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辦醫10年之後:資本大量拋售醫院,「買買買」弊端初現

2021-01-11 網易

  

  資本進軍醫療領域鮮有成功案例

  2020年,各方都在看好醫療健康行業。但是很少有人看到,那些入場搶跑醫療賽道的選手,一大批已經被拍在了沙灘上。

  進入12月,多家上市公司開始轉讓醫院資產。12月初,「民營醫院第一股」恆康醫療決定,轉讓旗下大連遼漁醫院100%的出資人權益及與之相關的全部權益,轉讓價格為9000萬元。

  大連遼漁醫院成立於1972年,是一家二甲醫院,年門診量有16萬人次,婦產科、骨科還是大連市重點專科。如今,這樣一家有著40多年歷史的醫院要被轉賣。

  恆康醫療已經連續兩年虧損,如果今年還不能扭虧,公司將面臨退市。臨時轉讓醫院對保殼沒什麼大用,但賣掉或許可以減少帳面虧損。

  這件事好像點燃了導火索。此後,濟民製藥、愛爾眼科、通化金馬、新華醫療等紛紛曝出消息,要出售、轉讓旗下醫院。在新冠疫情中苦熬了一年,這些上市公司再也熬不過年關,迫不及待想賣出醫院資產。

  曾幾何時,醫院是資本市場上的香餑餑,各路資本都想爭搶。可還不到10年,當初高價買來的醫院就像穿舊的衣服一樣,被拋之不及。

  而在另一面,醫院也不歡迎資本的到來。

  12月23日,財新網報導稱,廣州新海醫院的職工身穿白大褂,一起來到廣州海運大廈門前。廣州新海醫院原名海員醫院,隸屬於廣州海運集團。2017年被要求從國企中剝離出來後,一直未有動作。近期,醫院518名職工聽說可能醫院將要交給某央企管理,引發集體不滿。

  

  廣州新海醫院醫護員工的訴求很簡單:希望交給地方管理,不要再歸入任何企業。

  頂層設計這10年來對「社會辦醫」給予了多種鼓勵措施。但實際的效果,可能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好。

  

  資本熱捧

  醫院未能快速成長

  2013年,A股上市公司突然對買醫院這件事趨之若鶩。

  有業內人士統計,最火熱的2015年至2016年初,A股上市公司收購醫院的案例就有30左右,總金額超過50億元。很多企業甚至不惜舉債入局。

  在這一時期,恆康醫療花費了至少43億元,買下了19家醫院。華潤集團在「十二五」之初提出「5年30家醫院、2萬床」的規劃,計劃投入200億到300億元。其他諸如復星醫藥、北大醫療等在醫療領域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涉足。綠葉集團甚至同那個時期很多「出海」的民營企業一樣,將收購醫院的觸手伸到了澳大利亞。

  這一時期,中國的國企醫院改制也在急速推進。按照國務院國資委早年要求,近4000家此類醫院需要在2018年底從所屬的國企剝離出來。對於急於改制的國企醫院,資本的大舉進軍,無論餡餅還是陷阱,都有人義無反顧投入其中。

  企業收購醫院的邏輯各有不同。有的認為可以和醫藥業務建立協同,在醫院裡多賣自家的藥;有的認為醫院經營額可以裝飾企業現金流;還有的希望建立藥品銷售公司,在醫院賣藥之中獲取收益……

  凡此種種,什麼想法都有,就是沒有想過好好辦醫。因此各路資本的加盟,並沒有使這些醫院展翅高飛,相反在盛宴過後的幾年,出現一地雞毛。

  

  12月10日、11日,濟民製藥發公告宣布轉讓新友誼醫院、白水濟民醫院全部股權。醫院連年未能完成承諾的預期業績是主要原因。

  這兩家醫院買來還不到3年。2018年4月,濟民製藥以1.1475億元,收購了新友誼醫院51%的股權。當時新友誼淨資產5000多萬元,2018年1-3月淨利潤只有約14萬元,是家徘徊在盈虧線邊緣的醫院。

  新資金的注入,並沒有醫院迅速起死回生。按照承諾,新友誼醫院2018年至2020年淨利潤須分別達到1300萬元、2250萬元和2585萬元。從結果看,這些承諾都沒能實現。今年,根據相關協議,原控股人邵品需以1.3163億元的價格回購濟民製藥手裡全部的新友誼股份。

