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會大分裂,進一步推動大公會議運動,經院神學該如何發展

2021-01-20 卡卡聊史記

百家原創作者:卡卡聊史記

小編覺得大家對於文藝復興應該都陌生了,在小編了解到在中世紀最後一百年,思想與哲學分道揚鑣。一方面,一些神學家繼續經院神學的傳統;另一方面,一些學者回顧過去,在古代智慧中尋求指引與啟示,他們促成了文藝復興。今天小編就想和大家了解一下關於經院神學的後期歷史,在文藝復興時期,他們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在當時又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文藝復興的開始,對於經院神學的發展帶來了什麼樣的印象,現在就和小編一起去探究一下當時的情況吧!

經院神學在託馬斯·阿奎那那裡達到頂峰之後便有了三個特點。第一,它不斷提出更細緻的問題,並為回答它們而不斷做出更細緻的區分,例如,上帝能造出一個他不能移動的石頭嗎?上帝始終行善嗎?或是,上帝所做的一切都是善的,這只是因為它們是上帝做的?此外,經院神學還發展出一種沒有神學知識的人所難以理解的縝密風格和專業詞彙。第二,神學與哲學的分歧越來越大,通過理性所認識的真理與只通過上帝的啟示所認識的真理越來越難以調和。第三,西方的神學傾向於將救恩視為通過人的行為就能實現的一個目標——這種傾向在中世紀晚期達到了頂峰,在中世紀晚期的神學中,參加聖餐甚至也變成了一種配得救恩的敬虔行為。

我們將會看到,16世紀的宗教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回應中世紀晚期神學的這些傾向。阿奎那和他的同時代人認為,信仰與理性基本上是有連貫性的。這就意味著,如果正確運用理性,我們可以認識某些啟示的真理,如上帝的存在。但是,在這位偉大的多明我修會神學家去世不久之後,其他神學家就開始質疑信仰與理性有一種連貫性的基本假設。約輸·鄧司各脫是波那文圖拉時代之後最著名的方溶各修會神學家,他被恰當地稱為「精微博士"。這個稱呼意在表示尊敬。但是,它也指明了中世紀晚期經院神學的一個特點,而正是這個特點很快就令許多知識分子開始反對當時的經院神學。司各脫的著作晦澀難懂,其中的細緻區分精密繁複,只有研習當時哲學與神學多年的人才能讀懂。

即使是這樣,他也明顯不贊同他前一代的神學家,他們相信,單單憑藉正確地使用理性就可以證明信仰的教義,如靈魂的不朽和上帝的全能。至於上帝的存在,司各脫既否定了安瑟倫的不證自明的本體論論證,也否定了託馬斯阿奎那基於其他存在物的存在而展開證明的宇宙論論證。司各脫並不否定這些教義,也不否認它們的合理性。他所否定的是理性可以證明這些教義。理性最多可以證明,信仰的教義是可能的。這種神學傾向在14和15世紀變得更加明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是奧卡姆的威廉和他的追隨者。奧卡姆主要因所謂的「奧卡姆的剃刀」或「儉省法則」而聞名於世。簡單地說,奧卡姆的「儉省法則」是指,對於回答一個問題或解釋一件事來說,我們不應當假設任何不必要事物的存在;或者換句話說,最簡單的解釋通常是最好的。

儘管這一法則在奧卡姆時代之後被用來論證上帝並不存在,但這並不是奧卡姆的初衷,因為他相信,上帝是真實存在的,即使上帝的存在只能憑藉信仰來接受,而不能被理性論證所證明。信仰不僅承認上帝的存在,也承認上帝的全能。奧卡姆和他的追隨者從上帝的全能出發得出結論,人的自然理性絕對無法證明上帝和上帝的計劃。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區分了上帝的「絕對能力」。上帝是全能的,因此,上帝的絕對能力是無限的。只要上帝願意,凡事都有可能。沒有什麼是在上帝的絕對能力之外,理性不是,善惡之分也不是。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必須承認,上帝的絕對能力受到了理性或善惡之分的限制。但上帝只根據「命定能力」合理地行事,並做出良善的事。嚴格地說,我們不應當說,上帝總能做出良善的事,而是說,無論做出什麼,上帝所做的一切都是良善的。

