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報告2020:穿越疫情的至暗時刻

2021-01-15 未來智庫

獲取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

1、 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由成長期進入調整期,全球市場份額被歐盟反超

1.1 中國新能源汽車增速放緩

據乘聯會統計,2019 年、2020 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分別 為 102.5、31.3 萬輛,同比增速分別為 3.2%和-44.0%。我們認為 2019 年 及之後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增速下滑,除疫情造成公共出行需求減少之外, 還有三方面因素:

1)政策端:財政補貼大幅退坡,變向提升電動車購置成本。

2)供給端:燃油車促銷,擴大價格優勢,抑制電動車需求。

3)需求端:公共領域電動車需求局部出現飽和。

1.2 中國新能源汽車全球市場份額被歐盟反超

據 Markline 統計,2020 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BEV+PHEV)銷 量為 97.4 萬輛,其中中國、美國、歐盟、日本、其它國家分別銷售 31.3、 11.0、32.4、1.2、17.5 萬輛,對應分別佔比 33.5%、11.8%、34.7%、1.3%、 18.8%。歐盟地區市場份額 2020 年上半年劇增,從 2019 年 21.9%直接提 升到 2020 年上半年 34.7%,市場份額反超中國;中國地區市場份額從 2018 年 50.2%下滑到 2019 年 48.8%、2020 上半年 33.5%,先發優勢在縮小。

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全球市場份額被歐盟反超有三方面因素:

1)歐盟層面:歐盟出臺史上最嚴碳排放法規。

2)國家層面:歐盟各國提升電動車財政和稅收優惠。

3)車企層面:歐洲主流車企電動化轉型加速。

2、 政策端:外資準入放開,雙積分趨嚴,2035 規劃即將發布

新能源汽車產業相關政策可分為兩大類:總體規劃和具體措施。其 中總體規劃又可細分成,長期發展規劃、燃油車禁售時間表、市場準入; 具體措施亦可細分成,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雙積分、碳排放法規。

2.1 總體規劃:長期發展規劃即將發布,市場準入放開

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中國新能源汽車總體規劃政策如下:

1)長期發展規劃:新版即將發布。2020 年 7 月 23 日,辛國斌部長 披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研究工作已完成,並已 上報國務院。根據之前 2019 年 12 月發布的徵求意見稿,長期規劃要點 有:1)2025 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佔比達到 25%左右;2)到 2025 年, 我國將實現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 12.0kWh/100km,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乘用車新車平均油耗至 2.0L/100km;3)完善充換電、 加氫基礎設施建設;4)放寬市場準入、完善雙積分政策等。

2)燃油車禁售:全國性燃油車禁售為時過早。據世界銀行披露,2019 年中國汽車千人保有量 173 輛,遠低於美國(837),日本(591)、德國(589) 等發達國家。關於燃油車禁售,中央已明確回復——2019 年 8 月工信部 發布《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 7936 號建議的答覆》指出,未來會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領域開展城市公交出租先行 替代、設立燃油汽車禁行區等試點。地方省市中,海南省最為積極,2020 年 6 月海南省發布《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中提出,到 2030 年 不再銷售燃油汽車。

3)市場準入:外資準入放開,生產準入趨嚴。新能源汽車市場準入 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外資準入,一個是生產資質。外資準入方面,2018 年 6 月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發布《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 (2018 年版)》提出,2018 年起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中方股比不低 於 50%限制,同一家外商可在國內建立兩家及兩家以下生產同類整車產品 的合資企業。生產資質方面,發改委和工信部分別通過《汽車產業投資管 理規定》和《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管理純電動汽車 整車生產資質。其中發改委負責審批純電動汽車整車生產工廠能否建設, 工信部負責審核純電動汽車能否生產,分別類似於計劃生育政策的準生 證和出生證。正是由於生產資質限制,國內造車新勢力基本都是通過代 工和收購方式實現新能源乘用車生產,具體如下表所示。

2.2 具體措施:雙積分趨嚴,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延長至 2022 年

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我國新能源汽車具體政策措施如下:

1)油耗要求:根據 2017 年 5 月,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發布的 《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明確要求:到 2020 年,新車平均燃料消 耗量乘用車降到 5.0L/100km、節能型汽車燃料消耗量降到 4.5L/100km 以 下;到 2025 年,新車平均燃料消耗量乘用車降到 4.0L/100km(約 95g/km)。

2)稅收優惠:新能源汽車稅收主要有購置稅和車船稅兩種,2020 年 4 月財政部、稅務總局、工信部聯合發布的《關於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 置稅有關政策的公告》指出,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 對購置的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2018 年 7 月財政部發布《關於節 能 新能源車船享受車船稅優惠政策的通知》指出,自發布之日起,對新 能源車船,免徵車船稅。純電動乘用車和燃料電池乘用車不屬於車船稅 徵稅範圍,對其不徵車船稅。

