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羅馬帝國基督教三大拉丁教父對未來教義和教派的影響

2020-12-05 秋水史觀

中世紀:羅馬帝國基督教三大拉丁教父對未來教義和教派的影響

君士坦丁大帝改宗之後,基督教和希臘—羅馬文化的交融便加快了。在他之後,有三位偉大的基督教學者聖安布羅斯(St. Ambrose,約339—397)、聖哲羅姆(St. Jerome,約340—420)和聖奧古斯丁(St. Augustine,354—430)繼續致力於這項工作。帝國正在迅速地基督教化,而在古典文化的學術力量消失之前,他們利用自己掌握的希臘—羅馬哲學來詮釋基督教信仰。他們三人都是政務繁忙的執政官,每天都有許多政治要務和教會事務要處理,因此他們的教義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產物,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他們對後世的基督徒有決定性的影響,後人尊稱他們為「拉丁教父」。

安布羅斯是米蘭主教。這座城市在4世紀末期代替羅馬,成為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安布羅斯執政得力,又富於雄辯能力,還是一名阿里烏斯派的堅定的反對者。他精通古希臘—羅馬的文學、哲學,因此在他的布道中,處處引述過去異教時代的偉人,如柏拉圖、西塞羅、維吉爾等。非常重要的是,在位居要職的教士裡,他第一個堅持皇帝必須在道德上達到作為神職人員的要求。在狄奧多西皇帝屠殺了薩洛尼卡的反叛者之後,安布羅斯禁止他進入米蘭大教堂,直到他正式公開懺悔之後才放行。後人在處理教會高層在信仰和道德方面的事務時,安布羅斯的鮮明立場和皇帝的公開讓步一直是一個刻骨銘心的先例。

聖哲羅姆是同時代的聖經學者中最有名的一位。他生性不安好動,說話還常常尖酸刻薄;他曾對一個反對者說:「好心的先生,您想要撒謊,但您卻沒這個水平。」哲羅姆在帝國四處遊歷。他在羅馬住過一陣子,之後卻在伯利恆建了一所修道院。他的僧侶們投身於抄寫拉丁語手稿,這項事業之後被無數的修士延續下去。一些本來可能失傳的古希臘—羅馬典籍——比如亞里斯多德、西塞羅、奧維德等人的作品——就此保存下來。哲羅姆生前卻被一個夢嚇到過。他夢見耶穌將他從天堂驅逐出來,說道「你是西塞羅主義者,不是基督徒!」一個基督徒將異教的作品奉為圭臬到底合適不合適,哲羅姆對此猶疑不決;但是他實在太熱愛古典文學了,不可能放棄它。最終,他決定用古希臘—羅馬文學來為上帝效勞。

哲羅姆最大的成就在於他研究和翻譯了基督教的經文。他從希伯來語和希臘語原本譯出了《聖經》的拉丁文定本,即《拉丁文聖經》。中世紀及以後的天主教會一直將此定為標準文本,後來各種語言的《聖經》譯作都以此為原本。對西方文明而言,哲羅姆的《聖經》翻譯是一項無價的功績。

希波的聖奧古斯丁是古羅馬最重要的一位哲學家。他信仰基督教的經歷將在後面的「人物傳略」中細說。希波是北非的一座大城市,作為希波的主教,奧古斯丁每天忙於解決那裡的政治和宗教問題。他著作頗豐,與各個異教和邪端教義不停地筆戰。在筆戰中,他討論了許多至今仍困擾著神學家的關鍵問題:聖三一的本質、善而全能的上帝創造的世界裡為什麼會有惡、教徒生活中婚姻和性的角色、基督教教職的特殊性,以及自由意志和宿命的本質。從他的著作誕生出中世紀哲學和神學的理性基礎。直到今天,神學學生仍需謹記:一篇好的布道文必須引用聖奧古斯丁的著作。

