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殺手一直是個恐怖又神秘的議題。
他們殘暴、冷血、泯滅人性,犯下常人難以理解的罪行。
但同時他們又乖張、自洽,常常和高智商犯罪掛上鉤。
所以研究連環殺人犯心理,成了警方破獲連環殺人案的重要課題之一,而對這些人的分析,往往會成為許多疑難案件的關鍵破解手段。
如果大家仔細梳理過的話,就會發現,歷史上很多連環殺人案,都是在老罪犯的幫助下破獲的。
比如經典驚悚懸疑片《沉默的羔羊》,裡頭就對這一做法有著詳細描述。
而在犯罪心理學領域,被應用最廣也是最權威的技術之一,就是側寫。
指根據罪犯的行為方式推斷出他的心理狀態,從而分析出他的性格,生活環境,職業,成長背景等。
發明這一方法的是一位叫作約翰· 道格拉斯的人。
他是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前著名探員,曾協助警方破獲多起重大案件,在犯罪行為分析及現代刑偵技術領域具有較高的聲譽,對抓捕美國連環殺手居功至偉。
有著"現代福爾摩斯"的美譽。
退休之後約翰· 道格拉斯寫了一本叫作《心理神探》的書,此書後來成為犯罪心理學的經典讀本之一,也成為了許多刑偵美劇的靈感來源
比如曾經大熱過的《犯罪心理》,劇本就借鑑過此書的內容。
兩年前,原書故事終於被搬上了熒幕,一舉成為了許多粉絲心中的年度最佳。
2019年8月份,第二季歸來,再一次在豆瓣拿下了8.8的高分——
《心靈獵人第二季》
論原著論劇本論創作班底,《心靈獵人》都是業內數一數二的。
導演大衛·芬奇不用說,大名鼎鼎的奇才,《七宗罪》、《消失的愛人》、《搏擊俱樂部》、《班傑明·巴頓奇事》、《龍紋身的女孩》等神作都出自他手。
可見他不僅會拍極端人格,還拍得很燒腦。
2013年剛「下海」拍電視劇《紙牌屋》,就幫網飛扭轉了局勢。
《心靈獵人》改編於《心理神探》,裡頭所涉及到的案件和罪犯,都取材自真實事件。
不同於一般美劇,《心靈獵人》的關鍵是解析犯罪心理,它一季只講一個案件。
比如第二季的亞特蘭大兒童謀殺案,它是20世紀美國最驚悚的兇殺案之一。
事件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亞特蘭大連續失蹤了20多名兒童,且這些兒童的年齡都在7到14歲之間。
兇手的作案手段極其殘忍,曾嚇得美國小孩都不敢出門。
所以80年代,在亞特蘭大的小孩已經連續失蹤了好幾年之後,FBI終於派了2名探員來做調查。
其中一名探員,就是現實中《心理神探》的原作者約翰· 道格拉斯。
在劇中,這兩人化名成為了比爾和霍頓,同時也是《心靈獵人》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兩位主角。
來到亞特蘭大之後,比爾和霍頓馬上發現了兒童失蹤案的許多疑點。
比如受害者都是黑人兒童,且他們都是在自己的正常生活軌跡中突然死亡的。
還有死者的腳被兇手仔細清洗過,有的死者嘴巴裡還被塞了內褲,表明兇手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極端性癖。
基於受害者都是黑人小孩,大眾自然而然地把懷疑目標,對準了白人。
認為這涉及種族歧視和仇殺。
但霍頓的猜測明顯與此相悖,在對現場照片和作案手法等一系列內容做過分析之後,霍頓認為:
兇手可能是黑人。
因為受害者大都住在黑人社區,案發地點也都是黑人聚集的地方,要想在這種地方作案還不被人察覺,那白人的機率很小。
而且這起謀殺案持續了數年,期間黑人對白人的戒備心一度升級到頂點。
在這種情況下被害者的數量依然沒有減少,說明大家防備的對象,出了錯。
其中有一起案件,有目擊證人看到了受害者上兇手的車。
如果不是有了起碼的信任,在當時風聲日緊的情況下,一般小孩是不會輕易上白人車的,除非對方是同種族的黑人。
所以,經過了一系列分析之後,探員們認為,兇手是黑人的可能性最大。
但當時的亞特蘭大政府是拒接接受這種猜想的。
這跟亞特蘭大的政治背景有關係,亞特蘭大是當時美國第一個選出了黑人市長的地方。
黑人民聲高漲,大家都在盡力維護自己的種族利益,白人為了表達抗議,還紛紛搬到了郊區生活,降低自己的納稅貢獻率。
