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羅馬帝國基督教再次分裂——新教誕生記

2020-12-06 騰訊網

馬丁路德對教皇的攻擊不斷加強,在1520年達到巔峰。羅馬教廷對這個可惡的異端恨得牙痒痒。他們準備像100多年前對付胡斯一樣對付路德。也就是說,把路德以異端的名義燒死。

於是教皇就勾結德國皇帝查理五世(就是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孫子,兼任西班牙國王),在沃爾姆斯召開帝國會議,要路德前去會議上說個清楚。路德思慮再三,毅然前往。

在大會上,教會壓迫路德,要他承認錯誤,撤回自己的發言。面對這種威脅,馬丁.路德表現得很夠爺們。4月18日,他大義凜然地說:「除非你們能用聖經上的邏輯證明我錯了,否則我不會撤回任何發言。因為我不能違背良心做事。上帝保佑我,阿門!」這話得到了很多德國諸侯的喝彩。

查理五世為了自己的統治,還是決定犧牲路德以討好教廷。他宣布路德在5月14日後就不受帝國法律保護了。這等於是放任教會逮捕殺害路德。

路德呢,毫無畏懼,坦然離開會場。正當羅馬教皇的手下準備把路德抓起來燒死時,卻傳來消息:這個「異端」在半路被人「綁架」了。

「綁架」馬丁.路德的,是薩克森公爵「聰明人」腓特烈(又是一個腓特烈)。這位大哥作為德意志七選侯之一,當初是查理五世爭奪德國皇位的對手。他也對教廷相當不滿,很欣賞馬丁.路德。

因此「聰明人」以綁架的形式,把馬丁.路德弄到了自己的邦國內。

前面說過,當時德意志諸侯在自己領地內都有完全獨立的司法行政軍事權力,薩克森公爵既然這個態度,羅馬教廷和查理五世就都拿路德沒辦法了。

這樣,馬丁.路德終於逃脫了一百多年前胡斯的悲慘命運。而他們共同秉持的「簡化宗教手續,人人皆為神父」等理念,則最終導致了基督教中「新教」的誕生。

小貼士:基督教三大派系

當今基督教主要有三大派系。一是羅馬教皇為首的天主教(又稱公教、羅馬公教),起源是羅馬帝國分裂時的西歐教會;二是東正教(又稱正教、希臘正教),起源是羅馬分裂時東羅馬帝國(拜佔庭)的教會;三即是新教(又稱更正教、反對教、基督新教,或直接簡稱基督教),起源於14世紀時的一些教派(如波西米亞的胡斯),而在16世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後,逐步蓬勃發展成燎原之勢。相比天主教,新教的主要區別是「信仰就能得救」,而非專門儀式;人人都可與上帝交流,無須教會壟斷;最高權威是《聖經》而非教會的文告。

之後,馬丁.路德在「聰明人」的城堡裡面,從事一項學術性很強的工作:把《聖經》翻譯成德文。路德廢寢忘食,一絲不苟地從事這項翻譯,力求用詞準確。最誇張的時候為了推敲一個字,甚至用去將近一個月。他還有點像我國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經常走訪附近的貴族、學者和下層民眾,了解他們的語言說法。

這樣,經過許多年努力,路德先後把《新約全書》和《舊約全書》都翻譯成為德文並出版。那時候,德國人古騰堡已經研發出金屬活字印刷術,使這一版德文《聖經》得到很快傳播。

小貼士:古騰堡的印刷術

古騰堡(1400-1468),是西方活字印刷的發明人。他是一位首飾匠的兒子,自幼善於動手動腦。據說他的印刷術最初被用來印刷教會的贖罪券,此外他也印刷了1000多部聖經。活字印刷在西方的應用,使得文化得到更快的傳播,進而對西方文明發展起到決定性的推動作用。為此,古騰堡在2003「最偉大的德國人」評選中獲第8。

(古騰堡發明金屬活字印刷)

這件事情的意義是非同小可的。幾千年來,德意志的領土上邦國林立,各地語言也有很大差異。而「標準版」德文《聖經》的問世和傳播,無疑使得德國語言文字有了統一的標準。路德的翻譯,實際上建立了現代德語規範,而這在日後促進了德意志的統一。

