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哲學原理》-【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矛盾】

2020-10-18 楊世龍新書


——對量子理論的批判

量子理論是現代物理學的一個重要代表,是物理學深入到更深層次的一個主要標誌。

量子理論中最根本的內容就是當每個人深入去研究物質的產生和構成還有運動的時候,總是確定中又含有不確定的因素,不確定中又含有確定的因素。明明你看到是A的存在,但是A中又帶有B的可能,明明你看到是B的存在,但是B中又帶有A的可能。

這就是量子理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我們也可以稱作量子力學的規律性和隨機性。

如我之前所說的,所有的理論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都是絕對與相對的統一體,都是正確與錯誤的統一體。若一個理論達到完全絕對和完全正確的時候,或者是達到完全錯誤和完全相對的時候,那這個理論也就是應該消亡的時候,完全就是0,0就是完全。完全就是消亡,消亡就是完全,宇宙中不存在純陰或者純陽的任何現象,不存在有矛無盾或者有盾無矛的任何存在。

量子理論同樣如此,規律性和隨機性就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就是一種意識存在和它外部的其它至少一種意識存在會形成一個矛盾的統一體。規律性與隨機性是對立的,而規律性與隨機性又是統一的,規律性中有隨機,隨機性中有規律。規律性與隨機性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下進行互相之間的轉化。

量子理論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來源於人類對物質把握還沒有達到一個完全的程度,我們對物質的認識以及對物質運動方式的認識(物質運動的方式是物質運動速度的大小和運動的方向的統一體)還有一個從不確定性到確定性轉變的過程。確定性會越來越大,不確定性會越來越少,但不論確定性大到什麼樣的程度,都達不到完全的確定,我們正一步一步的趨向於完全的確定,但是我們無法達到完全的確定。我們一直趨向於0的差距,但是我們無法達到0的差距。永遠都在路上行進著,永遠都行進不到終點。直到人類消亡的一天我們才能到達終點。

量子力學的規律性與隨機性,兩者之間永遠不可分割,同時產生,同時存在,同時消亡。

無論多少人,多少科學家想去證明上帝不是擲骰子的,他們都會無功而返。

我們在這裡不去探討上帝的問題,但是我們必須堅信,在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存在和意識存在,一方面,在它們的內部,一定有部分與部分之間形成矛盾的統一體。二方面,在它們的外部,一定有至少一種其他物質和意識與這個物質和意識會形成矛盾的統一體。絕對不存在任何一種物質和意識從產生在宇宙那一天開始,就是完全單一的出現在宇宙的,一定是成雙成對的出現在宇宙中的。

我們在探索宇宙中的任何一種物質存在或者精神存在時,我們要看到這種物質存在或者精神存在的矛盾性,在它們的內部,有部分與部分之間的矛盾,在它們的外部,也有至少一種其他物質存在或者精神存在與它們形成矛盾的統一體。

量子力學這種理論,在發現物質構成以及物質運動方式有規律性的同時,有確定性的同時,也要想到,在規律性的外部,在確定性的外部,一定還有隨機性的伴隨,一定還有不確定性的成份。

只要我們人類還存在一天,只要我們人類對物質的確認還沒有結束,只要沒有達到完全確認的一天,所有的一切意識理論對物質的反應和判斷,都是充滿著未知數的,都是存在著變數的,都不是唯一的。

