯罪心理特寫的前世今生和以連環殺手為主題的影視作品的文化意象
    2020-12-06 23:28:10 來源: 螞蟻思維 舉報   犯罪心理側寫在最近
  • 大衛·芬奇執導,用美國連環犯罪事件,解析犯罪心理學
    而在犯罪心理學領域,被應用最廣也是最權威的技術之一,就是側寫。指根據罪犯的行為方式推斷出他的心理狀態,從而分析出他的性格,生活環境,職業,成長背景等。發明這一方法的是一位叫作約翰· 道格拉斯的人。他是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前著名探員,曾協助警方破獲多起重大案件,在犯罪行為分析及現代刑偵技術領域具有較高的聲譽,對抓捕美國連環殺手居功至偉。
  • 結束亦是開始——致《犯罪心理》
    學生時代追的美劇,隨著《犯罪心理》S15E10的播出,最後一部也完結了。有那麼一瞬間,真的能聽見青春斷裂的聲音。15年的時間裡,這部劇帶給我的意義,從劇內延伸到劇外。《犯罪心理》從心理側寫的角度,將案件抽絲剝繭,分析受害者類型,剖析連環殺手的作案模式、心理動機,形成嫌疑人側寫(profile),縮小疑犯範圍直至找出兇手。這部劇以真實案件為藍本,片頭也會出現這些臭名昭著的變態殺手照片。從查爾斯·曼森到泰迪·邦迪,從BTK殺手到艾德·坎伯……戲裡戲外,這些人的罪惡給世界蒙上陰雲,而將其繩之以法,在背後努力不懈的探員,則是穿透黑暗的光。
  • 《犯罪側寫》&《寶貝,今天精分了嗎?》
    《犯罪側寫》【現代 驚險 破案】作者:廿色
  • 美劇《犯罪心理》隱藏在片頭的秘密:真實存在的連環殺人犯圖鑑一
    相信很多人平時喜歡看FBI類型的影視,裡面帥氣的警察和各種緊張刺激的犯罪現場,都時刻刺激著觀眾的腎上腺素,一刻不能放鬆。美劇《犯罪心理》講的就是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下屬的行為分析部(BAU)中的一支心理側寫隊伍的探案經歷。這個部門地處匡提科。
  • 聽說廖凡主演了一部心理學犯罪電影?你猜他是演警察還是罪犯
    例如CBS以罪犯心理側寫為重點的劇集《犯罪心理》,豆瓣評分高達9.0,講的是一群心理側寫師,怎麼給罪犯畫像破案的故事。《犯罪心理》第一季罪犯本身的心理問題,加上破案者對罪犯的心理分析,成為了這個劇最大的看點。大量眼花繚亂的心理學專業知識,被罪犯和警方高明地運用,刷新著觀眾對犯罪行為的陳舊理解。
  • CBS續訂《黑色警報》 取消《犯罪心理:國境之外》
    醫學劇《黑色警報》(Code Black)保住了自己的位置,但是罪案劇《犯罪心理:國境之外》(Criminal Minds: Beyond Borders  據了解,CBS剛剛續訂了《黑色警報》第三季,不過並未透露該季的總集數。  《黑色警報》第二季收視率並不出彩,首集吸引640萬觀眾,18-49歲年齡段收視率1.2。此後,該劇收視率持續遇冷,季終集的收視率僅為0.9,較第二季首集下挫25%。
  • 輕而易舉擊破了抑鬱症等所謂的「心理癌症」
    抑鬱症和心理問題,十大錯誤認知之二「心理癌症」我不知道說抑鬱症是「心理癌症」是誰提出來的,我想在網上找到這個人的名字,好好拉出來批鬥一下,沒找到。這個概念造成的後果是極其惡劣的,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相信了自己得了「心理癌症」,而陷入更絕望的境地,因此自殺的人一定不少。這個觀念是極其無知的,首先心理問題,根本不存在不可治癒的問題,也不存在像癌症那樣對人身體實實在在的損傷,只要能改變,好了以後不但會恢復,還會變的更好。一旦患者從內心真心相信了這個觀念,那基本上就是對自己宣判了死刑。
  • 刑偵小說分享三:《犯罪側寫》
    簡介:              世上有這樣一種人,心理與智商異於常人。
  • 如何用「邊寫邊搜」寫論文?
    從閱讀到寫作,如何用 邊寫邊搜打造你專屬的 高效 文獻閱讀和論文寫作系統?邊寫邊搜是致力於成就效率愛好者的一款知識服務工具,提供 資料管理、聚合搜索、在線閱讀、一鍵引用、筆記摘錄、模版管理、協同創作、報告加速 等功能。「在線精讀」是一款基於雲服務的分屏閱讀和筆記應用,邊讀資料邊做筆記,打造個人專屬的高倍速閱讀理解體系。
  • 玩沙子也能解決心理問題 「意象沙遊」你擺對了嗎?
    12日,記者來到黑龍江省希望工程「希望心靈驛站」志願者工作室(以下簡稱心理工作室),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沙盤遊戲分析師吳海蓮的幫助下,通過「意向沙遊」,眾多青少年心理問題顯現出來,然後通過一定的心理幹預,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困擾。當日,吳海蓮通過三個案例提醒大家,一些平常事可能就是心理問題的「臨床表現」。
  • 《心靈獵人》想證明「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新劇導航】  《心靈獵人》選取了FBI匡提科建立行為科學部之初作為素材  關鍵詞「關係」  破案的關鍵是與罪犯建立聯繫  對犯罪心理學這門科學有相當研究基礎的人來說,《心靈獵手》男主角福特的探索很粗糙,看得人暗暗發笑,回頭一想他處於起步階段,又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氣和超群的智力。反過來,普通觀眾沒有多少犯罪心理的基礎知識,難免看著墜入迷魂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