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後事業編時代」的醫院生態——天津泰達醫院取消事業編制改革觀察
取消事業編制鐵飯碗,是我國公立醫院改革的大方向,也是改革的難點所在。天津泰達醫院是位於天津開發區內的綜合性公立醫院,也是我國最早探索全員取消事業編制改革的公立醫院之一。半月談記者近日調研發現,取消事業編制6年來,由於人員分流、去行政化、院長法人負責制等多種舉措協同推進,卸下編制包袱的泰達醫院輕裝上陣,越發顯現出發展的活力,印證了去編制化改革思路對於公立醫院發展的適用性。
大刀闊斧改革,「事業人員」分流
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期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透露,將逐步研究制定公立醫院不納入編制管理後的人事管理銜接辦法,這意味著公立醫院逐漸取消事業編制將成為大勢所趨。
事業編製作為一種特殊歷史時期的產物,是鐵飯碗的代名詞。擁有事業編制的職工除了可以在房補、戶口、獎金等方面享受福利外,某種程度上還能「高人一等」。這種思想的長期存在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國教育和公立醫院系統的改革進程。
在2007年以前,泰達醫院還同其他公立醫院一樣,擁有170多個事業編制。該院院長陸芸告訴半月談記者,隨著醫生護士隊伍的迅速擴張以及編制的緊缺,為了不留下讓新人爭奪編制的「灰色空間」,醫院不得不遵循「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的原則,按合同制招聘新員工,同時將剩餘事業編制封存,未對新員工開放。
然而,這種「雙軌制」實施之初各種弊病就有所顯現。個別沒有事業編制的新員工在聽聞事業編制仍有空餘後,多方反映意見,無法安心工作。與此同時,個別在編的鐵飯碗員工大鍋飯思想嚴重,醫術不精,導致醫院發展停滯不前。
「如果按『老人老辦法』繼續下去,取消事業編制的過渡期可能長達二三十年,各方面的代價太大了。」陸芸痛心地說。為了真正打破鐵飯碗,創造一個相對公平的發展環境,從2010年底開始,全員取消事業編制的改革大幕在泰達醫院正式拉開。
如何將所有編制收回,是改革的關鍵突破口。醫院所在的天津開發區管委會對此提供了大力支持。經天津開發區管委會與泰達醫院商議,最終確定了依據自願的原則,對醫院原有事業編制員工進行分流:願意進入天津開發區轄區內社區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中心的人員,可以繼續享受事業編制及待遇;願意留在泰達醫院的人員則納入醫院全新的管理體系,並轉為聘任制,收入分配均執行新辦法。最終,全院有85人選擇去社區工作,4名專業技術骨幹放棄事業編制身份留了下來。泰達醫院由此成為天津首個、全國為數不多的無事業編制的三級綜合公立醫院。
改革利好釋放,醫院輕裝上陣
在2011年10月全員取消事業編制後,泰達醫院改革的成效逐步顯現出來。
首先,一個相對公平的人才發展環境被創造出來。「企業化的管理可以實現人盡其用,我選擇留下來既是對自己有把握,更是看好改革後輕裝上陣的醫院前景。」當初放棄事業編制、如今已是藥劑科主任的柳鋼表示。
過去醫院裡中級職稱以上的員工大都是事業編制,這給了年輕人一種只有是事業編制才能評上職稱並被任命行政職務的錯覺。改革後的泰達醫院在職務晉升、職稱評定、獎金收入上不再論資排輩,而是實現按勞、按優分配。
與部分地方公立醫院由當地衛計委領導兼任院長不同,泰達醫院院長由天津開發區管委會聘任。醫院實行院委會負責制,各科室主任、專家直接參與醫院管理,從醫院戰略發展到人員招聘、藥品採購等各個環節全程參與,醫院所有中層均通過競聘選拔上崗。與此同時,行政人員數量大為精簡,每個行政部門的編制不超過3人。
另外,在人才引進上,醫院還實現了自主招聘,不再由地方人社部門統一招考。天津市衛計委副主任申長虹告訴記者,為了保證公平性,醫院專門成立了面試委員會,共同決策,對選人進人互相監督。
改革後,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泰達醫院對業務骨幹採取年薪制和績效考核的辦法,考核重點向高風險、高技術含量、高強度勞動的崗位傾斜。目前,泰達醫院骨幹的年薪普遍在20萬元左右,這在天津市醫院體系中已處於中等偏上的水平。此外,醫務人員出國交流的頻次、時間也不再受事業編制的束縛。
醫療收入不再是員工獎金收入考核的唯一指標,醫藥收入佔泰達醫院總收入比被嚴格控制在43%左右。目前,有多位開出超常處方的醫生受到了行政處罰,嚴重違規者已被暫停處方權。
多方配套為改革保駕護航
改革後,泰達醫院有因考核不合格等原因外流人員,但醫院骨幹沒有一人出走。從泰達醫院目前的發展看,取消事業編制並沒有引發管理上的混亂,反而營造出幹事創業的良好環境。
在天津港「8·12」重大火災爆炸事故傷員救治中,泰達醫院作為位於爆炸核心區3公裡範圍內的醫院,有164名員工家中受損,但大家都堅守在傷員救治一線,在「後事業編時代」保持了良好的職業精神。
作為國內探索公立醫院取消事業編制的先行者,泰達醫院的改革經驗值得關注,其探索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取消事業編制要與醫院去行政化配套推進,要給醫院發展以充分自主權。
「總是事事打報告、等審批,醫院是不可能快速發展的。」陸芸說,只有取消事業編制、去行政化、院長法人治理機制三者環環相扣、共同推進,才能避免改革的形式大於內容。
另外,整體配套做好兜底,可以為改革提供更多保障。天津開發區管委會除在先期為泰達醫院採購核磁共振等大型醫療設備外,每年還給予撥款3000多萬元,這也是泰達醫院在取消事業編制後依然能確保公立性的前提。這部分撥款主要用於人員社保支出,沒有因為醫院取消事業編制就把醫院員工簡單推向市場。
「取消事業編制並不意味著政府不做任何投入。」申長虹認為,公立醫院還有重要的公益性職能,只有地方政府做好兜底保障,改革才能真正推廣開。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認為,取消事業編制後不能將醫院完全推向市場,政府還要通過制度保障解除醫院及醫務人員的後顧之憂,這樣才不會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劇。
醫院要發展,政府必須減少行政幹預。公立醫院應避免將不懂醫術的行政領導派往醫院擔任院長、副院長等重要職務,提倡醫療專家型院長。申長虹認為,在紀檢部門的配合下,實行院長負責制能夠確保醫院管理的公開、透明。(半月談記者 毛振華)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