3)財政補貼:補貼自 2017 年開始明顯退坡,2019 年加速退坡,原 計劃於 2020 年退出的補貼政策,因市場銷量不及預期及疫情影響,延長 2 年至 2022 年。從 2013 年至今,工信部聯合其他部委先後發布 7 份新能 源汽車購置補貼通知文件,5 次調整財政補貼標準引導市場走向:以 R≥ 400km 純電動乘用車為例,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 2020、2021、2022 裡程補貼標準分別為 6、5.7、5.4、5.5、4.4、5、2.5、 2.25、1.8、1.26 萬元。

4)雙積分:標準趨嚴,供給側構築長效驅動機制。2020 年 6 月,工 信部發布《關於修改〈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 管理辦法〉的決定》,相比 2017 年 9 月版本,變化主要體現在兩點:1) 鼓勵發展低油耗車型,回歸節能減排實質—低油耗乘用車的生產量或者 進口量 2021、2022、2023 年分別按照其數量的 0.5、0.3、0.2 倍計算; 2)新能源積分標準趨嚴,單車積分下降,比例要求逐漸提升—2019、2020、 2021、2022、2023 分別為 10%、12%、14%、16%、18%;純電動乘用車單車 車型標準積分為 0.0056×R+0.4,上限 3.4 分;而 2017 年 9 月版在 0.012 ×R+0.8,上限 5 分。

3 、需求端:私人消費佔比七成,大型化、高端化趨勢明顯

3.1 分技術:純電動市場佔比穩定,約為八成

據乘聯會統計,受疫情影響,2020 年上半年中國純電動和插電混動 乘用車分別銷售 25.0 和 6.2 萬輛,同比增速分別為-45.2%和-44.3%,對 應市場佔比分別為 80.1%和 19.9%。純電動和插電混動乘用車自 2016 年 起兩者市場佔比較為穩定,一直在 8:2 左右。

3.2 分地區:銷量集中於限牌城市,逐漸往非限牌城市滲透

當前新能源乘用車主要集中在一二線、限牌城市。據乘用車交強險數 據統計,2020 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上險數 29.8 萬輛,其中上險數 TOP10 城市分別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天津、成都、鄭州、 柳州、蘇州;上險數分別為 3.5、3.4、1.9、1.6、1.2、1.2、1.1、0.8、 0.7、0.5 萬輛;對應市場佔比分別為 11.8%、11.3%、6.4%、5.5%、4.1%、 4.0%、3.6%、2.6%、2.4%、1.7%,合計佔比 53.4%。其中前六名皆為限牌 城市,合計佔比 43.1%。從區域分布來看,高度集中於東南地區。

限牌地區銷量佔比呈下降趨勢,市場化因素加強。據乘用車交強險數 據統計,2015-2020H1 我國限牌地區新能源乘用車上險數佔比分別為 58.6% 、59.8%、49.2%、 47.6%、47.4%、 50.8%,整體呈下滑趨勢。2020H1 由於 疫情因素,限牌地區銷量佔比短暫提升。

3.3 分級別:高端化、大型化趨勢明顯

新能源乘用車高端化、大型化趨勢明顯。據乘聯會統計,2020H1 中 國新能源乘用車共銷售32.9萬輛(乘聯會數據前後一定微調,與上文31.3 萬輛有些許差異),A00、A0、A、B、C 級車分別銷售 4.9、3.0、14.4、 9.0、1.6 萬輛,對應佔比 15.0%、9.0%、43.7%、27.3%、5.0%;其中 A00 車型佔比從 2017 年 54.4%持續下降到 2020H1 的 15.0%,B 級車佔比從 2017 年 4.3%持續提升到 2020H1 的 27.3%,市場高端化趨勢明顯。其中 2020H1 純電動乘用車 A 級車和 B 級車分別佔比 44.9%、23.9%,相比 2015 年分別提升 34.5、21.1 個百分點;B 級車份額提升主要源於特斯拉 Model 3 和蔚來 ES6。2020H1 插電混動乘用車 B 級車和 C 級車分別佔比 39.9%、 19.8%,相比 2015 年分別提升 8.4、19.8 個百分點;C 級車份額提升主要 源於寶馬 5 系 Le 和保時捷卡宴 PHEV。

3.4 分用戶:2020 上半年營運車輛受疫情影響、需求減弱, 私人消費表現亮眼、佔比超七成

據乘用車交強險統計,2020H1 我國新能源乘用車上險數 30.8 萬輛, 其中個人購買、單位購買、營運車輛分別為 22.1、4.4、4.3 萬輛,對應 佔比 71.7%、14.2%、14.1%。其中運營車輛受政策和疫情影響較大,2019 年受地方計程車、網約車電動化政策刺激,佔比大幅提升至 28.8%;2020H1 由於疫情影響公共出行需求,上半年佔比縮減一半至 14.1%。私人消費佔 比持續下滑,從 2017 年 70.8%縮減至 2019 年 52.8%。值得注意的是,上 半年疫情期間,電動車私人消費表現亮眼,佔比 71.7%,相比 2019 年增 加 18.9 個百分點。

