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安瑟倫對上帝存在的證明是錯誤的,他沒有區分哲學與神學

2021-01-09 飛煙說歷史

百家原創作者:飛煙說歷史

如果我們回頭看看11世紀,我們會遇到一位思想家。人們一般認為,他對上帝存在的證明是錯誤的,但直到現在,它仍然繼續使哲學家們著迷。本體論證明是由安瑟倫提出的,儘管他本人並沒有這麼稱呼它。讓我們一起來來了解一下安瑟倫是怎麼證明上帝是否存在的。

安瑟倫,在血統上是一位義大利人。他來到英國擔任坎特伯雷大主教,是諾曼第人對英格蘭軍事徵服的產物之一。在朗弗蘭克成為坎特伯雷大主教後,他成功接替朗弗蘭克作為諾曼第柏克修道院院長的職務。朗弗蘭剋死後,他又繼任他的大主教職務。人們公認,安瑟倫是擁有坎特伯雷主教聖職地位的真正偉人之一。他也是在奧古斯丁和託馬斯·阿奎那之間最偉大的基督教思想家。他的著作,從邏輯學論文到諸如《上帝為何變成人》這類闡明贖罪的神聖內在邏輯的文章,內容十分廣泛。臨終之時,他表達了如下的希望:他應當活得更久,以便解決人的靈魂的起源問題,因為他擔心在他死後沒有人能夠解決這個問題,他的希望沒有實現。在棕枝主日,他聽著福音書中基督受難的故事,在信心中平安地離世。要安瑟倫繼承了奧古斯丁和柏拉圖的實在論傳統。和其他的中世紀思想家一樣,他沒有嚴格區分哲學與神學。對他而言,神學即探索受造的實在背後的神聖邏輯和上帝的作為。他站在基督教信仰的立場這樣做。他的路徑方法,不是從他能夠得出的推論中到處尋找證據,而是要努力滲入神聖的邏輯。這種邏輯是基督教會關於各樣事物的觀點的基礎。

他第一篇系統的論文《獨白》,是在他31歲時寫成的。其中,安瑟倫提出了一系列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安瑟倫從各種存在者存在這個事實出發,探討了存在者的等級的觀念,演繹出一個最高的、必然的存在者3但是,著名的本體論證明首次出現在簡短的《論證》中,在第二、三、四章裡面,它被陳述了四次。各種不同的證明形式是否全都一樣,它們是否內含同樣的瑕疵,這成為哲學家們激烈爭論的問題。過去,人們一直假定,第二章的證明形式是基本的形式。此外,人們嚴重忽略了這個證明的語境—實際上是一段禱告詞。結果造成把這個證明當作從上帝的抽象概念推出上帝的存在的一種嘗試。下面,我將試圖陳述安瑟倫第一種形式的證明。然後,我會討論人們理解這種證明的一些方式。最後,我努力把它放在安瑟倫思想的更廣闊的背景中,再做出我自己的一些評論不像他前後的許多其他哲學,安瑟倫的證明乃是在禱告的語境中提出來的。事實上,有兩次禱告。首先,第一章的禱文為整個著作提供了統領全篇的語境。安瑟倫向上帝呼求:「讓我在愛你中找到你;讓我在找到你時愛你。」他繼續說:他並不求理解處於威嚴高處的上帝,因為他的理解力將不足以完成該使命。但是,他渴望理解一定程度的上帝真理,那個為他所信所愛的真理。「因為我絕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因為我甚至相信這一點:除非我信仰,否則我絕不能理解。」換言之,安瑟倫的立場,不是懷疑或者不可知論者中立的立場。毋寧說,他是在追隨奧古斯丁的腳步,以求理解他所信的對象的真理。