這種情況下發生黑人惡性作案事件,是政府和民眾都不能容忍的。
不僅如此,其實早在比爾和霍頓到達亞特蘭大之前,這裡的警方就對兒童失蹤案很不以為意了。
市級警方認為,每年失蹤幾個孩子並不奇怪,這在亞特蘭大是常有的事,更何況這裡教育低下,犯罪很正常,不必太大驚小怪。
劇中霍頓和老警員交談的這段,對方還道貌岸然地指出了:
亞特蘭大的兇手,不是任何人,而是貧窮。
所以比爾和霍頓在調查亞特蘭大兒童謀殺案的過程中,也是頻頻受阻。
至於最後結局如何,網上也有許多相關信息可供查詢,現實往往都是令人無奈又沮喪的。
《心靈獵人》的高能之處,在於主角是名犯罪心理學專家,在調查案件的過程中,對兇手的分析,以及通過和老殺手們的交談,所呈現出來的恐怖感和燒腦感。
兩季都是同樣的敘事方法,一邊調查案件,一邊和殺人犯取經,並在此過程中逐漸完善側寫這一技術。
比如第二季涉及到的對談對象:查爾斯·曼森。
如果大家關注了昆汀的新片《好萊塢往事》,一定對這個名字有印象。
查爾斯·曼森是 美國著名類公社組織"曼森家族"的領導人,同時也是美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連環殺手之一。
他曾派人闖入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家中,殺害了其已經懷有8個月身孕的演員妻子莎朗·塔特,同時殺掉家中的四名傭人。
其中莎朗·塔特身中16刀,與她的化妝師被吊在起居室內,兇手還用她的血在牆上塗寫了口號。
羅曼·波蘭斯基是拿過許多國際獎項的大導,同時也是李安最愛的導演之一,可想而知此事在當時有多轟動。
在和這些連環殺人犯對談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他們性格之中的共同點:
狂妄自大,極度自戀。
就像劇中的 查爾斯·曼森,他會主動打斷警方的話,還會要走探員的墨鏡,然後跟獄友吹噓自己偷了FBI的墨鏡。
他們渴望從這些事情中得到快感。
還有第一季中的BTK,會在作案之後主動寄信給警方,只為了能讓自己爆紅。
其中BTK是他給自己取的名號,是「捆綁,折磨,殺害/ Bind,Torture,Kill」的縮寫。
這類罪犯喜歡在交談中掌握主動權,甚至告訴警察,不要輕易對自己問假設問題。
比如「你之所以做出這種行為,是不是跟你的童年有關」這種蠢問題,在殺人犯看來是極度可笑的。
因為他們認為:
假設問題只是讓我更了解你們,而不是讓你們更了解我了。
一句話,足以體現他們的智商。
看透人心的能力,他們掌握的或許並不比我們少。
《心靈獵人》沒有多少血腥殘暴的畫面,雖然是懸疑劇,但劇集主要把鏡頭聚焦在了幾位FBI特工的身上,通過他們的交談、討論,來解析罪犯的心理。
但千萬別以為沒有血腥畫面,《心靈獵人》就不恐怖了。
《心靈獵人》的恐怖是緩慢的,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劇中許多鏡頭都採用了恐怖片的拍攝模式。
比如這個:
比爾剛下班回家,發現家裡的後門沒關緊,便馬上警惕起來。
多年的職業生涯讓他變得多疑又敏感,所以他很容易懷疑自己正處於被報復的危險之中。
開門的這個鏡頭,觀眾的心跳也跟著急速上升。
《心靈獵人》的恐怖是於無聲無息之中體現出來的。
就像網友說的,是緩慢的敘事節奏中流露出來的綿密對白,人聲背後同步的樹葉沙沙聲,酒吧喧囂背後的寧靜等等。
慢慢拉扯著,把觀眾帶入那個黑暗,又難以捉摸的世界。
最後,犯罪心理學之所以吸引人,就是因為它超出了人類的常規認知,但又發生於人類本身。
但《心靈獵人》中有句話說得很好:
我們在共情精神病態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否定自我;我們否認自己對正直和人性的信仰,這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普通人好奇犯罪心理學,淺嘗輒止即可。
永遠記得,當你凝望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