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無神論者達爾文竟然是基督教信徒?

2021-01-21 365英文閱讀計劃

Darwin was more Christian than he thought

生物學家達爾文比想像中更信奉基督教


Says Tom Holland in 「Dominion」, his account of Christianity’s influence

湯姆·霍蘭德在他的著作《統治》中談到基督教的影響


IT WAS THE wasps that bothered Darwin most. Brought up(撫養長大) as a Christian, he might not have precisely subscribed to(認同,捐款,訂閱) the genesis offered by Genesis but—at first—he accepted the principle that God and his works were good. Then came the Ichneumonidae. Slender(苗條的,細長的), almost sensual(感官享受的)in shape(處於一種良好狀態), the wasps seem a slight foe to stand against 2,000 years of theology.

黃蜂是最令達爾文頭疼的生物。作為一個從小就是基督徒的他,即便並不完全認同《創世紀》中描述的世界起源——但從一開始——他就已經發自內心認可上帝和自己的事業都是正確的。下面輪到姬蜂(黃蜂的一種)了。這種體香纖細、情慾旺盛的黃蜂幾乎是2000年神學歷史上的小敵人。

【拓展理解】

Genesis

基督教經典《聖經》第一卷書,開篇之作,屬於舊約摩西五經(天主教譯作梅瑟五經)。本書介紹了宇宙的起源(起初神創造天地),人類的起源(神創造了亞當和夏娃)和猶太民族的起源,以及猶太民族祖先生活足跡。本書也是上帝全部計劃中的開始,它向我們展示神的創造怎樣的完美,人類是怎樣墮落的,一個民族是如何被上帝揀選發展壯大的。

But for Darwin the sting(刺激,針刺) of these parasites, which grow by eating living caterpillars from within(從裡到外地), was intolerable(難以忍受的): 「I cannot persuade myself that a beneficent(仁慈行善的) & omnipotent(無所不能的) God would have designedly(故意地) created [them].」The wasps nibbled away(蠶食) Darwin’s belief. Tom Holland’s belief in Darwin’s Christianity has, however, remained strong.

但對於達爾文而言,這種寄生蟲的刺激簡直令人無法容忍,因為這些寄生蟲通過由內而外的生吃毛毛蟲來實現自我生長。「我簡直無法相信,這是一個仁慈又全能的上帝刻意創造的生物。」黃蜂一步步蠶食掉了達爾文的信仰。但湯姆·霍蘭德認為達爾文對基督教的信仰依然堅定。

In 「Dominion」, he argues that many of Darwin’s apparently atheistic(無神論的) traits, from the fanaticism of his followers to his scientific awe(敬畏), 「derived from a much older seedbed(發源地,苗圃)」; ie, a Christian one. It is not just Darwin. Look closely at the motifs of almost any modern movement, from the communist hammer and sickle to the dictums of Islamic State, and you can, Mr Holland argues, discern the shadow of the cross.

在《統治》一書中,他認為達爾文許多明顯的無神論特徵,從他狂熱的追隨者到他對科學的敬畏態度,「都源自一個古老的發源地。」也就是,他是一個基督教信仰者。這不僅僅是達爾文。霍蘭德認為,仔細觀察幾乎任何現代運動的主題,從共產主義的鐮刀錘子,再到伊斯蘭國的真理,你都能看到十字架的影子。

In many ways 「Christendom…remains Christendom still.」 Proving this takes Mr Holland on a sweeping narrative(敘事) that runs from the fifth century BC via Luther, Voltaire and the abolition(廢除) of slavery to #MeToo. The occasional(偶然的,臨時的)purple patch is forgivable, for he is an exceptionally(特殊地,格外地) good storyteller with a marvellous(驚人的,不可思議的) eye for detail.

在許多方面,「基督教世界……仍然是基督教世界。」為了證明這一點,霍蘭德先生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通過對馬丁·路德、伏爾泰以及廢除奴隸制再到「我也是」女權運動等進行了全面的闡釋。請原諒文中偶爾出現的華麗辭藻,因為他的確是一個特別善於講故事的人,對細節有著驚人的洞察力。

【拓展理解】

#MeToo

「我也是」運動,是女星艾麗莎·米蘭諾等人2017年10月針對美國金牌製作人哈維·韋恩斯坦性侵多名女星醜聞發起的運動,呼籲所有曾遭受性侵犯女性挺身而出說出慘痛經歷,並在社交媒體貼文附上標籤,藉此喚起社會關注。2018年9月26日,川普在記者會上稱,#MeToo運動「非常危險」,其不公平地威脅到整個有權勢階層的男性。

He opens with(開始於…) an account of an ancient Persian torture in which prisoners were eaten alive by maggots. It is excellent fun. Som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sections are from the early centuries when God had not yet realised that He too was Christian. Resolutely(毅然決然地) monotheistic, later Christians would declare that their God was eternal(永恆的)and omniscient(全知的).

