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馬斯·阿奎那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理論

2020-10-14 哲思學意
研究中世紀神學的人都知道,託馬斯·阿奎那在其著作《神學大全》中關於對上帝存在的證明,被稱為目的論證明和宇宙論證明。宇宙論證明是為目的論服務來證明上帝的存在,而證明上帝存在是為他的神學目的論確立堅實的理論基礎。所以,託馬斯·阿奎那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是神學目的論。而討論其神學目的論更深層次的意義則是透視其神學目的論,挖掘其人學目的論的思想。

01 上帝存在的五個證明理論

在經典著作《神學大全》中,託馬斯·阿奎那這樣論述:「關於上帝存在,可以有五種證明方法。第一種很明了的方法就是從運動出發的方法:因為在這個世界裡,有些小物在運動,這是確切無疑的,可被感性知覺所確定。」在阿奎那看來,但凡是運動的事物都是由另一物推動的,因為要麼就是存在著被推動的可能性,否則無物能在被推動下運動。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事物都是運動著的,因為運動都是將事物從可能性變為現實,但是,若非經過某個現實存在,這種可能性向現實性的轉變是不可能實現的。舉例可知,用火點燃木柴,就是在用現實存在的熱將可能的熱轉化成現實的,對木柴來說,火是推動這個運動過程的某種現實存在。在同一種運動關係中,同一事物是不能既是可能又是現實,只能在不同的關係下才能發生轉變,就像上面的例子中火的熱,不可能同時是可能的冷,又是可能的熱。因此,不能將某一事物在一種關係條件中即被認定為推動者,又被認定為被推動,更不能認定為自動。由此,得出結論為凡是運動的事物必定是被另一物推動的。即是,當我們說某物被動時,就是在認定它被他物所推動。但是,如果一直這樣循環推論,就必然會追溯到第一推動者那裡,這個第一推動者就是不被其他事物推動的,眾所周知,這個第一推動者就是上帝。阿奎那在運動關係中推論出了第一推動者上帝的存在。

阿奎那從因果關係的角度這樣論證道:「第二種方法是從有效因概念出發的方法。在感性可感知的事物裡,存在一種會產生效果的原因秩序。但是,自己不能是產生自己的效果因的事物,也不可能存在這樣的事物,因自己先於自己而存在,這是不可能的,效果因也不可能無限地推下去,因為在整個有序的因果關係中,第一者是中間者的原因,而中間者則是最後者的原因。所以,在因果關係裡,如果沒有第一者,也就不會有最後者和中間者。而如果無限地遞推下去,那麼也就沒有第一因,既不會有結果,也不會有中間的因果關係。而這顯然是錯誤的。所以,必定要承認有一個第一效果因存在,人們稱之為上帝。」

從必然性的角度,阿奎那指出,所有事物,有些可能存在,有些也可能不存在,那麼,這些不斷被產生又不斷消逝的事物,都不可能是恆常的,由於會消失的事物都是通過存在的事物才能開始存在,那麼,如果認為從來就不存在的東西存在,而某物卻開始存在, 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凡是必然存在的事物都是從某處獲得了其必然的原因,所以說,任何的存在物不僅是可能的,並且某些是必然就存在的。「在必然的事物當中,其必然性的原因顯然不可能無限遞推下去,這點就像上面已證明的效果因的情形一樣。所以,必然要承認,有存在者(存在)是必然的,它的必然性的原因不是來自別的地方,它倒是其他一切事物之必然性的原因,它就是大家所說的上帝。」

針對事物的存在等級差別,阿奎那繼續推論,他認為真、善及貴的差別在事物中普遍存在,而這種差別的大小則是通過不同事物與最高等級者的差距顯現的。他舉例道:比較熱的事物會距離最熱的更進一些,因此,那些至高無上的都是最真、最好、最尊貴的事物,因為正如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第1卷第2章裡所說的那樣,最真實的東西也就是至高無上的存在著的東西。在同一種類中被稱為最高級者,是所有同一類事物的原因。如火是最熱的事物,它就是一切熱的事物的原因。因此,阿奎那得出結論:上帝就是那個最完善的必然存在者,是所有存在者善、存在以及完滿性的原因