是上帝決定了什麼是良善,而不是良善決定了什麼是上帝。同樣,稱上帝必須合理地行事也是錯誤的。理性並不能決定上帝的行為。相反,決定什麼是合理的,恰恰是上帝至高無上的意志,而按照那些指令行事的,則是靠著上帝的「命定能力」。這就意味著,神學家用來證明教義合理、至「合適」的所有傳統論證都不再有效了。以道成肉身這個教義為例,安瑟倫和在他之後的幾乎所有神學家都聲稱,上帝在某個人裡面成為肉身是合理的,人在上帝面前的罪是無限的,人的罪只能由成為肉身的上帝來補贖。但是,14和15世紀的神學家卻指出,無論道成肉身從我們的角度看來有多麼合理,但如果我們考慮到上帝的絕對能力,道成肉身就是不合理的。

上帝可以憑藉他的絕對能力免除我們的罪,或宣告人並不是罪人,或將除了基督的功績以外的其他一些行為算作替人贖罪的功績。我們被基督的功績所救贖,之所以這樣,並不是因為我們必須靠基督得救,也不是因為基督的道成肉身與受難是救贖我們的最好方法,而只是因為由基督救贖我們,完全是上帝自己的決定。這也意味著,我們不要騙自己相信,在人這一受造物中有某些特別適於上帝道成肉身的東西。上帝臨在於某種受造物永遠是個神跡,這與我們是否有能力承受上帝無關。因此,奧卡姆的一些追隨者甚至宣稱,上帝可以在一頭驢中成為肉身。這一切並不意味著這些神學家是不信派,喜歡專為取樂而提出一些刁鑽的問題。相反,我們對他們生活的所有了解似乎表明,他們是敬虔、真誠的真基督徒。他們的目的是讚美上帝的榮耀。

造物主無限地高於受造物,人的心靈無法測透上帝的奧秘。上帝是全能的,在上帝的全能面前,我們必須停止一切理解上帝之全能的努力。這並不是一種懷疑的神學,只願意相信理性可以證明的東西。這種神學是,在證明理性並不能理解上帝的深奧之後,將一切交在上帝的手中,並願意相信上帝所啟示出來的一切。我們去相信它們,並不是因為它們有意義,而是因為它們是上帝的啟示。這反而意味著,對於14和15世紀的神學家來說,權威的問題至關重要。理性並不能證明教義是否正確,因此,我們必須基於無誤的權威來評判教義的對錯。奧卡姆本人相信,教宗和大公會議都可能犯錯,只有聖經是沒有錯誤的。

但是在後來,隨著西方教會大分裂進一步推動了大公會議運動,許多人相信,大公會議是所有持反對意見的人都必須服從的最終權威。因此,在康斯坦茨大公會議上,著名的神學家讓·德·熱爾格要求約翰·胡斯屈服於此次大公會議的權威。如果胡斯被給予了申辯的機會,康斯坦茨大公會議的權威將受到損害。吉爾森和德埃利聲稱,理性幾乎一無是處,因此,再沒有什麼其他權威可以結束教會分裂、改革教會或規定正確的教義。中世紀晚期的這些神學家強調信仰的重要性,他們所強調的信仰不僅是相信,還是信靠。上帝為了我們的益處而設立了他權能的秩序。因此,我們必須信靠上帝的所有應許,即使理性可能令我們懷疑上帝的應許。

上帝的全能高於我們的所有仇敵。信靠上帝全能的人不會蒙羞。這種思想是中世紀晚期的典型思想,它將在後來的馬丁·路德那裡再次出現。然而,無論這些神學家有多麼敬虔,他們的細緻入微和他們對精確定義與細緻區分的堅持,還是激起了許多基督徒的回應,他們討厭複雜的學術神學,痛惜神學已經脫離了質樸的福音。「現代靈修」便是其中的一種回應。總而言之,在中世紀最後一百年,經院神學走上了一條只能激起許多敬虔的基督徒作出消極回應的道路,他們認為,這種神學非但對敬虔無益,反而會妨礙敬虔。人們聽到了回歸質樸福音的呼聲,這一呼聲越來越迫切。

看了小編的文章大家有什麼樣的感想呢?小編覺得,在他們看來,信仰不僅承認上帝的存在,也承認上帝的全能,上帝的絕對能力是無限的,只要上帝願意,凡事都有可能,沒有什麼是在上帝的絕對能力之外。大家是怎樣看待他們與上帝之間存在的關係呢?大家覺得他們這樣的想法是否得當呢?小編相信大家心裡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了,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分享評論,說說你們的看法哦!如果對於他們還有其他的了解,也歡迎大家留言分享哦!