本體論證明本身是由第二段禱告引入的。「主啊,你賜予信仰以理解力,所以我請求你,能在你認為最佳的範圍內,讓我理解你像我們所信的那樣存在著,並且,你就是我們所信仰的存在。」這段禱告立即把我們引向一種信仰的告白,它內含著對上帝的一個定義,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一個名稱:「的確,我們相信你就是一個可以設想的無與倫比的存在者。」整個證明觸及的就是這個上帝的名稱。此時,安瑟倫回想起《詩篇》14:1和53:1的陳述:愚頑人心裡說沒有上帝。愚頑人這樣說,在邏輯上怎麼可能?安瑟倫的證明,尋求給出某種答案。零正如安瑟倫在《論證》第二章中所陳述的那樣,這個證明裡有三個基本的步驟。第一步,安瑟倫說,愚頑人當然理解他所聽到的對象。第二步,安瑟倫對理解一個心中的概念和理解這個概念實際上存在之間做出區別。安瑟倫舉了一個畫家的例子來說明:他要著手畫畫的時候,他心中便有了一幅畫的形象。在畫完這幅畫後,畫家不僅心中有畫的形象,而且他也知道這形象實際上存在於那幅繪畫中。縱然愚頑人在心裡會說沒有上帝存在,但他至少必須在心裡和理智中有上帝的概念。第三步,安瑟倫把心裡的概念和存在於現實的概念相對照。如果說「被設想為無與倫比的東西只存在於理智中,那麼,被設想為無與倫比的東西與被設想為可與之比較的東西就是相同的了!」是,這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存在於現實中的東西要比只是存在於理智中的東西偉大。「因此,毫無疑問,某個被設想為無與倫比的東西,既存在於理智中,又存在於現實中。」

面對這種突然的結論,現代的讀者可能會覺得:他一直在聽一位講話很快的汽車推銷員說話。從安瑟倫的時代直到現在許多讀者都發自肺腑地產生了同樣的感覺:總有什麼地方錯了。究竟是何種把戲妨礙讀者發現這致命的錯誤?安瑟倫的同時代人、法國圖爾斯附近馬牟蒂耶修道院的僧侶高尼羅認為,他已經發現了這種缺陷,並撰文答覆《為愚人辯》其中,高尼羅說,他能夠想像一座完美的迷失島,但這並不意味著說這樣的島嶼實際上存在。安瑟倫著文回應高尼羅的反駁,只是簡單地回答這種異議。在上帝是完美的意義上,完美的島嶼並不是完美的。安瑟倫的證明僅僅適合於上帝。一座完美的島嶼,並不是那個可以設想的無與倫比的東西,因此,這個證明不能用於島嶼。它只適用於上帝。從那時直到現在,關於安瑟倫的證明的優點,哲學家們的看法一直存在分。一些人,如笛卡爾、萊布尼茲,對這個證明重新加以闡述,使它適合他們自己的哲學體系。另一些人,如託馬斯·阿奎那和康德,已經把它作為謬誤拋棄了。雖然這個證明繼續使思想家們著迷,但是今天,大多數哲學家基於三個重要的理由拒絕它。第一個理由和各種定義的性質相關,第二個和存在相關,第三個和必然性的特性相關。首先,很多哲學家都會同意高尼羅與康德,他們認為,各種定義並不會告訴關於實在的任何東西,除非它們有觀察的確證。僅僅給某個事物下定義,這並不意味著說它存在。定義某物存在著,也不意味著它的存在。如同康德所說的那樣,定義某物存在著,正如一位商人在他的資產負債表的數字上添加一系列的零一樣。不管他加多少個零,他的資產負債依然是一樣的,除非有一些實在的東西對應著那些數字。僅僅以定義為基礎,不可能發現這種實在。

這這將把我們引向第二個反對理由。這個證明似乎將存在視為某種性質。但是,存在不是一種性質,一種與其他性質並存,可有可無,事物依然存在的性質。這個觀點是穆爾在比較兩個著名的句子時指出的:「一些馴服的老虎並不咆哮」和「一些馴服的老虎並不存在」後一個句子沒有意義。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本體論證明似乎要把存在當作一種性質來對待,使實際存在著的「可設想的無與倫比的東西」,大於「可設想的無與倫比的東西」的純粹觀念。第三個反對理由和必然性的特性相關。這個證明把上帝表達為必然存在的那一位存在者。然而,一直有人反對說,必然性是一個邏輯概念,不適用於任何存在者,因此,所有存在著的實體都是偶然地存在著。如果是這樣,這個證明實際上是對上帝存在的一個反證。