4、 供給端:特斯拉國產,合資車發力,頭部新勢力表現亮眼

4.1 分車企:市場競爭加劇,集中度下降,造車新勢力表現亮眼

新能源乘用車生產企業按照背景可分為三大陣營:傳統自主品牌、本 土造車新勢力、外(合)資品牌。據乘聯會統計,2020H1 銷量 TOP20 車企 從高到低分別為:比亞迪、特斯拉、上汽乘用車、廣汽新能源、北汽新能 源、華晨寶馬、蔚來、一汽大眾、上通五菱、上汽大眾、奇瑞、長城、理 想、威馬、吉利、上汽通用、長安、廣汽豐田、合眾、小鵬;對應市場佔 比 19.0%、14.8%、6.7%、6.5%、5.6%、5.0%、4.5%、4.3%、4.0%、3.7%、 3.5%、3.0%、2.6%、2.5%、2.4%、2.1%、2.1%、1.8%、1.6%、1.3%;合計 佔比 97.2%。其中傳統自主品牌 8 家,合計佔比 48.8%;本土造車新勢力 5 家,合計佔比 12.5%;外(合)資品牌 7 家,合計佔比 35.9%。

造車新勢力發力,市場競爭加劇,集中度下降。從市場集中度來看, 2020H1 中國新能源乘用車第 1 名、前 3 名、前 5 名、前 10 名佔比分別為 19.0%、40.5%、52.6%、74.3%;相比 2016 年 31.6%、57.3%、70.1%、95.6%, 分別下降 12.6、16.8、17.5、21.3 個百分點。從下表可以看出,比亞迪、 上汽、北汽三家老牌車企市場地位穩固;其餘廠商排名波動明顯,如江淮、 知豆曾一度佔據市場第 3,如今市場份額不到 1%;而造車新勢力表現亮 眼,2020 年上半年特斯拉、蔚來、理想、威馬、合眾、小鵬銷量排名分 別為第 2、7、13、14、19、20。

4.2 分車型:純電動暢銷車型特斯拉 Model 3 一枝獨秀,插 電混動車型外資品牌表現亮眼

據乘聯會統計,2020H1 我國純電動乘用車銷售 25.0 萬輛,TOP10 車 型分別為 Model 3、全新秦 EV、Aion S、寶駿 E100、北汽 EU 系列、蔚來 ES6、奇瑞 eQ、歐拉 R1、比亞迪元 EV、威馬 EX5,對應市場佔比分別為 18.3%、8.2%、7.3%、5.4%、4.7%、4.7%、3.9%、3.7%、3.4%、3.0%,合 計佔比 62.5%;其中特斯拉 Model 3 一枝獨秀,佔比超過二、三名之和。

據乘聯會統計,2020H1 我國插電混動乘用車銷售 6.2 萬輛,TOP10 車 型分別為寶馬 5 系 PHEV、理想 ONE、帕薩特 1.4TPHEV、比亞迪唐 DM、榮 威 ei6、比亞迪宋 Pro DM、途觀 1.4T PHEV、卡羅拉 PHEV、雷凌 PHEV、 比亞迪秦 Pro DM,對應市場佔比分別為 17.1%、15.3%、11.0%、8.3%、 6.8%、5.9%、4.9%、3.8%、3.1%、2.9%,合計佔比 79.0%;其中寶馬 5 系、 理想 ONE 佔比超過 15%,插電混動暢銷車型外(合)資佔有 5 款。

5 技術端:電動化、智能化技術持續提升,核心零部件 IGBT、智能駕駛晶片等仍被國外壟斷

5.1 電動化技術:三電技術提升,電池全球領先,電機實現本土化替代,電控 IGBT 嚴重依賴進口

5.1.1 整車:續航裡程提升明顯,百公裡電耗下降顯著

近年來我國純電動乘用車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尤其是續航能力和電 耗水平進步顯著。據工信部推薦目錄統計,2017 年第 1 批推薦目錄純電 動乘用車型平均續航裡程僅 211.6km,持續提升到 2020 年第 7 批的 391.4km,三年半時間續航裡程提升 85.0%,極大緩解了裡程焦慮。據工 信部免徵目錄統計,我國純電動乘用車單位載質量百公裡電耗平均值從 第1批免徵目錄的12.7 Wh/100km*kg下降到第25批的8.6Wh/100km*kg, 同比減少 32.3%,節能效果顯著。