  大手筆收購,看到不好再大筆賣出。上市公司收購醫院,仿佛小散戶選股一般,不明所以,完全沒有章法。

  

  盈利難題

  政策方向壓縮利潤空間

  醫院並不掙錢,這一點似乎這些上市公司在收購之前並沒有注意到。

  尤其是2016年國家開始一系列醫保制度改革以來,藥品和醫療器械的價格被死死摁住,大批藥企的處境越來越難。兩票制、零差率、帶量採購、重點監控……一系列政策讓市場已經發生了巨變。

  終端的醫院是這些改革成果直觀體現的地方。醫療成本被大幅壓縮,患者得到了確切的實惠,企業能從銷量增幅上彌補一些利益損失,而醫院和醫生明裡暗裡的損失,卻很少得到回補。

  尤其2020年,是對企業、對醫療機構都異常艱難的一年。除了疫情導致的停診、門診量下滑,造成的醫院「流水」下降之外,藥品、特別是高值耗材領域的帶量採購,徹底改變了醫療領域的生態。

  有大醫院院長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冠脈支架從均價1.3萬元降到700元之後,醫院的流動資金就要大幅減少,部分醫院甚至只能維持3個月,對於民營醫院就更難了。這些被資本拋棄的醫療機構如何度過寒冬更是難題。

  醫院不再香,這是當下資方的一致觀點。

  早在2018年末、2019年初,大舉拋售醫院就拉開了序幕。景峰醫藥、益佰製藥、華潤三九、仙琚製藥、新華醫療等都在轉讓旗下醫院全部股權。出售不盈利的醫院資產,聚焦主營業務,成為企業保命的關鍵。

  以恆康醫療為例,2020年三季度報顯示,1-9月,該公司營業收入20.08億元,同比下降26.70%,虧損4902.64萬元。今年5月份,恆康醫療因連續兩年虧損被實行「*ST」風險警告,面臨退市風險。為了緩解壓力,公司這兩年處置了十多家子公司的股權。

  同樣,連續賣出醫院的濟民製藥也面臨經營壓力。2020年1-9月,該公司營收約為6億元,同比仍有4.65%的增長,淨利潤卻下滑了15.6%。這其中,幾家醫院未達預期,對公司業績的影響比較大。

  資本市場的反應比較強烈,自12月16日以來,濟民製藥已經連續7個跌停,殺傷力堪比引發監管層關注的仁東控股。

  

  早期大舉買入的醫療機構,不但沒能給企業業績添彩,反而成了商譽減值的「雷區」,儘快脫手就成了上策。

  近幾年資本進入醫療領域鮮有成功案例。中國醫院協會副秘書長莊一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更是直言:上市藥企這種企圖整合全產業鏈的野心,在醫療投資複雜現實面前常常不堪一擊。

  

  鬧劇未停

  醫生和資本矛盾不止

  資本沒在醫院身上賺到錢,醫院也不希望資本的幹預。在很多收購醫院的案例中,醫療機構負責人、醫務人員與資本方的矛盾經常有激化的表現。

  今年5月份,為了抵制三胞集團收購,徹底實現醫院私有化,徐州市第三人民醫院醫務人員曾在病房大樓門前集合抗議,甚至拉出條幅,強烈要求紀檢部門進駐醫院。

  2019年8月,湖北江漢油田總醫院收購案中,副院長雷正秀髮公開信抵制,直指收購方海王生物財務狀況堪憂、收購操作不透明等問題。

  即便資本成功入駐,醫院的發展也很難與設想一致。恆康醫藥出售的遼漁醫院就是其中典型。

  遼漁醫院原本是隸屬於遼漁集團的二甲醫院,2013年收入達到 7246.08萬元,結餘149.41萬元。2014年被恆康醫療收購時,遼漁醫院希望藉助資本的力量,進一步擴大醫院規模,升級到三級醫院。

