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世界只有一個,人類從宏觀、微觀上去認識這個客觀世界,是從二個不同的側面去認識的。人類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人類去探索萬物的本質,就如同瞎子摸象,甚至要比瞎子摸象複雜的多,困難的多,人類用自己的感官,看不到、摸不到、聽不到、也嗅不到客觀世界的本質,只能通過思維方式去認識,就如同三個瞎子摸完大象後,不應該去爭論,而應該是各自把自己的感受都說出來,加以分析、概括,才有可能認識大象的全貌。去認識更為複雜的客觀世界的本質,從宏觀、微觀,是對同一個對象二個不同的認識角度,就如同大象的鼻子與身體,都是大象的組成部分,你不能說大象的鼻子不是上帝創造的、是客觀中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而大象的身體是上帝創造的吧,同樣,一個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對於同一對象——客觀世界,認為宏觀世界是客觀的,同時也必須堅定微觀世界的客觀性。人類,是生存在宏觀世界中,因此思維方式也是宏觀的,而不是微觀的,這是很正常的,若人類也同時具備微觀世界的認識、思維方式,那麼反而違背了物質(客觀世界)決定意識的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了。但是,對於微觀世界,人類不是完全不能去認識它們,正如上面所說那樣,微觀與宏觀是同一客觀世界的二個不同的方面,是存在著內在的聯繫的,人類可以通過這種聯繫,加上通過對微觀世界各種現象的觀測、分析、概括等思維方式,是能夠認識微觀世界的特性與運動變化規律的。在微觀世界中,波粒二象性,疊加態,量子糾纏等,它們都是微觀世界所表現的各種現象,通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是宏觀世界普遍認識事物本質的方法,在微觀世界的認識過程中也同樣適用,在認識微觀世界的過程中,再加上同人類對宏觀世界的認識聯繫起來去認識,會更有效的,簡單地說,就是從現象到本質認識方法,宏觀與微觀相聯繫的認識方法,二種認識方法相結合去認識人類陌生的微觀世界是正確的方法,而在認識微觀世界的過程中,對於微觀現象難以用宏觀思維方式解釋時,而歸於唯心,是錯誤的,也是唯心者慣用的懶漢思維方式。比如疊加態,說人們不觀測時為二種態同時存在,而人們一觀測就坍塌為其中一種態了,而且有複雜的數學公式推導為依據的,因此把微觀變化歸入人的意識作用,這使唯心者興奮,視乎為唯心主義又劃分了一塊「堅定」的陣地。從唯物主義觀點出發,人類是進化來的,在宇宙約138億年的演變過程中,人類只存在了大約700萬年,那麼在沒有人類的137多億年的歲月裡,宇宙中的所有微觀粒子都沒有變化,而是處於二種態的疊加,等待人類出現後去觀測、去變化嗎?這不是天大的笑話嗎。再者,數學理論是從客觀實踐中一步步地發展起來的,而它的推導結果卻出現了唯心的結果,相互矛盾而不成立。
在認識微觀世界的過程中,科學家逐漸認識了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並且有一位科學家斷言說一切宏觀、微觀物質都有波粒二象性,這視乎不可能、牽強。但是,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客觀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都是運動的,絕對靜止的物質不存在,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物質的波動性,實質就是它的運動性,而相對靜止性、即穩定性,就是其粒子性,只不過微觀粒子更趨于波動性而宏觀物質更趨於粒子性、穩定性罷了。愛因斯坦質能方程,解釋了物質的質量與能量的本質關係,而能量是物質運動、波動性的源泉,質量是保持原有狀態(慣性)的基礎。
在認識微觀世界的過程中,人類逐漸認識到了它的量子性,比如光能量是一份一份的,為之興奮。這有什麼興奮的哪?因為在宏觀世界中,人類對於物質存在的系統性已經有了普遍的共識,而微觀世界的量子性與宏觀世界的系統性,本質上是相同的。比如光子,是從電子躍遷出來的,但它躍遷出來後,已經不是原來電子的一部分,而是不具備電子性質的新物質了,就是說,任何一個物質,當劃分到一定程度後,就會改變性質,變成其它物質形態的了,但是,就是劃分的再小(不是認為的劃分,而是有客觀存在、基礎的劃分),也是一個物質體,有它特殊的性質、結構、運動方式等,而不會出現比如一個光子,假如它還能劃分,而劃分出來的部分還是光子的情況。再說宏觀,任何一個系統,都是更大系統的子系統,更大的系統不是子系統的簡單相加,而是具有比子系統功能之和的功能更強大功能的系統,客觀世界最大的系統就是整個宇宙。一塊鐵,是由鐵元素所組成的,當再向內部分解,就是鐵離子與電子了,是中子質子了,是誇子了,而誇子、質子中子、鐵離子、電子與鐵原子都具有不同的功能、性質等,宏觀世界的組成也是如此(見上面),總之,無論宏觀系統性、微觀量子性,它們都是以一個功能體為存在、運動方式,體現出不同的性質 、結構,這是宏觀微觀物質的共同處。
量子糾纏,不是二個或幾個靜止的粒子在糾纏,而是高速運動的粒子的內在聯繫,當光子以光速存在、運動時,對於光子本身來說,它已經沒有了時間的概念,那麼,與時間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空間,對於光子來說,是否也沒有了概念了?就是說,高速運動的二個粒子糾纏,我們認為它們的距離很遠,對它們本身而言,可能就是在一起的或很近。就是說,人類在認識微觀世界的時候,要從各個微觀粒子的本身特性出發,而不是以主觀認知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