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可以從「上帝」的定義,證明上帝存在嗎?

2021-01-08 專注有趣歷史解說

本文章的論證(ontological argument)是一個嘗試從「上帝(God)」的定義出發去證明上帝存在的論證。在歷史上,許多哲學家說,17世紀的笛卡爾(Descartes)跟20世紀的歌德爾(Gdel)發展出這個論證的不同版本,而此論證在歷史上最早以及在當今中文世界最常見的版本,是由中世紀的哲學/神學家安瑟倫(Anselm)在他的《論述》(Proslogion)中所提出。本文介紹的本體論論證會集中於安瑟倫的版本。

首先,我會說明安瑟倫於《論述》的第二章中提出的論證,並大略介紹其想法背後的動機---完美存有神學(perfect being theology)。接著,我會介紹對於此論證的批評。此外,我也將介紹安瑟論於《論述》的第三章中所提出的模態(modal)版本本體論論證,以及說明為什麼對前一論證的批評並不適用於此模態版本。最後,我將討論對模態版本的本體論論證的一些批評。

在《論述》的第二章中安瑟倫提到,就連不相信神的人都能有以下的概念:一個沒有比之更偉大的存有可被想像的存有(a being than which no greater can be conceived)。上面這句話用中文說有點拗口,這個概念其實就是:一個可被想像的最偉大存有。安瑟倫將這個概念當成「上帝」的定義,也就是說,上帝是可被想像的最偉大存有。

這主張可以說是安瑟倫神學方法論的起點,他認為我們可以從這個定義出發,建立許許多多關於上帝性質的推理。舉例來說,安瑟倫在其他著作—像是《獨白》(Monologion)和《神為何成為人》(Cur Deus Homo)—嘗試證明為何上帝必須是全能和公義的:假設上帝不是全能的,那麼我們可以想像另一個存有,他具有上帝的所有性質,但還多出了「全能」這個性質;這樣的存有似乎會比上帝更偉大,因為他是全能而上帝不是(但其他方面則完全一樣)。

然而,這樣的存有卻是不可能的,因為根據定義,上帝比任何可想像的存有都要偉大。結論是,一個可被想像的最偉大存有─上帝─擁有「全能」這個性質。

我們可以將上述推理普遍化成下列形式:對於任何性質F,如果任何存有要擁有F才是最偉大的,則上帝擁有F。舉例來說,如果任何存有要擁有「全善」這個性質才是最偉大的,則上帝是全善的。另一方面,我們似乎沒有理由相信任何存有要擁有「貓奴」這個性質才是最偉大的,所以我們沒有理由相信上帝也是個貓奴。這樣的方法論被稱為「完美存有神學」,意即:根據上帝是最完美─可被想像的最偉大─存有的定義,推出上帝所擁有性質的神學。

介紹了安瑟倫的完美存有神學,我們便可以輕鬆理解他的本體論論證。在《論述》的第二章中,安瑟倫將「存在」這個性質帶入F。他認為:任何存有要擁有「存在」這個性質才會是最偉大的,所以上帝擁有「存在」這個性質。因此,若放在安瑟倫整體神學脈絡來看,本體論論證其實可以被理解成完美存有神學的其中一個應用。現在讓我們將上述想法寫成論證的形式:

(P1)上帝是可被想像的最偉大存有。[定義]

(P2)如果任何存有要擁有「存在」這個性質才會是最偉大的,則上帝擁有「存

在」這個性質。[根據(P1)]

(P3)任何存有要擁有「存在」這個性質才會是最偉大的。[前提]

(P4)上帝擁有「存在」這個性質。[根據(P2)-(P3)]

有了上面這個論證,我們現在可以來介紹兩個對此論證的反駁。首先,本體論論證的反對者可能會反對(P3)。他們會認為,因為「存在」並不是一個性質,所以我們不能說擁有「存在」才會是最偉大的。這是康德(Kant)於《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中對本體論論證最有名的反駁。

這個反駁可以用以下的例子來說明。假設有兩人現在正在討論什麼是「獨角獸」,一番討論過後,兩人都同意「獨角獸」是「擁有『頭部有一長角』、『身體部分像白馬』等等性質的生物」;也就是說,兩人有著同樣的「獨角獸」概念。然而,其中一人認為獨角獸存在,另一人認為獨角獸不存在。這時,兩人的討論從「什麼是獨角獸?」轉變為「獨角獸是否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後者的討論並不是關於「獨角獸」概念的討論,因為兩人已經同意了什麼是獨角獸,他們的爭論在於是否有符合這個概念的事物存在於真實世界中。因此,「存在」並不是一個可以被加入「獨角獸」概念的性質。同樣地,本體論論證的支持者和反對者可以有相同的「上帝」概念─可被想像的最偉大存有;然而「存在」並不會是這個概念的一部分,就如同「存在」並不是「獨角獸」概念的一部分一樣。也就是說,由於「存在」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性質,所以它不能和「全能」和「全知」一樣被代入完美存有神學當中,產生(P3)這樣的前提。

