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曾對基督教進行打擊,最後卻被一人扭轉,為什麼?

2020-12-05 人文者也

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公元200年前後,羅馬帝國開始對基督教進行嚴厲的約束和打擊,不止一個基督徒被處死,基督教把這歸罪於羅馬皇帝對其宗教的迫害,但其實有大部分原因是他們自找的。

羅馬帝國對於宗教的態度,其實算是很開明的,這一點可以從羅馬神話故事中得到答案,甚至羅馬皇帝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賦予了神性,有些皇帝自稱是某個神靈之子,也不會讓人覺得奇怪,但麻煩就出在這裡。

雖然羅馬帝國對於宗教不會過分限制,可它也是有底限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不管你信仰何種宗教,都必須對羅馬皇帝給予足夠的尊敬,這種尊敬不能低於你所信仰的神靈。

猶太人第一個觸犯了這個底限。在遠古的希伯萊王國,幾乎所有的猶太人都篤信上帝所傳授的律法,而律法中第一條就是禁止偶像崇拜,且就連上帝也在律法管轄範圍內。

因這一條律法的關係,猶太人從不為羅馬皇帝舉行任何獻祭和崇拜活動,也沒有派代表前往羅馬,對皇帝表示宗教上的尊敬和臣服,而這不管對於皇帝還是羅馬帝國來說,都是極大的侮辱,這也註定猶太人不會得到羅馬帝國的善待。

基督教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因為正統派的堅持,所有信徒都對上帝表示了足夠的尊敬,並把任何持相反,哪怕是質疑的態度當成了異端,羅馬皇帝在此時當然更是受到了冷落。

無疑,這種極度的排他性,明顯表達了對羅馬皇帝的不尊重,而它的信徒的飛速增長,也無可避免地引發了羅馬皇帝對於國家安全的擔憂。

鎮壓是殘酷的。很多基督教早期著名的主教和神學家在這一時期殉道,基督教的典籍和歷史也多毀於這一時期,在最困難的時期,基督教失去了許多領導人物,甚至連為信徒洗禮的人都找不到。

可是,在這麼困難的時期,卻誕生了奧利金。他在18歲的時候投入到基督教傳教任務當中,並以近乎嚴酷的教義約束自己,像哲人一樣生活,每天嚴格遵守各種戒律,基督教的禁欲主義,就是從奧利金開始的,為了更好地修行,他甚至閹割了自己,而這也成為他與正統派的重大分歧,因為為了遵從教義,抵制誘惑,從而傷害自己的身體,是基督教以前沒有,後來也不鼓勵的行為。

可不管怎麼說,奧利金在基督教最困難的時期站了出來。他的信徒在羅馬帝國迫害最嚴重的時候,反而日益多起來,而他本人也開始研究更深奧的教義。

在奧利金的組織下,基督教在亞歷山大城建立起了比以前更高級的學術研究院,在這所學院中擔任教職的奧利金受到了廣泛的歡迎,甚至連阿拉伯總督和當朝皇太后也願意來聽他講說教義。

儘管有如此高的成就,可奧利金直到此時還是一名普通的信徒,他不是主教,也沒有其他榮譽稱號,以至於當巴勒斯坦教區的主教邀請他前往聖城講解《聖經》時,亞歷山大城的主教迪米特裡烏斯不得不把奧利金從半路上叫回來,因為歷史上從來沒有「平信徒」給主教講解《聖經》的先例。

可是,後來奧利金還是利用一次機會去了巴勒斯坦,並在那裡向當地的主教們講解了《聖經》,並在那裡得到了聖城授予的神職。

此舉惹怒了亞歷山大城主教迪米特裡烏斯,他召開大會兩次罷免了奧利金,並以他曾自我閹割為理由發難,宣布他永遠不得接受神職。

這中間是否有迪米特裡烏斯對奧利金的嫉妒,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但奧利金從此後二十餘年,都沒能再返回羅馬帝國的中心,雖然他仍然是那一時期,基督教最有可能得到羅馬皇室認可,並開始大肆擴張的領軍人物,但是,由於基督教內部的紛爭,奧利金被迫停留於巴勒斯坦的該撒利亞。