  可惜事與願違。收購不到1年,收購方就將醫院原院長、董事長任元和調離崗位,遼漁醫院建樓、擴大規模的計劃也被擱置。醫院發展受到重挫。

  醫院引入資本後,逐利性讓資本對醫院有過多的期許,這將對醫院的發展帶來嚴重影響。這也正是很多醫院在被收購時,爆發「拉橫幅」等現象的本質原因。

  大批案例證明,企業貿然踏足醫療產業的困難重重,尤其是對現有公立醫院、國企醫院「摘桃子」似的收購,往往事與願違。

  不過資本市場上還是少不了醫院的影子。今年10月,莎普愛思宣布以5.02億元的價格收購「莆田系」的泰州市婦女兒童醫院。「莆田系醫院」紛紛尋求「轉正」,倒也為資本市場帶來另一個角度的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社會資本辦醫等級評定天花板?北大醫療魯中醫院獲三甲資質
    社會資本辦醫等級評定天花板?責任編輯:   近年來,國家在政策上對於社會資本辦醫給予支持,相繼出臺了《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意見的通知》、《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法規,
  • 社會辦醫該如何發展?這十家醫院已有一份「答卷」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浙江省更是多措並舉,進一步拓展社會辦醫發展空間,促進行業加快發展。《2016年浙江省衛生計生規劃與信息化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社會力量辦醫」。據初步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浙江省投入運行社會辦醫項目51個,涉及床位5357張,投資39.79億元。
  • 張煥禎:社會辦醫的餅,「看得到,吃不著」
    說起看病,一般人總習慣去公立醫院。全國9成以上就診量在公立醫院,日門診量過萬人的醫院已不罕見。其實,看病難,主要是指在公立醫院看病難,就診體驗不好,服務質量不高。解決看病難,改善看病體驗,必須鼓勵社會辦醫,滿足人們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鼓勵社會辦醫。
  • 【調查】就診量僅為公立醫院20%,有的大半年0收入,還被A股公司拋售...
    2014年,國家政策層面強力支持社會辦醫,民營醫院被視作推動公立醫院改制發展的那條「鯰魚」,在此氛圍下,嗅覺敏銳的資本市場迅速跟進。此後至2018年, 據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不完全統計,至少有超過40家A股公司收購醫院類資產, 「醫院重組」成為期間A股併購熱潮中最閃亮的板塊之一。
  • 社會辦醫加入醫聯體,或將提升非公醫療行業社會信任度
    為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而應運而生的醫聯體,這些年,給醫院,尤其基層醫療機構、社會辦醫帶來哪些變化,筆者姬華奎近期請教採訪了來自四川成都、浙江杭州、安徽六安、河南鄭州等地的相關專家以及醫聯體建設參與者,了解在他們眼裡,醫聯體給公立醫院、民營醫院,尤其社會辦醫帶來了哪些變化。
  • 山西4家煤炭企業醫院打包改制,社會資本參與空間有多大
    2017年,政策再加碼,國資委等六部委出臺《關於國有企業辦教育醫療機構深化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改制移交和集中管理,並明確醫療機構深化改革的四種路徑:移交地方、關閉撤銷、資源整合、重組改制。
  • 從「香餑餑」變「燙手山芋」 民營醫院出路在哪?
    張騫爻 李曼寧/制表 官兵/製圖證券時報記者 張騫爻 李曼寧 2014年,國家政策層面強力支持社會辦醫,民營醫院被視作推動公立醫院改制發展的那條「鯰魚」。嗅覺敏銳的資本迅速跟進。據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不完全統計,至少有超過40家A股上市公司收購醫院類資產, 「醫院重組」一時間成為最閃亮的板塊之一。不過時過境遷,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多家持有民營醫院的上市公司又在賣資產的路上相遇。在資本大舉拋售民營綜合性醫院的同時,特色化專科醫院卻殺出了一條血路,多家專科醫院陸續登陸資本市場。
  • 九悅醫療董事長郭躍:社會辦醫的時間和空間哲學
    醫療健康領域的2016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既有資本湧入的高歌猛進,也有行業突襲而來的一記悶棍。有的領域呼嘯而起,衝上雲霄;有的領域則因政策和突發事件而暫時一蹶不振。此外,網際網路醫療企業春雨醫生張銳的溘然辭世,讓業界對於這位帶頭大哥在唏噓不已之餘,也平添了幾分秋風蕭瑟之意。
  • 呂醫生連鎖創始人呂奉平獲「十大社會辦醫貢獻人物」
    近日,在華西都市報主辦的「四川省民營醫院持續改善醫療服務大型採訪展示活動」中,呂醫生連鎖創始人呂奉平獲評「十大社會辦醫貢獻人物」。改革開放40年,我國社會辦醫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這是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是醫衛體制改革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 【熵周刊】醫健領域現「聯姻」熱潮 洗牌後行業將迎資本大戰