他從一種犯人被蛆蟲活活吃掉的古老波斯酷刑入手。這本書很有趣,其中一些最有趣的章節來自幾個世紀的早期,那時上帝還不知道自己也是基督徒。直到後來,基督徒開始堅定信奉一神論,宣稱他們的神是永恆且無所不知的。

God, alas, seems not to have known any of this. Bits of the Old Testament hint that, in its earliest stages, the Jewish religion recognised many gods. 「Thou shalt(必須) have no other gods before me」 insists that rivals shall not be worshipped(崇拜,愛戴)—not that they don’t exist. Then came the greatest revolution thus far—the roads and reach of the Roman empire.

哎,不過上帝本身對這些一無所知。聖經舊約中有一些片段提供了線索,在早期,猶太教承認多神。「除我之外,你不可以有別神」這句話堅持認為對手不應該被崇拜——但並不是代表他們不存在。隨後就是迄今為止偉大的革命——羅馬帝國的開疆拓土。

【拓展理解】

Roman empire

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西羅馬帝國於476年滅亡,東羅馬帝國於1453年滅亡),是以地中海為中心,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正式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國,中國史書稱為大秦。羅馬共和國的擴張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成為一個環地中海的多民族、多宗教、多語言、多文化大國。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蓋烏斯·屋大維「奧古斯都」稱號,羅馬共和國由此進入帝國時代。

圖拉真在位時(98年-117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疆域也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遊,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全盛時期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It was along these that St Paul travelled, spreading the word of this now-Christian God. Time, Mr Holland says, has 「dulled(呆滯,遲鈍)」 people to the 「utter strangeness」 of Paul’s message. Greco-Roman deities had tended to favour a carpe diem(拉丁語,及時行樂) approach, and to celebrate the proud.

正是在羅馬帝國徵服的地方,聖保羅開始傳播現在基督教所謂的上帝話語。霍蘭德先生表示,時間讓人們對聖保羅傳遞的「完全陌生的信息」感到「不理解」。因為希臘羅馬的諸神傾向於「及時行樂」並歌頌強者。

【拓展理解】

St Paul

聖保祿(聖經人物),亦稱為使徒保羅,悔改信主後改名為保羅。稱聖是因為天主教廷將他封聖,但新教則通常稱他為使徒保羅。他是神所揀選,外邦人的使徒,也被歷史學家公認是對於早期教會發展貢獻最大的使徒。他一生中至少進行了三次漫長的宣教之旅,足跡遍至小亞細亞、希臘、義大利各地,在外邦人中建立了許多教會,影響深遠。

The new creed celebrated the weak. The last were to be first and the first last; suffering was extolled; living fully in the Promised Land meant eschewing(避免) the pleasures of this one. Yet this guarantor of deferred(延遲)gratification turned out to be better at promising than following through. The Second Coming never came and the Promised Land remained elusive(難以捉摸的).

但是基督教的新信條歌頌弱者。第一即最後,最後即第一(聖經裡的話,理解不一);讚美磨難;想要後世在應許之地就要遠離樂土。但是事實證明,相信這種延遲滿足自身欲望的人通常更善於許諾而不是從一而終、貫徹到底。基督再臨可能永遠都不會實現,應許之地仍然遙不可及。

Still, though the meek(溫順的)did not inherit(繼承)the Earth, they did acquire a sense of(…的感覺) God-given equality, while the powerful, for their part, inherited a God-given sense of unease. It is to these twin impulses that Mr Holland ascribes many social advances of recent centuries, from the end of slavery to LGBTQ rights. He is right to stress Christianity’s influence.

雖然,溫順的人沒有統治地球,但他們的確獲得了來自上帝賦予的平等感,而強者則繼承了上帝賦予富裕的不安感。霍蘭德先生將最近幾個世紀的許多社會進步,從奴隸制的終結到LGBTQ維權,都歸功於這兩種衝動。他也強調基督教的影響是正當的。

【拓展理解】

LGBTQ

在現代用語中,「LGBT」一詞十分重視性傾向與性別認同文化多樣性,除了狹義的指同性戀、雙性戀或跨性別族群,也可廣泛代表所有非異性戀者。另外,也有人在詞語後方加上字母「Q」,代表酷兒(Queer)和/或對其性別認同感到疑惑的人(Questioning),即是「LGBTQ」。LGBT現今已獲得了許多英語系國家中多數LGBT族群和LGBT媒體的認同及採用,成為一種非常主流的用法。