本體論的證明引發了大量的反對者,然而它也產生了不少的辯護者。這些辯護者傾向於認為:各種標準的反對理由,也許就它們本身而言是很真實的,但它們無的放矢,因為,安瑟倫的證明不是他的反對者們所以為的那種東西。例如,查爾斯·哈茨霍恩曾復興了本體論證明,並用它來支持過程神學。在他看來,上帝是無法被任何其他事物超越的,但是,上帝繼續在超越他自身。哈茨霍恩的證明,的確是機敏的。然而,很少哲學家認為它是令人信服的。它促使馬斯科爾說道:「的確,在後面的斷言中,存在著某種悖論性的東西:自從安瑟倫以來,幾乎每個人根本上都曾誤解了安瑟倫的證明的本質;同時,安瑟倫本人在根本上也誤解了上帝的本性。」另一位認為安瑟倫的證明一直被誤解的學者是卡爾·巴特。他的著作《安瑟倫:尋求理解的信仰》是對安瑟倫證明的拉丁文本的逐行注釋巴特的書名意思是「信仰尋求理解」。這個標題出自安瑟倫本人最後選定《論證》之前使用的一個題目。巴特拒絕把安瑟倫描繪為一個從事自然神學的理性主義哲學家,即他企圖只是通過理性證明上帝的存在。他注意到安瑟倫著作中禱告的上下文,注意到信仰了才能理解的重要性,以及如下的事實:反對上帝存在的理由,取自《詩篇》。此外,巴特讓人注意到《論證》第三和第四章的證明形式。

因此,愚頑人心裡會說沒有上帝,這是怎麼回事?巴特的回答是要說明:安瑟倫關於上帝的定義基於教會的信仰。它不是理性主義的一段抽象的片斷,而是對教會所信仰的自我啟示的上帝的一段描述。愚頑人所要否認的東西,不是那位為信仰所知的、必然地存在著的、永生的上帝,而是他自己關於上帝的概念。換言之,安瑟倫的證明,是對巴特的兩個孿生論題的一種中世紀的預演。這兩個孿生的論題,就是上帝自我啟示的必要性和自然神學的貧瘠。愚頑人「能夠證明的就是這一點,而且只有這一點,那就是:他不知道他否定的是誰的存在。他愚蠢的地方,不是他的否定而是他的無知」。安瑟倫從來沒有在教會的信仰之外去給出上帝的某種證明。「上帝賦予他自己作為他的知識的對象,上帝開啟他可以把他作為對象來認識。離開這個事件,就沒有這種存在的證明,即上帝的實在性的證明。」巴特的解釋顯得十分巧妙。大多數後來的著作家都對它多有評論,但很少有人接受。對於他們中的大多數人而言,它看來是歷史的巴特化的一個例證,是歷史按照巴特路線來重新書寫的一個過程。其優點在於它承認信仰在安瑟倫的哲學神學中的作用。其弱點在於它使安瑟倫在巴特面前成為了一個巴特論者。它把安瑟倫描述為一位信仰主義者。這位信仰主義者拒絕一切要證明信仰的合理性的嘗試,主張依賴聖經的啟示。不過,事實上安瑟倫與其說是要闡明聖經關於啟示的教義,毋寧說是要顯明信仰上帝的合理性。

幾位現代哲學家曾經追問說,安瑟倫是否真的犯了這些權威的異議所說的謬誤?另一些人說,縱然第一種形式的證明是靠不住的,其他形式的證明未必在這些異議面前就站不住腳。因此,諾曼·馬爾科姆曾經論證說,《論證》第三章、《答問》的第一章中的證明表明上帝的存在是必然的存在。在一篇考察歷史上反對安瑟倫的證明文章裡,馬爾科姆論辯道:安瑟倫已經證明,偶然存在的概念或者偶然不存在的概念,它們都不能應用於上帝。上帝的存在或者在邏輯上是必然的,或者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安瑟倫聲稱上帝的存在是必然的。拒絕這種聲稱的唯一合理的方式是認為:上帝的概念,作為無法設想比之更大的存在,是自我矛盾的或者無意義的。假定這是錯誤的,那麼,從把上帝描述為一個無法設想比之更大的存在推論出上帝的必然存在,就是正確的。簡言之,安瑟倫的證明,是關於上帝的存在是不可能的,還是必然的。馬爾科姆這樣澄清他的觀點:必然存在是上帝的一個屬性。這和下面的規定具有同樣的意義:必然的全能和必然的全知是他的屬性。我們不能認為,「上帝必然存在」意味著這必然是根據上帝偶然地存在的事實得出的結論。「上帝必然存在」這個先驗命題包含著「上帝存在」這個命題,若且唯若後者也被理解為一個先驗命題:在此情況下,這兩個命題是等同的。在這種意義上,安瑟倫的證明才是一個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