另一個對本體論論證的知名反駁是針對(P1)。(P1)有下列兩種理解方式:

(P1*)存在某物,某物是上帝且是可被想像的最偉大存有。

(P1**)上帝存在,若且唯若,上帝是可被想像的最偉大存有。

在此,本體論論證的支持者遇到了一個兩難(dilemma)。如果將(P1)讀成(P1*)的話,那麼這個論證就會變成一個循環論證,因為(P1*)本身就預設了上帝的存在。可是,如果將(P1)讀成(P1**)的話,那麼完美存有神學就應該被理解成:如果上帝存在,且任何存有要擁有F這個性質才會是最偉大的,則上帝擁有F這個性質。然而這樣(P1)–(P4)的論證會無效,因為(P2)將應該被理解成:如果上帝存在,且任何存有要擁有「存在」這個性質才會是最偉大的,則上帝擁有「存在」這個性質。這加上(P3)只能得出:如果上帝存在,則上帝存在。很明顯,這並不能推出上帝的存在。

我認為上述兩個反駁都是對於安瑟倫《論述》第二章中本體論論證的有力批評。然而,這兩個反駁都可以被安瑟倫用他在《論述》第三章提出的另一版本的本體論論證來響應。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第三章中安瑟倫的論證為何。在第三章中,安瑟倫仍然使用了完美存有神學,但這次他帶入的不是「存在」,而是「必然存在(necessary existence)」。

我們可以從下面的例子看出「必然存在」這個性質不會受到康德的反駁影響。現在考慮以下這個概念:「藍色的共相(universal)」。亞里斯多德主義者(Aristotelians)認為共相是偶然存在物(contingently beings),對他們來說,如果世界上沒有任何藍色的東西,則藍色的共相不會存在;唯有藍色的個物(例如這張藍色的桌子、那張藍色的椅子)存在的時候,藍色的共相才會存在。

相反地,對於柏拉圖主義者(Platonists)來說,共相是必然存在物,即使這世界上不存在任何藍色的個物,藍色的共相依然會存在。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當我們將「必然存在」加入「藍色的共相」時,我們得到的是一個「柏拉圖式的藍色共相」的概念,而將「偶然存在(contingent existence)」加入時,得到的卻是一個「亞裡斯多德式的藍色共相」的概念。

在此,柏拉圖主義者跟亞里斯多德主義者的爭論是關於「什麼是共相?」,他們的爭論在於「共相」這個概念是否包含「必然存在」這個性質。因此,康德對「存在」的反對並不適用於「必然存在」。完美存有神學的支持者可以據此主張,任何存有要擁有「必然存在」這個性質才會是最偉大的,所以「上帝」的概念包含「必然存在」這個性質。

上述響應尚未解決針對(P1)的反駁。如上所言,(P1)不能讀成(P1*),否則會變成一個循環論證。然而,若是將(P1)讀成(P1**)並代入「必然存有」這個性質,我們也最多只能得到以下結論:

(P4**)如果上帝存在,則上帝必然存在。

不過,本體論論證的支持者這時可以把(P1)讀成比(P1**)更強一點的主張:

(P1***)必然地,上帝存在,若且唯若,上帝是可被想像的最偉大存有。

由於「上帝存在,若且唯若,上帝是可被想像的最偉大存有」是關於上帝的定義,我們可以說此命題必然為真。有了(P1***)之後,把「必然存在」代入完美存有神學,我們可以得到:

(P4***)必然地,如果上帝存在,則上帝必然存在。

現在本體論論證的支持者會再加入另一個前提:

(P5)可能地,上帝存在。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P5)並沒有預設上帝存在,但否定(P5)就等於主張上帝不可能存在;在目前的討論脈絡下,這樣的主張是很明顯的丐題(begging the question)。因此,我們似乎有理由接受(P5)為真。現在從(P4***)跟(P5)透過一些簡單的模態邏輯(modal logic)推論,可以得到:

(P6)可能地,上帝必然存在。

本文在此不涉及抽象的形式證明,但大略的想法是這樣的。(P4***)表示在所有上帝存在的可能世界(possible worlds)中,上帝都擁有「必然存在」這個性質,而(P5)表示上帝有可能存在,即至少有一個可能世界是上帝存在於其中的。因此,在(P5)所表示