相關焦點

  • 所有偉大的科學思想家都是無神論者嗎?
    他是進化生物學家,也是自稱無神論者,公開反對宗教。如果許多科學遠見者不信教,那是否意味著他們是無神論者?當然,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並沒有把自己算在神職人員中,但在將他們全部歸入同一組之前,請稍等片刻。這一切都可以歸結為定義。根據你的解釋,無神論可能等同於缺乏對上帝的信仰,或者更堅定地相信上帝並不存在。
  • 早期基督徒為什麼會成為希臘人和羅馬人眼裡「無神論者」
    在這一時期,多數希臘人和羅馬人對於何為耶穌崇拜基本上一無所知,例如,3世紀中葉的赫羅狄安(Herodian)所寫的羅馬帝國歷史中,根本沒有單獨提到基督教。以上同一位學者估計,基督徒人數在3世紀上半葉約為100萬,下半葉約為500萬,到公元300年時,已佔到總人口的10%,以致希臘-羅馬的多神信徒再也不能無視基督教的存在。
  • 基督教牧者談招遠邪教信徒殺人案:望扶植正統宗教
    值得關注的是,「14個被認定的邪教組織」名單中,有12個是打著基督教旗號的邪教組織。為何會有這種現象呢?廣東省基督教協會會長梁明牧師認為,新教認為《聖經》是絕對權威,人人有出於對上帝的信仰,信徒可以通過《聖經》與上帝直接溝通,人與上帝的中保只有耶穌基督;而這同時帶出來的問題是:100個信徒可以對同一處信息有100種不同的領受。
  • 方舟子:美國無神論者知多少?
    《科學與無神論》2000年第05期美國雖然把「我們信任上帝」印到了錢幣上,但並沒有法定的國教,不過絕大部分美國人都自稱信仰基督教。剩下的,有5%是其他宗教的信徒,包括2%信猶太教。只有6%的美國人自稱沒有宗教信仰,還有4%不知道自己信什麼。在被明確問到是否信上帝時,86%的美國人自稱信上帝,8%的美國人不信上帝但是信某種「宇宙精神」(相當於以前的自然神論者或泛神論者),只有5%的美國人什麼都不信,換句話說,在全體美國人中,算得上屬於無神論者的,只有13%。是否信神,顯然跟科學知識的多寡、教育水平的高低有關。
  • 關於邪教科學教 阿湯哥首當其衝,以明星做「招牌」 基督教信徒「易...
    關於科學教,大打明星牌只是這個脫胎於基督教的邪教的慣用手法之一,它如國內的全能神、門徒會等邪教一樣,還有其他很多誘人入教的迷惑手段。其中,基督教信徒最易「中招」。相信大多數中國人第一次聽說科學教,是因為湯姆·克魯斯和凱蒂·赫爾姆斯,那場轟動一時的離婚大戰。
  • 基督教團體拍攝紀錄片挑戰達爾文進化論
    佛教在線訊 近日,一個由非牟利的基督教護教事工組成的聯合組織——創造論國際事工正在拍攝挑戰進化論的紀錄片。該事工希望趕在達爾文誕辰200周年紀念的時候重新挑戰這個人們深信不疑的進化論。   2009年2月12日是紀念物種起源150年周年以及達爾文誕辰200周年的日子,事工指出這是個難得的全球教會聯合挑戰進化論的機會。
  • 薛丁格的觸手:對無神論者來說,最大的考驗是對死亡的認識程度
    @薛丁格的觸手:宗教信徒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別看你現在信無神論,到你快死了看你信不信神」,確實,對無神論者來說,最大的考驗並不是對宗教的批判程度,而是對死亡的認識程度。世界上最大的欲望莫過於生存,理性的最大問題,也在於面臨死亡的時候,還能否堅持理性。很多科學家晚年信教,除了基督教文化影響的因素以外,「對死亡的恐懼」戰勝了理性也是很重要的一點。
  • 看了這部神劇,你還確定自己是無神論者嗎?
    我母親每年的幾個重要日子都要我給先父燒紙,並要我承諾在她百年之後也不能停止,我不知道自己以後還能不能做到,這也算是無神論者和信徒的小小衝突,雖然並不激烈。更重要的是,此片可以讓我們追問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真的是無神論者嗎?
  • 科學家都是無神論者嗎?
    霍金許多科學家不信宗教,那是否意味著他們是無神論者?很多聰明的人,比如達爾文,被錯誤地貼上無神論者的標籤,而事實上他們是不可知論者。在達爾文前往加拉帕戈斯觀察蜂鳥45年後,他在一本私人雜誌上闡明了他的宗教信仰。他在書中寫道:「萬物之初的奧秘,我們不得而知。但我作為一個人,必須保持一種不可知論者的身份。」其他自稱不可知論者,如霍金、愛因斯坦和卡爾薩根,經常被錯誤地稱為無神論者。
