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
最新研究表明,在全球範圍內,無論被訪者是否有宗教信仰,絕大多數人都認為連環殺手更有可能是無神論者,而非宗教信徒。這一結論與普遍認知相悖,因為一般認為,在日益世俗化的社會裡,人們應該會對無宗教信仰者一視同仁。然而這項研究卻指出,即便有的人公開承認自己是無神論者,他們對於變態殺人犯是否有宗教信仰也同樣抱有偏見。
《自然-人類行為》雜誌(Nature Human Behaviour)最近刊登了這份最新的報告。被訪者共計 3000 餘人,來自 13 個國家,其中包括荷蘭、芬蘭等世俗國家,以及阿聯、印度等宗教色彩濃厚的國家。研究結果表明,如今去教堂、清真寺、寺廟的人數不斷下降,儘管一些群體明確聲稱,宗教信仰缺失並不會導致道德淪喪,但是把宗教當作道德堡壘的信念仍未受到動搖。
過去也曾有研究表明,美國等信教國家的民眾普遍對非宗教信徒持懷疑態度,不過當時的調查樣本較小。新的研究則將這一結論擴大到了全球範圍,發現甚至在高度世俗化的社會中,非宗教信徒也普遍遭到懷疑。
2013 年,在佛羅裡達州斯塔克參加無神論者紀念碑揭幕儀式的人們。新的研究表明,不論是在宗教盛行的國家還是高度世俗化的社會裡,民眾普遍對非宗教信徒抱有偏見。
美國康乃狄克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的人類學教授理察·索西斯(Richard Sosis)說:「我認為最新的報告令人激動,這跨出了第一步。不僅是在反社會分子的信仰問題上,而且還包括許多較普通的不道德行為,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套辦法,可以了解偏見產生的過程。」
這項研究既簡單又雄心勃勃。肯塔基大學(University of Kentucky)的心理學副教授威爾·M·熱爾韋(Will M. Gervais)領銜開展調查,來自世界各國的研究者在 13 個國家,包括北美洲、歐洲、亞洲、中東、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地做了抽樣調查,每種實驗環境下都至少抽取了 100 名成人。參與者被要求填寫一份簡短的問卷,並提供年齡、種族和宗教信息。若無宗教信仰,則需寫明自己是「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還是「無信仰的人」。
問卷中,有一道題先是描繪了某個反社會分子從小就虐待動物,後來則開始傷害人類,說他「殺害了 5 名從家鄉貧困地區劫持來的無家可歸者。他把受害者肢解後,屍體現在正藏在他家地下室裡。」題幹後面則是問題,參與調查的每個國家都有一半被訪者拿到了這個版本:「請問以下哪種情況更為可信?1)他是一名老師;2)他是一名老師,而且不相信任何神。」而另一半被訪者則看到另一個版本:「請問以下哪種情況更為可信?1)他是一名老師;2)他是一名老師,而且有宗教信仰。」問卷中還混入了智力測試之類的問題,以掩蓋研究的真實目的。
熱爾韋博士說:「之所以假設主人公是變態連環殺手,是因為我們覺得即便人們信不過無神論者,不會找他們代為照看孩子,也不至於會假設無神論者就是連環殺手。」
但結果顯示,絕大部分受訪者都抱有這種偏見。題目選項中提到這位老師是無神論者的問卷中,約 60% 的被訪者都認為他是無神論者,而提到該老師有宗教信仰的問卷中,只有約 30% 的被訪者勾選了他有宗教信仰的選項。另外,自稱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中,抱有偏見的人數略小於平均,但差距並不明顯。
不出所料,相比於紐西蘭這樣更世俗化的國家,阿聯等宗教盛行的國家裡,民眾的偏見更為嚴重。熱爾韋博士一向致力於研究人們對無宗教信仰人士的偏見。由於此前調查樣本過小,不具有說服力,他曾經公開撤回過幾份早期研究。「但現在我們的樣本基數足夠了,可以看到結果很明顯,」他說道。
事實上,宗教信仰和道德表現之間的關係並不十分明了。一些研究發現,虔誠的信徒與非信徒相比,在道德上更為正直,但也有研究表明兩者並無差異。此類研究往往無法明確「道德表現」的定義,也難以說清什麼才是虔誠的宗教信仰(是自稱為信徒即可,還是每天都要遵行宗教儀式?)甚至連誰才稱得上「無宗教信仰者」也莫衷一是,他們可能是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也可能背棄了原有的信仰,或者對宗教毫不關心。最後這類人是否有宗教信仰完全視心情而定,同時也取決於他們對這些術語的理解。
另外據專家稱,把殺人狂的行為歸咎於某種信仰、動機或是精神狀態並不妥當,比如恐怖分子等等顯然是因為所謂宗教信仰才會犯下令人髮指的罪行。來自紐約的司法精神病學家麥可·斯通(Michael Stone)博士分析了超過 200 名現代的殺人犯,包括連環殺手、朝人群掃射的槍手和其他危險的罪犯。他在研究中發現,兇手大多為男性,都裝模作樣地稱自己才是受害者。他們有的有宗教信仰,有的則沒有,雖然行為反常,但半數情況下這些人沒有任何精神疾病。
另據斯通博士估計,約有高達 25% 的兇手患有偏執型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會產生不切實際的妄想,而這些妄想則常常與宗教象徵主義休戚相關。
翻譯 熊貓譯社 智竑
題圖來自 劇照
2017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