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董協良建議,推動公立醫院走向「法人化」。在「法人化」的制度環境中,所有公立醫院同衛生行政部門脫離行政關係,成為完整意義上的獨立法人。
「溫家寶總理在第一任總理報告中提出五項醫改大政策,公共衛生、醫保覆蓋面問題、解決醫療資格問題、基本藥物目錄,四項都成功了。如今卻只有公立醫院的改革沒有成功。」
3月8日,全國政協委員、南京醫科大學教授黃峻抽空參加了中國醫師協會的一個座談會,談到公立醫院改革時有感而發。
黃峻說出這番話語時,2012年兩會進行得如火如荼。
2012年兩會上,多名代表委員繼續就公立醫院改革這個問題建言獻策。在會外,這也一直是個爭議話題。
全國政協委員、陝西協同生殖醫學研究所所長董協良就在他的提案開頭寫道,2011年,3年新醫改正式收官。踏入2012年,定調公立醫院改革將由局部試點轉向「全面推進」。
但董協良有疑惑。他認為,自2010年2月底正式啟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以來,一直紛擾不斷。
「如今,17個先頭部隊(指17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也走過近兩年的歲月,但在尋找普適全國公立醫院改革的路徑上,答案仍很模糊。」
公立醫院改革無奈地成為了「壓軸大戲」,也是目前醫改最為糾結的部分。
破冰
迄今為止,「新醫改方案」問世已整整3年。
2009年3月17日,《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出臺,並在當年4月以中共中央、國務院的名義向社會公布。
《意見》提出了「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近期目標,以及「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的長遠目標。
但直至新醫改方案問世近一年後,2010年2月,《關於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方出臺。
即便腳步蹣跚,此舉仍被視為醫改中的破冰之舉。
按照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區域衛生、管理體制、補償機制、運行機制、監管機制以及多元辦醫,是公立醫院改革的幾項重點任務。其中,作為管理體制改革的管辦分開則是核心,也是難點。
國務院醫改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黨組書記饒克勤在當時即指出:「如何調整政府多個部門的利益關係,明確公立醫院的舉辦主體,形成可持續的籌資體制,是公立醫院改革,實行管辦分開和政事分開的關鍵。」
但對於一個「管」字,在衛生行政系統內部卻有著名的一問:「衛生部門不管公立醫院管什麼?」
在董協良看來,這個「管」究竟是「行政管理」還是「監管」,還是兩者兼而有之,在實踐中還未釐清。
以至於三年醫改推進過程中,各地在管理體制改革方面的探索,出現了幾種差異化的模式。
其中,濰坊、蕪湖、鄂州推行的管委會模式,馬鞍山、珠江、株洲實施集團化模式,廈門、洛陽、成都則成立醫管機構,上海、無錫則有醫院發展中心,寶雞索性行政管辦一體,而西寧就乾脆讓醫院自主管理。
而衛生系統人士多傾向於,在衛生行政部門內部成立「辦醫」機構,理由是「衛生系統的人才懂醫療行業,如果人權、事權不歸衛生部門管了,那醫療行業就更管不住」。
更多的醫改專家認為,管辦分開僅體現在衛生行政部門內部,無疑是「左手管右手」,很難有長期效果。
如此模糊性的思路,讓「管辦分離」在地方只能作為原則性內容存在。而現實中產生的上述幾種模式,多是城市公立大醫院應對改革,採用的一些容易操作、見效快的措施。
所以,當2010年,北京市作為第17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出現,改革進程還是不盡如人意。
糾結
在中國的醫改計劃中,第一階段醫改已於2011年年底結束。但在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看來,公立醫院改革作為醫改的難點,「尚未觸碰核心」。
他認為,改革可能會面臨「進退兩難」的風險。
目前,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工作,更多停留在以破除「以藥補醫」為關鍵環節上,需要改變自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早期產生的,以藥品加成作為補償醫療服務投入不足的政策,需要解決現在醫院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事業單位屬性。