阿奎那還從事物受目的引導出發進行推論,他認為,自然界中有些不具有思維的事物,依然在以某種目的活動,有時候它們甚至與統一行為而能獲得更好的效果,這些具有目的性的,而非偶然。他列舉射箭手的例子,用自己的方式引導弓箭達到自己的目的,由此他認為即使是不具有思維的事情,也是因為受到思維者的理性引導而朝向某個目的發展。對此,他得出結論,上帝就是這位理性的引導者,他使一切事物有序的向著既定的目的發展。

對於阿奎那的上帝存在的證明,康德認為其前四個證明是宇宙論的證明,只有第五個證明是目的論的證明。將世界看成一條因果鏈,從等級較低的事物出發追溯最初的原因,上帝就是宇宙論證明。康德指出:「這種證明是這樣說的:如果有某事物實存。現在至少我自己實存著。那麼也必定有一個絕對必然的存在者實存。現在至少我自己實存著。所以有一絕對必然的存在者實存。」阿奎那這種證明立足於「一切事物皆有的原因」,對於原因體系中必然存在絕對原因的原理,是一種「經驗哲學」的假象。然而,上帝為人類設定了活動的目的和統一的目標,不僅具有萬物本原的性質,更體現了人的生存意義和目的。正如中世紀著名哲學家吉爾松指出的:「作為一種哲學,託馬斯主義實質上是一種形上學,他對第一原則,即存在的解釋是形上學歷史上的一場革命。」

02 上帝存在證明理論的終極意義

若如吉爾松說的,託馬斯·阿奎那確實進行了一場形上學歷史上的革命,那麼這場革命是否也具有康德「哥白尼式革命」那樣的顛覆性呢?答案是肯定的。其顛覆性就不僅在於確立了上帝在神學以及哲學領域內的存在,更加重要的是,使這種作為「是其所是」的上帝的實體本質存在,讓上帝以信念的方式直達人的內心,將人們對上帝的理性信仰轉向了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的內在性追求,是信仰帶給人了生存和生命的根基,人確實無法離開信仰的力量,而上帝是人所有生活意義的附著點,只有上帝存在,人的生活才有意義。

阿奎那證明上帝存在是本質性存在,且這種具有神性存在的完善性、是最高目的性存在之後,他關於神學目的論證明似乎完成。然而事實上,阿奎那的神學目的論之中,還蘊含有人學目的論。當託馬斯·阿奎那如此推論上帝存在之時,一方面,他讓上帝獲得了宇宙的絕對性、存在的本質性、世界的統一性等宇宙論、存在論、本體論的三方面證明。

他指出:「存在理解為最高的完善性,因為活動總比潛在更完善,形式若無具體存在,將不會被理解為任何現實的東西……顯然,我們在這裡所理解的存在是一切活動的現實性, 因此是一切完善的完善性。」

另一方面,他在為人找尋精神家園與「安身立命之本」,找尋人的存在根據與價值,這些才是我們需要加以深入考察的。他用自己的「理性」把握對「上帝」的信仰,因此他才能堅定神學是神學,哲學是哲學,且神學高於哲學的觀念,並且還提出「除了哲學科學之外,是否需要其他學問」的問題,對此他還給出了自己的解答,他認為哲學和神學都以上帝、創世、拯救等為相同的研究對象,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

