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李沛隆726,本文隸屬於歐羅巴上的公牛,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三位一體是基督教①主流教派的基本教條之一。《現代天主教百科全書》中稱「三位一體的教義是對基督徒關於天主奧秘理解的總結」。可是,對於非信徒,乃至許多信徒而言,它都是難以理解的奇談怪論。
三位一體通常被表示為:神(或稱「天主」「上帝」)只有一個,但是包含聖父、聖子、聖靈(天主教稱為「聖神)三個「位格」:,三者又結合於同一「本體」。
信奉這一教條的基督教會認為,這是「奧秘」的「啟示」。同時也承認,它不可能通過理性來領悟,只能靠信仰來接受。
既然如此,那麼三位一體這條理論為何能夠誕生,並被奉為教條,就很令人稀奇了。
顯而易見的是,是聖經觸發了三位一體的誕生。
眾所周知,基督教是一種一神教,認為神只有一個。但是聖經中卻多次表示還有其他的神存在。儘管部分信徒會認為聖經並無此意,只不過是讀者不懂得怎樣正確地理解聖經。但是筆者認為,與其將聖經中的這些內容作如此解釋,不如將其視為猶太人的宗教從多神教演化到一神教的過程留下的多神教殘餘來得合乎情理。例如,聖經(本文引用聖經和合本)開篇(在《創世紀》中)就敘述道:「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此處的「我們」被部分教徒解釋為「」希伯來文中的「尊貴複數」②,是對神的敬稱,它真正的含義是「我」,不是「我們」。此外信徒們還有不止一種解釋。但是筆者認為以常理推斷,這表示《創世紀》的作者信奉多神教,被後來的猶太教徒和基督徒奉為獨一真神的那一個神(就是通常被稱為「上帝」「天主」的那一個神)此時只是眾神中的一個。
即便《創世紀》中的這種記載真的和那些基督徒所說的一樣,也不能解決聖經表示神不止一個的問題。因為聖經的《新約》中稱耶穌是神,還有一個神的「靈」,也就是「聖靈」,也是神。聖經的《約翰福音》的第一句話就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既然「道就是神」,那麼道成肉身的主耶穌基督也就是神。聖靈在聖經中的出場僅略晚於聖父(和合本中稱為「耶和華」③)的第一次出場,聖經的開頭說:「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此處的「神的靈」被基督徒認為是聖靈。聖靈作為「神的靈」,自然也是神。
論文《奧古斯丁三一論探析———以<論三位一體>為中心》中說:「聖父、聖子、聖靈就是『三位一體'中的『三位』, 而《聖經》用三個名稱向讀者表達了三個上帝的意思。」
基督教作為一神教,肯定不能認同有三個上帝的觀點。於是三位一體理論應運而生,用以解釋為什麼基督教在聲稱聖父、聖子、聖靈都是神在前提下,仍然是徹頭徹尾的一神教。安條克主教提阿非羅是第一個使用「三位一體」這個詞語的基督教作家。此後,「三位一體」這個術語越發傳播開來,越來越多的基督徒繼承和發展了這個教條。
在三位一體理論剛剛誕生之際,基督徒們或許認為它能解決爭議,但是事實上,它是更多爭議的發端。