以上圖片素材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教會學校:中世紀歐洲「免費」的基礎教育,是如何實現的
    經院哲學無論在後世看來如何落後,他確是把聖經的神秘主義進行邏輯化解釋的必要學科,他在這樣的解釋中不自覺的運用了希臘哲學的邏輯思維,經院哲學的大拿阿奎那對商品價值的理解,對神學和哲學的看法,是代表著那個時代最高頂點的理智之光的。
  • 中世紀西歐的文化進程:一場壟斷神學向世俗文化低頭的變革運動
    前言隨著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分裂之後不斷向歐洲大陸地區擴展,尤其西歐逐漸成為了基督教會發展的新重鎮,充分表明了基督教會有著頑強的生命力。蠻族入侵下的基督教依然能夠存活下來甚至反過來去影響這些北方來的蠻族勢力,成為他們的精神信仰,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 20世紀歐洲時期,中世紀對歐洲的第二大貢獻——基督教文明
    說明基督教對西方文明的影響巨大。例如,柴契爾夫人經常說「我們基督教文明如何如何……」然後下面完全是講其保守黨主張。基督教文明的影響無處不在,能說明西方人真相信上帝嗎?我看未必,因為在許多西方影視中經常可看到嘲笑上帝的鏡頭。但是基督教文明為什麼就有這麼大的作用呢?因為作為一種文明,基督教是人心的凝聚力,在西方歷史上曾經是理性的代表,直到理性回歸於個人的文藝復興時期。
  • 這與哲學的發展密切相關
    認識論問題說到底就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就是主觀精神如何實現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問題。哲學史的要求。在古希臘和中世紀時期,哲學家們認識世界時,都是在追求事物的本質,古代哲學默認了思維與存在的一致性,認為我們所看所感的,都是客觀世界真實存在的。它所要解決是:世界萬物的統一性根據究竟是什麼?如何理解和把握多種多樣、變化無常的現象後面起支配作用的最為根本的原理與原因?
  • 經院哲學:理性主義的產物,有三種不同的立場
    經院哲學一詞,原意為「學院中的思想」,也被譯為「士林學術」,它既是哲學,也是神學。實際上,經院哲學就是在天主教學校裡傳授的、以神學為基礎和歸宿的哲學。11至12世紀是經院哲學的形成時代。這一時期,由於學校教育和學術研究逐漸獲得發展,使得神學教學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傳統的教父語錄式的教科書的講授,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教師與學生經常在課堂上展開討論。
  • 西方哲學33:中世紀哲學
    由於羅馬教會的衰微、自然科學的發展,亞里斯多德哲學中重經驗事實的本來面目逐步被認識,人們厭棄教會曲解了亞里斯多德,於是正統的經院哲學日趨沒落,哲學日益脫離神學。在這個時期以前,12世紀的阿拉伯著名哲學家伊本·路西德已提出了反對正統經院哲學的思想。他崇敬亞里斯多德,甚至具有比亞里斯多德更多的唯物主義思想。
  • 相對論正傳(3):為什麼伽利略能破解了教會神學的珍瓏棋局?
    你不曾了解的神學》裡(平臺沒有可以去公眾號找),我們了解到中世紀的教會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為了更好的「統一」民眾的思想,把亞里斯多德和託勒密的思想和自己的神學進行了進行了大融合。而且這種融合做得還挺成功,咋一看還真以為亞里斯多德和託勒密的理論是在給他們證明上帝的存在。
  • 蓋格:超美之美——論美學與神學的關係
    因為在紀元後第二個千年裡,在中世紀與現時代之間,發生了一場劇烈的衝蝕過程,使得傳統的教會聯繫中斷了。當時情形是這樣的:最晚在20世紀,啟蒙運動與宗教信仰相遇,依照公民教育的價值等級,藝術的自由被提升為言論自由的最高形式。藝術和美學繼承了宗教傳統。如果誰追隨藝術自由的思想,就不再準備接受教會的「羅馬準則」(römische Prinzip)和信仰的組織化。
  • 744年前的今天,5種方法證明上帝存在的神學之王阿奎那去世
    Thomas Aquinas,約1225年-1274年3月7日)歐洲中世紀經院派哲學家和神學家。他撰寫的著作《神學大全》,邏輯嚴密,將神學和科學融合,成為天主教哲學的重要基礎。他用5種邏輯方法,證明上帝的存在。天主教會認為他是史上最偉大的神學家,將其評為35位教會聖師之一,也被稱作神學之王、天使博士或全能博士。
  • 教會思想沒落,孵化出「近代科學」的種子