確立了神學存在的必然性前提,就需要給出同科學一樣的演繹推理。即當神學已經把上帝作為信仰存在的事實後,如何以此為前提來進一步運用理性推論和邏輯的演繹證明上帝是本質存在?而運用演繹推理的方式,恰恰是阿奎那堅持哲學就是哲學的特質之一,如此他才能對神學做出宇宙論、本體論、存在論的三方面證明,進而再做出目的論證明。可以看出,阿奎那的目標並不只是為了單純地對這個世界做出解釋和說明,而是要以目的論的論證為人生尋求「終極意義」,為人尋求生存的意義所在

奧古斯丁等神學家在阿奎那之前,就已經對神學信仰做出了事實方面的完好論證,但阿奎那認為真正需要證明的是信仰的理性與理性的信仰,這個證明包含以下三方面問題:一是上帝存在是否是自明的,因為自明的事物是不需證明的;二是上帝的存在是否是可以證明的;三是上帝的存在如何證明。對於第一方面,阿奎那認為事物只有兩種自明可能,一種是同我們無關的自明,一種是同我們相關的自明。例如賓詞包含在主詞之中的就是自明的,而上帝存在就是自明的,因為他認為:「這是賓詞與主詞是同一的:因為上帝即是自己的存在。」對於第二方面,他認為存在兩種證明:「一種從先天原理出發的先驗證明。另一種是根據結果進行的證明, 也就是後驗性證明。」而上帝的存在就可以用後驗性證明,因為上帝的存在,雖對我們來說是自明的, 但根據我們熟悉的結果來說是可以證明的

針對第三方面,如何在理性層面上證明上帝絕對存在,即如何說明上帝是人類理性不證自明的絕對存在,為此,作為神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阿奎那將奧古斯丁創建的 「體悟」方式,轉變為一條以邏輯演繹與概念體系為信仰方式的論證道路。在一定程度上,託馬斯·阿奎那的思想深受古希臘理性精神的影響,他認為應先獲取關於上帝的知識,以此來構建信仰的前提框架,進而使上帝存在的證明成為完整的理論體系。所以在客觀上,阿奎那上帝存在論為理性開闢了道路。

如果將阿奎那上帝存在的證明置於西方哲學的整體來看時,就會發現,阿奎那的問題似乎也是整個西方哲學的問題:阿奎那理解的「存在」是立足於在亞里斯多德「是其所是」的意義上,使「存在」的意義具有了終極性、本質性、統一性;通過上帝存在的證明又將上帝如何存在的問題歸為宇宙論和目的論的終極解釋;對這種終極解釋又以神的目的彰顯了人的目的。阿奎那的神學目的論最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於他通過神聖目的論打開了哲學大門,使神學為神學、哲學為哲學有了真正的可能,即是哲學成為哲學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排斥神學,需要為人尋找其意義,引導和幫助人們實現其意義。依著這樣的邏輯來看阿奎那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它恰好表現了西方哲學中始終追求人類精神終極關懷的思想。

03 上帝存在證明理論的價值思考

孫正聿先生這樣說過:追尋作為知識統一性的終極解釋是人類思維在對終極存在的反思性思考中所構建的終極指向性,對終極解釋的關懷就是對思維規律能否與存在規律相統一的關懷,也就是對人類理性的關懷,這種關懷促使人類不斷地反思「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引導人類進入更深層的哲學思考。而以西方哲學的終極追求維度來衡量,阿奎那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其思想也具有以下終極性的三重價值問題。