    本期關鍵詞:Danaher、貴州百靈、復星醫藥、上海萊士、趣醫網、春雨國際、基因治療、基因測序閱讀提示:本期收錄10條,共計2021字,建議閱讀時間4分鐘過去一周,醫健投融資領域頗有風起雲湧之勢,重磅消息頻出。
  • 李蘭娟院士為「最美」工作者籤發榮譽證書 他們是社會辦醫人的驕傲
    近日,在疫情防控期間作出突出貢獻的全省各級社會辦醫療機構
  • 華西廣安醫院合作辦醫夯實服務群眾健康能力
    四川新聞網消息(黃鴻)2020年,四川大學華西廣安醫院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不忘醫者初心,牢記健康使命,深入開展「人民閱卷·廣安行動」工作,借力與華西醫院合作,經受住疫情大考,做到疫情防控和醫療服務兩手抓兩不誤,致力打造學科品牌,積極推進技術創新,著力提升服務品質,不斷夯實服務百姓健康能力。合作辦醫開啟新徵程。
  • 還原弘毅資本收購上海最大民營醫院交易細節
    「多元化辦醫已經歷30餘年探索,其間民營醫院由野蠻生長到踏上主流之路,集團化品牌化運作已經基本成型,各類高端服務布局逐漸加速。」興業證券)一名醫藥分析師如是說。近年來,產業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的高峰期。
  • ...關於印發廣州市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層次多樣化醫療服務促進社會...
    ,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瞄準供需矛盾突出領域,以先進技術、特色服務、品牌質量為重點,充分釋放社會辦醫潛力和活力,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合理流動、充分發展,推動社會辦醫服務創新、業態升級,與政府辦醫共同發展、有序競爭。(三)放寬準入,優化服務。加大力度消除社會辦醫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準入門檻,簡化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
  • 【壯麗70年】從缺醫少藥到全民醫保
    在台州市中心醫院,醫生的桌上多了個人臉識別的攝像頭,刷臉就醫讓市民就醫更加快捷方便。本報記者牟永選攝數字看發展:醫療衛生事關國計民生。新中國成立初期,台州醫療機構以公立為主,大量疑難危重病人無法及時得到檢查診斷和治療,廣大農村缺醫少藥,全地區醫療機構79家、床位165張、衛生技術人員1133人。
  • 打響公立醫院改革攻堅戰
    但直至新醫改方案問世近一年後,2010年2月,《關於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方出臺。   即便腳步蹣跚,此舉仍被視為醫改中的破冰之舉。   按照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區域衛生、管理體制、補償機制、運行機制、監管機制以及多元辦醫,是公立醫院改革的幾項重點任務。其中,作為管理體制改革的管辦分開則是核心,也是難點。
  • 弘毅投資併購上海最大民營醫院
    本報記者 張旭 北京報導  10月9日,知名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弘毅投資宣布,通過旗下弘和醫療服務集團,併購上海最大民營醫院楊思醫院,未來還將繼續併購一些醫療服務機構,弘毅在醫療產業鏈的布局正由上遊的製藥向下遊的醫院延伸。
  • 民營醫院醫護人員工作滿意度低 要如何改善?
    【摘要】目的分析貴州省社會辦醫院衛生技術人員工作滿意度及影響因素,為社會辦醫人才隊伍建設管理提供科學依據。方法採用調查問卷對貴州省社會辦醫院450名衛生技術人員進行調查,通過統計學描述和因子分析研究其工作滿意度。結果衛生技術人員工作總體滿意度評分不高(3.31±0.84分),對工作現狀、職務晉升、工作收入滿意度較低。
  • 銳觀察 | 如何借力資本提速發展?幾大專科連鎖巨頭有話說
    康寧醫院董事長管偉立在「圓桌討論」環節表示,公司成功赴港上市讓社會各界一夜之間開始關注精神衛生事業。所以,通過資本市場的力量,康寧醫院實際也在推動中國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成為精神衛生領域重要的社會補充力量。健康界獲悉,通過港股上市,康寧醫院募集到7.83億港幣,為公司發展帶來有力的資金支持,並主要用於醫療機構網絡的地區擴張、旗艦醫院的改造升級,以及研究、教學及培訓等。
  • 弘毅併購上海最大民營醫院楊思醫院布局醫療產業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10月8日,弘毅投資宣布通過旗下弘和醫療服務集團,併購上海最大民營醫院楊思醫院,悄然加快醫療產業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