的那個(或那些)上帝存在的可能世界中,上帝擁有「必然存在」這個性質;也就是說,在某個可能世界中,上帝擁有「必然存在」這個性質。接著,(P6)也等價於以下命題:

(P7)可能地,必然地,上帝存在。

當我們說某物必然存在時,這表示它在所有可能世界中都存在,因此,「上帝必然存在」等價於「必然地,上帝存在」。(P7)的意思就是,在某個可能世界中,上帝存在於所有可能世界中;(P7)的進一步理解就是,為了要在這個可能世界中擁有「必然存在」這個性質,上帝要在所有可能世界中都存在。以上幾步推論的結論是:

(P8)必然地,上帝存在。

由於現實世界(actual world)也是所有可能世界中的一個,所以根據(P8),上帝也存在現實世界。這正是本體論論證想要證明的結論:

(P9)上帝存在。

這個新版的本體論論證運用了「可能性」、「必然性」等模態概念,因此被稱作「模態本體論論證(modal ontological argument)」。

模態本體論論證不會受到康德跟兩難問題的反駁,然而,這論證依然有幾個需要處理的問題。第一個就是,此論證多出了一個前提(P5)。反對本體論論者的人可能會主張:雖然我們沒有好理由否定(P5),因為這樣做就等於直接主張上帝不可能存在;但我們也沒有好理由接受(P5),因為本體論論證的支持者除了訴諸直覺以外沒,有提出其他理由告訴我們為什麼(P5)是一個大家都應該接受的前提。

事實上,目前在模態本體論論證的相關文獻中,大多是透過上帝存在的可想像性(conceivability)去推論出上帝存在的可能性(possibility)。舉例來說,有人可能會推論:因為「說話的驢子存在」是可以想像的,所以「說話的驢子存在」是可能的。同樣地,因為「上帝存在」是可以想像的,所以「上帝存在」是可能的。

可是,這樣的推論有極大爭議性,尤其是當代許多形上學家認為可想像性並非可能性的可靠指引(reliable guide);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很多物理主義者(physicalists)認為殭屍世界(zombie worlds)跟我們的世界有著完全一樣的物理性質,但沒有任何心理性質(例如意識)的世界─雖然是可想像的,但卻是不可能的。現今關於模態知識論的討論十分豐富,從某概念的可想像性推出其可能性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因此,(P5)的確需要更多的理由來支持;在缺乏這樣的理由前,我認為合適的態度應是暫時對(P5)懸置(suspend)判斷。

更重要的是,即使我們撇開模態知識論的爭論,反對者依然可以提出第二個對模態本體論論證的疑問:如果「上帝存在」是可想像的,那麼同樣地,「上帝不存在」似乎也是可想像的,否則無神論將會是一個不可想像的立場,但無神論當然是可以想像的。現在假設可想像性蘊含可能性。如果「上帝不存在」是可想像的,麼那「上帝不存在」也會是可能的。也就是說,我們有理由接受:

(P5*)可能地,上帝不存在。

然而(P5*)跟模態本體論論證證明出來的(P8)卻互相矛盾[5]。因此,我們不能同時接受(P4***)、(P5)、(P5*)這三個前提。本體論論證的支持者勢必要放棄其中一條。(P4***)本身是關於上帝的定義,所以相對沒有爭議,因此要放棄的必須是(P5)或(P5*)。然而,本體論論證的支持者有什麼好理由放棄(P5*)而非(P5)嗎?我目前還不知道,儘管「這樣的好理由存在」是我可以想像的。#人文#