5.1.2 電池:技術水平持續提升,2020 上半年 LG 化學受益特斯拉國 產化,裝機量反超 CATL 位居全球第一

近年來我國動力電池技術取得巨大進步,尤其是電池系統能量密度 和材料體系改善顯著。據工信部推薦目錄統計,純電動乘用車型電池系統 平均能量密度從 2017 年第 1 批 104.3Wh/kg,持續提升到 2020 年第 7 批 的 152.6Wh/kg,三年半時間平均能量密度提升 46.3%,極大緩解了裡程 焦慮。據中機中心合格證統計,2020H1 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動力電池裝機 量 13.2GWh,其中三元、磷酸鐵鋰分別為 12.2、0.5Gwh,對應佔比 92.3%、 4.0%。我國新能源乘用車三元體系動力電池裝機比例從 2015 年 46.1%持 續提升到 2020H1 的 92.3%,份額翻倍。值得注意的是,2020H1 磷酸鐵鋰 份額(4.0%)相比 2019 年(4.1%)基本保持穩定,沒有出現進一步下滑;主 要原因在於三元材料尤其是高鎳體系仍面臨安全問題,下半年隨著比亞 迪漢搭載 LFP 刀片電池上市,LFP 動力電池裝機量佔比預計會有所回升。

市場高度集中,中日韓三足鼎立,本土動力電池廠商已處於全球第 一陣營。據 SNE Research 披露,2020H1 全球動力電池裝機量 42.6Gwh, 其中 TOP10 廠商分別為 LG 化學、CATL、松下、比亞迪、三星 SDI、AESC、 SKI、國軒、PEVE 及其它,分別 24.6%、23.5%、20.4%、6.1%、6.1%、4.0%、 4.0%、1.6%、2.1%、7.5%;其中 LG 化學、CATL、松下市場佔比遠高於其 它廠商,合計佔比 68.5%。2020 上半年值得注意的是,LG 化學全球市場 份額反超 CATL,位居第一,相比 2019 年市場份額(10.5%)增加 14.1 百分 點,主要原因在於國產特斯拉放量。按照合格證數據統計,2020 上半年 LG 化學為國內特斯拉裝機量 2.5Gwh,佔 LG 化學總裝機量的 23.8%。

5.1.3 電機:技術水平持續提升,永磁同步電機實現 100%配套,本 土、外資廠商共分天下

據中機中心合格證數據統計,2020H1 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電機合計配 套 34.9 萬套,其中配套數量 TOP10 廠商分別為:比亞迪、特斯拉、蔚然 動力、大眾汽車、博格華納、北汽新能源、採埃孚、方正電機、上海電驅 動、聯合電子,對應裝機套數佔比分別為 14.0%、、11.6%、8.5%、8.5%、 6.1%、4.6%、4.1%、4.1%、3.6%、3.4%,合計佔比 68.3%;本土廠商前 10 名佔有 6 席,合計佔比 38.2%。

電機供應商按照背景可細分成三類:核心整車廠,核心電機廠及其它 廠商。據中機中心合格證數據統計,2020H1 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電機合計 配套 34.9 萬套,其中核心整車廠、核心電機廠、其它廠商市場佔比分別 為 46.6%、35.6%、17.8%;從近幾年趨勢看,核心電機廠市場份額從 2017 年 21.1%提升到 2020H1 的 35.6%,增加 14.5 個百分點。

5.1.4 電控:控制器供應商本土佔據優勢,核心零部件 IGBT 基本被 國外壟斷

電機控制器是新能源汽車中連接電池與電機的電能轉換單元。據中 機中心合格證數據統計,2020H1 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電控合計配套 34.9 萬 套,配套量 TOP10 廠商分別為特斯拉、比亞迪、聯合汽車電子、匯川技 術、蔚然動力、北汽新能源、BOSCH、上海電驅動、博格華納、德爾福,對應市場佔比分別為 14.3%、14.0%、11.2%、10.7%、7.9%、4.6%、3.6%、 3.4%、2.1%、2.1%,合計佔比 73.8%;其中本土廠商前 10 名佔有 6 席, 合計佔比 51.8%。

電控供應商按照背景也可細分成:核心整車廠、核心電控商、其它供 應商。據中機中心合格證數據統計,2020H1 我國新能源乘用車電控合計 配套 34.9 萬套,其中核心整車廠、核心電控廠、其它廠商市場佔比分別 為 36.2%、43.6%、20.1%;從近幾年趨勢看,核心電控廠市場份額從 2017 年 21.2%提升到 2020H1 的 43.6%,增加 22.4 個百分點。

電機控制器不僅影響整車性能,其成本佔比也高達 5%以上,是新能 源汽車極其重要的部分;其組成可進一步細分成,IGBT、驅動板、微控制 器、冷卻系統等;其中 IGBT 是電控核心關鍵零部件,起著功率轉換的作 用,而且成本佔比接近 50%;一般人們將 IGBT 模塊比作汽車動力系統的 「CPU」。

當前我國電機控制器技術相對落後,主要在於核心零部件 IGBT 高度 依賴進口(約 90%)。據國內 IGBT 龍頭斯達半導招股說明書披露,2017 年 全球 IGBT 供應商市場份額,英飛凌 22.4%、三菱17.9%、富士電機9.0%、 賽米控8.3%、安森美6.9%、威科電子3.6%、丹弗斯2.7%、艾賽斯2.6% 、 日立2.2%、斯達股份 2.0%;前 10 名本土只有 1 位,居末席,僅有 2%。