雖然馬爾科姆認為這個證明就其本身而論是有效的,但他並不認為這一證明能使人成為信徒。這對於安瑟倫所說的「愚頑人」的唯一的後果,將是迫使他承認:他不可能再有意義地言說或者思想「沒有上帝」了。40沒有比較深的決定信仰的傾向,他將依然是一位無神論者。馬爾科姆對於安瑟倫的證明的各種精煉的重新解釋,一直得到廣泛的讚揚,但它們還是未能得到普遍的接受。對阿爾文·普蘭丁格而言,這個證明仍然有缺陷。如果上帝存在,那麼,就有一位存在者,他既無產生,也無滅亡,而且他絕不依存於其他任何事物,這乃是必然的真理但是,和馬爾科姆的證明相反,從這裡必然不會得出後面的命題:有一位存在者他既無產生,也無滅亡,而且他不依賴任何事物,也不會推出上帝存在是必然的結論。所以,馬爾科姆的存在論證明的重建是失敗的。

小編覺得安瑟倫的證明在唯實論哲學的語境中是最有意義的。唯實論的哲學,以某種類似於柏拉圖討論理式及善的理式的實在性的方式,提出共相的實在性。因此,這個證明也許可以看作是一種嘗試:它要把上帝作為必然存在的存在者同其他各種概念,包括關於上帝的各種錯誤的概念相區別。上帝不是一個如同一座島嶼,甚至一個世界的特殊的、受造的實體,是一個超越我們想像的實在。在某種意義上,安瑟倫也許正在回答新柏拉圖主義的不可知論。新柏拉圖主義的不可知論認為,關於上帝,我們不可能有任何肯定的言說。嚴格地說,安瑟倫沒有定義上帝,因為他知道上帝超越人的一切理解。他關於上帝作為「某種可設想的無與倫比的東西」的名稱,是可修正的。它如同說「X代表上帝」。但是,這個正被討論的X,不是一個空洞的術語。這個X作為不可超越的東西,區別於所有其他實體。鑑於它的偉大和必然的存在,它是一個不同於其他實體種類的實體。小編認為安瑟倫的證明,不是意在為上帝的存在做出強有力證明的自然神學,不是源自關於上帝的抽象觀念。這樣,它是不能令人信服的正如最近一位評論家所說的那樣,「安瑟倫根本不是哲學的魔術師,即要從一頂概念的帽子中拉出一隻真實的兔子。在某種意義上,實在從起初就在那裡。」瑟倫的上帝觀,是以最高的實在為起點的上帝觀。他的證明,是對信仰者的上帝意識意味著什麼這一問題的探索。這一證明,繼續引發著我們這個時代一些最富哲學頭腦的人的思考。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哲學:託馬斯阿奎那和安瑟倫關於上帝存在的六種證明
    此外,演繹證明並不能證明它們自己的前提,證明這些前提要麼導致無窮倒退,要麼導致惡性循環,要麼導致演繹之鏈的任意中斷。它們也不是像在實驗科學中的證明,那是指經驗的確認。這裡所要討論的證明是哲學的證明。它們的目的是要證明感覺經驗指向它自身之外,指向我們可以稱為上帝的東西。
  • 哲學|可以從「上帝」的定義,證明上帝存在嗎?
    在歷史上,許多哲學家說,17世紀的笛卡爾(Descartes)跟20世紀的歌德爾(Gdel)發展出這個論證的不同版本,而此論證在歷史上最早以及在當今中文世界最常見的版本,是由中世紀的哲學/神學家安瑟倫(Anselm)在他的《論述》(Proslogion)中所提出。本文介紹的本體論論證會集中於安瑟倫的版本。
  • 託馬斯·阿奎那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理論
    而這顯然是錯誤的。所以,必定要承認有一個第一效果因存在,人們稱之為上帝。」阿奎那證明上帝存在是本質性存在,且這種具有神性存在的完善性、是最高目的性存在之後,他關於神學目的論證明似乎完成。然而事實上,阿奎那的神學目的論之中,還蘊含有人學目的論。當託馬斯·阿奎那如此推論上帝存在之時,一方面,他讓上帝獲得了宇宙的絕對性、存在的本質性、世界的統一性等宇宙論、存在論、本體論的三方面證明。
  • 科學能證明上帝的存在嗎?
    可以這麼說,說宇宙是上帝的創造,這僅僅是個基督教問題或神學問題,是一種宗教信仰,人們不應當試圖用科學理論去證明它。又應當如何理解上帝存在的原因呢?是不是可以追問上帝存在的來源呢?從基督教來看,這個問題是不合理的——這和人的理性認識無關。
  • 科學能夠證明上帝的存在嗎?