對德國而言,路德的德文《聖經》幾乎可與中國秦始皇的「書同文」相媲美。

馬丁.路德這個原本普普通通的神學教授,一生中做了兩件足以彪炳千秋的事:一是向天主教廷開火,成為基督教「新教」的鼻祖之一;二是翻譯《聖經》,規範德意志語言。因此在2003年的「最偉大的德國人」全民評選中,馬丁.路德超過卡爾.馬克思當選亞軍。

不過這兩件事中,後一件事從文化上統一了德意志,而前一件事的直接結果,卻是讓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更加嚴重了。

小貼士:馬丁.路德對猶太人的歧視

馬丁.路德對猶太人頗為仇視。他認為應該燒掉猶太人的學校、教堂、住房和書籍,剝奪法律對猶太人的保護,沒收猶太人的金錢,然後迫使他們幹粗活。馬丁.路德代表的這種思想,在幾百年後成為納粹滅絕猶太人的思想來源之一。

相關焦點

  • 基督教一分為三背後的歷史真相
    大家都知道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實基督教只是一個總稱,它下面還有三個分舵,分別是上文提到的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在我國,有宗教信仰的朋友習慣上稱新教為基督教,其實這種習慣性稱呼是不準確的。說起基督教這三大分支的歷史那可是精彩紛呈,論精彩度爆炸君感覺一點也不輸《聖經》裡的故事。基督教誕生於現在的中東,具體來說就是現在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等地。
  • 從誕生到統治歐洲,他們用了1400年,神聖羅馬帝國只是他們的傀儡
    395年,狄奧多西一世去世,羅馬帝國分裂為拜佔庭帝國和西羅馬帝國。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基督教也同時一分為二,一部分以拜佔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稱為東正教;另一部分是以西羅馬帝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羅馬為中心,稱為天主教。
  • 20世紀歐洲時期,中世紀對歐洲的第二大貢獻——基督教文明
    我們應該將基督教當作一種文明來對待。馬克思韋伯寫過一本書,叫做《新教理論與資本主義精神》(這裡的新教當然是宗教革命之後的新教了)。說明基督教對西方文明的影響巨大。例如,柴契爾夫人經常說「我們基督教文明如何如何……」然後下面完全是講其保守黨主張。
  • 羅馬帝國曾對基督教進行打擊,最後卻被一人扭轉,為什麼?
    公元200年前後,羅馬帝國開始對基督教進行嚴厲的約束和打擊,不止一個基督徒被處死,基督教把這歸罪於羅馬皇帝對其宗教的迫害,但其實有大部分原因是他們自找的。因這一條律法的關係,猶太人從不為羅馬皇帝舉行任何獻祭和崇拜活動,也沒有派代表前往羅馬,對皇帝表示宗教上的尊敬和臣服,而這不管對於皇帝還是羅馬帝國來說,都是極大的侮辱,這也註定猶太人不會得到羅馬帝國的善待。基督教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 中世紀:羅馬帝國基督教三大拉丁教父對未來教義和教派的影響
    中世紀:羅馬帝國基督教三大拉丁教父對未來教義和教派的影響君士坦丁大帝改宗之後,基督教和希臘—羅馬文化的交融便加快了。在他之後,有三位偉大的基督教學者聖安布羅斯(St. Ambrose,約339—397)、聖哲羅姆(St. Jerome,約340—420)和聖奧古斯丁(St.
  • 分裂比統一更流行?為何歐洲自古以來都是支離破碎的狀態?
    因為沒有相對強大的統一核心,例如孕育強大民族和國家的大板塊,歐洲始終只能在分裂中齟齬前行。2、位置尷尬山海相間的地形,除了讓歐洲國家和民族「遍地開花」,更給了其他民族尤其是遊牧民族入侵的機會。歐洲和非洲的距離也非常近,地中海作為歐洲和非洲的「內湖」,因為歷史上羅馬帝國、拜佔庭帝國、阿拉伯帝國以及奧斯曼帝國等地跨三洲帝國的存在而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人口流動,他們也是歐洲民族多樣性的重要推手。因為統一歐洲的強大帝國始終難以出現,加上即使統一也難以維持,這使得各民族只能隨著時間推移不斷分裂下去。