和聖哲羅姆一樣,奧古斯丁也害怕基督教的靈魂被異端思想給玷汙。同樣和聖哲羅姆一樣,他也最終認為,好的基督教徒不應該「喜愛」異教著作,但可以「利用」這些著作為基督教服務。於是,奧古斯丁利用柏拉圖的哲學和新柏拉圖主義,建立了新的基督教哲學框架。奧古斯丁認同新柏拉圖主義者的觀點,認為現實世界沒有精神世界重要,但現實世界也是博愛的上帝一直辛勤創造的產物。奧古斯丁利用基於猶太教的傳統基督教教義,詳細闡述了一個道理,也就是上帝創造第一個男人和第一個女人,是為了讓他們和他們的後代永遠生活在自己的注視之下,以此獲得拯救;但是上帝不願讓人類成為他的牽線木偶,就賜予人類選擇的自由。人類可以選擇善(即接受他的愛),也可以選擇惡(即拒絕他的愛)。由於亞當和夏娃作了錯誤的選擇,人類就不再無罪,變得不可救藥地自私自利;人類和上帝的關係便由此中斷了。但上帝為了重新聯結起人類,就化作人形,以耶穌的面貌來到人世,受苦、被處死,而後復活。亞當和夏娃背負的原罪由化身為人的上帝——基督的受難而被赦免,人類獲得拯救再次成為可能。

因此,對奧古斯丁而言,基督徒的生命,其最主要的目標就是獲得由基督的犧牲換來的拯救。但是奧古斯丁斷言,人類自身是無力的,只有通過神的恩惠,才可能被拯救。換言之,他認為,人類自己沒有能力走向通往天堂的路,必須完全依靠上帝的賜予。既然這樣,在奧古斯丁看來,沒有人註定得到拯救;有些人可以被拯救,只是因為他們的道德力量由於上帝的恩惠而得到指引和加強。

神的恩惠在人類的拯救中不可或缺,這是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一書的主題之一。在這本書裡,奧古斯丁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且全面的基督教歷史哲學,影響很大。他否認了古希臘—羅馬哲學關於歷史不斷循環重複的說法,而是認為,歷史是在上帝和人類的交互作用之下的有目的的過程。這個過程從上帝創造人類開始,經過基督的受難與復活,最後在世界末日結束。奧古斯丁認為,歷史進程的唯一決定因素是人的道德力量,其唯一目標就是人的拯救;因此,真正的歷史與政治、統治者、國家的關係,不如與善和惡的鬥爭來得密切。善和惡的鬥爭不僅存在於每一個國家,更存在於每一個人。奧古斯丁相應地將人分為相對的兩種:不是按異教徒的分類法,分作羅馬人和野蠻民族兩類;而是一類人承蒙上帝的恩惠,另一類人沒有。第一類人居住於「上帝之城」,第二類則居住於「塵世之城」。奧古斯丁認為,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兩個城市在此生此世永遠不可分割地纏繞在一起;而城市的居民會在死亡之時受到審判:到底是得到永恆的救贖,還是遭受永久的詛咒。因此,人類的歷史有著讓上帝之城發展、繁榮的目的。

奧古斯丁關於婚姻和性的教誨不僅在當時,而且直到現在也很有影響力。從基督教誕生以來,就有教徒拒絕結婚,信奉貞潔。他們這樣做,是因為耶穌的激勵。《馬太福音》第19節29句:「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親、母親、妻子、兒女、田地的,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不僅如此,他們還仿效聖徒的行徑,比如居住在埃及沙漠深處的虔誠的隱士聖安東尼(St. Anthony,約250—355)。他和其他早期的男女獨身主義者因為他們嚴守教律而備受敬仰,他們的行為被視作活生生的殉道;在313年之後,這一點格外難得,因為在這一年,帝國政府不允許殉道以死亡形式出現。基督教早期的這種苦行主義是完全正統的行為,並且由此產生出修道院裡的隱修生活。逃避現世,投身於宗教冥想,完全不受幹擾,這種行為並不只見於基督教。別的宗教——例如佛教——也有類似的修行。但是在中世紀的歐洲,隱修生活是一種特別有力的表達宗教信仰的方式。