    所以當人們追問一件事情的原因時,如宇宙產生的原因、上帝存在的原因,人們已經預設了一個前提條件——時間,尤其是物體的速度不超過光速!因為物體運動一旦等於或超過光速,時間將會靜止或倒流,這時所有的因果律都將失效了。這種情形在理論上是可能發生的。可以這麼說,說宇宙是上帝的創造,這僅僅是個基督教問題或神學問題,是一種宗教信仰,人們不應當試圖用科學理論去證明它。
  • 西方教會大分裂,進一步推動大公會議運動,經院神學該如何發展
    上帝始終行善嗎?或是,上帝所做的一切都是善的,這只是因為它們是上帝做的?此外,經院神學還發展出一種沒有神學知識的人所難以理解的縝密風格和專業詞彙。第二,神學與哲學的分歧越來越大,通過理性所認識的真理與只通過上帝的啟示所認識的真理越來越難以調和。
  • 量子力學會證明神學的存在?
    看起來神學啥用沒有啊」。好吧,下面簡單介紹些有用的。因為我學的是哲學,所以講講一些神學與哲學有交叉的部分。比如在德國著名(也是虐哲學學生們最狠)的哲學家康德那,基督教的上帝是作為其「絕對的道德律法」的存在和普及的一個工具性存在。在康德眼裡,雖然道德作為一種絕對命令,一種自由,理性的存在物的實踐理性將自己至於無條件的律法之上的產物,並不需要預設上帝的存在。
  • 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
    © ND/Roger Viollet/Getty Images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引用萊布尼茨的成果和闡釋,例如他的通用表意文字和二進位數字系統,以便讀者對他的部分成果有所了解,尤其是涉及數學哲學的那一部分。我還將解釋萊布尼茨是如何理解證明和分析的概念的。最後,我將重點討論萊布尼茨在神學和形上學/哲學框架下的數學學科中的地位。
  • 744年前的今天,5種方法證明上帝存在的神學之王阿奎那去世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1274年3月7日】744年前的今天,5種方法證明上帝存在的神學之王阿奎那去世聖託馬斯·阿奎那(St.他撰寫的著作《神學大全》,邏輯嚴密,將神學和科學融合,成為天主教哲學的重要基礎。他用5種邏輯方法,證明上帝的存在。天主教會認為他是史上最偉大的神學家,將其評為35位教會聖師之一,也被稱作神學之王、天使博士或全能博士。
  • 「書摘」《宗教:如果沒有上帝》|理性主義者的上帝
    《宗教:如果沒有上帝》[波蘭] 萊謝克·柯拉柯夫斯基 著;副標題:論上帝·魔鬼·原罪以及所謂宗教哲學的其它種種憂慮楊德友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04。--不過,儘管哲學論據被降低到一種次要的角色,且沒有被看作是信仰的基礎,但在基督教的自我辯護中卻具有一種不可或缺的作用:天主教會終於譴責了通過自然光不能確知上帝的教義(第一次梵蒂岡公會議:《天主教啟示教義憲章》,1)。--自然光提供上帝存在的充分確證,亦即我們的理性從被認定為經驗主義的前提出發所獲取的確證這一論據,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呢?
  • 創造了笛卡爾坐標系的人,試圖用哲學證明上帝的存在
    勒內·笛卡爾「上帝存在的證明」是他在1641年的論文(形式哲學觀察)「第一哲學的冥想」中提出的一系列論點。笛卡爾以這些最初的論據而聞名,這些論據希望證明上帝的存在,但後來的哲學家們經常批評他的論據過於狹隘,依賴於「一個非常可疑的前提」,即上帝的形象存在於人類內部。
  • 西方哲學33:中世紀哲學
    他明確主張哲學服務於神學,反對阿拉伯先進哲學家提出的"二重真理"說;他區分了理性和信仰,但又力圖加以調和;他認為啟示高於理性,哲學以理性解釋上帝,不能與宗教信仰相矛盾。對於普遍與個別的問題,託馬斯·阿奎那採取了溫和的實在論立場。
  • 哲學史:斯賓諾莎認為上帝是無限的,在上帝之外不可能有其他實體