首先是其終極存在的價值問題。阿奎那首先是一位神學家,其思想基本是以對上帝的信仰為核心內容的,但是他對存在的探討傳承了古希臘哲學的精神。在柏拉圖那裡,理念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而其他事物依著於理念世界的等級而分有和模仿最高的理念,存在的體系首次在柏拉圖這裡建構起來。亞里斯多德發展了其師對於存在的理解,認為存在就是「實體」,他對實體做出了「是其所是」的規定。而阿奎那所論證的問題,就是繼承了亞里斯多德的存在的本質能否作為本質的存在的辯證思想。上帝存在是否能夠作為本質的存在,也是亞里斯多德是其所是的存在。阿奎那在亞里斯多德的理論基礎上,發展了這種關於存在的學說,他認為「有」是一切事物的最基本的因素, 「有」即是人們對一切事物的第一知識,同時也是人們對事物的最後知識。阿奎那認為,通過對形上學本體「有」的分析,可以進一步邏輯地推演出世界萬事萬物的最終原因。而這個最終原因,只能是上帝。阿奎那又借用柏拉圖「分有」理念的理論,認為世界上的具體事物的「有」只是「上帝」絕對永恆的有的「分有」,具體事物的「分有」體現上帝之有。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阿奎那將古希臘哲學中的存在、多元與一元、本質與現象等,都定格在「上帝」中,這種改變的意義是極大的, 不斷自然化、人化上帝這一神聖本體,將上帝觀念慢慢轉為人的觀念,使人的信念信仰具有神聖的理性。

其次是終極解釋的價值問題。終極存在和終極解釋是不可分的,因為若只說某事物是什麼,而不說某物為何原因如此,這不是哲學的邏輯。因此毋庸懷疑的是,脫離本體論的認識論是無效的,脫離對終極存在的解釋就不能算是終極解釋。阿奎那將上帝與本體的關係發展到了極致:上帝即是本體。他分別以事物的運動、因果、產生與消亡以及完整性和事物的目的趨向性等方面,對上帝的存在做出合乎邏輯的推論和證明。這些論證和證明方式與古希臘時期,尤其是與亞里斯多德所論證的方式相同:從宇宙論、存在論、本體論等角度找尋第一因並做出解答。在這裡,阿奎那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就是為終極存在做出的終極解釋,與其說上帝是絕對的自由意志,還不如說上帝是擁有一切知識的絕對的理智主體,是客觀化、對象化了的上帝。客觀化的上帝會成為壓制人的力量,如何才能顯現人的自由和價值,獲得人應有的存在意義是近代哲學的重要任務。

最後是終極意義的價值問題。如果說希臘時期的哲學表現為以物性遮掩人性,近代哲學是以理性彰顯人性,那麼阿奎那的神學哲學就是以神性顯現人性。希臘哲學家並沒能完成對世界本質的把握,以外在方式研究人,無法達到對人和人性的理解。阿奎那以彼岸世界的「宇宙圖式」為人找到了生存的地位和意義, 這是人在世界中建立的精神家園,是確立在無限和永恆中,使人生活於一個能理解、能把握的世界中。阿奎那的神學哲學思想中以上帝為形上學本體,解決了古希臘哲學一直苦於索求、傾力關注並熱烈爭論的根本問題。上帝就是希臘哲學家沒能尋求到的世界統一本質,上帝就是人存在的目的和意義,人應通過理性信仰而尋得目的和生存意義。阿奎那通過上帝存在的證明確立了人性的完善、人的本質、人的自由,在以上各個方面確立了終極意義。阿奎那從存在與本質這對範疇及其關係來進一步證明上帝存在,無論是從宇宙論還是從目的論的角度出發,都蘊含了人的意義。他以神的存在方式表達著人的存在,以神性表達人性。而這種理性的終極本體體現了西方哲學形而上的終極關懷,這種終極關懷正是人類的基本精神。

討論到此處,對於阿奎那證明的「上帝」,其目的 「世界」存在與否,上帝的真相如何,對現今世界來說已經越來越不那麼重要,託馬斯·阿奎那的這種理論本身長期被哲學史所忽視,人們更多的是關注其神學本體論證明的理論意義,卻忽略了這種理論是要通過確立神性的至高無上,來表徵人類的理性力量和永恆追求。託馬斯·阿奎那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很顯然的表明了,它不僅是神學目的論,更是神學目的論背後的人學目的論,它為人的生存確立了意義和價值,為生命提供了一種可能參照。