在奧古斯丁的時代,主張隱修生活的教徒才剛剛開始形成團體。其中一些人效法聖安東尼的苦行主義,另一些人則非常極端,他們主張所有的基督徒都必須過獨身的生活。奧古斯丁雖然自己也是獨身者,但依然在《論婚姻之益處》一文中嚴厲抨擊了那些極端者。奧古斯丁承認,修士、修女獻身於獨身生活,獻身於禱告和自我否定,他們的身體力行能夠說明「理想的」修行生活確實需要獨身。但是他也指出,這種理想並不適合每一個人。而婚姻生活正是普通的教徒除苦行以外的另一個很好的選擇。奧古斯丁讚美婚姻,一是因為婚姻能產生後代,二是因為夫婦之間的愛情和性生活方面的彼此忠誠,三是因為婚姻本身即是神的恩惠的產物。奧古斯丁為婚姻所作的辯護深刻地影響了中世紀的教會法典裡關於成婚、離婚和生育控制的條文。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由於教會法典制定者接受了奧古斯丁「婚姻的基本益處之一在於生育後代」這條教誨,因此他們就反對控制生育。當然,奧古斯丁為婚姻的辯護保證了基督教的基本生存。試想,如果極端苦行主義者佔了上風,那基督徒們就不可能生出孩子來傳承他們的信仰了。

聖奧古斯丁的著作在很根本的幾方面促成了西方哲學的成形。他的「兩座城市」理論儘管有後世學者的再詮釋,但影響了西方的政治觀念長達千年。他的基督教—新柏拉圖主義到12世紀中葉為止一直主宰著西方哲學;至今仍是宗教思想的一個重要主題。他著重強調的神的恩惠,後來成為16世紀新教領導的思想源泉。他關於婚姻和性的論述至今影響著基督教的幾個教派。