    不知道有沒有人聽說過他的大名,但了解哲學史的人肯定對他不陌生,所以小編就把上帝是否存在,這個問題向他提問了,看他是怎麼回答的。巴魯赫·斯賓諾莎(1632—1677),28出生在阿姆斯特丹,父母為猶太人。就在他出生幾年前,尼德蘭曾經宣告思想自由,因此,尼德蘭成為許多人的避難所。這些人包括尋求庇護的受迫害者,還有那些發現其他地方無法出版他們著作的人。
  • 哲學、神學、科學和偽科學
    這是從Mythos到Logos的跨越,哲學就此誕生了。早期的哲學家們,關注的是每個人都能看到的事物和現象。他們根據所見,加上自己的推理和演繹,提出了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因為對眾神的懷疑而帶來了種種的不安,人們依然需要"純粹的存在」來慰藉心靈,神學就這樣誕生了,隨之衍生出了宗教。
  • 哲學與科學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哲學不像化學那樣有確切的研究對象,甚至都沒有一個公認的對哲學的定義。如果哲學有了確切的研究對象以後就會從哲學中脫離而出。比如心理學,一開始是屬於哲學的,但是有了確切的研究對象以後,就從哲學裡脫離出來成為了一門獨立的學科。二、採取的方法不同科學能夠證實或證偽;哲學不能證實或證偽。科學採取的是論證的方法,通過實驗進行證偽或證實。
  • 西方哲學史之古羅馬時期的哲學!
    前一陣哲學詩畫發布了西方哲學中的古希臘哲學,今天咱們繼續分享西方哲學史中的古羅馬時期哲學。1,盧克萊修盧克萊修盧克萊修是古羅馬時期哲學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無不能變為有,有不能變為無。世界的存在由物質構成,而物質的存在是永恆的,宇宙是無限的物質。宇宙有其自然發展的過程,人們只要弄懂了自然現象發生的真正原因,塵世中的宗教偏見便可消失或統一。他反對神創論,認為世間萬物都有自然物質組成,根本沒有所謂的神。
  • 科學,哲學,神學之間有什麼關係?
    在當代,充斥著大量有關「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類似的言論,其實這些言論也不全無道理!但也未必完全正確,將其歸結到思想形態中的一類是比較合適的! 關於這樣的言論 目前還存在過多的爭論!他會想汽油是史前生物的遺體被大地運動作用產生的結果,大地為什麼會運動......等等直到追尋到問題根源,那就是物質運動的第一推動力是上帝!大家不難會發現: 科學,哲學,神學 是對同一種現象,不同層次的認識!科學,哲學,神學也密切配合著!就比如上一段的例子,科學只是研究具體的,可以量化的,可以真真切切改變我們生活的知識。而不去思考 這些知識背後的來源!
  • 哲學史:經驗主義的傳統是什麼?許多哲學家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然而,康德發現了他們的過錯,因為他們試圖越過受時空限制的經驗,去證明上帝存在和靈魂不朽之類形上學的觀念。就伊壁鳩魯未曾企圖在經驗的限制之外作此推論而言,康德發現他是更為前後一致的。託馬斯·阿奎那拒絕安瑟倫的理性演繹方法,贊成亞里斯多德強調以觀察為基礎的反思。在此意義上,阿奎那可以說具有某種經驗主義的方法。
  • 牛頓從小長在牧師家庭,何來晚年信上帝一說,神學才是他的主修
    在17世紀英國的大環境都是信仰上帝的,所以牛頓與當時的人沒有區別,只是現代的人習慣於把科學和宗教分的徹底,殊不知,宗教是哲學的搖籃,哲學是科學的搖籃。第一,牛頓生活的年代,宗教勢力極其強大,對於牛頓來說「上帝」不是一個選項,他從小就是一個基督教徒,,「上帝」就是他生命和知識的組部分,他並不是到了老年才轉入神學,而是從一開始他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神學家。第二,牛頓的一生大概寫了一百六七十萬的各類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