三位一體理論不合常理,自然引起了許多基督徒的不滿。就連支持三位一體的基督徒們,對如何系統且詳細地解釋這一教條,也是莫衷一是。帕克西亞可能是第一個想要系統地詳述三位一體理論的基督教神學家,但是他否認神真正的本體具有三個位格,也就否認了神擁有三種身份,或存在三個關係。這種觀點被後人稱為形態論(modaism)。又因為它後來被基督徒教師撒伯裡烏(Sabellius)復興,所以也叫撒伯裡烏主義(Sabellianism)。後來的形態論者甚至認為「一神有三位」(或類似的語言)中的「三位」只是神在不同的歷史「舞臺」上戴著的不同的三個面具。帕克西亞的觀點被另一位基督教神學家德爾圖良猛烈抨擊,如果德爾圖良的話可信,那麼帕克西亞是將聖父、聖子和聖靈貶低為有位格的神的三個方面或角色。德爾圖良認為帕克西亞是一個異端,按後者的觀點,聖靈不是神的一個獨立的位格,只是聖父或聖子的另一個名字。並且由於聖子和聖父都被帕克西亞視為神的一個角色,所以當聖子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時,聖父同樣被釘死在了十字架上。
可是,德爾圖良對三位一體的解釋同樣被人詬病,就像古今中外的其他的宗教學者一樣。這種百家爭鳴的現象在不信宗教的學者看來,或許可以創造多元文化,促進文明的進步。但是對於教會而言,統一口徑才能規範教義,也能避免教會分裂的危險。圍繞著三位一體展開的爭論,無論是贊成它的,還是反對它的,對教會的團結都是個威脅。因此確立一個官方學說就很有必要了。
在羅馬的君士坦丁大帝時代,基督徒終於等到了一個平息紛爭的機會。
事情的起因是埃及亞歷山大的長老阿里烏認為當地的主教亞歷山大的講道和撒伯裡烏主義這個異端思想過於接近,而且否認了耶穌是一個人的事實,於是阿里烏率領部分基督徒反抗這位主教。他很快就成了氣候。可是他對三位一體的見解同樣激怒了許多基督徒。他認為神是獨一的,是唯一非受造的, 其本性不可能被任何其他位格分享;聖子是受造的, 是聖父本於旨意和能力而造出來的, 聖子有時間的起始。其神學立場可以歸納為:聖子是受造物, 只與聖父相似, 而不同一。阿里烏甚至否認耶穌是神的化身,說耶穌是神的偉大創造物邏各斯(相當於中國人所說的「道」)的化身,他是次於父神的。還說聖子既不是完全的神,也不是完全的人,而是位於人和神之間的第三者(tertium quid)。
阿里烏的做法看起來像矯枉過正,激起了廣大教會的不滿,並引發了社會動亂。君士坦丁大帝不願看見基督徒們互相傾軋,於是決定於公元325年召開尼西亞大公會議④,解決爭端。在會議上,君士坦丁大帝選擇了打擊阿里烏,並施展了自己的影響力,於是阿里烏一派(可稱為「阿里烏派」)被擊敗了。勝利者們發表了所謂的「尼西亞信經」來規範教義,僅有二位主教拒絕在上面籤字,又有兩位主教——尼科米底亞的優西比烏和尼西亞主教狄奧格尼(Thcognis)——雖然籤了字,卻依然對這份信經保持著明顯的敵意,他們和阿里烏都被君士坦丁大帝流放了。尼西亞信經以希臘文寫就,全文如下:
「我們信獨一的神, 全能的父,是天地和一切可見與不可見事物的創造者。我們信獨一的主, 耶穌基督是神的獨生子, 在永久之前, 為父所生(ousia), 是從神的神, 從光的光,從真神的真神, 不是受造的, 是與父神本質同一(homoousia),萬物都是藉他造的。又為我們, 為了救我們他從天降下, 藉著聖靈的力量, 從童貞女瑪麗亞取肉身成為世人 。為我們的緣故從本丟彼拉多手下被釘十字架受死, 埋葬, 根據 《聖經》 上的話, 第三天升天並坐在天父的右邊;他將來必從榮耀裡再來, 審判活人和死人, 他的國
就沒有窮盡。我們信聖靈是主 。但是聖公和使徒教會譴責那些認為`曾有一個時間他不存在的人' , 和`在他出生之前不存在及他是從無中被造的人' , 還譴責那些認為他從異於父的別的本體(hypostasis)或本質(ousia)來的人, 或者認為他是被造並會變化的人。」
尼西亞信經百密一疏,不加分別地使用了「本體」(hypostasis)和「本質」(ousia)兩個希臘語詞彙。這二個詞彙含義接近,但是還是有相對而言的大致上的區分:本體一般指具體的、個別的存在,本質一般指普遍的、抽象的存在。尼西亞信經的撰寫者忽略了這一區別,於是帶來了一個問題,既然聖父、聖子、聖靈在本體和本質上都相同,那麼應該如何區分這三個位格呢?