5.2 智能化技術: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雷射雷達成本高 昂,計算平臺國內處於客戶培育期

汽車新四化已成為行業共識,電動化和智能化發展相輔相成:電動 車反應時間短(電動車電信號控制約 30 毫秒、普通燃油車機械控制約 500 毫秒)、電池容量大(停車時可長時間給車載模塊供電)、歷史包袱小(易 於添加新功能,重新設計電子電氣架構等)是汽車智能化最佳載體;反過 來智能化可極大提升電動汽車駕駛體驗,擴大電動車差異化競爭優勢,推 動電動汽車行業發展。近幾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智能化發展迅速。

5.2.1 整車:智能化水平提升,加速滲透

據高工智能汽車統計,2020H1 中國部分品牌,如沃爾沃、凱迪拉克、 豐田、長安、吉利汽車新車 ADAS 搭載率分別為 100.0%、85.0%、81.0%、 22.8%、18.5%,其中新車達到 L2 級別佔比分別為 77.6%、9.3%、56.3% 5.5%、11.1%;不同品牌車型智能化水平差別較大。ADAS 代表功能方面, 據高工智能汽車統計,2020H1 中國乘用車部分 ADAS 功能,如 LDW(車道偏 離預警)、AEB(自動緊急制動)、ACC(自適應巡航控制)、全速 ACC、APA(自 動泊車輔助)、AVM(全景影像監測)、LKA(車道保持輔助)搭載率分別為 19.2%、30.2%、4.8%、12.4%、11.1%、14.8%、13.1%;相比 2019H1 均有 較大提升,滲透明顯提速。

5.2.2 感知系統:雷射雷達技術不夠成熟,成本高昂

自動駕駛按功能可劃分為:感知系統(環境感知與定位)、決策系統 (智能規劃與決策)、執行系統(控制執行)三大核心模塊。自動駕駛系統最 終是為了取代人,如果將其類比人的話,如下圖所示:感知層相當於人的 五官,感知周圍的環境,搜集數據傳輸到決策層;決策層相當於人的大腦, 處理感知層傳輸的數據,輸出相應的執行指令給執行層;執行層相當於人 的四肢,執行大腦給出的指令。其中感知層主要包括三部分,環境感知、 位置感知和速度、壓力等其它感知。

感知系統核心技術在傳感器,主要技術方案有:攝像頭、雷射雷達、 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四種;其中雷射雷達方案無論是在精度、解析度、 探測距離、三維建模、抗幹擾能力等方面相比其它傳感器都有顯著優勢。 如下表所示,當前部分主流車企自動駕駛感知方案主要由,「1 個前視攝 像頭+4 個環視攝像頭+12 個超聲波雷達+3-5 個毫米波雷達」構成;皆沒 採用雷射雷達,核心原因在於雷射雷達技術不夠成熟,成本極為昂貴。

以全球雷射雷達龍頭 Velodyne 為例,2020 年 7 月官宣,其無人駕駛 用 16 線雷射雷達現在可以面向全球客戶降價 50%,價格約 3999 美元; 以國內知名雷射雷達公司速騰聚創為例,其官網 RS-LiDAR-M1 產品,售 價在 1898 美元。以當前主流感知系統配套為例:1 個前視攝像頭+4 個環 視攝像頭+12 個超聲波雷達+5 個毫米波雷達,根據電動車百人會預測, 2020 年攝像頭、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平均成本分別為 60 美元、12 美 元、90 美元,對應總成本在 894 美元;還不到一個雷射雷達成本的一半。

5.2.3 決策系統:智能駕駛晶片基本被 Mobileye 和 NVIDIA 壟斷

自動駕駛決策層的核心在計算平臺。計算平臺由軟體和硬體組成;軟 件的核心在算法(專用算法,與晶片配套),硬體的核心在晶片。一個計算 平臺可以包括多種晶片,如華為 MDC300 計算平臺由 1 個 CPU 晶片(鯤鵬) +4 個 Ai 晶片(昇騰)構成。目前國內知名智能駕駛計算平臺供應商主要 有 2 家:華為和地平線;其中華為代表性計算平臺有 MDC300 和 MDC600 兩 種,對應晶片有 CPU 鯤鵬晶片和 Ai 昇騰晶片;地平線代表性計算平臺有 Matrix,對應晶片有徵程2 Ai 晶片。

當前我國計算平臺供應商尚處於商業化初期階段,其實際應用效果 還需客戶驗證;故當前國內自動駕駛晶片基本還是完全外購。以部分造車 新勢力為例,如下表所示,智能駕駛系統和智能人機互動系統都可以自研, 但是智能駕駛晶片基本被 Mobileye 和 NVIDIA 壟斷。