  • 除了羅馬和伊斯坦堡,基督教「第三中心」在哪?不是耶路撒冷?
    但世界佛教真正的聖地卻是藍毗尼、菩提伽耶、鹿野苑和拘屍那羅,因為南亞恆河流域才是佛教的誕生之地。在西方,猶太教和基督教都誕生在迦南,所以耶路撒冷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聖城」。因為當時羅馬帝國是奴隸制,所以下層民眾和奴隸階層特別渴求平等。所以基督教的傳入就如同星火燎原,迅速攻佔了羅馬人的靈魂。
  • 羅馬的墮落:了解羅馬帝國的結束
    羅馬的墮落 」一詞表明一些災難性的事件結束了從不列顛群島延伸到埃及和伊拉克的羅馬帝國。但最後,大門沒有緊張,沒有一個野蠻的部落,羅馬帝國一舉出動。相反,由於內外的挑戰,羅馬帝國緩慢地倒下了,幾百年來一直改變,直到形式無法辨認。
  • 公元4世紀,基督教迎來重大轉變,與神學無關
    公元4世紀,是基督教迎來重大轉變的時期。羅馬帝國經歷了嚴重的瘟疫後,人們把對未知的疫病的恐懼,逐漸轉移到宗教方面,受到帝國「重點照顧」的基督教成了所有人,包括皇室的恐慌根源,他們開始害怕是因為自己對於神的不尊重,才導致了災禍的來臨,因此,羅馬帝國對於基督教,從原來的迫害和猜疑,變成了信任和支持。不過,這不是沒有代價的。
  • 古希臘神廟的毀滅,承載了基督教的輝煌,也伴隨宗教改革而遠去
    對於古希臘神話所衍生出來的神學是後來基督教所繼承的地方,基督教也是通過對神學的問題的探究進行分析並衍生出了自然科學以及其他哲學。同時基督教在誕生之初對於神學的各種問題分析也是參考了古希臘神話,因此古希臘神話可以說是神學問題的起源。
  • 書摘|異化的信仰:基督教會因何一再內部分裂?
    查理大帝可能沒有建立起一個新羅馬帝國,但是他幫助重建了曾經和羅馬緊密相連的普世主義。新皇帝和曾經的君士坦丁一樣,也是教會的捍衛者。他是全基督教世界的「第二把劍」(教皇揮舞著第一把)。1157年,當時的皇帝腓特烈一世為了表示自己將擔負起這項任務,在他的頭銜裡加入了「神聖(sacrum)」這個詞,這樣他的帝國就不僅是羅馬的,同時也是「神聖的」。
  • 古代歐洲三大帝國,一個存在千年,一個分裂成法德意三國
    在這些帝國的分分合合中,誕生了西方燦爛的古代人類文明。一、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從公元前27年羅馬人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代替了之前的羅馬共和國起,到公元2世紀初,在羅馬皇帝圖拉真時代,羅巴帝國領土達到最大疆域;地中海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海。
  • 基督教人類學導論(二)原文載於《宗教人類學》第五輯
    在黑格爾看來,希臘宗教裡帕拉斯-雅典娜的塑像就表明雅典娜在某種程度上的在場;而基督教中聖母瑪利亞的塑像被認為只是一個象徵,其本質並不在其中,不過是用於喚起超越凡塵的神聖感,這是接近神聖的一種必需途徑,而這正是因為人與神之間的隔絕: 基督教中的「神聖」被認為只存在於意識中,而從不在生活中。
  • 淺談基督教中的「三位一體」概念
    既然如此,那麼三位一體這條理論為何能夠誕生,並被奉為教條,就很令人稀奇了。顯而易見的是,是聖經觸發了三位一體的誕生。眾所周知,基督教是一種一神教,認為神只有一個。但是聖經中卻多次表示還有其他的神存在。儘管部分信徒會認為聖經並無此意,只不過是讀者不懂得怎樣正確地理解聖經。
  • 讀《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有感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本書是由偉大的馬克思韋伯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政治。經濟學家和哲學家,由他來寫的。我特別喜歡他那韋伯其實他以前是德國著名的,海德堡大學出來的那麼後來又做個老師,可以說它在全球思想界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