東方教會和西方教會為了這個重要問題展開論戰。因此尼西亞大公會議雖然挫敗了阿里烏一派的「矯枉過正」,卻為東西方教會日後的鬥爭埋下了伏筆。
不過眼下更令基督徒惱火的是,尼西亞大公會議居然僅僅只是暫時壓制了爭端。公元238年,尼科米底亞的優西比烏和尼西亞主教狄奧格尼可能是在受了君士坦丁大帝的姐妹君士坦蒂婭的幫助,擺脫了流放生涯。後者更是被皇帝重新啟用,還得到了重用。於是優西比烏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幫助阿里烏一派。阿里烏也用含糊其辭的語言向君士坦丁讓認為他願意向尼西亞信經妥協。皇帝似乎把教會團結和社會安定看得比宗教教條更重要,力圖實現阿里烏派與尼西亞信經的支持者(可稱為「尼西亞派」)的和解。他要求尼西亞派阿塔納修斯⑤(Athanasius)恢復阿里烏的職務,後者拒絕了,但是君士坦丁還是決定令阿里烏復職,並流放了亞大納西。其他尼西亞派的中堅人物也紛紛受到打壓。儘管阿里烏在復職大典前就忽然逝世了⑥,但是阿里烏派仍然扳回了一城。公元337年5月22日,君士坦丁大帝去世,在他臨死前不久,他接受了由尼科米底亞的優西比烏這個阿里烏派舉行的洗禮。此時此刻,尼西亞信經已經名存實亡,岌岌可危。
君士坦丁堡的聖伊琳娜大教堂,公元381年第二次大公會議在此召開,會議重申了三位一體教義。
在君士坦丁死後,為了實現不同教派的和解,羅馬皇帝們恩威並施,卻依然改變不了各教派的堅定立場。甚至引起了更多的矛盾。
東方教父⑦提出了本質相似論(homoiousia),認為聖子和聖父的本質不可能完全相同(homo),只能是相似的(homoi),本質相似論(homoiousia)與尼西亞信經規定的本質同一(homoousia)只有一個字母的差別,贏得了不少人的支持,卻引起了堅定的尼西亞派的強烈反對。本質相似論的信徒被通稱為「本質相似派」,也叫「半阿里烏主義者」,他們在勢力將會達到遠超阿里烏派的地步。
東西方教會的不同神學⑧傳統間的差異終於暴露了出來。
擁護尼西亞信經的西方教父們之所以抨擊本質相似論違反了這一信經中「本質同一」的教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西方教會普遍使用拉丁語(所以也叫「拉丁教會」),不像東方教會普遍使用希臘語(所以也叫「希臘教會」),所以西方教會對以希臘文寫就的尼西亞信經進行了翻譯,在譯文中,西方教會把「本體」(hypostasis)和「本質」(ousia)這兩個希臘語詞彙統統翻譯成拉丁語詞彙「實體」(substantia),結果就是當拉丁教會的教父聲稱神是同一實體時,也就支持了尼西亞信經中所謂的神是同一本體和本質的基本立場。在他們看來,希臘教會拿希臘語中的「本質」和「本體」兩個詞彙的微小差異做文章,是要否認聖父、聖子、聖靈的一體性,往嚴重了說,就是要宣布三個位格是三個神,徹底顛覆基督教的一神教屬性。
反過來,在希臘教會的眼中,拉丁教會利用「本體」(hypostasis)和「本質」(ousia)這兩個希臘語詞彙都可以被翻譯成拉丁語詞彙「實體」(substantia)這一點做文章,忽視了三個位格間的區別,過於強調神的一體性,有形態論異端的嫌疑,甚至是猶太教的嫌疑,因為猶太人只認「耶和華」是神,否定了耶穌(聖子)是神。
公元359年,皇帝君士坦蒂烏在色雷斯的小城市尼斯召開會議,規定在朝廷上只能說聖父和聖子本質論相似這一結論,整個教會也都要接受它。就抵制尼西亞信經而言,阿里烏派取得了勝利,但是,必須注意的是,反對尼西亞信經的人中,阿里烏派其實只佔少數,多數人是半阿里烏主義者。二者間矛盾重重。半阿里烏主義者討厭阿里烏主義,而他們對極端阿里烏派的敵視甚至超過了對尼西亞派的。最終,他們將意識到自己和尼西亞派更有共同語言。
不過,在當時,可能沒有人會意識到尼西亞派會是最終的贏家。顯然,皇帝站在了本質相似論的一邊,甚至迫害拒不低頭,堅持神本質同一的基督徒,尼西亞信經的衛道士阿塔納修斯就被五次流放。《基督教神學思想史》將阿塔納修斯歌頌為一位偉大的信仰英雄,稱他作為一個小人物,攔阻了皇帝的企圖,又說,有一段時間,他一人對抗整個世界。