本文來源: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第20卷第四期,2013年12月

微課推薦

01 20位哲學家醍醐灌頂的生命策略

普通人學習哲學,並不是要做學問,而是想從哲學中獲得啟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經驗上,不斷地思索、懷疑、反思······從而組織成自己的哲學,找到應對各種問題的方法。

這門哲學課程將圍繞人生中有關孤獨、愛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個「大問題」展開,每個「大問題」分為5講,為你講述海德格爾、亞里斯多德、叔本華、尼採、加繆、柏拉圖、薩特等20位古今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從中探索出屬於自己的生命策略。

02 104堂跨越2000年哲學史的智慧課程

這門課程不追求「效率」,並非把教科書式的哲學導論直接扔給你,而是精心地把艱深的思想「研磨」成生動的故事和輕鬆的講述,用一整年的時間,通過104堂課程,帶你一點點了解漫長的哲學史和哲人的思想精髓。

主講人會為你解析《存在與時間》《理想國》《沉思錄》《會飲篇》等20本經典哲學著作的精華內容。涵蓋古希臘羅馬哲學、近代早期西歐哲學、德意志古典哲學、存在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內容。

03 100+部文藝作品的哲思與啟示

每堂課程開始,主講人都會以一部電影,一本小說或一首樂曲切入,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從鮮活的感情經驗和體悟出發,再上升到哲學性的疑問和反思,讓聽眾更輕鬆地打開哲學思考大門。