6 、基礎設施端:私人樁佔比提升,換電站受重視

6.1 充電樁:車樁比穩定在 3:1 左右,私人樁佔比提升

6.1.1 整體:近幾年車樁比穩定在 3:1 左右,私人樁佔比持續提升

據中國充電聯盟披露,我國充電樁保有量從 2015 年 6.6 萬臺增加到 2020H1 的 132.2 萬臺,累計增長超 19 倍;據公安部披露,我國新能源汽 車保有量從 2015 年 42 萬輛,增加到 2020H1 的 417 萬輛,累計增長近 9 倍;對應車樁比從 2015 年 6.4:1 下降到 2020H1 年 3.2:1,充電配套明顯 改善。從趨勢上看,2018、2019、2020H1 車樁比分別為 3.0:1、3.1:1、 3.2:1,近幾年充電樁建設速度趨緩,車樁比較為穩定。

據中國充電聯盟披露,截至 2020 年 6 月,我國公共樁和私人樁保有 量分別為 55.8、76.3 萬臺,其中公共樁佔比 42.2%。從趨勢上看,近幾 年私人樁佔比提速,佔比從 2015 年的 12.2%提高到 2020H1 的 57.8%。

6.1.2 公共樁:市場前三廠商佔比 7 成,充電仍有較大痛點

據中國充電聯盟披露,截至 2020 年 6 月,我國公共充電樁保有量 55.8 萬臺;公共樁保有量 TOP10 運營商分別為特來電、星星充電、國家 電網、雲快充、依威能源、上汽安悅、中國普天、深圳車電、萬馬愛充、雲杉智慧,對應佔比 28.8%、23.6%、15.7%、7.8%、4.5%、3.4%、2.6%、 2.4%、1.7%、1.4%,合計佔比 91.9%;其中特來電、星星充電、國家電網 三家市場佔比遠高於其它廠商,合計佔比 68.1%。

當前公共充電領域存在四類痛點:1)部分充電樁不可用;2)可用充 電樁充電較慢;3)快充樁存在安全隱患;4)建樁數量和充電利用率很難 平衡,持續虧損削弱運營商建樁積極性。以部分公共樁不可用為例,2019 年 8 月,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2019 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研究報告》 披露:針對新能源用戶十大熱門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等)公共充電樁調 查顯示,主要有四類問題導致部分公共充電樁不能用:1)5.8%的公共充電 樁不對外開放,且各城市分化嚴重,北京這一比例高達 19.2%;2)35.9% 的公共充電樁停車位被燃油車佔領;3)20.7%的公共充電樁發生故障;4) 13.3%的自主品牌充電樁相互不兼容。

6.1.3 私人樁:比亞迪份額佔比過半,私人樁建設難度大,目標完 成率不到 20%

據中國充電聯盟披露,截至 2020 年 6 月,我國私人充電樁保有量 76.3 萬臺;私人樁保有量 TOP10 運營商分別為比亞迪、北汽、上汽、蔚 來、吉利、廣汽、江淮、長安、特斯拉、奇瑞,對應佔比分別為 58.2%、 15.6%、12.5%、4.2%、2.6%、2.6%、1.6%、1.1%、0.8%、0.5%,合計佔比 99.6%;其中比亞迪一家佔比過半。

2015 年 10 月,發改委、工信部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電動汽車充電基 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規劃至 2020 年我國將新增集中式充換電 站超過 1.2 萬座,分散式充電樁超過 480 萬,其中公共樁 50 萬、私人樁 430 萬,以滿足全國 500 萬輛電動汽車充電需求。據中國充電聯盟統計, 截至 2020 年 6 月,我國公共充電樁保有量 55.8 萬臺,目標完成率 111.6%; 私人充電樁保有量只有 76.3 萬輛,完成率 17.7%,遠低於預期。

6.2 換電站:重視度提升,建設提速,B、C 端同時發力

6.2.1 整體:換電站保有量超過 450 個,處於發展初期

據中國充電聯盟披露,截至 2020 年 6 月,我國換電站保有量 452 個; 按企業分,奧動新能源 222 個、蔚來 136 個、伯坦科技 94 個;按地區分, TOP10 省市分別為北京市 184、廣東省 58、浙江省 47、江蘇省 28、福建 省 18、湖南省 17、上海市 16、四川省 15、海南省 12、河北省 8。

6.2.2 B 端代表北汽新能源

換電站使用場景主要有兩種:1)To B 端的計程車輛—計程車輛標準 化程度高、使用頻率高,時間價值高;2)To C 端的高端車—豪華車注重 體驗,且豪華車理論毛利率更高,有建設換電站的資本和需求。To B 端 換電模式代表車企為北汽新能源,To C 端換電模式代表車企為蔚來汽車。

自 2017 年 11 月北汽新能源發布「擎天柱計劃」至今,北汽新能源 已陸續推出了 EV160/EU220/ EU260/EU300/EU5 快換版等換電車型。以 EU 快換版為例,可實現 2 分 46 秒快速換電。 據官網披露,截至目前,北 汽新能源已在北京、廈門、蘭州、廣州四個城市投放了 7000 餘輛換電出 租車,累計建站 121 座(由奧動新能源代建),累計運營裡程 1.6 億公裡, 單車最長行駛裡程達 60 萬公裡,累計更換電池 116 萬次。

