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學:關於青少年犯罪

2021-01-08 牧夢閣

如今社會處在信息高速發達的時期。我們經常在電視、報紙、手機等媒體終端,看到很多犯罪的案件。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引起社會高度的關注。

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犯罪現象讓人們疑惑不解!無論是家庭、學校、社會都在為了我們孩子的健康成長努力營造著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環境,但這些好像沒有起多大的作用。

據統計,全球青少年犯罪不僅人數在上升,而且涉及面更廣。難道現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壞?到底是環境因素還是性格因素讓青少年犯罪層出不窮?

對於青少年來說,他們的發展還不完善,對一種行為好與壞、應該或者不應該的判斷並不成熟,遇到事情在思想上和行為上有著很大的波動性。

如今大多孩子的生活都比較優越,沒吃過什麼苦,也很少有機會面對困難和挫折,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有可能產生心理衝動。有時候我們會看到身邊的「乖孩子」突然就變成了一個「犯罪人」讓人覺得很驚訝。

薩達瑟蘭提出的差異交往理論認為,一個人犯罪行為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同有犯罪的人交往的結果,青少年的犯罪行為和其他行為一樣,是從其他人那裡學來的。

對於那些犯罪的少年來說,顯然是受到了不良思想的影響,在他們與其他有過犯罪行為的人員交往時,學習了別人的犯罪、技能、動機等。這種理論強調了環境對於犯罪行為的影響,即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美國學者謝爾登曾經提出體型理論,認為青少年犯罪的產生與他們的體型和性格有關。他將人的體型分為四種,認為每種體型都有與其相對應的性格特徵。

1、內胚層體型。這種人的身體圓潤肥胖,性格內向,表現出對娛樂的喜愛,對體育活動和其他冒險活動不感興趣。

2、中胚層體型。這種人骨骼發達、肌肉健壯,在性格特徵上表現為爭強好勝,喜歡冒險、愛好運動。

3、外胚層體型。這種人身體單薄,身材瘦長,性格內向。

4、均衡型。這是一種綜合型體型,沒有任何單一類型的突出特徵。

謝爾登研究了波士頓的200名少年犯罪人,發現有60%的人屬於中胚層體型,而在一般少年中僅有30%的人屬於中胚層體型。可見,中胚層體型的人比其他體型的人更容易犯罪。這種理論強調了體型和性格對少年犯罪的影響。

在青少年中,盜竊是十分常見的不良行為。香港多年前的一項調查發現,有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有盜竊行為,最小的只有5歲。

從這些青少年身上發現一個共同點,他們盜竊的目的大多不是為了東西,而是享受盜竊的過程,他們喜歡冒險,熱衷於尋求刺激,這種緊張感能讓他們獲得滿足。

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每個人都有偶爾想打人的衝動,尤其是在自己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者脾氣暴躁時。所以,那些容易被激怒、情緒波動比較大的人,更容易出現攻擊行為。他們將對他人的攻擊當作是一種發洩情緒的方式。

如果一個孩子過度自卑,他有可能採取陰暗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欲求,比如那些偷窺狂、暴露狂等。總的來說,那些在性格上容易衝動、易被激怒、缺乏自我控制力、情緒波動大,或者極度自卑、膽怯、沒有主見的人更可能出現不良行為。

還有我們比較熟知的「破窗理論」。比如我們看到一面乾乾淨淨的牆,突然有一天被貼上一張小廣告,如果不及時清理,這面牆很快就會被貼滿各種各樣的小廣告。

人們對完整的東西不會去輕易的破壞,而對那些受到破壞的東西會施加更大的破壞。如果一個孩子犯了錯誤,不及時加以教育改正任其破罐子破摔,結果就會因為放縱輕微的犯罪導致更大的犯罪。

這些理論都有一定的依據,但要想合理地解釋青少年犯罪,還必須綜合考慮多個方面。比如還有機會理論、標定理論、心理分析等理論,眾多理論的推出也體現了社會對與青少年犯罪現象的關注。

但是,無論基於什麼理論都是為了幫助犯罪人改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掃去他們內心的陰霾,以正確的態度和方式重新適應這個社會。

