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擊 關 注 禾 寫 電 影 ,記 得 加 星 標
電 影 是 一 所 好 大 學, 從 此 一 起 做 同 學
寫在前面: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有同款回憶?
小時候有一家人看法制節目下飯的經歷。
我記得在我童年的時候,電視劇的題材和尺度相比現在的播出標準,電視節目上呈現的內容不乏暴力與血腥,並且當時的人們大多沒有分級制度的概念。
我作為那個時期長大的孩子,動畫片、未刪減的香港電影、成人向電視劇、法制節目、墮胎廣告組成了我當時的精神食糧菜單。
中國的法制節目從簡單的採訪到後來的法制欄目劇,能上電視的案情本身就很離奇,有特點,再加上主持人的介紹,引導,提出問題,專家聚焦科普,觀眾是很容易帶著情緒去觀看接下來的小短劇的。
小短劇用各種視角,還原了涉案人員們的回憶,還有警察倒推案情故事的過程。
我覺得最恐怖的往往不是犯案手段有多麼的殘忍,而是相比小短劇中演員的猙獰,面對記者採訪的犯罪嫌疑人,實在是太過普通。
外形普通,遣詞造句普通,眼神甚至是和善的,質樸的。也就是說,想從外形和行為上去預防,對普通人而言基本不可能。
直到,節目進入最後的高潮:
警方確認重要罪證,問出犯案人行兇目的時,這些人的眼神變了,有的人變得兇惡,有的人很享受,回味的簡述自己犯下惡行的理由。
這些理由用兩個詞概括:
簡單、主觀。
1
心靈獵人為何如此備受期待?
《心靈獵人》是一部聚焦犯罪心理的美劇。第二季正在播出,首先製作班底強大,導演是代表作《消失的愛人》《搏擊俱樂部》《龍紋身的女孩》的大衛·芬奇。這是新出的《心靈獵人》第二季,口碑也是相當不錯。
這部劇主講的是美國重刑犯身上研究出的心理側寫法。
側寫專家通過收集罪犯資料、同罪犯聊天或者觀察罪犯和罪犯朋友的特質,可以畫出罪犯所屬人群的「畫像」。
縮小調查範圍,實施精準抓捕。
《心靈獵人》的故事背景設定在1970年中後期,這也是美國「特產連環殺人犯」的年代,心理側寫才剛剛開始被運用。
想要一集抓一個一罪犯,那是不可能的。
維護正義,太難了。
《心靈獵人》視角特殊,身處體制內的兩難。
觀眾可以在裡面看到辦案人的執法困境,推理出犯案手法不難,可是找到證據,拯救更多人,甚至做出預防,代表正義的主角們可以說是屢戰屢敗,相當憋屈。
犯罪的人代表個體,他們可以只在乎自己,滿足私慾。
辦案,處理犯罪者的公職人員則代表公權,他們在追求司法正義,還是先保護納稅人利益的選擇中面臨良心的掙扎。
受害人親屬的訴求,情感上,無法彌補,補償上這是其它部門的專業,同主角們無關,平均每天都有罪案發生,主角們能做的就是發揮自己所長,做好手頭的案子,阻止有更惡劣的事發生。
不想看到下一個。
可是《心靈獵人》這部劇就是反爽文套路的深度劇。
主角和屏幕前追劇的社畜差不多,只是工作內容不一樣,經常把事情搞砸,讓觀眾明白,不僅道歉有用的話是不需要警察的,並且警察自己都經常把事情搞砸,執法過程驚險且會失敗。
當談判專家,精神病直接一槍爆自己腦袋:
做心理側寫,得出來的結論自己都不想聽,虛無縹緲,沒有說服力:
和罪犯談判,除了被罪犯辱罵嘲笑,冷漠對待,還要被性騷擾:
一把辛酸淚,從這部劇開始理解,原來給執法人員配備心理醫生不是矯情,工作環境太高壓了。
主角:我**太難了
2
惡人何以高調?司法腹背受敵
《心靈獵人》是一部聚焦犯罪心理的美劇。第二季正在播出,
《心靈獵人》這系列聚焦的全是美國歷史上的大案,這些犯罪者聲名狼藉,但同時他們造成的社會影響力較強勁,他們擁有崇拜者,甚至有犯罪者將自己稱為「神」。
比如,著名的邪教頭目,在監獄裡繼續操控監獄外的人們犯罪。
他的中心思想便是,他只是幫助大家找到真實的自己,每個人的惡行都是源於自己的內心,不管是外界壓力,還是童年陰影,或者相信世界上有外星人之類的。
總之,就是與他無關。
這個人有如此強大的自信和超過一票律師,心理學家的口才源自於他現實實施犯罪的成功,有人給他出書立傳,有人將他當作信仰,他雖然身在監獄,可是卻做到了影響世人,成功「布道」。
也正是因為這樣善於蠱惑人心的罪犯,所以「心理側寫」才得到了發展,這些變態煩人助力了一項新的抗擊犯罪的科目。
犯罪者,成為了執法者的教師。
他們自然狂妄。
以主角為代表的美國探員們的無可奈何和舉步維艱成就了犯罪者,他們因為司法的重視成了惡人中的金字塔尖。
但同時,美國70年代-80年代末,連環兇殺案飆升的時期,心理側寫應用到查案,也是在這個時期從誕生到大力發展。
