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4年前的今天,5種方法證明上帝存在的神學之王阿奎那去世

2020-12-05 萬象歷史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1274年3月7日】744年前的今天,5種方法證明上帝存在的神學之王阿奎那去世

聖託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約1225年-1274年3月7日)歐洲中世紀經院派哲學家和神學家。他撰寫的著作《神學大全》,邏輯嚴密,將神學和科學融合,成為天主教哲學的重要基礎。他用5種邏輯方法,證明上帝的存在。

天主教會認為他是史上最偉大的神學家,將其評為35位教會聖師之一,也被稱作神學之王、天使博士或全能博士。

【清心寡欲的黑衣修士】

1225年,阿奎那出生於義大利那不勒斯王國的羅卡塞卡。他的父親是該地的領主,叔叔是本篤會修道院的院長。阿奎那5歲進入修道院學習,計劃繼承叔叔的職業。16歲,進入那不勒斯大學,在那裡出乎意料地加入了多明我會。

多明我會是天主教託缽修會的主要派別之一。會士均披黑色鬥篷,因此被稱為「黑衣修士」。託缽修會主張,不建立任何修院與教堂,他們以乞食為生,專注於宗教工作,熱心布道,甘願過清心寡欲的生活。

家人因此非常不高興,在去羅馬的路途中,阿奎那被兄弟逮住,押送回城堡,監禁了一兩年。最後在教皇諾森四世的幹預下,家人妥協了,阿奎那多明我會的會服。

【亞里斯多德的神學博士】

1244年(19歲),他被送到科隆的多明我神學院,師從大阿爾伯特學習哲學和神學。1245年,他跟隨大阿爾伯特去巴黎大學三年。期間,他捲入了大學與天主教修士之間有關教學自由的糾紛,阿奎那作為辯護者,擊敗了當時相當知名的大學校長聖阿穆爾,大獲全勝。

1248年,他獲得神學的學士學位,返回科隆擔任講師。與哲學家大阿爾伯特的共事經歷,將他造就成為睿智的學者,並終身跟從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方法論。

1252年(27歲),阿奎那前往巴黎攻讀碩士,1256年取得學位和教職,後來他又取得神學博士學位。

【神不讓寫《神學大全》】

在隨後的20年裡,阿奎那在巴黎、羅馬和一些義大利城市之間,頻繁地旅行、講學和傳教。他寫下許多的訓誡、問答集、以及授課筆記,並撰寫他的大作《神學大全》。

1273年12月6日(48歲),在一次彌撒儀式中,阿奎那稱自己看見了神跡,停止了寫作。當被問及為何封筆時,阿奎那答道:「我寫不下去了……與我所見和受到的啟示相比,我過去所寫的一切猶如草芥。」

【天堂第4層的天使博士】

所有與阿奎那相識的人都對他印象深刻。據同時代的人描述,阿奎那是個大塊頭,肥胖而且皮膚黝黑,頭顱碩大,髮髻很高。他很有教養,舉止端正,溫文爾雅,令人如沐春風。在爭論中,他保持克制,用人格魅力和淵博的學識贏得對手的尊重。他能夠系統、清晰和簡明地表達他人的意見,思想兼容並包。

1274年3月7日,阿奎那在旅途中病情惡化,他無法抵達多明我會的教堂,只好在一座熙篤會的教堂裡,經歷七周的病痛煎熬後去世了。1369年,阿奎那的遺體移至法國的雅各賓教堂安葬。

他獲得了教會賜予的「天使博士」的頭銜。但丁在《神曲》中,將阿奎那布置在第四層天堂,與其他偉大的宗教思想家並列一堂。1323年6月18日,天主教教會正式宣布將阿奎那封為聖人。

【哲學與神學都來自上帝】

阿奎那的《神學大全》被教會視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甚至與聖經和教諭(Decretal)並列。1879年8月4日,教皇通諭指出:阿奎那的神學是構成天主教思想的關鍵著作,所有的天主教學院和大學都必須教導阿奎那的理論。1880年,阿奎那被封為所有天主教教育機構的主保聖人。

阿奎那認為,知識有兩種。一種是「求得的知識」、「本性的知識」,就是哲學,是來自自然界的;另一種是「啟示的知識」、「超性的知識」,就是神學。超性知識的接納是信仰,本性知識的獲得是理性。超性的知識與本性的知識都是真理,相輔相成,彼此毫無衝突。所以,哲學與神學並不矛盾,因為兩者均由上帝而來,而上帝本身即是永恆的真理,真理與真理不可能相互矛盾。

【論證上帝的存在】

阿奎那在《神學大全》中,提出了五種邏輯論證上帝存在的方法。

1、初始的推動者論證:

任何一個運動的物體,必然是由另一個運動的物體推動的。而這另一個運動的物體,又必然是被另一個運動的物體推動。然而,這種關係不能推至無窮,因此必定有一個初始的推動者。這個初始的推動者,不由其他者推動,它就是神。

2、第一因論證:

根據因果關係,任何一個物體,都是另一個物體作為「因」,所產生的「果」。同樣,這種關係不可能推至無窮。因此,必定有一個初始的「因」,那就是神。

3、偶然性論證:

許多事物的存在,只是偶然的。但是,不可能所有的事物都是偶然存在的,否則必然會在某種情況下,所有的事物都不存在。這樣之後,任何事物都無法存在了。這是荒謬的。因此,必然有一個事物是必然存在的,那就是神。

4、最高級的論證:

不同的事物的性質,是有差異的,是有等級分別的。那麼什麼東西,是最「高級」、最完美的呢?那就是神。

5、目的因論證: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目的,比如,天空下雨是由於動植物需要成長,人生有眼睛是由於要看見外界。然而,這些事物的運動是沒有智慧的,但有目的的運動只能夠是由於智慧而產生。因此,必然有一個智慧引導著萬物向它們的目的運動,這就是神。

相關焦點

  • 託馬斯·阿奎那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理論
    所以,託馬斯·阿奎那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是神學目的論。而討論其神學目的論更深層次的意義則是透視其神學目的論,挖掘其人學目的論的思想。01 上帝存在的五個證明理論在經典著作《神學大全》中,託馬斯·阿奎那這樣論述:「關於上帝存在,可以有五種證明方法。
  • 哲學:託馬斯阿奎那和安瑟倫關於上帝存在的六種證明
    多數經院哲學家認為,對上帝的存在是有可能作出理性論證的。這些論證常常被稱為「上帝之存在的證明」。這裡「證明」一詞有可能引起誤解。它們並不是演繹證明意義上的證明(參見第七章,方法之爭)。還應當指出,我們談論的是對我們有關上帝之存在——上帝存在著這一點的信仰的辯護,而不是對上帝是怎樣的這一點的知識。就上帝之本質或屬性而言,阿奎那認為這個問題我們只有通過啟示和信仰而不是庸常的理性才能回答。最後,值得指出的是,這些對於上帝之存在的證明對於基督信徒來說並不是決定性的。啟示和信仰才是建立一種與上帝的關係的恰當手段。
  • 哲學史:安瑟倫對上帝存在的證明是錯誤的,他沒有區分哲學與神學
    對他而言,神學即探索受造的實在背後的神聖邏輯和上帝的作為。他站在基督教信仰的立場這樣做。他的路徑方法,不是從他能夠得出的推論中到處尋找證據,而是要努力滲入神聖的邏輯。這種邏輯是基督教會關於各樣事物的觀點的基礎。
  • 當哲學家想證明上帝存在時……
    它們的宗旨只有一個,即用哲學方法論證基督教義的合理性。他們會論證很多宗教話題,比如說「上帝存在的哲學證明」。雖然這些話題現在已經「過時」了,但是看著那些作為「神學的婢女」的哲學家們煞有介事、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的萌相還真挺有意思。
  • 量子力學會證明神學的存在?
    5 利用神學理論(眼光)去解釋世界或者人類活動6 神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等等等等這麼說可能大家還是沒什麼概念,舉個直觀一點的例子:比如說我們的道家經典《道德經》中的一句「反者道之動」該怎麼理解?看起來神學啥用沒有啊」。好吧,下面簡單介紹些有用的。因為我學的是哲學,所以講講一些神學與哲學有交叉的部分。比如在德國著名(也是虐哲學學生們最狠)的哲學家康德那,基督教的上帝是作為其「絕對的道德律法」的存在和普及的一個工具性存在。在康德眼裡,雖然道德作為一種絕對命令,一種自由,理性的存在物的實踐理性將自己至於無條件的律法之上的產物,並不需要預設上帝的存在。
  • 上帝存在的本體論證明
    這是指某種能夠用來先天地進行解釋的東西,它說明為什麼某物存在著而不是不存在,為什麼某物恰恰如此存在而不是以完全另一種方式存在。」萊布尼茨的本體論證明是基於《神義論》中的兩個原則(尤其是充足理由原則),當然,如果按照休謨的懷疑論來看,它仍然需要回答一個問題,即:為何作為整體的宇宙/世界必須要有一個充足的理由呢?或者說,存在是一個經驗事實,還是超驗事實?
  • 雷思溫丨失控的無限性:無限他者的神學起源
    失控的不只有作為絕對他者的上帝,同樣也有伴隨這一他者而隨後在庫薩以降的神學中出現的無限/無界(indefinitum)宇宙論。對亞里斯多德而言,自然世界並不允許現實地存在無限事物。其中一個重要理由是,所有可感物體都具有處所,並有上下前後左右之分。而在無限之中,這些處所的區分將無法存在。[5] 自然世界的有限性與萬物各得其所的目的論秩序相互支持,共同控制著無限性,使無限存在者無法現實地存在。
  • 西方教會大分裂,進一步推動大公會議運動,經院神學該如何發展
    一方面,一些神學家繼續經院神學的傳統;另一方面,一些學者回顧過去,在古代智慧中尋求指引與啟示,他們促成了文藝復興。今天小編就想和大家了解一下關於經院神學的後期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他們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在當時又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文藝復興的開始,對於經院神學的發展帶來了什麼樣的印象,現在就和小編一起去探究一下當時的情況吧!經院神學在託馬斯·阿奎那那裡達到頂峰之後便有了三個特點。
