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健康領域的2016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既有資本湧入的高歌猛進,也有行業突襲而來的一記悶棍。有的領域呼嘯而起,衝上雲霄;有的領域則因政策和突發事件而暫時一蹶不振。此外,網際網路醫療企業春雨醫生張銳的溘然辭世,讓業界對於這位帶頭大哥在唏噓不已之餘,也平添了幾分秋風蕭瑟之意。
2016年12月6日,由健康界傳媒主辦的《龍潭論健》第三季在北京西山舉行,30多家來自於不同領域的醫療健康領域企業家匯聚在一起,探討醫健領域的前景未來。這次論壇的主題是《創業者的智謀與健康》,旨在關注醫健領域創業者在創業歷程中如何突圍破局,如何在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與企業發展之間尋找平衡。
上海九悅醫療集團董事長郭躍,深耕醫療行業15年,曾創辦上海仁濟醫療集團。分享環節,他認為,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業,離不開時間和空間這兩個要素。此話怎講,且看下文解讀。
以下為演講內容摘錄:
我是2002年投身到醫療行業的,同年創立上海仁濟醫療集團。直到今年7月1日,十五年的時間在仁濟醫療集團擔任總裁,經歷了一些醫院併購、公立醫院託管、民營醫院託管。大概在兩、三年前,我萌發了一種不做點事有點對不起這麼一個時代,對不起這麼一個機會的想法。坦率的講,也對不起跟了我這麼多年的小夥伴們。如果我不出來,他們可能都會被挖走,那麼我的團隊,我們的價值就要打折扣,所以大家就謀划起來。
去年這個時候,我們正式成立了上海九悅醫療集團,12月底的時候拿到了A輪的融資,就是上海城投的基金。到今年9月份,我們也很榮幸地拿到了金浦醫療的投資。
能有這麼好的投資人,我覺得很難為情。半年時間,我們公司的估值已經翻了一倍了,比預計的好一點。目前為止,一年的時間,我們已經控股收購了9家二級醫院,7家在浙江、2家在山東,主床位已經有2500張床。
我覺得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很「二」。第一,都是二級醫院;第二,都在四線城市縣城,縣城裡面我們的醫院也只能排到第二。因為當地最大的醫院肯定是人民醫院,弄不好上面還有一個中醫院來欺負我一下,但是好像目前這9家醫院在當地都算是比較大的,甚至是第一的民營醫院。
為什麼會去做這樣一件事情?
我本人所有的專業都學的是哲學,武漢大學本科是哲學,碩士是哲學,博士還是哲學。所以我就在想,做醫療最根本的東西在哪裡。最根本的東西我覺得是兩個要素: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空間。
醫療上的時間是什麼?我覺得是技術。兩千多年的醫學發展歷史,到現在開始用達文西機器人了,這種技術是醫學的一個主線。所有從事醫療的人其實心裡都有種情懷和夢想,比如一定要達到全國最好的技術,一定要在學科上怎麼樣,排名去爭一些東西,這個無可厚非,回過頭來我覺得這個要素是存在的。
但是,另外一個要素我們考慮過沒有?空間的要素。醫療的空間要素在哪裡?我沒學過醫,但特別喜歡在醫院裡待著。十幾年前,我經常進手術室,在很多醫院跑來跑去,覺得所有的縣醫院有兩個專業十幾年前就很好,現在還很好。一個是產科、一個是骨科。後來想想為什麼好呢?就是距離引起的商業機會,患者挺著個肚子跑不遠,骨折了也走不遠。所以客觀上,不管信任也好,不信任也好,就回到了本地區去做這個事情,久而久之成了一個經驗學科,水平就越來越高。
我們現在對空間的重視程度不夠,無論是醫療投資、醫院管理,還是在學科設置上,都對空間的要素認識不夠。所以,我們現在發現一個巨大的價格差異,你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上海的專家到縣裡面去,結果根本打不贏當地的小名醫。實際上就體現了醫療上的空間價值。
我們如何去利用好這樣一個空間,為我們投資人、為我們的社會資本,坦率的講為我們這些小的民營醫院去爭取一席之地。所以九悅醫療現在提出來的這種,不是說求大,不是說你想大就大,而是有一個相對的一個有區域特徵的疾病群。所以我提出來常見病、多發病,還有一個病叫距離病。我們現在所有的醫院有幾個科挺好,其中一個就是手外科,因為江浙一帶工廠很多,動不動就出點小故障,可以理解。
我個人的看法是,未來中國五年的醫療改革還是四個字,分級診療。我也不指望說公立醫院賣掉什麼,這個不要想,我2002年開始就想要去買仁濟,到現在也沒買成。那麼這種業態,我們能不能在縣醫院迅速壯大。剛才和健康界的趙總交流,覺得縣人民醫院正迅速發展壯大。這麼多壓力可以感受到,因為大量的資源集中,不想讓大病出現。但是,所有的單位總是有缺陷的,當其追求治療大病的時候,在做DSA的時候,一定會忽略口腔科、一定會忽略手外科。
反過來,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很大的市場機會。退一萬步講,咱們自己辦一個醫院,你說要去挑戰協和,挑戰仁濟是有點困難,但你說要是在有些學科上打不贏縣人民醫院,我覺得能力和智商就有待商榷了,要麼我們的智商不夠,要麼我們不夠努力。所以,我們在投資和管理領域裡面,除了技術以外,更多的還是強調空間的優勢,把這個點用好做好。
第二個,我覺得還是回到技術領域。現在有一個非常好的機遇,就是起碼我在四線城市工作,一個是老齡化,一個是消費升級。其中考慮到消費升級,我們就參照了區域性的特點,選擇在江浙一帶。我們有時候也在講,山東也有兩個醫院,但是病種和績效浙江的7家醫院就不一樣。我覺得現在真正的挑戰是如何提供適宜的技術和好的產品。為什麼叫供給側改革,還在於我們這邊,如果能在縣城裡面去提供一個好的產品,它的市場銷路會很好。
我做過一個測試,我們做了一些椎間孔鏡、射頻消融,在疼痛科這一個領域。那疼痛科這個領域我覺得從技術難度來講大家也都知道,可能不是太。但是,我們把它放在一個縣城裡面的時候,突然這個市場是爆發性的。
另外,我還是覺得不要總說市場有多高端,不要整天談高大上的東西,而是應該深耕其中,提供合適的技術。隨著老齡化和消費升級的爆發,根據內在邏輯去設計合適的產品,把質量控制好,並不一定有非常快的增長,或者說有巨大的收益,但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健康的投資和非常健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