相關焦點

  • 20世紀歐洲時期,中世紀對歐洲的第二大貢獻——基督教文明
    基督教文明的影響無處不在,能說明西方人真相信上帝嗎?我看未必,因為在許多西方影視中經常可看到嘲笑上帝的鏡頭。但是基督教文明為什麼就有這麼大的作用呢?因為作為一種文明,基督教是人心的凝聚力,在西方歷史上曾經是理性的代表,直到理性回歸於個人的文藝復興時期。那麼,基督教文明何以有這麼大的力量和魅力呢?我想是在中世紀期間,基督教表現出的兩個方面使得它成為中世紀的支柱。即基督教的政治化和基督教的理論化。
  • 淺談基督教中的「三位一體」概念
    主編:李沛隆726,本文隸屬於歐羅巴上的公牛,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三位一體是基督教①主流教派的基本教條之一。《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中稱「三位一體的教義是對基督徒關於天主奧秘理解的總結」。可是,對於非信徒,乃至許多信徒而言,它都是難以理解的奇談怪論。
  • 西方哲學33:中世紀哲學
    第一節 概論 與希臘哲學不同,中世紀哲學——無論是早期的教父哲學還是後來的經院哲學——從來就沒有獲得過獨立的地位,它所討論的問題都直接或間接地關係到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和教義。因此,哲學家們的抽象思想如果不能成為正統基督教信仰和教義的理論依據,就被視為滋生各種異端觀點的危險溫床。
  • 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作者從三大元素: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教義以及日耳曼戰士文化開篇,描述了這三大元素如何彼此強化,又相互對立,最終形塑為歐洲文明的內核;繼而在諸多世紀以來催生帝國與城邦,激發徵服與十字軍東侵,造就出許多性格截然分明的人物──如仁慈的皇帝、好鬥的教皇、俠義的騎士,乃至世上第一批享受繁榮和啟蒙果實的公民。
  • 羅馬帝國曾對基督教進行打擊,最後卻被一人扭轉,為什麼?
    公元200年前後,羅馬帝國開始對基督教進行嚴厲的約束和打擊,不止一個基督徒被處死,基督教把這歸罪於羅馬皇帝對其宗教的迫害,但其實有大部分原因是他們自找的。因這一條律法的關係,猶太人從不為羅馬皇帝舉行任何獻祭和崇拜活動,也沒有派代表前往羅馬,對皇帝表示宗教上的尊敬和臣服,而這不管對於皇帝還是羅馬帝國來說,都是極大的侮辱,這也註定猶太人不會得到羅馬帝國的善待。基督教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
  • 從羅馬帝國衰亡到羅馬世界轉型 :晚期羅馬史研究範式的轉變
    而吉本則反其道而用之,將基督教的勝利視為迷信戰勝理性;蠻族入侵則意味著野蠻戰勝文明。基督教和蠻族的勝利導致羅馬帝國衰亡。因此,總體上講,羅馬帝國衰亡史其實就是自由喪失、理性湮滅和野蠻肆虐的結果。 1896年,替吉本編訂《羅馬帝國衰亡史》定本的著名史家J.B.伯裡,在表彰吉本的巨大影響之後曾條分縷析,逐一論述這部論著的過時之處與仍有價值之點。
  •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育
    再加上天主教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導致科技和生產力發生停滯,使得歐洲的文明史發展極為緩慢。在世界史上,這個時間段被描述為充滿了無知、迷信的「黑暗時期」。事實上,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教育體系依舊在發展,只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和歷史背景,有著其獨特的特點。
  • 基督教一分為三背後的歷史真相
    大家都知道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實基督教只是一個總稱,它下面還有三個分舵,分別是上文提到的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在我國,有宗教信仰的朋友習慣上稱新教為基督教,其實這種習慣性稱呼是不準確的。說起基督教這三大分支的歷史那可是精彩紛呈,論精彩度爆炸君感覺一點也不輸《聖經》裡的故事。基督教誕生於現在的中東,具體來說就是現在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等地。
  • 中世紀:羅馬帝國的和平時期簡述
    中世紀:羅馬帝國的和平時期簡述鼎盛時期的羅馬帝國,是人類史上最龐大的國家之一。它的版圖不僅囊括了整個地中海盆地,而且還包括了今天法國、英格蘭的一部分地區。在帝國初期的兩個世紀,即奧古斯都大帝至馬可·奧勒留大帝統治期間,羅馬帝國從今天伊拉克的幼發拉底河畔擴張到大西洋海岸,從北非的撒哈拉沙漠,擴張到歐洲中部的多瑙河(Danube)和萊茵河(Rhein)以及英格蘭的舍維山(Cheviot Hills)。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羅馬帝國的統治非常穩固,並不壓迫。羅馬的統治靠的是軍隊的強大、城市的合理管理和地方上層人士的忠誠。