相關焦點

  • 哲學史:安瑟倫對上帝存在的證明是錯誤的,他沒有區分哲學與神學
    「主啊,你賜予信仰以理解力,所以我請求你,能在你認為最佳的範圍內,讓我理解你像我們所信的那樣存在著,並且,你就是我們所信仰的存在。」這段禱告立即把我們引向一種信仰的告白,它內含著對上帝的一個定義,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個名稱:「的確,我們相信你就是一個可以設想的無與倫比的存在者。」整個證明觸及的就是這個上帝的名稱。此時,安瑟倫回想起《詩篇》14:1和53:1的陳述:愚頑人心裡說沒有上帝。
  • 哲學:託馬斯阿奎那和安瑟倫關於上帝存在的六種證明
    多數經院哲學家認為,對上帝的存在是有可能作出理性論證的。這些論證常常被稱為「上帝之存在的證明」。這裡「證明」一詞有可能引起誤解。它們並不是演繹證明意義上的證明(參見第七章,方法之爭)。此外,演繹證明並不能證明它們自己的前提,證明這些前提要麼導致無窮倒退,要麼導致惡性循環,要麼導致演繹之鏈的任意中斷。它們也不是像在實驗科學中的證明,那是指經驗的確認。這裡所要討論的證明是哲學的證明。它們的目的是要證明感覺經驗指向它自身之外,指向我們可以稱為上帝的東西。
  • 當哲學家想證明上帝存在時……
    還真有,在西方中世紀先後出現過兩種哲學——教父哲學與經院哲學。它們的宗旨只有一個,即用哲學方法論證基督教義的合理性。他們會論證很多宗教話題,比如說「上帝存在的哲學證明」。雖然這些話題現在已經「過時」了,但是看著那些作為「神學的婢女」的哲學家們煞有介事、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的萌相還真挺有意思。
  • 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
    這是指某種能夠用來先天地進行解釋的東西,它說明為什麼某物存在著而不是不存在,為什麼某物恰恰如此存在而不是以完全另一種方式存在。」萊布尼茨的本體論證明是基於《神義論》中的兩個原則(尤其是充足理由原則),當然,如果按照休謨的懷疑論來看,它仍然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即:為何作為整體的宇宙/世界必須要有一個充足的理由呢?或者說,存在是一個經驗事實,還是超驗事實?
  • 託馬斯·阿奎那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理論
    所以,託馬斯·阿奎那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是神學目的論。而討論其神學目的論更深層次的意義則是透視其神學目的論,挖掘其人學目的論的思想。01 上帝存在的五個證明理論在經典著作《神學大全》中,託馬斯·阿奎那這樣論述:「關於上帝存在,可以有五種證明方法。
  • 科學能證明上帝的存在嗎?
    亞裡斯多德認為,世上任何事物的起因可以歸結為四種——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像上帝和宇宙的關係可以歸結動力因——上帝創造了宇宙。可以這麼說,說宇宙是上帝的創造,這僅僅是個基督教問題或神學問題,是一種宗教信仰,人們不應當試圖用科學理論去證明它。又應當如何理解上帝存在的原因呢?是不是可以追問上帝存在的來源呢?從基督教來看,這個問題是不合理的——這和人的理性認識無關。
  • 科學能夠證明上帝的存在嗎?
    既然上帝是宇宙的原因,那上帝的原因又是什麼?或者說,上帝也應該有一個原因吧。這和希臘哲學家亞裡斯多德提出的因果律有關。亞裡斯多德認為,世上任何事物的起因可以歸結為四種——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像上帝和宇宙的關係可以歸結動力因——上帝創造了宇宙。
  • 創造了笛卡爾坐標系的人,試圖用哲學證明上帝的存在
    勒內·笛卡爾「上帝存在的證明」是他在1641年的論文(形式哲學觀察)「第一哲學的冥想」中提出的一系列論點。笛卡爾以這些最初的論據而聞名,這些論據希望證明上帝的存在,但後來的哲學家們經常批評他的論據過於狹隘,依賴於「一個非常可疑的前提」,即上帝的形象存在於人類內部。
  • 科學可以證明上帝的存在嗎?
    最後,如果我們不能在所期望的地方和條件下找到生命,那能證明上帝的存在嗎?這些都是大問題,下面我們一個一個分析! 那它們的組合正確嗎?上圖是銀河系中心的人馬座B分子雲。我們除了發現水、糖、苯環和其他在星際空間中「存在」的有機分子外,還發現了令人驚訝的複雜分子。
  • 哲學史:斯賓諾莎認為上帝是無限的,在上帝之外不可能有其他實體
    歷史文化愛好者:天韓講歷史大家好,歡迎來到百家號天韓講歷史,今天講個老大難的問題,上帝真的存在嗎?這個問題引得無數英雄競折腰,反正小編是沒辦法給出答案的,所以小編穿越時空,跑到了十六世紀,找到了一個哲學大咖,斯賓諾莎。
  • 科學能證明上帝不存在嗎?