  • 哲學|可以從「上帝」的定義,證明上帝存在嗎?
    本文章的論證(ontological argument)是一個嘗試從「上帝(God)」的定義出發去證明上帝存在的論證。在《論述》的第二章中安瑟倫提到,就連不相信神的人都能有以下的概念:一個沒有比之更偉大的存有可被想像的存有(a being than which no greater can be conceived)。上面這句話用中文說有點拗口,這個概念其實就是:一個可被想像的最偉大存有。安瑟倫將這個概念當成「上帝」的定義,也就是說,上帝是可被想像的最偉大存有。
  • 能用科學的方法證明上帝不存在嗎?
    先說答案:科學的方法證明不了上帝不存在,因為科學和上帝的存在本來就是對立的,對立的雙方用自己的方法證明對方的錯誤是不會令人信服的。按照矛盾律,對立的雙方只能鬥爭和妥協統一,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許多著名科學家甚至偉大科學家還信奉上帝的原因。牛頓的科學觀中存在上帝
  • 科學能證明上帝不存在嗎?
    上帝是否存在其實不會成為科學研究的課題。這是因為,科學只研究那些客觀上能夠被反覆觀測的事物,上帝這個事物無法實現這樣的目標。儘管如此,科學並非不能證明上帝是不存在的,這就是邏輯推理。歸納和演繹都是邏輯推理的方法,這也是科學在發展過程中常用的手段。
  • 科學盡頭是神學?牛頓這樣的大科學家,為什麼晚年去研究了神學?
    人類科技發現到今天,神學之所以還能夠成為一門實證學科,並非因為那些源自遠古的神話傳說是歷史上的真實存在,而是它並非一竅不通,的確可以解釋一些科學無法解釋的東西。所以人們更願意將神學獨立於科學之外,把它看成是補充科學的輔助學科。只不過,科學需要用事實說話,而神學往往難辨真偽。
  • 創造了笛卡爾坐標系的人,試圖用哲學證明上帝的存在
    勒內·笛卡爾「上帝存在的證明」是他在1641年的論文(形式哲學觀察)「第一哲學的冥想」中提出的一系列論點。笛卡爾以這些最初的論據而聞名,這些論據希望證明上帝的存在,但後來的哲學家們經常批評他的論據過於狹隘,依賴於「一個非常可疑的前提」,即上帝的形象存在於人類內部。
  • 科學能證明上帝的存在嗎?
    可以這麼說,說宇宙是上帝的創造,這僅僅是個基督教問題或神學問題,是一種宗教信仰,人們不應當試圖用科學理論去證明它。又應當如何理解上帝存在的原因呢?是不是可以追問上帝存在的來源呢?從基督教來看,這個問題是不合理的——這和人的理性認識無關。
  • 科學能夠證明上帝的存在嗎?
    所以當人們追問一件事情的原因時,如宇宙產生的原因、上帝存在的原因,人們已經預設了一個前提條件——時間,尤其是物體的速度不超過光速!因為物體運動一旦等於或超過光速,時間將會靜止或倒流,這時所有的因果律都將失效了。這種情形在理論上是可能發生的。可以這麼說,說宇宙是上帝的創造,這僅僅是個基督教問題或神學問題,是一種宗教信仰,人們不應當試圖用科學理論去證明它。
  • 蓋格:超美之美——論美學與神學的關係
    為重新詮釋阿奎那(Thomas von Aquin,1224-1274)傳統,他嘗試引入海德格爾的觀點。通過聯接本體論的存在問題和存在哲學的人之本質問題,他希望藉此給人們指出認識上帝以及認識自身的途徑。另外,他還專門研究靈修與默禱。他將藝術與宗教的關係界定為絕對性與形象性的關係,並希望無論如何使之保存下來,正如基督教傳統所傳承的那樣。其次是宗教與藝術相脫離的事例。
  • 成功神學及對基督教信仰的危害
    又如,2007年5月12日,趙鏞基在韓國東國大學佛教大學院演講時,表示說:「無論是基督教,伊斯蘭教,所有宗教都是平等的。佛教有佛教特有的『啟示』,基督教有基督教的啟示,我們要承認其方法上的差別相互對話,因宗教不同而相爭,是違反慈悲與愛的原理。」
  • 「書摘」《宗教:如果沒有上帝》|理性主義者的上帝
    ---二、理性主義者的上帝(p43-46)感知世界、崇拜機制、各種信仰的各種宗教方式不是以從分析性推理中產生的,如果沒有受到理性依據的攻擊,也不需要「證明」自己的真理性。宗教中的邏各斯是一件防禦性的武器。信徒的信心不是數學家的信心。
  • 【深度】成功神學及對基督教信仰的危害
    又如,2007年5月12日,趙鏞基在韓國東國大學佛教大學院演講時,表示說:「無論是基督教,伊斯蘭教,所有宗教都是平等的。佛教有佛教特有的『啟示』,基督教有基督教的啟示,我們要承認其方法上的差別相互對話,因宗教不同而相爭,是違反慈悲與愛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