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4月15日訊今年4月1日,我省全面啟動公立醫院改革,引起國內廣泛關注。
「公立醫院改革,還有很多路要走,但公益性不會變。」改革前後,相關部門不斷發出這樣的聲音。
但業內也出現了這樣的觀點:要警惕公立醫院通過發展特需服務的方式,來彌補改革後砍去的藥價加成的利潤。
此前有媒體報導,北京協和和中日友好等醫院,每年收入都在10億元以上,但僅佔醫院總床位數6-7%左右的特需病床,其收入卻將近一個億,其重要地位可見一斑。
特需服務,在我省公立醫院的發展現狀如何?它會成為公立醫院的「吸金」大戶嗎?
現狀
特需病房、門診價雖高,卻供不應求
前陣子,新媽媽王女士剛在某省級三甲醫院生下寶貝兒子,從入院到出院一星期,整個花費2萬多元。
生個孩子怎麼這麼貴?原來王女士入住的是醫院去年新推出的一體化產房,產房內,產床、嬰兒床、嬰兒撫觸臺、家屬休息的多功能沙發、帶溫控的抽水馬桶、淋浴房等一應俱全,從待產到分娩到產後康復,王女士全在病房內完成。
「雖然貴,不過條件很好,值得投入,畢竟生孩子就這麼一次。關鍵還是相信公立醫院的水平,雖然民營醫院也有高端的服務,但總是不放心。」王女士表示,雖然一體化產房價格昂貴,但仍有很多人想託關係入住。
還有不少患者,直接在醫院的官方微信上,呼籲能否增加一體化產房,以便讓更多的人享受高端服務。
兩周前,杭州市某三甲醫院還發生了這麼一件事,一位產婦家屬要求入住VIP病房(臨湖單間,該病房每層樓只有一間,價格為每天500元),由於當時已有產婦住著,護士提議讓他們先住普通病房,等第二天前面的病人出院了就幫他們搬進去。沒想到產婦家屬一下子來了火氣,當場把護士打傷。
和基本醫療服務相比,名醫門診、多學科門診、VIP病房、一體化產房等特需服務的價格要高出許多,雖然高價,需求市場卻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況。
除了特需病房,許多特需門診更是一號難求,如各地醫院的名醫館的專家號,不但一號難求,更是許多黃牛看中的秒殺號源。省內某知名的看生長發育的專家號,黃牛給出的價格是300元,而在醫院掛出的號子,不過150元。
「平時的普通專家掛不到號子,當然要去搶名醫館的號子,而且名醫館的環境以及醫生看病的時間都比普通門診時間長,多花點錢我也是願意的。」市民陳女士,一周前,因為孩子反覆感冒發燒,掛不到專家號,直接就掛了名醫門診。雖然接診的專家表示他們太小題大做,浪費名醫號了,但是陳女士表示,沒有普通號,多花錢也是願意的。
公立醫院改革,特需服務不予調價
4月1日我省啟動公立醫院改革,對多種醫療服務價格進行調整,降低藥品價格,提高診療費等,以體現醫生的技術付出。不過有一塊價格,改革前後沒有變化,即名醫的掛號費。
為什麼名醫的掛號費沒有調整?物價管理部門給出的回覆是,名醫的掛號費屬於特需服務,未納入醫保報銷範圍,所以不予調價。
記者了解到,不同醫院特需服務的項目雖有不同,但跟普通服務相比,共同點是價格高,診療環境好,問診時間更長等。
業內人士介紹,國內的特需服務起源主要是兩類,一類是建國後的幹部病房,一類是接待外賓的國際醫療服務部。這兩類有著特殊意義的醫療服務,目前在各地醫院仍有不同程度保留,同時演化出多種形式的特需服務。
公立醫院最初的定位,應該是滿足普通老百姓的基本醫療需求,那為什麼大多數公立醫院都有開設特需服務?業內人士表示,其中一項原因,是考慮到為公立醫院的營運提供一項資金來源。就像公立醫院改革前,各大醫院可以在藥品進價上,加成15%後再銷售,特需服務也成為公立醫院彌補財政不足的一條途徑。
特需服務,會否擠佔基本服務空間?