所有的變化皆有可能發生,一切猜想皆有可能出現,沒有什麼物質存在和精神存在都是完全固定和不變的。


相關焦點

  • 萬物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原理
    現在的科學家都認為宏觀物體遵從確定性的宏觀力學原理,而微觀粒子卻遵從不確定性的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我來說出我的不同見解。 首先何為宏觀?何為微觀?以現在人類的視角看去,地球可以算是宏觀了吧,但從宇宙視角看去,地球不過是整個宇宙的一粒微塵,整個宇宙和一片陽光照射下隨風飛舞的灰塵有何區別! 現在這裡我主要想說明的是一件事,一切宏觀物體在某時某地也具有不確定性,我們舉個例子,比如今天的我肯定算是屬於一個宏觀物體了吧,比如就在此時此刻的午後我在公司的宿舍,你知道我的具體位置在哪?,我是在床上躺著呢?還是坐在桌子前?是在窗前眺望?
  • 不確定性原理:人工智慧的哲學基礎
    事實上,每一次裡程碑式的科學進步——特別是基礎科學的重大進步,都是與哲學發展相互促進的。那麼,最近的基礎科學的重大進步是什麼呢?應該是量子力學,還有後來的混沌。量子力學,終結了經典物理學,並揭開了現代物理學的序幕。它和混沌一起,徹底顛覆了傳統宇宙觀,沉重打擊了統治科學哲學數百年之久的機械決定論。量子力學也好,混沌也罷,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基本原理:不確定性原理。
  • 設計中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無論是確定性還是不確定性,他們實際上都是由外部誘因觸發,給予用戶確定性的信任感,符合用戶的認知與操作習慣,讓用戶使用起來更加順暢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問題,主要來源於經濟行為學中的決策過程。當決策者對情況的結果有確定性的了解時,會選擇令自己滿意的方案;但是面對不確定性的決策情況,用戶無法通過概率來確定結果,因此決策也充滿了風險和不確定性。確定性讓人感到踏實和乏味;不確定性會帶來風險和機遇。在設計過程中,設計給用戶呈現的最終結果,對於用戶而言,同充滿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 我們宇宙的未來是否早已註定,不確定性原理如何推翻拉普拉斯妖
    我們宇宙的未來是否早已註定,不確定性原理如何推翻拉普拉斯妖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其實說的就是未來都是註定的,但這句話肯定是不科學的。我們宇宙的未來是否註定,不確定性原理推翻拉普拉斯妖。我們之前講過拉普拉斯妖是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假設一個智者能夠掌握整個宇宙中每個粒子的瞬時位置和速度,可以預測未來任何時候的粒子狀態,也可以計算過去任何時候的粒子狀態,也就是一切都是註定的。而海森堡提出了著名的「不確定性原理」:這個理論意味著不能同時知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
  • 如何理解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原理?
    不過,好奇的我還是去百度了一下,明白這裡的笑話是以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為基礎的,該理論是說,粒子的位置與速度不可同時被確定,而Sheldor在笑話中把海森堡比作了粒子。    不確定性原理    我們知道,粒子和波是相互矛盾的兩個對象,我們無法準確描述一個波的位置,也無法準確描述一個粒子的波長,不確定性原理正是二者矛盾性的一種體現。
  • 每日量子資訊精選|確定的量子的不確定性——淺析測不準原理中的...
    確定的量子的不確定性——淺析測不準原理中的共軛變量對在量子物理學中,「量子的不確定性」是真實確定的在測不準原理中,最重要的共軛變量對有兩對,即位置/動量變量對和能量/時間變量對。在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中,海森堡描述的典型例子是位置/動量關係。但是,當你對諸如電子這樣的量子實體的位置確定得越精確,你對這個電子將去向哪裡就越不確定;電子的動量確定得越準確,那麼你對這個電子的位置就越不確定。這種不確定性是電子或者其他量子實體本身的一種屬性,電子自己也不能同時知道它現在在哪裡和它將去向哪裡。
  • 不確定性原理,科學與宗教的又一次交匯和碰撞
    篇幅有限,今天先從不確定性原理引發的科學與宗教的碰撞談起。什麼是不確定性原理個人以為不確定性原理可以這樣去理解。所謂不確定性推理原理就是從不確定性初始證據(實證)出發,通過運用不確定性的知識,最終推出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但卻是合理或者近乎合理的結論的方法或理論。其實我這種觀點,還是帶有了自己的主觀主義色彩的。這種表述應該是唯物主義的表述,畢竟是從實證出發,從客觀實際中收集證據,使用邏輯推理得到結論。這有可能對於宗教不公平,但是沒辦法,這就是我的信念。
  • 對不確定性原理的簡單思考
    由我高中階段的物理知識,我知道,在經典物理中,可以用質點和動量精確的描述它當下的運動。不但如此,如果知道了更多的條件,比如質點的加速度,還可以預言質點在以後任意時刻的位置和動量。但是,《時間簡史》告訴我,在微觀物理學中,有一個重要的原理——不確定性原理,我們不能做到像經典物理那樣準確預言物體的運動。
  • 定義合理的產品需求: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
    在這裡我從確定性和不確定的角度去聊一下這個事情。不確定性和確定性存在於主觀與客觀之間的關係中,當我們的主觀意識對某種事物能捕捉的信息越多,其客觀的不確定性就越小,主觀的確定性就越大。這裡所提及的主觀和客觀要辯證地去看。
  • 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思考
    確定性害死人 你發現沒,一個人在外企工作久了,自己的大腦就會馴化成一個樣子「守規矩、準時、KPI、流程化」,同時,你也會發現一個人在BAT工作久了,時不時就冒出很多想法,不斷的突破自己的邊界,接受不確定性
  • 量子物理與哲學的第一個碰撞點——不確定性原理