雖然他又在當地重新建立了一所與亞歷山大城類似的神學院,可是,他畢竟遠離了羅馬帝國的中心,在那個信息受地域嚴重限制的時代,奧利金的影響力遠不如在亞歷山大城時要大。

儘管如此,奧利金還是為基督教貢獻良多,他在二十年間寫了很多著作,其內容之廣泛,讓後世的神學家都嘆為觀止,傳說他一共寫了六千部著作,現存於世的,能夠拿出確切證據證明的,光是目錄顯示也有八百餘部,在東西方教區內,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當然,作為基督教早期影響最為深遠的神學家,奧利金在吸引了眾多支持者的同時,也招致很多敵視,在後來的不同時期,他們都召開了規模不等的會議,譴責奧利金的觀點,可這都無法否認奧利金的成就。

相關焦點

  • 淺談通史性歷史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為什麼暢銷?
    不過,正規的教育體系似乎與他無緣,雖然曾在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就學,他卻聲稱這是自己一生中「最無聊和最無益」的時期。吉本起意從事羅馬史的研究,起因於他的一次歐洲大陸之行。1763年1月,結束了軍旅生活之後,他開始在歐洲大陸旅行。這時,歐洲資產階級啟蒙運動正如火如茶地席捲整個歐洲大陸。他到過巴黎,與當時的一些啟蒙運動思想家多有往來,並查閱了一些大博物館的珍貴手稿和藏書。
  • 羅馬的墮落:了解羅馬帝國的結束
    羅馬的墮落 」一詞表明一些災難性的事件結束了從不列顛群島延伸到埃及和伊拉克的羅馬帝國。但最後,大門沒有緊張,沒有一個野蠻的部落,羅馬帝國一舉出動。相反,由於內外的挑戰,羅馬帝國緩慢地倒下了,幾百年來一直改變,直到形式無法辨認。
  • 神聖羅馬帝國基督教再次分裂——新教誕生記
    而他們共同秉持的「簡化宗教手續,人人皆為神父」等理念,則最終導致了基督教中「新教」的誕生。 小貼士:基督教三大派系 當今基督教主要有三大派系。一是羅馬教皇為首的天主教(又稱公教、羅馬公教),起源是羅馬帝國分裂時的西歐教會;二是東正教(又稱正教、希臘正教),起源是羅馬分裂時東羅馬帝國(拜佔庭)的教會;三即是新教(又稱更正教、反對教、基督新教,或直接簡稱基督教),起源於14世紀時的一些教派(如波西米亞的胡斯),而在16世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後,逐步蓬勃發展成燎原之勢。
  • 古代歐洲:為什麼古羅馬的神影響力那麼強大,卻被基督教給替代了
    觀點三:受到個人主義文化的衝擊其實,後來也有學者對此進行了解釋,在解釋羅馬宗教同化,以及基督教等等的時候,發現了這樣一個秘密,基督教之所以後來能成功便成國教,這就好比古代中國的獨尊儒術,研究了當時的經濟歷史,就能發現一系列問題,基督教之所以能夠取代,那時候的時代背景是,羅馬帝國剛處於統一的時期,
  • 中世紀:羅馬帝國基督教三大拉丁教父對未來教義和教派的影響
    中世紀:羅馬帝國基督教三大拉丁教父對未來教義和教派的影響君士坦丁大帝改宗之後,基督教和希臘—羅馬文化的交融便加快了。在他之後,有三位偉大的基督教學者聖安布羅斯(St. Ambrose,約339—397)、聖哲羅姆(St. Jerome,約340—420)和聖奧古斯丁(St.
  • 從誕生到統治歐洲,他們用了1400年,神聖羅馬帝國只是他們的傀儡
    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時期是基督教建立以來的第一個轉折點。從此,基督教成了羅馬帝國的合法宗教,傳教活動從「地下」轉為公開,成為羅馬帝國的精神支柱,並在歐洲大規模傳播。在君士坦丁一世之後,基督教在羅馬帝國乃至整個歐洲的地位已經不可動搖,開始了在西方文化史上唯我獨尊的時代,甚至信奉基督教還成了晉升國家高級職位的一條捷徑。
