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藍少,歡迎閱讀我的科學文章,喜歡的可以關注我哦!時間是哲學家不斷思索研究的一項課題,數學家惠特羅在他的名著《時間的自然哲學》裡面,強調阿基米德和亞里斯多德是對時間兩個極端看法的代表人,亞里斯多德認為時間是內稟的,對宇宙來說是基本的,而阿基米德的看法就完全相反。2000多年來,這個爭論,以不同的形式一直在進行。柏拉圖在他講宇宙學的著作《蒂邁歐篇》裡說,太初混沌,神工強加以形序,時間乃生。《蒂邁歐篇》一開頭就講「實存」和「將然」的區別,這兩個概念,以各種形式重新出現於近代科學理論之中。對柏拉圖,「實存」的世界是真正的世界,「此世界永恆不變,由智慧藉助論證而得知」,而「將然」的世界,則是「意見與非理智感覺之客體,既生又滅,從未完全真實過」。
他把「將然」比作旅途,把「實存」比作終點,說只有後者才是真實的。這樣,具有時間的物理世界只有次等的真實性。這種區別,支配著柏拉圖哲學的全部。擁有這種看法的人,在柏拉圖以前是巴門尼德。他相信實際是既不可分,也沒有時間的。他的學生,義大利南部埃利亞的芝諾,為了整個推翻我們對時間的觀念,創造了一批著名的佯謬來捉弄我們。其中最有名的一個叫「勇士和烏龜」,企圖用來證明:「如果時間可以無窮地分而再分,運動將是不可能。」設想勇士在追烏龜,當勇士達到當初烏龜在的地方,烏龜又走了一段路;當勇士把那段路走完後,烏龜又走了一段,這樣下去,永無止境。
究竟芝諾這個佯謬和他別的佯謬意義有多大,眾論不一。自從芝諾在24個世紀以前把它們提出以來,至今已有大批文獻問世,有的說是無稽之談,有的卻認為非常高深。惠特羅仔細分析的結論是:要解開這些佯謬,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否定「將然」這個概念,於是時間便有真正屬於空間的性質;另一條路是不承認時間像空間那樣可以分而再分。就像紅顏色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觀印象,仍然是視覺中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樣,哲學家康德同樣認為,時間固然是我們經驗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成分,它其實是沒有客觀意義的:「時間並不是什麼客觀的東西,它既不是實體,也不是偶發,也不是關係,它是因為人類心靈的本性而必然產生的主觀條件。」
康德的「主觀主義」看法,和有些科學家對今日科學中時間的解釋十分相似。一個簡單的、顯而易見的、被歷代的唯心主義者們所樂於採取的辦法,是說時間充滿矛盾,所以不會是真實的。對這種形上學的遁詞,邏輯學家克琉老實不客氣地說道:「說時間由於自相矛盾便只是表面現象,非但沒有解決問題,連答案都說不上。」玻爾茲曼給形上學起了個諢名,叫它「人腦中的偏頭疼」。他說:「最平常的東西一到哲學便成為不可解決的難題。哲學以無上的技巧建造了空間和時間的概念,然後又發現這樣的空間裡不可能有物體,這樣的時間裡不可能有過程發生,把這個叫做邏輯,我看就像一個想去山區旅行的人,穿著長而累贅的衣服,在平地上沒走三步就被絆倒了一樣。
這種邏輯來源於對所謂的思想規律的盲目信任。」玻爾茲曼尖刻地批判了包括黑格爾、叔本華、康德等一群哲學家,他說:「為了追究到底,我拜讀了黑格爾的著作,可是那裡我看到的是滔滔不絕、不清不楚而又毫無思想的一番空話!讀他的書總算我倒黴,我又去找叔本華,就是在康德那裡,也有不少話叫我莫名其妙,以致令我懷疑,像他這樣腦筋靈活的人,是否在跟讀者開玩笑或是在存心欺騙讀者。」那麼今天的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你喜歡小編的文章,可以關注小編,如果你有什麼看法,也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來,和大家一起討論,記得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