  • 無神論者:美國的「異己分子」
    「我過去有個跑步夥伴,我們關係不錯,他住得離我不遠,有一次我提到自己是無神論者,沒想到從此我再也沒見過他……我回到美國時,知道這裡是聖經帶地區,但我沒想到的是這裡更象一個基督教極權主義社會:你要麼是他們中的一員,要麼不是,沒有中間地帶。所以說我算是領教了其中的利害,知道儘可能不說出自己的信仰。」從外人的視角看,忍著不說自己的信仰也許不算啥事。
  • 就連環殺手而言,一項調查顯示人們對無神論者懷有偏見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最新研究表明,在全球範圍內,無論被訪者是否有宗教信仰,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連環殺手更有可能是無神論者,而非宗教信徒。
  • 在美國,人們為什麼不敢承認自己是無神論者?
    他是一個體魄強健、言辭激進、鬥志旺盛的社會活動家;在他看來,全世界無神論者心目中的第一偶像、有「達爾文的鬥牛犬」之稱的英國生物學家理察·道金斯,在有些時候都「不夠強硬」。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對無神論不感興趣的中國人,可能早就在不經意間和戴維·西爾弗曼打過照面。因為他就是那個「你丫當真?」的表情包。
  • 蓋洛普宗教信仰民調:中國最少信教 無神論者達61%
    宗教信仰比例最低的是中國大陸地區,只有7%,大陸地區有6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是無神論者。排名倒數第2的是日本,信教比例是13%。排名倒數第3至第5的是瑞典(19%)、捷克(23%)和荷蘭(26%)。該民調機構的主席馬克裡格表示,年輕的宗教信徒人數正在增長。
  • 中共中央關於天主教、基督教問題的指示
    全國天主教教士(依靠宗教為生的神父、修女、修士等)中,外國人幾佔半數(一萬二千人中佔五千五百人),基督教教士中外國人佔百分之十七(一萬人中佔一千七百人)。天主教在組織上是統一的,屬羅馬梵蒂岡教皇所管,基督教則組織上不統一,分成許多派系;天主教的活動比較注重鄉村,並有大量土地,基督教則比較注重城市,並有青年會、女青年會為其外圍團體,二、馬克思主義者是徹底的無神論者,認為宗教有害於人民的覺悟,但是馬克思主義者對待群眾性的宗教問題,從來是當作一種有歷史必然性的社會問題和群眾問題來處理的,從來是反對單純地依靠行政命令簡單急躁的辦法來處理宗教問題的
  • 2020年中國基督教雜誌《天風》開始徵訂了
    2020年中國基督教期刊《天風》日前已經開始徵訂了。《天風》創刊於1945年,是由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中國基督教協會主辦的基督教刊物。雜誌宣傳國家宗教政策法規,闡述基督教教義,牧養關懷信徒,引導信徒愛國愛教,做光做鹽。
  • 梁文道讀《上帝沒什麼了不起》:無神論者的挑戰
    但是我們可以說它是一個無神論者對宗教攻擊的大全,如果你想了解無神論對宗教有什麼樣的攻擊,你不用看別的書,你就光看這本就已經夠了。比如說這裡面一開始他就說到,其實他本人對於某些宗教的東西並不是那麼反感,比如說他很崇拜的英國作者喬治·歐威爾,曾經在加泰隆尼亞看到一個教堂付之一炬,而無動於衷,那麼這時候這樣子很難過,這到底是人類的一個精心傑作。
  • 傳福音Tips:向無神論者作見證的4種方式!
    世界上有很多種不同類型的無神論者。我們不能簡單地把人們歸為一類,採取標準化的技巧和答案。我稱最極端的無神論者為NFAs (新原教旨主義無神論者的縮寫)。他們通常為憤世嫉俗的年輕人,標榜「上帝不存在,我恨他」。比起你周圍的鄰居,你在網上碰到他們的概率更大。
  • 地下基督教在南方農村的發展
    (二)地下基督教發展的特徵及原因  從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到,左村地下基督教徒有以下幾個基本的特徵:年齡大,文化低;幾乎都是因家庭或個人遭受過重大的災難或病痛而入教;都是在親朋或鄰居的傳教下入教;所有信徒處於一個由地緣和血緣組成的熟人和親朋的關係網絡之中,信徒之間要麼是夫婦、要麼是鄰居、要麼是妯娌或是親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