  • 中世紀:羅馬帝國的和平時期簡述
    中世紀:羅馬帝國的和平時期簡述鼎盛時期的羅馬帝國,是人類史上最龐大的國家之一。它的版圖不僅囊括了整個地中海盆地,而且還包括了今天法國、英格蘭的一部分地區。在帝國初期的兩個世紀,即奧古斯都大帝至馬可·奧勒留大帝統治期間,羅馬帝國從今天伊拉克的幼發拉底河畔擴張到大西洋海岸,從北非的撒哈拉沙漠,擴張到歐洲中部的多瑙河(Danube)和萊茵河(Rhein)以及英格蘭的舍維山(Cheviot Hills)。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羅馬帝國的統治非常穩固,並不壓迫。羅馬的統治靠的是軍隊的強大、城市的合理管理和地方上層人士的忠誠。
  • 從羅馬帝國衰亡到羅馬世界轉型 :晚期羅馬史研究範式的轉變
    而吉本則反其道而用之,將基督教的勝利視為迷信戰勝理性;蠻族入侵則意味著野蠻戰勝文明。基督教和蠻族的勝利導致羅馬帝國衰亡。因此,總體上講,羅馬帝國衰亡史其實就是自由喪失、理性湮滅和野蠻肆虐的結果。 1896年,替吉本編訂《羅馬帝國衰亡史》定本的著名史家J.B.伯裡,在表彰吉本的巨大影響之後曾條分縷析,逐一論述這部論著的過時之處與仍有價值之點。
  • 基督教一分為三背後的歷史真相
    大家都知道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實基督教只是一個總稱,它下面還有三個分舵,分別是上文提到的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在我國,有宗教信仰的朋友習慣上稱新教為基督教,其實這種習慣性稱呼是不準確的。說起基督教這三大分支的歷史那可是精彩紛呈,論精彩度爆炸君感覺一點也不輸《聖經》裡的故事。基督教誕生於現在的中東,具體來說就是現在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等地。
  • 羅馬帝國衰亡史:回顧羅馬帝國怎麼滅亡?
    羅馬確實給人類文明帶來很多的借鑑和思考,但是羅馬帝國的衰落問題,卻依舊是一個謎團。是個謎團,並非因為原因不可探尋,而是原因太過複雜。似乎我們也無法真正知道羅馬到底是因為什麼而衰落的。原因不止一個,而是由多種誘發因素集中爆發造成的。在大部分人看來,最普遍的是羅馬因腐敗而導致的滅亡。但是羅馬自始至終也並非清清白白,腐敗在羅馬社會當中一直存在。
  • 【聚焦】無神論者達爾文竟然是基督教信徒?
    在許多方面,「基督教世界……仍然是基督教世界。」為了證明這一點,霍蘭德先生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通過對馬丁·路德、伏爾泰以及廢除奴隸制再到「我也是」女權運動等進行了全面的闡釋。請原諒文中偶爾出現的華麗辭藻,因為他的確是一個特別善於講故事的人,對細節有著驚人的洞察力。
  • 羅馬不再是羅馬,羅馬不再有信仰——重新思考羅馬帝國的滅亡之說
    帝國在強盛時期也無法消除自身的腐敗,那麼為什麼帝國還會在腐敗的同時走向輝煌。為什麼不在走向輝煌之前因為腐敗而消亡。實際上比腐敗更為貼切的能夠描述帝國衰亡的一個詞語是腐化,腐敗僅是人性對金錢的追求,但是腐化除了對金錢的追求,對人性慾望的滿足之外還包括整個政治體制和社會體制的墮落,這才是羅馬衰亡的根本原因。
  • 從宙斯到耶和華:希臘人是如何皈依基督教的?
    為什麼愛琴海小島上到處是藍頂教堂呢?」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疑問,也許這篇文章可以給你答疑解惑。在這裡,筆者想討論的是:羅馬帝國早期的希臘人是如何被基督教化的,當希臘人與基督教相遇的時候,有哪些因素促使希臘人皈依這一新興的宗教?
  • 為什麼。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同時出現在同一個時代