由此可以看出,處於低谷的尼西亞派是何等的孤立無援。但是,尼西亞派的的聲音再微小,也從未停止。也許,他們的觀點有一個天然優勢,令他們難以被徹底打倒。阿塔納修斯意識到了這個優勢,他認為,如果聖子並非與聖父同樣是真神,那麼基督徒就不可能有重生的救恩,因為只有神才能除去人的罪,使人分享到神的性情。
從理論上講,基督徒皈依基督教,最大的動力便是得到救贖和永生。因此,阿塔納修斯認為聖子必須是神,是符合基督徒的心理需求的。
對於尼西亞派而言,幸運的是,在神學領域,東西方教會既有唇槍舌劍,也有互相讓步。
在這場艱難的論戰中,三位均來自卡帕多西亞的思想家為尼西亞信經的權威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被譽為「卡帕多西亞三傑」。這三位思想家分別是凱撒利亞的巴希爾、納西盎的格裡高利和尼撒的格裡高利(凱撒利亞的巴希爾的弟弟)。他們是東方教父,但是願意向西方教父做出妥協。
三位東方教父中的巴希爾聲稱西方教父所說的「本質同一」和東方教會所說的「本質相似」其實並不矛盾——只要後者在宣揚聖父與聖子「本質相似」時,註明聖父的本質和聖子的本質沒有任何差別。如果本質相似論者沒有做這個註明,那麼他將懷疑「本質相似」這個術語,因為它削弱了聖子的榮耀。
西方教父同樣不願意將東方教會都推向阿里烏派一邊。普瓦蒂埃的希拉蕊(Hilarius de Poitiers)是一名堅定支持「本質同一」這一教條的西方教父,最初反對本質相似論。公元356年,他因為和阿里烏派鬥爭,被支持阿里烏派的羅馬皇帝放逐到了東方的弗裡吉亞(Phrygia),在那裡,他全面地了解了尼西亞信經中對「本質同一」的表述。這一點可以從他的著作《論三位一體》中看出來。在這本書的前三卷裡,沒有出現過「本質同一」這個字眼,但是之後的九卷(寫於公元356年至390年)中則頻繁出現這個字眼。並且,他認為本質相似論和阿塔納修斯這樣的西方教父所說的「本質同一」沒有本質區別。因此,事實和西方教父的批評大相逕庭,東方教父並非和阿里烏派是一路人。同樣的,西方教父也不像東方教父所說的那樣否定了聖父、聖子、聖靈間的差異。
就連阿塔納修斯這樣堅決捍衛「本質同一」的人,都在後來接納了信奉本質相似論的友好人士。得益於他的轉變,公元362年在亞歷山大召開的一次會議宣布,用詞方面的差異不重要,只要不影響含義的同一。所以,只要西方教父不用「本質同一」來支持形態論,東方教會不用「本質相似」鼓吹聖父、聖子、聖靈是三個神,尼西亞派就可以和所謂的半阿里烏主義者冰釋前嫌,共同反對阿里烏派。
就在尼西亞派和本質相似論者互相諒解之時,阿里烏派卻自亂陣腳,後院失火。在他們的陣營中,一個無法迴避的教義難題令他們同室操戈——聖子與聖父是「不相似的」(anomoios),還是「相似的」(homoios)的?
於是阿里烏派中誕生了「不相似派」(Anhomoiani)和「相似派」,其中相似派又分裂為幾派。不過它分裂的隱患早就存在。阿里烏派之所以能暫時贏得大量擁護者,在於廣大基督徒需要團結起來對抗尼西亞派,而在這些廣大的基督徒中,並非所有人都完全贊同阿里烏派的一切觀點。比如半阿里烏主義者,在和尼西亞派和解後,就將矛頭對準了阿里烏派一樣。阿里烏派中許多人都對阿里烏的學說的權威懷有二心。因此,阿里烏派的分裂是早晚的。
然而,給阿里烏派宣判了死刑的,是天威莫測的君主,而不是或不止是神學辯論。四世紀末,狄奧多西成為了羅馬皇帝,他將被一些基督教會的史學家稱為「大帝」,考慮到他對尼西亞派的浩蕩皇恩,這並不奇怪。這位皇帝出生在西班牙,自小對西方教會的神學思想充滿同情,極為推崇西方教會對尼西亞信經的虔誠。並且,從他之後的作為來看,他對信仰的熱誠,完全超過了此前任何一名羅馬皇帝。
公元380年,他同其它羅馬皇帝聯袂發布敕令,要求羅馬人都得「遵守神聖使徒彼得給羅馬人是信仰」。他所說的「信仰」其實是西方教會的神學觀點。公元381年,狄奧多西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羅馬東部地區宗教會議,這次會議也被稱為第二次大公會議。