    與克卜勒同時期的,義大利著名天文學家和科學家伽利略,對於哥白尼的日心說進一步發展,對於整個中世紀天主教神學思想體系來說,是極具顛覆性意義的,並且對於整個西歐社會產生了強大的衝擊力。然而實際上,這些疾病從根本上來說並不嚴重,只不過是因為當時教會勢力醫學知識和能力的局限性,並且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因此就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因耽誤病情而失去寶貴的生命。
  • 世界通簡史:西方歷史,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啟蒙運動的爆發
    理性主義史學有論者認為:「西方歷史學由傳統步入近代的開闔的大關鍵,第一幕是文藝復興運動,第二幕是啟蒙運動。」此說很有見地。啟蒙運動不僅迅速地促進著西方社會的變革,而且有力地推動著西方歷史學的進步。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西方史學在18世紀獲得了很大的發展。18世紀的西方史學,總的來說是以理性主義為主導思想的。
  • 神學:最大的科學
    發現行星運動三定律的克卜勒在當時歐洲是最著名的星佔學家,他編星佔曆書,預言戰爭、農業豐歉等各種大事。還時常為貴族們算命,算得很準,名聲大噪。這些行為給他帶來豐厚的收入。牛頓逆行倒施,手段目的顛倒。據說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從拍賣場上拍得了一批牛頓秘不示人的手稿,他隱瞞了自己異教徒這一可怕的身份。
  • 神聖羅馬帝國基督教再次分裂——新教誕生記
    一是羅馬教皇為首的天主教(又稱公教、羅馬公教),起源是羅馬帝國分裂時的西歐教會;二是東正教(又稱正教、希臘正教),起源是羅馬分裂時東羅馬帝國(拜佔庭)的教會;三即是新教(又稱更正教、反對教、基督新教,或直接簡稱基督教),起源於14世紀時的一些教派(如波西米亞的胡斯),而在16世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後,逐步蓬勃發展成燎原之勢。
  • 公元4世紀,基督教迎來重大轉變,與神學無關
    最後,因為皇帝對於教會的保護,他很有可能會對某一個神學觀點表達贊同或者反對,可他是皇帝,這種態度所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也就是說,基督教的神學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加入了政治因素。很快地,一場巨大的考驗就到來了。亞歷山大教區教長阿利烏與教區主教亞歷山大發生矛盾。
  • 以民族認同感為基礎,新教運動如何讓英格蘭君王成為國家的中心?
    16世紀,由於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思想的啟蒙,宗教革命在歐洲爆發。作為資本主義發展先驅的英格蘭也爆發了新教運動,新教運動的爆發推動了新的信仰的形成,獨特的民族精神在這段時期被塑造出來。英格蘭最終擺脫了外來羅馬教會的控制,演變為一個擁有新教英格蘭民族,民族情感與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身份的認同意識也不斷的強化。
  • 自然科學:為何起源西方
    後來的繼承者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進一步發展了蘇格拉底的思想,不光研究人是什麼,還研究世界的本源是什麼,事物由什麼構成,運動的本質是什麼,等等,這已經有那麼點科學的味道了。同時期的中國,也正處於分裂的三國時期。到目前為止,東西方文明的步伐幾乎如出一轍。東西方在同一時間,再度開始尋找大統一的方法,中國只找了400年,而西方卻一去不返,直到今天的歐盟模式。
  • 神學爭議丨教會為什麼不經歷末七大災難
    警醒等候教會經過末期大災難嗎?教會是災前被提還是災後被提?如何解釋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和啟示錄第七章的經文?傳統神學對教會被提有幾種不同的主張,歸納起來即後千禧年派主張災前被提,前千禧年派主張災後被提。筆者有一年與南京金陵神學院教書的一位牧師交流,他主張教會是災中被提,即大災難開始後的第三年半,這種觀點不是主流,不作解讀。聖經是是客觀存在的真理,不受人理性理性捆綁。不可能有兩種以上的答案,兩種截然不同的主流神學觀點,只可能有一種主張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