    科學跟巫術有一個最大的區別是證明,所有有關科學的內容,都需要證明,證明過程就是用邏輯推理來完成。對於上帝是否存在這種問題,直接證明,也就是說,把上帝找出來,讓大家見一見,很顯然是辦不到的或者說至少現在還辦不到。如此,那些相信上帝存在的人就會說,你沒找到並不等於就沒有,我們說有就是有,反正你也證明不了沒有。說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點「皇帝的新裝」的感覺?
  • 愛因斯坦證明「上帝」存在的故事
    在現實中,愛因斯坦經常把「上帝」掛在嘴邊,他稱上帝為「老頭子」。在量子力學興起之時,他曾經犯了一個錯誤,他當時反對量子力學的一些重要發現,並且說了一句著名的話:「上帝不會擲骰子。」結果量子力學的發展,證明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反對是錯的。但這與「上帝」擲不擲骰子沒有什麼關係,「上帝會不會擲骰子」是永遠沒有答案的問題。
  • 用科學證明上帝的存在
    科學的定義:科學是對已知世界通過大眾可理解的數據計算、文字解釋、語言說明、形象展示的一種總結、歸納和認證。科學觀認為宇宙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它在自然中誕生,遵守物理規律演化。科學不贊成唯心主義思想,否定了「上帝」的存在。
  • 笛卡爾為何要證明上帝存在?事情背後隱藏著人類思維之奧秘
    笛卡爾為何要證明上帝存在?笛卡爾證明上帝存在的很重要原因是想通過上帝的存在來確認外部世界的存在。笛卡兒把上帝存在作為衡量事物存在與否的標準,從而實現了笛卡兒哲學的由「人—上帝—萬物」的超越過程,這其中與其說是上帝在發揮最大的作用,還不如說是人、人心、人的思維,對於笛卡爾來說,這些才是真正的「上帝」。笛卡兒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架空了實際信仰中的上帝,他的這一理論帶有濃重的 「理神論」 和「泛神論」色彩。
  • 西方人為什麼那麼信仰上帝?讓我們先看看他們如何證明上帝存在
    基督教對西方的影響是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的,在西方從中世紀開始,基督教並沒有在歐洲佔據領導地位,曾經有過一批知識淵博的學者,他們既具有對基督教的虔誠的信仰,還具有希臘理學的論證思想,他們在制定教義的時候,他們不僅要信仰上帝的存在,更要證明上帝的存在,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別,中國人對於宗教信仰從沒有想過證明
  • 無神論者是如何證明上帝不存在的?
    這個世界上從來不缺少想要「幹掉上帝」的人。幾個世紀以前,羅馬教皇出版了一本論證「上帝是全能」的書,有智者反問道:「上帝可以製造出自己搬不動的石頭嗎?」和顯然的邏輯,如果上帝可以製造出這麼一塊石頭,必然的結果就是自己搬不動;如果上帝能搬動所有的石頭,並造不出來自己搬不動的石頭,那麼上帝就不可能是全能的。這是著名的「上帝悖論」。
  • 能用科學的方法證明上帝不存在嗎?
    先說答案:科學的方法證明不了上帝不存在,因為科學和上帝的存在本來就是對立的,對立的雙方用自己的方法證明對方的錯誤是不會令人信服的。按照矛盾律,對立的雙方只能鬥爭和妥協統一,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著名科學家甚至偉大科學家還信奉上帝的原因。
  • 哲學已死,霍金要取代上帝
    哲學已死嗎?實在只是「主觀」的實在嗎?霍金髮現了宇宙的「終極理論」?……也許,我們還需要以存疑的態度看待霍金在《大設計》中的一系列「大」的宣稱。    而且與此同時,上帝也被霍金「掃地出門」了,他在《大設計》末尾宣稱:因為存在像引力這樣的法則,所以宇宙能夠「無中生有」,自發生成可以解釋宇宙為什麼存在,我們為什麼存在。所以「不必祈求上帝去點燃導火索使宇宙運行」。也就是說,上帝現在不再是必要的了。
  • 科學能否證明上帝存在或不存在?
    遺憾地說:沒有這種操作╮(╯_╰)╭科學只研究宇宙萬物,無法去研究宇宙萬物以外的....對於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真沒法研究╮(╯_╰)╭目前的科學理論甚至連宇宙大爆炸奇點都沒法研究....都無法涉及,何來證明他不存在......
  • 4932年的未來人,證明上帝的存在?留下終極哲學定律和一行密碼
    2017年12月份,自稱來自4932年的未來人發給了媒體頻道Apextv一段錄音,他告訴了我們一條終極哲學定律,以及一行密碼。他在頻道中說,在他生活的那個4932年的那個未來,絕對不是我們現在的人類非常非常嚮往的,也不是我們理想狀態下的那種未來,他說我們人類失去了對未來探索的期望,基本上人類是沒有未來的,因為當時的人類社會藉助於時光機器是可以探索未來,所以讓當時的整個人類社會,失去了前進的動力,他非常擔心人類社會因此而失去進步的動力,人類社會也將不存在未來,所以他來此的目的就是為了扭轉這個未來,看是否能夠改變人類社會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