  • 古希臘神廟的毀滅,承載了基督教的輝煌,也伴隨宗教改革而遠去
    對古希臘神廟的拆除主要基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基督教的教義影響,由於基督教是嚴格控制偶像崇拜行為的,所以雕刻在當時一度被禁止,後來為了為了對抗西亞的穆斯林才不得不放寬對雕刻的要求,但當時對於雕刻和繪畫依舊是管理極為嚴格的,所以在基督教的教義看來古希臘神廟都是不符合教義的宗教遺產,所以必須改建成基督教的教堂。
  • 甦醒於黎明之前,西方中世紀在遊戲內的打開方式
    宗教與王權的博弈在漫長的中世紀,教會與王權持續進行著此消彼長的鬥爭,起初由教派依附於王權之上,並未擁有實際掌控權,教會的身份實則為被統治階層。公元五世紀,由教皇傑拉西烏斯提出的"雙劍說",認為政教雙權分立,分別締屬於教會與君主持有。
  • 神聖羅馬帝國基督教再次分裂——新教誕生記
    前面說過,當時德意志諸侯在自己領地內都有完全獨立的司法行政軍事權力,薩克森公爵既然這個態度,羅馬教廷和查理五世就都拿路德沒辦法了。 這樣,馬丁.路德終於逃脫了一百多年前胡斯的悲慘命運。而他們共同秉持的「簡化宗教手續,人人皆為神父」等理念,則最終導致了基督教中「新教」的誕生。
  • 為什麼說要想讀懂康德、黑格爾的書,需要深入了解基督教?
    康德三大批判中的每一部,都讓人望而生畏。黑格爾的書也是,他的《小邏輯》《精神現象學》堪稱燒腦之作,讀起來讓人頭昏腦脹。康德、黑格爾的思想,是希臘哲學和基督教碰撞、融合的產物。要想真正讀懂康德、黑格爾,需要深入了解希臘哲學和基督教文化,兩者缺一不可。下面看一下基督教和康德、黑格爾的關係。
  • 中世紀歐洲人如何起名字
    從古至今,一方面很多中國人都相信姓名會對個人命運產生微妙的影響,而在取名上慎之又慎。另一方面,名字也受到社會政治文化環境的影響,一個人的姓名往往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徵。中世紀的歐洲人也不例外,中世紀歐洲人名既隨著時代的浪潮而變化,也反映了當時歐洲人對自我的期許。
  • 中世紀基督教哲學與文明產生的碰撞淺析
    這種混淆是有 說服力的,並且可以揭露出對於疆界的興趣對於古希臘而言的印度和對於印度而言的 西藏和西伯利亞珍饈與危險並存之地,這些被佚名的《摩訶婆羅多》和希羅多德的 《調查》共同記載了下來。從此之後,但凡那些中世紀的讀者回想到歐洲,這片真實的並 且時而仍在開拓的疆界,就會重新成為神奇之地。
  • 中世紀時期,世界上令人聞風色變的三大搶劫文化族群
    世界進入中世紀以後,這種古老的搶劫生存方式並沒有完結,而是與文明並存。到了中世紀後期,世界上當時還殘留著三大搶劫族群。在中世紀基督教同化的過程種,大部分歐洲野蠻民族皈依了基督教,只有一些處在寒冷的歐洲民族,繼續過著野蠻的搶劫行當,其中一部分就是維京人。維京人是印歐人種諾爾斯人的一支(斯堪的那維亞人)。在1000多年前,歐洲人其實將維京人稱為北方來客。維京是他們的自稱。最初的維京人,來自北歐寒冷、貧瘠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
  • 理性VS感性:古希臘無神論哲學鬥不過基督教,到底輸在了哪裡?
    最終,希臘無神論哲學和基督教神學在比拼過程中,終究還是基督教神學更勝一籌,除了基督教神學的內涵影響更大之外,還有更深的奧秘嗎? 希臘主義一羅馬帝國時期各種宗教及其教義,最後,隨著羅馬帝國的統治,演變和形成一種唯一的世界性宗教、即基督教
  • 歌唱是雙倍的祈禱-基督教聖詠概論
    此外,洗禮(baptism)和禮拜中的聖餐(eucharist)作為基督教特有的與教義緊密相連的基本儀式,也在基督教剛剛形成時就在猶太基督徒中、隨後又在各地教會中確立下來。和儀式一樣,基督教的音樂的某些特徵也源自猶太聖殿與會堂(sygagogue),如猶太人詠唱《舊約·詩篇》的傳統就成為早期基督教最重要的音樂形式之一;猶太人還唱讚美詩,這也在早期基督教的活動中找到蛛絲馬跡。
  • 諾斯替教派,巴力神,撒旦,上帝和耶穌基督的敵人
    基督教成長的過程中,曾經出現了一個教派叫做諾斯替。這個教派來勢洶洶,大有把基督教引入歧途的趨勢。這個教派的形成比基督教還要早一些,在2-3世紀開始流行,它奉行的是精神和物質二元論,認為肉體是邪惡的,人的精神被囚禁在邪惡的物質世界裡不得自由,所以它也否認耶穌是道成肉身。
  • 歐洲歷史:中世紀早期的繪畫,以拜佔庭刻板而華麗的宗教畫為主
    歷史愛好者:滿地淡黃月歡迎來到百家號滿地淡黃月,小編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中世紀的文化和教會組織,對現代人而言,「進步」這個詞是指朝著完美的方向前進,但在不同的時代,這個詞的含義會有所不同在中世紀,進步意味著透過外族入侵的迷霧看到一個理想化的基督教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