公立醫院是以公益性為主的,這些價高的特需服務,是否會擠佔公共服務的資源呢?患者李先生就質疑,公立醫院開設特需服務,其評價標準是「錢」,雖然仍供不應求,但跟廣大的普通患者相比,仍然是小眾的。這也意味著,提供特需服務是以犧牲公共服務為代價的,對廣大患者來說並不公平。
對於這個觀點,某三甲醫院的醫生訴苦道:「我們醫生也是人,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很滿,除了看專家門診,還有看普通門診、做手術、查房、教學,乃至現在還要到基層做醫療支援的援助。看掛號費貴一點的名醫門診都是見縫插針,我們不少名醫門診的時間都是放在雙休日的,那是以犧牲個人休息時間為代價的。」
記者了解到,國家對公立醫院的特需服務有嚴格的比例限制,特需服務只能佔到整個醫院醫療服務的10%,但事實上,在各大公立醫院,該比例更低。比如省級某三甲醫院的一體化產房,只有22間病房,而普通病房全院有1000多間,特需服務佔比不過2%。
「從長遠來說,特需服務這塊內容終究會交給市場去做的。」浙江省衛生計生委醫政處副處長俞新樂說,目前我省的公立醫院特需服務僅佔到各大醫院很小的一部分,屬於非主流業務,各級公立醫院的主要功能還是提供基本的公共衛生服務。
縱深
民營醫院,能否順利接盤特需服務?
公立醫院改革的一個方向,就是將特需服務放到民營醫療機構去,但是目前民營醫院能承擔起提供特需服務的擔子嗎?
日前,浙江大學醫學院心理學姜乾金教授剛剛受聘於杭州京都醫院,將在醫院開設「心身醫學特需門診」,姜教授被業內認為是心身醫學的開拓者。
「心身醫學是新興的交叉醫學,我之所以選擇到民營醫院開設門診,是因為新興的學科就像一株小樹苗,放在小花盆裡,可能會長得更好。」姜教授說,和公立醫院比起來,民營醫院的體制更活,和各個交叉學科的合作會更便利,在心身醫學看來,許多疾病和心理問題都是有關係的。
「民營醫院體制比較靈活,在提供特需服務上,要比公立醫院更加便利。」杭州艾瑪婦產醫院副院長於鯤鵬告訴記者,醫院在婦產科上吸收了國際上的不少先進理念,也獲得許多80後新手媽媽的認可,但和公立醫院特需服務供不應求的局面相比,他們還無法達到這樣的狀況,「人才是主要的問題。」
「現在連一些退休醫生都很難聘到,名專家是民營醫院發展的主要瓶頸。」某專科民營醫院負責人表示,現在不少公立醫院都對名專家採取返聘的方法,將名專家養在醫院裡,讓民營醫院更加難做。
而鼓勵公立醫院醫生流動的多點執業制度,雖然我省已於2012年推出,但是選擇到民營醫院多點執業的,屈指可數。因為在職專家,如果選擇到民營醫院多點執業,必須先在第一執業地點蓋章,公立醫院也許會放人,但卻會在職稱晉升、課題研究等領域上,給到民營醫院執業的醫生設置障礙,變相阻礙他們多點執業。
「民營醫院要做好特需服務,除了房子、醫療設備,還要有名專家,而且名專家不應當只是一兩個,而是要有多個團隊通力合作。」某公立醫院負責人表示,患者選擇公立醫院的特需服務,除了看重名專家,還和公立醫院擁有多個學科團隊的技術平臺有關,一旦醫療過程中出現突發情況,公立醫院能夠緊急調配相關科室的專家,共同參與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