6.2.3 C 端代表蔚來汽車

蔚來是 C 端換電車企代表性廠商,自公司成立起就率先採用租、換 電模式,在行業獨樹一幟。2020 年 8 月 20 日,李斌在蔚來 BaaS 發布會 現場披露蔚來做租電和換電的初衷來源於 2012 年在易車上的一次調研,調研核心是:如果你不買電動車,是什麼讓你不買?根據回收的 6 萬多 用戶樣本統計:30.9%用戶是因為電池價格高,46.8%用戶是因為充電沒 有保障。針對前者蔚來推出租電模式(BaaS),針對後者推出換電模式。

蔚來當前推出的兩輛交付車型 ES8、ES6 皆支持換電,以最新車型 ES6 為例,可實現 3-5min 換電,首任車主終身免費換電。據蔚來公開披露,截至 2020 年 8 月底,全國累計交付 53580 輛換電車型,建成 145 個換電 站,覆蓋 60 餘個城市,累計換電次數超過 80 萬次。

展望與建議:供給側變革的起點(略)

……

(報告觀點屬於原作者,僅供參考。報告來源:恆大研究院)

如需完整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

相關焦點

  • 2020年,是誰的至暗時刻?
    原標題:2020年,是誰的至暗時刻?回顧即將過去的2020年,大多數時刻都像今天一樣,不斷散發著不確定性的氣息,同時充滿了對峙和相互矛盾的焦慮。 至暗時刻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國車市銷量大跌。宏觀市場的變化使車企本就不寬裕的資金鍊變得更加緊繃,其中一些邊緣化的玩家更是爆發了流動性危機。
  • 新能源汽車高光時刻,企業如何順應線上轉型趨勢?
    言歸正傳,受益於特斯拉的強勢崛起,新能源汽車行業正在受到更多關注。儘管在疫情影響下,全球出行和整體汽車的需求產生了令人沮喪的負面影響,但是,電動汽車的需求卻在增加。正如目前電動汽車的領導者特斯拉在2020年的銷量增長了36%,成功銷售了近500,000輛電動汽車(EV)。自從美國選出了更加注重環保的總統的兩個月內,電動汽車的轉變趨勢加速。11月初以來特斯拉的從每股$400至$705的76%股份的價格上漲。
  • 中國新能源汽車電機行業現狀調研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電機行業現狀調研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2020-2026年)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的核心技術已經取得突破:截至**我國自主研製的鎳氫、鋰離子動力電池在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方面顯著提升,接近國際先進水平;自主研發的200kw以下車用永磁無刷電機、交流異步電機和開關磁阻電機重量比功率超過1300wkg,實現了與整車的配套。
  • 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 2020年版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
    市場容量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版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認為,**年新能源汽車生產78499輛,銷售74763輛,比上年分別增長3.5倍和3.2倍。三是,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概念認知不足,國內消費者對於電動汽車幾乎沒有太多的認知,大多消費者只是聽說過電動汽車但缺乏深入的了解。  2020年版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是對新能源汽車行業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對研究過程中所獲取的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和分析,通過圖表、統計結果及文獻資料,或以縱向的發展過程,或橫向類別分析提出論點、分析論據,進行論證。
  • 任澤平:汽車百年大變局——2020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報告
    變局之二:當今歐洲、日韓等國政府紛紛加速電動化轉型,一次次驗證十年前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戰略的前瞻性。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經過十年的規劃和培育,已具備一定先發優勢和規模優勢,中國汽車人離汽車強國的夢想從未如此近過。
  • 2020年版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版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從**年銷量才開始突破萬輛,**年也僅有1.76萬輛,不足兩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銷量相對較多,為1.46萬輛,因此,想要完成**年累計50萬輛的產銷目標難度較大。近幾年,我國政府也因此出臺了相關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給予支持和鼓勵。
  •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已完成從0到1的蛻變
    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已完成從0到1的蛻變 高工鋰電 發表於 2020-12-03 15:41:54 經歷了10年的起伏波瀾,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完成了從0到1的蛻變,正在進入全面市場化的轉折點
  • 全球新能源汽車發展報告2020: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變局之二:當今歐洲、日韓等國政府紛紛加速電動化轉型,一次次驗證十年前中國發展新能源汽車戰略的前瞻性。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經過十年的規劃和培育,已具備一定先發優勢和規模優勢,中國汽車人離汽車強國的夢想從未如此近過。然而2019年特斯拉在上海獨資建廠並於12月30日實現交付,Model 3補貼後售價低於30萬,面對這條「鯰魚」,中國汽車自主品牌能否守住先發優勢?
  • 2020新能源汽車計量檢測行業發展現狀及市場規模分析 全球及中國新...
    《2020-2025年中國中小型農具行業供需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依託公司多年來對中小型農具產品的研究,結合中小型農具產品歷年供需關係變化規律,對中小型農具產品內的企業群體進行了深入的調2...
  • 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未來幾年特斯拉...