相關焦點

  • 犯罪心理學:犯罪是尋找替代性滿足的象徵,其本質是一種返祖表現
    龍勃羅梭關於遺傳決定犯罪的理論現在看來很原始單一,但作為一個有著嚴謹探索態度的科學家來說,他能抽象思考人類,並抨擊一直以來的「理性可以自由支配意志」的刑法理論,並給予衝擊性影響,讓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探索精神。
  • 大衛·芬奇執導,用美國連環犯罪事件,解析犯罪心理學
    而在犯罪心理學領域,被應用最廣也是最權威的技術之一,就是側寫。指根據罪犯的行為方式推斷出他的心理狀態,從而分析出他的性格,生活環境,職業,成長背景等。發明這一方法的是一位叫作約翰· 道格拉斯的人。他是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前著名探員,曾協助警方破獲多起重大案件,在犯罪行為分析及現代刑偵技術領域具有較高的聲譽,對抓捕美國連環殺手居功至偉。
  • 從犯罪中窺探人性
    ——約瑟夫·康拉德犯罪心理學是一門研究犯罪原因、犯罪行為和心理的規律、犯罪對策和預防的學科。然而,從古希臘的哲學思辨,到後來著名的顱相說,犯罪心理學雖有久遠的思想淵源,卻一直缺乏系統的研究。直到19世紀下半葉,德國精神病學家埃賓、奧地利檢察官格羅斯相繼出版了《犯罪心理學綱要》《犯罪心理學》,犯罪心理學才算是真正誕生。
  • 少年犯罪的社會控制理論解釋
    (一)社會控制理論簡述  1.什麼是社會控制理論    社會控制理論,是近代一種側重於研究青少年罪行的犯罪學理論。該理論主要整合自特拉維斯•赫西的「社會聯繫理論」及華倫•C•雷克利斯的「遏制理論」,是解釋人為什麼不犯罪的一種理論,同時也是實用主義犯罪學三大理論之一。
  • 聽說廖凡主演了一部心理學犯罪電影?你猜他是演警察還是罪犯
    和心理學高度相關的犯罪影視劇,開始在亞洲的範圍內,掀起了一股熱潮。這是動作類犯罪電影開始由外向內發展的必然結果。國產這個領域內,早前有一部頗受好評的網劇《心理罪》,如今已拍成電影,即將登上大銀幕。今天就來聊聊心理學犯罪影視劇。這一類型的影視作品源起於西方,早已非常成熟。「犯罪心理學」中的許多理論,都被改造、輸入到電影電視劇中。
  • 媒體評「男孩弒母案」:為何青少年犯罪更需被「辯護」
    (原標題:男孩弒母案:為何青少年犯罪更需被「辯護」)12月2日晚,湖南沅江一名12歲男孩因不滿母親管教太嚴,持刀將母親在臥室內殺害,據悉,男孩因抽菸被母親發現後遭皮帶抽打,積怨最終釀成慘案。12月3日上午,鄰居發現情況後向公安機關報警。據當地居民介紹,母親陳某今年34歲。
  • 《犯罪心理學小組X》解讀罪犯微表情,男主人設滿分卻沒火起來
    關於警匪破案,利用法醫驗屍或者心理學家破案都是一種警察破案的手段。比如港劇《讀心神探》就是警察運用犯罪心理學和人類微表情行為,來破解罪犯的犯罪過程,分辨他們在說謊時下意識的行為和微表情。在搜狐視頻播出的《犯罪心理小組X》,也是講述警局成立一個犯罪心理學小組幫助破案,小組成員有組長同時也是犯罪心理側寫師的唐森(李晨浩飾)、天才犯罪學教授徐朗(張超飾)、武力值超高的女警丁嘉琪(米露飾)和天才黑客少年謝磊(王潤澤飾)。男主角天才犯罪學教授徐朗,剛回國就加入了警局成立的犯罪心理學小組X。剛加入就出現了新的案子發生,網絡作家姜思遠被人在家中殺害,報警的還是來他家偷竊的小偷。
  • 犯罪心理學教授研究罪犯,最後發現自己就是「天生的變態」!
    在美劇《犯罪心理》中有一個客串人物叫做James Fallon,他在影片裡是一位心理變態的教授。然而,他在現實中的故事卻比電影劇情更加「精彩」。100年後,現代的一些犯罪心理學研究者便開始想找出能讓「天生犯罪"理論成立的解釋。因為在他們研究中,發現有許多犯罪者的成長經歷與普通人相似,但是卻出現了變態心理;又或是有的罪犯天生就和常人不一樣,缺乏著某些概念和同情心。於是,他們想到了大腦結構。
  • 關於檢舉揭發趙建華等人涉黑犯罪團夥違法犯罪行為的通告
    關於檢舉揭發趙建華等人涉黑犯罪團夥違法犯罪行為的通告為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維護社會治安大局和諧穩定,近期,韶關市公安局成功打掉了一個以趙建華(男,綽號「狗腦」)為首的涉黑惡犯罪團夥
  • 犯罪既遂、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故意犯罪分為:完成形態——犯罪既遂未完成形態——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2. 犯罪既遂指犯罪人的行為完整地實現了刑法分則條文所規定的全部構成事實。犯罪預備指為了犯罪,準備工具,製造條件,但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著手實行犯罪的情形。①犯罪預備的客觀特徵:行為人已經開始實施犯罪的預備行為;行為人尚未著手犯罪的實行行為。
  • 推薦一本懸疑小說,犯罪心理學博士尋兇跡,昔日刑警精英雷霆出擊
    推薦一本懸疑小說,犯罪心理學博士巧尋兇跡,昔日刑警精英雷霆出擊經過犯罪心理學專家的分析,警察馬上就找到了嫌犯的棲息之所。一件廢舊的工廠中,嫌犯把人質死死的擋在了自己的眼前,什麼都不多說,只要一筆錢和一輛車。