    量子物理是微觀尺度下的科學,也是生活日常瑣碎中的真相。讓我們從一個最基礎的原理開始,來欣賞這個肉眼無法看見的世界,了解這個宇宙的構建法則。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不確定性原理)是少數幾個可以從量子領域拓展到普羅大眾文化領域的物理學原理之一。原理指出,你無法同時確定一個物體的精確位置和它的精確速率。很多領域引用這條原理作為一種比喻,從文學批評到體育評論都有。測不準原理經常被認為是測量行為導致的,測量物體的位置會改變它的速率,反之亦然。但真正的原因更加深澳,也更有趣。
  • 確定性的喪失:量子力學的測不準原理丨上帝確實是在擲骰子
    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對於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性是極度抵制的,因為這與他內心深處的宇宙決定論思想格格不入。然而,量子力學的發展軌跡,並沒有因為愛因斯坦的反對而改變方向,而是在不確定性的道路上徑直地走了下去……作為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本支柱之一,量子力學對現代科學、生活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
  • 《宇宙中的哲學原理》-【敢於批判權威】
    宇宙當中,宇宙是唯一的,時間是唯一的,空間是唯一的,物質和意識的產生,存在還有消亡是完全服從矛盾規律的。這就是宇宙中存在的完全的和絕對的公理。公理也作真理。真理就是公理,公理就是真理。在這個循環裡面,我們見證了宇宙中的四大要素:時間,空間,物質,意識,它們的變化和互相之間的影響。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產生和存在物質和意識,而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物質和意識又從宇宙中消亡了。
  • 科普進行時:不確定性原理
    今天繼續跟大家談談《時間簡史》,《時間簡史》第三章內容講的是宇宙的膨脹跟冷言在第一章的時候講的宇宙演化過程有點相似,可以說是一種包含的狀態,所以冷言就不講第三章了,直接跳到第四章講一下不確定性原理。不確定性原理冷言在很久很久以前講溫度的時候講到過,就是一個微觀粒子我們不能同時很精確地描述它的位置與速度。
  • 量子不確定性的哲學本質是什麼,什麼是全同性存在,誰又和誰全同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量子不確定性的哲學本質,它究竟是什麼?量子理論是20世紀科學進步產物,在量子力學的世界中,日常所見的熟悉的物理定律不再成立。在傳統物理哲學的框架中,也根本無法解釋和理解量子力學領域中微觀物質運動的基本現象。由於不確定性原理導致了哲學上的迷惑不解,能級的量子化及波粒二象性等問題,在哲學的基本存在性質上、邏輯上都無法理解。量子力學始終無法找到量子現實與經典物理之間的調和理論。波和粒子兩種特性無法擺脫地糾纏在一起。既是粒子又是波,如此圖像及運動規律在已有的常識中沒有物理上的對應物。
  • 把握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相互轉化的辯證法
    風險社會的基本特徵是不確定性。2020年年初暴發,至今仍在全球擴散的新冠疫情就證明了整體不確定性在強化,全球經濟深度衰退,全球治理陷入混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加劇。這給我們帶來了求變、求發展的機遇,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風險。風險帶來的是成本、損害和損失,是對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威脅。降低整體不確定性,防範化解公共風險,為我國的發展構建起可持續的確定性,成為我國「十四五」期間及以後的重要任務。
  • 管理哲學之父查爾斯·漢迪:當確定性消失,我們該怎麼做?
    讓我們共同聆聽大師的箴言,在學習中汲取力量。以下,Enjoy。受疫情影響,不論是管理者還是普通員工,都面臨著充滿了不確定性的未來。降薪失業,創業失敗?不怕,全民地攤時代來臨,個體經濟崛起。面對不確定性的心態,決定了你能否抓住機遇,逆風翻盤。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如何調整心態,積極面對?
  • 人類不確定性原理:一切複雜與偏見背後的真相
    索羅斯框架核心是他提出的兩個原理,即易錯性與反身性。在他看來,正是對這一框架的堅持與不斷完善,他才得以在 2008 年金融危機到來之前,成功預測並能夠及時處理。更重要的是,他提出,經濟學家總是出於對確定性的需要而刻意忽略以上兩大常識性原理。換句話說,不確定性正是人類事務的關鍵特徵——它被嚴重低估了。
  • 哲學中的預先決定論與自由意志的矛盾
    也許很多人已經聽說過一種說法,我們現在的一切在宇宙大爆炸那一刻就決定好了。至於人的自由意志,這其實是一個哲學命題,如果非要從物理上說,就是量子的不確定性概率。如果我們現在的一切,包括人類的所作所為在宇宙大爆炸那一刻就已經被決定了,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哲學化呢?有諸多論點對這些大哉問有探討。嚴格的決定論者有科學式的決定論,主張每日所有事件均有起因,宇宙中沒有事物發生是沒有自然起因的,因為人類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每個人類的行為或決定簡單來說只是一種自然事件,這可以用演繹三段論法而得到。
  • 君智戰略諮詢謝偉山:讀懂顧客,穿越周期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
    「我不害怕風險,我害怕不確定性。」喬治·索羅斯講這句話時,一定沒有想到,2020一整年都籠罩在「不確定性」中。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環境下,如何探索「確定性」?10月15日~16日,億邦未來零售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以「確定性」為主題,特邀40位行業領袖登臺分享,800 家領軍企業高管參會交流,探秘新消費確定性,感受新生的熱烈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