    從2019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新能源汽車在市場的銷量就開始出現下滑,至2020年3月新能源汽車已經連續九連降。影響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兩大要素,一是國六切換引發國五車型的恐慌性拋售;二是補貼退坡及較長的過渡期導致企業成本調節失控;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影響。
  • 2020年中國汽車轉向泵行業發展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
    而一直處在爭議之中的汽車轉向泵」新國標」也將出臺。新國標預計將在汽車轉向泵行業掀起一場大的變革。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2020年中國汽車轉向泵行業發展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認為,**年**月,北京交管局發布,自**年**月**日起,北京長安街(建國門至復興門)、府右街、正義路等十條道路,禁止汽車轉向泵通行。**年**半年我國汽車轉向泵製造行業以上企業數量達到444家。
  • 2020中國汽車產業峰會羊城論劍:尋找中國汽車發展新動能
    由21世紀經濟報導與羅蘭貝格聯合發布的《2020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發展報告》指出,疫情或將導致2020年中國汽車市場出現8%-10%的負增長,但迅速反彈下,長期仍向好,而在疫情和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下,全球汽車產業技術將面臨更加複雜的發展態勢。
  • 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行業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分析利好政策扶持下...
    3、全球各國相繼出臺新能源汽車及其相關技術扶持政策,助力新能源汽車發展從財稅政策看,為鼓勵使用和消費新能源汽車,歐美等國制定了禁售燃油車和力推環保汽車的規劃,德國、挪威等國家控制碳排放扶持新能源汽車推廣。
  • IDC: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16萬輛
    今天市場調研機構IDC發表報告顯示,受政策推動等因素的影響,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在未來5年迎來強勁增長,2020年至2025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將達到36.1%。IDC預計,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約為116萬輛;2023年以後隨著補貼退坡,市場將回落到較為平穩的增長水平;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約542萬輛。產品結構方面,純電動汽車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據的份額將由2020年的80.3%提升至2025年的90.9%。
  • 新能源汽車產銷有望超過去年水平?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前景預測
    中商情報網訊:得益於疫情後的車市反彈和財政補貼期限的延長,預計2021-2022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實現大幅增長;2023年以後隨著補貼退坡,市場將回落到較為平穩的增長水平。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副秘書長葉盛基在世界智能汽車大會上表示,「今年汽車產業形勢跌宕起伏,歷經將近四個月大幅下降。但總體來看,中國汽車產業基本保持相對穩定。今年汽車產銷有望達到去年水平,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銷有望達到甚至超過去年水平。」
  • 2020-2026年中國汽車懸掛減震器行業現狀調研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汽車懸掛減震器行業專業名詞界定  2020-2026年中國汽車懸掛減震器行業現狀調研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對我國汽車懸掛減震器行業現狀、發展變化、競爭格局等情況進行深入的調研分析,並對未來汽車懸掛減震器市場發展動向作了詳盡闡述,還根據汽車懸掛減震器行 業的發展軌跡對汽車懸掛減震器行業未來發展前景作了審慎的判斷,為汽車懸掛減震器產業投資者尋找新的投資亮點
  • 中國汽車減震器行業調查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
    中國汽車減震器行業調查分析及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是對汽車減震器行業進行全面的闡述和論證,對研究過程中所獲取的資料進行全面系統的整理和分析,通過圖表、統計結果及文獻資料,或以縱向的發展過程,或橫向類別分析提出論點、分析論據,進行論證。
  • 新能源——風口已至
    全新的新能源發展浪潮,會否會為國際經貿關係帶來新的格局?新能源是今年資本市場最火的風口, 11月份,美股與A股的新能源板塊都開啟「飆車」模式,多家新能源汽車企業紛紛暴漲創新高。近期,國際能源署發布《2020年世界能源展望》的報告中預測,全球能源需求至少要到2023年才能完全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受疫情等因素影響,今年全球能源需求預計將下降5%,石油需求和煤炭使用量都出現大幅下滑,但可再生能源行業持續增長,有望在2025年取代煤炭成為主要發電方式。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將提供全球近40%的電力供應。
  • 中國新能源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
    隨著常規能源的有限性以及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以環保和可再生為特質的新能源越來越得到各國的重視。  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布的中國新能源行業發展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2020-2026年)顯示,在中國可以形成產業的新能源主要包括水能(主要指小型水電站)、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能等,是可循環利用的清潔能源。
  • ...探汽車產業新機遇 2020中國汽車產業峰會尋找中國汽車發展新動能
    本報記者 龔夢澤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的影響,讓在市場寒冬裡醞釀著變革的汽車產業,格局調整更為深刻。下半年車市的快速復甦,則再一次彰顯了中國汽車消費的巨大前景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