這次會議堪稱尼西亞派和阿里烏派在羅馬帝國境內的決戰,不只是神職人員們對它無比關注,就連平民百姓也熱衷討論它。尼撒的格裡高利記載過君士坦丁堡的百姓當時對聊神學的熱情:「如果你要換零錢,就有人會像哲學家一樣,對你發表何為受生與非受生的觀念。如果你詢問麵包的價錢,有人會告訴你說:父神比較大,子比較小。如果你問道:可以洗澡了嗎?對方可能會回答說:子是從無中創造出來的。」
皇帝藉此次會議清算了本質相似論者中的一個分支「馬其頓派」,因為他們不相信聖靈與聖父「本質同一」。阿里烏派的命運自然不用說,他們不僅四分五裂,還得面對昔日的盟友——本質相似論者,更別提皇帝居然以武力將他們驅逐出境。儘管在由另一位皇帝瓦倫蒂尼恩統治的義大利北部,得益於皇帝母親的影響,阿里烏派得到了寬容,可這引起了支持尼西亞信經的米蘭主教安波羅修的鬥爭。並且這段安生的日子是何其短暫,在約公元388年,皇帝瓦倫蒂尼恩的母親逝世,義大利北部也落入狄奧多西皇帝之手,從此,阿里烏派在整個羅馬帝國徹底失敗。
尼西亞派在大獲全勝後,再接再厲,通過第二次大公會議,對尼西亞信經進行了對三位一體理論極為有利的修改。尼西亞信經中的父與子本質同一的說法得到了保留,而其中將「本體」(hypostasis)和「本質」(ousia)並置起來的語句則被刪除,以免再次出現因為混用這兩個詞而發生的爭議。後來,被修改後的尼西亞信經又被做了修改,在第二次大公會議上被修改的信經也漸漸淡出基督徒的視線,以至於到了公元451年,對它進行修改而產生的新信經居然被視為它本身,並且至今被稱為「尼西亞信經」。
雖然尼西亞派在羅馬帝國戰勝了阿里烏派,卻不意味著三位一體理論和阿里烏派的死鬥結束。阿里烏派雖然被驅逐出羅馬,卻得以在國外的蠻族中廣為傳播。眾所周知,古羅馬最後亡於蠻族入侵。阿里烏派也就隨著蠻族重新湧入了羅馬帝國的國境。到那時,身為蠻族之一的法蘭克人中將出現一位天主教君主克洛維,在曾經的羅馬帝國西部重振三位一體理論的權威。這些都是後話了。
截至第二次大公會議結束,三位一體理論完成了自己的崛起,在基督教史上留下了一段飽受爭議,卻又影響深遠的精彩篇章。
注釋:①本文中的「基督教」一詞的含義,除非特殊說明,否則都是廣義上的。也就是包含天主教、東正教等信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且世界上只有一個神的宗教。「基督教」的這一含義等同於「基督宗教」。
②以代詞的複數形式稱呼某一對象,以此表達對其的敬重。是希伯來語等語言中的一個習慣。
③「耶和華」在希伯來文(猶太人這個民族的語言)中為「」,「」經過拉丁化字符轉寫法的轉寫
後,成為了「YHWH」或JHVH、YHVH。這三種名稱被稱為「四字聖名」(在英文中稱為「Tetragrammaton」)。由於一些流行的聖經版本(比如漢語界的和合本聖經)將「耶和華」作為四字聖名的譯名。因此「耶和華」被很多人認為是由四字聖名的發音音譯過來的。
其實這是錯誤的。四字聖名的發音很早就失傳了,「耶和華」的發音是後世生搬硬套上去的。
參見論文《「耶和華」的誤釋及其譜系學問題》,作者舒也。
④大公會議(或稱公會議、普世公會議、普教會議)是傳統基督教中有普遍代表意義的的世界性主教會議,諮審表決重要教務和教理爭端。
⑤又譯「亞大納西」。
⑥很可能是因為興奮過度。也有學者猜測,阿里烏可能是被敵人毒死的。
⑦「教父」一詞的含義不止一種,本文只取其在基督教中的含義。它在拉丁文中被稱為「pater」,原義為父親或父老。早期基督教會用這個頭銜來稱呼教會長老。
它同時也是早期基督教會中的宗教作家和宣教師的統稱——這個含義就是本文中所使用的的含義。
教父的著作被認定具備權威,可以作為教會的教義指引與先例。但是教父不等於一些基督教派所謂的「聖徒」(即聖人),有些教父甚至被教會判定為異端。
諸教父生活的時代,大約介於新約時代末期,或者使徒年代(Apostolic,約公元一世紀)末期,直到公元451年的迦克墩公會議,或八世紀的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之間。
⑧「神學」(古希臘語:Θεολογια,拉丁語:Theologia,英語:Theology)一詞,狹義指稱所有對神(天主)這個主題展開的研究或學說,廣義指所有一切宗教神學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