  •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各方共同參與
    近年來,未成年人涉網犯罪案件增多,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特點。有關調研報告顯示,7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都是受到網絡暴力、色情或是網遊等網上不良內容的影響。未成年人涉網犯罪具體分為兩種情況,其中一種是未成年人利用網絡平臺或媒介進行犯罪。
  • 關於共同犯罪的定罪與量刑問題芻議
    主犯是指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包括:一是組織犯,即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犯罪分子,根據刑法規定,在犯罪集團中或者在聚眾犯罪中起組織、策劃、指揮作用的犯罪分子稱為首要分子,是主犯。二是實行犯,即在犯罪集團中或一般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雖非組織、領導者或策劃、指揮者,但在實行犯罪活動中起著主要的作用。
  • 犯罪人格就是天生犯罪人?
    慣犯是指犯罪已成習性,在較長時間內反覆多次實施同種犯罪行為的人。從犯罪嫌犯陽贊雲的多次犯罪經歷看,他就是一個慣犯或累犯。多次故意犯罪的人、有暴力侵害傾向的人、累犯和慣犯,這類犯罪人具有犯罪人格,在人格上表現為強烈的反社會傾向,他們對犯罪事實缺乏懊悔、自責、憐憫感、正直感、恥辱感和畏懼感,他們無情無義,甚至認為通過犯罪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滿足自己的需要。慣犯、累犯曾經體會過刑罰帶來的痛苦,對犯罪的危害後果也有預見,但是他們往往再次選擇犯罪,根本原因就在於他們的反社會的性格。
  • 什麼是犯罪中止,認定犯罪中止的條件是什麼?
    在刑事案件中,犯罪過程有未遂、中止等情節,那麼關於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都是屬於犯罪的未完成形態,那麼,什麼是犯罪中止,認定犯罪中止的條件是什麼?網友諮詢:認定犯罪中止的條件是什麼?犯罪中止的認定條件:(一) 必須在犯罪過程中停止犯罪;犯罪中止只能發生在犯罪過程中,即只能發生在犯罪預備、犯罪實行和實行終了之後犯罪結果發生之前的過程中。
  • 你不是人類而是我的玩具,韓國青少年被數字性犯罪摧殘,猶如地獄
    在11至14歲之間,韓國青少年Ji-o受到威脅,纏擾和施加壓力,要求男子在網際網路上為自己拍攝露骨的性愛照片。據非政府組織Mental Health Korea的Choi Yunu稱,她於2015年以一個孤獨的11歲小學生的身份加入Twitter,希望結交朋友。當她與平臺上的人互動時,她讀到一種賺錢的方法。
  • 是犯罪未遂還是犯罪預備
    根據上述案情,在對本案二被告人犯罪形態的界定問題上,法官之間存在分歧。  劉法官:我認為,上述二被告人的行為應該界定為犯罪未遂形態。根據我國刑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於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認定未遂涉及兩個要點,一為對「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的界定,二是對導致犯罪停止的原因的認定。
  • 犯罪預備與犯罪未遂的區分
    【分歧】    對於本案中黃某的故意殺人行為究竟屬於何種犯罪形態產生兩種不同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黃某為洩私憤,持刀至被害人家中企圖非法剝奪他人生命,在行兇的過程中由於被害人妻子及左鄰右舍的人勸解而使其行為未得逞,其行為應當屬於犯罪未遂。
  • 究竟如何區分「犯罪預備、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都是直接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態。而且未完成形態只存在於直接故意犯罪中;在過失犯罪、間接故意犯罪中都沒有未完成形態一說,他們只有是否成立犯罪的問題,成立了既遂就是犯罪,沒有成立既遂就不構成犯罪。一個完整的直接故意犯罪有以下幾個階段:起意階段、預備階段、實行階段、實行後階段。
  • 犯罪心理學家剖析大興滅門案等殺親者人格
    這就是犯罪人犯罪心理——自私、任性、謊言、無恥——普通人如何能懂他們的心思?  「犯罪動機是很詭異的。」已經在犯罪心理學領域鑽研了28年的李玫瑾常常重複這句話。  她的日常工作,包括利用犯罪現場遺留的物理痕跡去推測未知犯罪者的籍貫、體貌特徵等等,從而將偵查的目標縮小;或是在犯罪嫌疑人已知的情況下,通過面談、問卷、觀察行為等方式,推斷其內心真正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