這些大案的罪犯,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課題。
所謂高智商犯罪,認知清醒,往往是罪犯一層虛偽的外殼。
《心靈獵人》中對犯案過程是「保護」的,這既符合主角們的工作範疇,因為他們不是第一線的基層警察,並且也符合這部劇想要傳達的,了解犯人,不是為了給犯人的惡行找藉口,而是為了分析他們,消減人們對未知事物產生的恐懼或盲目崇拜。
通過心理側寫,主角在了解犯罪心理的過程中,也在完善自己的三觀。
第一季,辦案人員便是接觸黑色信息太多,導致自己出現問題,而這一季他在和同事相處的過程中,看到同事被罪犯影響的問題,這就幫助他修正自己,同時更好的去研究犯罪心理,完善自己的心理側寫。
並且學會在美國各州界,各種政治勢力中斡旋。
《心靈獵人》第二季中,除了男主這樣的聰明善於學習的白人形象,還直面了一個美國問題:
美國青少年崇拜罪犯,樂於信教。
探員的孩子變成罪犯,這是探員的悲哀,也是美國司法對社會正確影響的不足。
探員為了維護司法正義,疏於家庭。自己沒有被罪犯同化,扛住了黑暗的侵蝕,可是忘記了下一代會從各種信息渠道,接受黑暗的傳播。
所以,這個角色的故事,有些暗戳戳的批判了美國新聞媒體的私慾,高呼自由,好大喜功,輿情最後被資本控制,凌駕在政府之上。
焦頭爛額的警察們
3
扒開自己,走在尖刀上的心理側寫
《心靈獵人》如這個譯名,它重點展現的就是探員們用心理側寫探究人們內心世界陰暗面的過程。
同為人類,探員和觀眾在了解罪犯的過程中,有時產生的共鳴、快感,是違背道德,違法的,很容易對自我產生懷疑。
所以,這個敲開人心的過程就像行走在尖刀做成的梯子上。
想要獲得真理,就必須以身殉道,扒開自己,能認識到自己的痛苦和罪惡,並解決它,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獵手。
劇中的女性角色有一條單獨的感情線,她是一個拉拉,一般大家是默認女同志人群相比異性戀女孩內心強大,獨立,性羞恥感會少一些,並且對男性的侵佔威脅會比較不屑一顧。
但沒想到的是,女同志的感情世界裡同樣充斥著生殖崇拜。
博士被自己的教授女友控制著,從學習上,工作中,再到床第間,另一半對她多得是壓制而不是普通情侶的愛。
博士在研究罪犯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問題,她在被「玩弄」。
對方同樣是女人,可是高高在上的態度來自她生理上不存在,但精神上存在的dick驕傲。
被探員們審訊的罪犯中,「性」可以是誘發罪犯的動機,也可以是彰顯權利的工具。
寫在最後:
《心靈獵人》這個系列暗藏了許多批判,帶領我們從不多見的角度去討論人性和犯罪的關聯性。
犯罪者真的像他們所說的那樣是天生如此,釋放天性嗎?
這段問話,是大多數人對罪犯殘忍手段的疑問,如果有再來一次的機會,這個人還會選擇這樣做嗎?
劇中是典型的美國式回答。做自己&童年陰影,兩大「全世界都得包容我」的思想利器。
也無錯,可是我不太同意。
因為人之初,沒有惡,也沒有善,是一張白紙。
白天鵝,放在鴨子群裡,它便以為自己是醜小鴨。
可是,如果沒有外界告訴它,它本就是天鵝,你覺得醜小鴨還能改變命運嗎?
善意的建議是引導,惡意的建議是教唆。
比如這個因性癖被妻子發現導致離婚的男人,離婚後他也可以選擇去接受正規的治療,或者有性癖的期間就應該告知妻子,一同度過難關。
他並不是沒有選擇。
將一切歸咎於外界,歸咎於「性」,這只是他成為罪犯後探員們研究出符合大眾心理預想的答案。
至於這個人的性癖養成,犯罪根源,無人可知。
所以,司法對個體的保護,依然是不夠全面,因尋求幫助無門的人陷入絕望,要麼傷害自己,要麼報復社會,傷害他人的例子太多。
當代,每一份發聲都有其用處。
公民的支持是公權保護個體法案修繕的基礎,每個人若是想要未來有需要的一天能得到妥善的公權保護,那麼人們就應參與維護公權。
我國法律在網絡輿情對社會影響重大發展的趨勢下加快了逐年改進的步伐,尤其是近年針對未成年人相關法案的修訂。
別害怕黑暗侵襲,恐懼負能量,擁有共情能力,樂於思考幫助他人發聲的力量就像是驅散陰冷的暖陽,讓在深溝中的人看到希望。
我想,這便是,研究犯罪者的意義。
【尊重不同真實觀點,和電影一起成長】
微博/頭條/百家:@影士禾木兄,百度TA說:@禾木兄
丨禾寫電影ID:dsreview丨
「好電影」讓更多同學「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