    這一時期東西方同時的衝擊,巔峰失敗所產生的思想,後來形成了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而且他們統一的是帶有慰藉人的靈魂的作用,而這些思想又為人類在進行下一次變革中帶來的寶貴的源泉。之後東方以秦始皇的群限制為代表,建立了第1個統一性的帝國,而西方這一時期也出現了羅馬帝國,但是因為地理環境的不同,從形式組織上看,秦國最開始的強大是源於商鞅變法,它脫離了血緣關係,開始以人的才能為主,有才能的人可以分享君主的權利,而秦國靠著這套系統才足以從一個邊陲小國統一天下,而西方羅馬帝國因為所處地中海橫跨三大州,在組織調度上雖然不如東方,但是在經濟上更有利於貿易,但是在大規模火器出現之前,經常是野蠻徵服文明
  • 羅馬帝國隕落的原因
    從臺伯河畔一個不知名的小村落,到橫掃整個亞平寧半島,再到三次擊敗西地中海強國迦太基,然後勢如破竹地徵服了東地中海地區,最後建立橫跨歐非亞,把地中海變內湖的龐大帝國。羅馬帝國的事跡可謂是十分勵志。當時羅馬帝國的綜合國力僅次於漢代中國,為世界的一極。但由於帕提亞帝國(安息)和貴霜帝國的阻礙,兩位大佬一直沒機會扳一下手腕。然而再龐大的帝國也終究擺脫不了自然規律。
  • 淺談基督教中的「三位一體」概念
    基督教作為一神教,肯定不能認同有三個上帝的觀點。於是三位一體理論應運而生,用以解釋為什麼基督教在聲稱聖父、聖子、聖靈都是神在前提下,仍然是徹頭徹尾的一神教。安條克主教提阿非羅是第一個使用「三位一體」這個詞語的基督教作家。此後,「三位一體」這個術語越發傳播開來,越來越多的基督徒繼承和發展了這個教條。
  • 基督教有著怎樣的社會發展?在早期的英國,基督教影響甚深
    我們且來看早期英國基督教的發展歷史。隨著基督教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它很少遵循直線路線: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發展出不同的信仰和教義。這一點在羅馬時代的英國和盎格魯-撒克遜移民時代最為明顯。在五個世紀裡,英國的宗教文化從一個異教徒的崇拜轉變為基督教世界的領袖。
  • 公元4世紀,基督教迎來重大轉變,與神學無關
    公元4世紀,是基督教迎來重大轉變的時期。羅馬帝國經歷了嚴重的瘟疫後,人們把對未知的疫病的恐懼,逐漸轉移到宗教方面,受到帝國「重點照顧」的基督教成了所有人,包括皇室的恐慌根源,他們開始害怕是因為自己對於神的不尊重,才導致了災禍的來臨,因此,羅馬帝國對於基督教,從原來的迫害和猜疑,變成了信任和支持。不過,這不是沒有代價的。
  • 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為什麼歐洲的皇帝還需要教皇的加冕?羅馬帝國是怎麼消亡的?歐洲的皇室、宗教、百姓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十字軍東徵和文藝復興是如何發生的?如果你一頭霧水,不妨讀一下《極簡歐洲史》這本書,它將以非常輕鬆又清晰的方式告訴你所有的答案。《極簡歐洲史》作者是澳大利亞作家約翰·赫斯特。
  • 20世紀歐洲時期,中世紀對歐洲的第二大貢獻——基督教文明
    基督教文明的影響無處不在,能說明西方人真相信上帝嗎?我看未必,因為在許多西方影視中經常可看到嘲笑上帝的鏡頭。但是基督教文明為什麼就有這麼大的作用呢?因為作為一種文明,基督教是人心的凝聚力,在西方歷史上曾經是理性的代表,直到理性回歸於個人的文藝復興時期。那麼,基督教文明何以有這麼大的力量和魅力呢?我想是在中世紀期間,基督教表現出的兩個方面使得它成為中世紀的支柱。即基督教的政治化和基督教的理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