於是,「破除以藥補醫機制」也被寫進了今年的總理工作報告中。
3月6日,黃潔夫在醫衛界別小組討論中率先發言:「在公立醫院改革這場攻堅戰中,我們應該把推動公立醫院大發展作為改革主線,制定出合理可行的改革路線圖。我建議醫衛界委員聯名提出一個緊急提案,儘快呈交到政府高層。」
黃潔夫說,在現階段,財政、編制、教育、醫保和醫院等多部門的隸屬關係,均會對改革的現行舉措產生制約和束縛,各級政府採取各種行政舉措去解決「藥價虛高」、「過度醫療」、「醫患關係」、「醫學人才」等具體問題,結果只會「按下葫蘆起了瓢」。
在2010年兩會期間,衛生部部長陳竺坦言:「公立醫院改革確實是一個大難題。」目前看病就醫的供求矛盾也主要集中在大醫院,但因涉及制度安排,又要大量資金,而且改革路徑也不清晰,因此只是推進試點。 可是,在許多代表和委員的眼裡,錢才是根本問題。
目前,政府投入只佔醫院總投入的10%,九成要靠醫院自身經營收費。在這種情況下,醫院行為的「趨利性」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以藥養醫」的這顆「毒瘤」無法清除。
「我們強調醫院的『公益性』只是紙上談兵。」黃潔夫說。
而加大對公立醫院的政府投入,黃潔夫認為「很難實現」。因為「我國還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國家,各行各業都需要增加政府投入」。
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鼓勵引導社會資本辦醫」。在黃潔夫看來,大力支持民營醫院,讓民營醫院參與競爭,可以為公立醫院改革提供更多的動力。
可現實是,公立醫院在國內幾乎具有壟斷地位,佔有80%以上的醫療資源。民營資本想要順利進入這個領域,門檻很高。
全國政協委員何偉是一家民營醫院負責人,他認為:「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領域,目前最大問題就是準入制度。」
攻堅
據《瞭望》新聞周刊報導,國務院對醫改提出的最新要求是:深化補償機制改革,破除「以藥養醫」機制,推進醫藥分開、管辦分開。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規範診療行為,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2015年要實現縣級公立醫院階段性改革目標,全面推開城市公立醫院改革。
即便如此,公立醫院醫改緩慢的進展態勢,讓醫藥界人士們難以平靜。2012年兩會期間,醫藥界多次舉辦座談會,進行呼籲。
3月4日,由中國醫藥界23家協會組織,召開了一次醫藥界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座談會。
3月8日,中國醫師協會就當前醫療改革中的熱點問題,邀請代表委員座談。
在4日的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天士力集團董事長閆希軍的一席話引發媒體關注:「醫改的突破口在公立醫院改制上,現在醫改到了攻堅階段。」
閆希軍認為,醫改不光是面對藥,光降藥價,是解決不了醫改的問題的。「醫改突破在公立醫院改制,而公立醫院改制須推行醫院資產、院長職權、醫生人事『三權分離』。」
他提出,醫療資產的權利,應該和醫院分離。國有資產管理局應該成立專門的醫療資產管理部門,把資產從醫療剝離出來。院長實行全社會聘任制。院長就是負責醫院這個區域的疾病防治、疾病譜的研究,解決醫療服務。衛生部門就是監管、頂層設計。
另外,他建議把醫生的人事權分離,醫生應該成立醫師學會,所有的醫生都到那裡去,「這個醫生不是哪個醫院專有的人,所有的醫院都到那兒去招聘醫生」。
此觀點與董協良等人不謀而合。
董協良在議案裡說,如要推動公立醫院改革,需要「清晰路徑、破舊立新」。
他認為,公立醫院「去行政化」,表面上是改變醫院的組織和制度結構,但根本上是改變政府與公立醫院的關係。但是,目前很多專家、媒體和地方主管,都把焦點放在了「政府財政補償」上,異口同聲疾呼「落實」。說白了,就是向財政要錢,卻不關心政府與公立醫院的財務關係如何界定,應該建立怎樣的遊戲規則。
「這顯然錯置了改革的焦點。」董協良說。
他的另一個建議則直擊落實「管辦分開」原則的要害。他建議,推動公立醫院走向「法人化」。
在「法人化」的制度環境中,所有公立醫院同衛生行政部門脫離行政關係,成為完整意義上的獨立法人,對其所有活動,包括人員僱用、服務提供、資產購置、接待與投資等,獨立承擔所有民事和刑事法律責任。醫院之間只有規模大小、服務領域、服務水平之別,而沒有行政級別的高低上下之分。
「現有公立醫院的行政級別沒有必要保留。」董協良說,「如果中國公立醫院依然深陷行政化的泥潭而無力自拔,那麼新醫改就不可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