另一方面,好的文藝作品除了娛樂的功能,背後還包含著一種生命體驗、一種生活的可能性。深刻地理解文藝作品背後的內涵,不拘泥於自我,更加了解他人,了解外部世界。

相關焦點

  • 哲學:託馬斯阿奎那和安瑟倫關於上帝存在的六種證明
    多數經院哲學家認為,對上帝的存在是有可能作出理性論證的。這些論證常常被稱為「上帝之存在的證明」。這裡「證明」一詞有可能引起誤解。它們並不是演繹證明意義上的證明(參見第七章,方法之爭)。我們可以更詳細地說:新柏拉圖主義實際上並不使用這些上帝存在之證明,因為他們實際上把那個原初之源,也就是上帝,當作出發點,然後才下降到世界。對新柏拉圖主義來說,倒是這個世界的存在才是需要證明的!
  • 託馬斯·阿奎那:隱喻理論:四義說
    託馬斯·阿奎那的隱喻理論是教父時代隱喻解經傳統的深化和發展。作為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的集大成者,在關於聖經是否可作隱喻闡釋的辯駁中,提出了開啟但丁「詩為隱喻說」先聲的隱喻解經四義說。首先,他認為,聖經採用隱喻的方法表述神聖和精神的真理符合情理,根據上帝的創造觀,上帝依萬物的本性和能力進行創造,人自然可通過具體的事物來認識真理。因為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是源於感覺,所以聖經借形象的隱喻教人以神聖真理是理所當然的。並且,聖經的普適性,使它不分責賤,面向大眾,一視同仁,亦可使愚笨之人借形象的隱喻理解真理。
  • 無神論者是如何證明上帝不存在的?
    這種論證僅僅是從邏輯上說明了「上帝並不像教皇所說的那樣全知全能」。另有一個推理是從邏輯上證明上帝是不存在的。如果上帝存在的話,那么正如信徒所說,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如果上帝是全知的話,那麼上帝必然知道世間存在惡;如果上帝是全善的,必然要消除世間的惡;如果上帝是全能的。必然有能力消除世間的惡。那麼為什麼世間還有惡的存在呢?
  • 哲學史:安瑟倫對上帝存在的證明是錯誤的,他沒有區分哲學與神學
    它只適用於上帝。從那時直到現在,關於安瑟倫的證明的優點,哲學家們的看法一直存在分。一些人,如笛卡爾、萊布尼茲,對這個證明重新加以闡述,使它適合他們自己的哲學體系。另一些人,如託馬斯·阿奎那和康德,已經把它作為謬誤拋棄了。雖然這個證明繼續使思想家們著迷,但是今天,大多數哲學家基於三個重要的理由拒絕它。第一個理由和各種定義的性質相關,第二個和存在相關,第三個和必然性的特性相關。
  • 當哲學家想證明上帝存在時……
    理性是「基於現有的理論,通過合理的邏輯推導得到確定的結果,反之就是反理性。理性的本質就是否定與懷疑。」理性強調能夠被反覆出現、並被絕大多數人承認的事實所映證的理論;強調大膽質疑已有的成見,並用鐵的事實和嚴密的邏輯推翻它們;強調不斷完善自己、批判自己。在經過充分的邏輯論證和事實映證之後,再樹立堅定不移的信念。所以簡單來說,理性就是先理解,再相信,並且隨時準備改變甚至顛覆自己的理解與信念。
  • 科學能證明上帝的存在嗎?
    所以當人們追問一件事情的原因時,如宇宙產生的原因、上帝存在的原因,人們已經預設了一個前提條件——時間,尤其是物體的速度不超過光速!因為物體運動一旦等於或超過光速,時間將會靜止或倒流,這時所有的因果律都將失效了。這種情形在理論上是可能發生的。
  • 科學能夠證明上帝的存在嗎?
    所以當人們追問一件事情的原因時,如宇宙產生的原因、上帝存在的原因,人們已經預設了一個前提條件——時間,尤其是物體的速度不超過光速!因為物體運動一旦等於或超過光速,時間將會靜止或倒流,這時所有的因果律都將失效了。這種情形在理論上是可能發生的。可以這麼說,說宇宙是上帝的創造,這僅僅是個基督教問題或神學問題,是一種宗教信仰,人們不應當試圖用科學理論去證明它。
  • 用科學證明上帝的存在
    悖論一:科學的終點是上帝?假若是上帝創造了宇宙及所有的科學定律,那麼,科學的終點必然是上帝。如果上帝不願意人類看到「它」的存在,就會不斷的創造新的科學定律。因此,科學家永遠不會得到終極科學理論,科學探索的路程沒有盡頭。
  • 科學能否證明上帝存在或不存在?
    遺憾地說:沒有這種操作╮(╯_╰)╭科學只研究宇宙萬物,無法去研究宇宙萬物以外的....對於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真沒法研究╮(╯_╰)╭目前的科學理論甚至連宇宙大爆炸奇點都沒法研究....都無法涉及,何來證明他不存在......
  • 哲學|可以從「上帝」的定義,證明上帝存在嗎?
    本文章的論證(ontological argument)是一個嘗試從「上帝(God)」的定義出發去證明上帝存在的論證。安瑟倫將這個概念當成「上帝」的定義,也就是說,上帝是可被想像的最偉大存有。這主張可以說是安瑟倫神學方法論的起點,他認為我們可以從這個定義出發,建立許許多多關於上帝性質的推理。
  • 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
    這是指某種能夠用來先天地進行解釋的東西,它說明為什麼某物存在著而不是不存在,為什麼某物恰恰如此存在而不是以完全另一種方式存在。」萊布尼茨的本體論證明是基於《神義論》中的兩個原則(尤其是充足理由原則),當然,如果按照休謨的懷疑論來看,它仍然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即:為何作為整體的宇宙/世界必須要有一個充足的理由呢?或者說,存在是一個經驗事實,還是超驗事實?
  • 西方人為什麼那麼信仰上帝?讓我們先看看他們如何證明上帝存在
    在基督教哲學史上,關於「上帝存在」的論證始終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神學家們為了給其信仰,找到一個現實的載體,一個理性的依據,一直樂此不疲地從事於這項工作,至今也仍未停止。  基督教對西方的影響是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的,在西方從中世紀開始,基督教並沒有在歐洲佔據領導地位,曾經有過一批知識淵博的學者,他們既具有對基督教的虔誠的信仰,還具有希臘理學的論證思想,他們在制定教義的時候,他們不僅要信仰上帝的存在,更要證明上帝的存在,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別,中國人對於宗教信仰從沒有想過證明
  • 科學能證明上帝不存在嗎?
    上帝是否存在其實不會成為科學研究的課題。這是因為,科學只研究那些客觀上能夠被反覆觀測的事物,上帝這個事物無法實現這樣的目標。儘管如此,科學並非不能證明上帝是不存在的,這就是邏輯推理。歸納和演繹都是邏輯推理的方法,這也是科學在發展過程中常用的手段。
  • 愛因斯坦證明「上帝」存在的故事
    在現實中,愛因斯坦經常把「上帝」掛在嘴邊,他稱上帝為「老頭子」。在量子力學興起之時,他曾經犯了一個錯誤,他當時反對量子力學的一些重要發現,並且說了一句著名的話:「上帝不會擲骰子。」結果量子力學的發展,證明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反對是錯的。但這與「上帝」擲不擲骰子沒有什麼關係,「上帝會不會擲骰子」是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
  • 能用科學的方法證明上帝不存在嗎?
    先說答案:科學的方法證明不了上帝不存在,因為科學和上帝的存在本來就是對立的,對立的雙方用自己的方法證明對方的錯誤是不會令人信服的。按照矛盾律,對立的雙方只能鬥爭和妥協統一,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著名科學家甚至偉大科學家還信奉上帝的原因。
  • 科學可以證明上帝的存在嗎?
    但是每當提起生命的起源,科學似乎又進入了死胡同,這一切的原因都歸咎於地球是我們目前所知唯一存在生命,乃至智慧生命的星球。如果在宇宙中的其他地方真的沒有生命,那麼這意味著什麼?是否證明了上帝的存在?今天就說下生命在宇宙中是否有其特殊性?以及目前我們關於生命所知道的。 這是我們的地球!
  • 笛卡爾為何要證明上帝存在?事情背後隱藏著人類思維之奧秘
    笛卡爾為何要證明上帝存在?笛卡爾證明上帝存在的很重要原因是想通過上帝的存在來確認外部世界的存在。笛卡兒把上帝存在作為衡量事物存在與否的標準,從而實現了笛卡兒哲學的由「人—上帝—萬物」的超越過程,這其中與其說是上帝在發揮最大的作用,還不如說是人、人心、人的思維,對於笛卡爾來說,這些才是真正的「上帝」。笛卡兒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實際信仰中的上帝,他的這一理論帶有濃重的 「理神論」 和「泛神論」色彩。
  • 歐洲證明「上帝粒子」存在 或解釋宇宙初創之謎
    研究  找到峰值證明「上帝粒子」存在  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工作的科學家分別以兩個獨立的實驗尋找希格斯玻色子,這兩個實驗分別稱為Atlas和CMS。一些專家稱,這是「上帝粒子」存在的強有力證據。
  • 量子理論證明靈魂存在?量子力學是唯物學科嗎?
    此外,依據熱力學定律,能量總要自然消散,而靈魂如果存在,將沒有能量來維繫它的存在,所以不能存在。這樣看,靈魂學說原本就不符合科學原理。第二,靈魂學說也沒有一個數學方程可以描述它的存在。數學是科學理論的基礎,任何一個科學理論都必須有清晰的數學語言來描繪它。第三,靈魂學說也無法證偽。
  • 創造了笛卡爾坐標系的人,試圖用哲學證明上帝的存在
    勒內·笛卡爾「上帝存在的證明」是他在1641年的論文(形式哲學觀察)「第一哲學的冥想」中提出的一系列論點。笛卡爾以這些最初的論據而聞名,這些論據希望證明上帝的存在,但後來的哲學家們經常批評他的論據過於狹隘,依賴於「一個非常可疑的前提」,即上帝的形象存在於人類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