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哲學詩畫發布了西方哲學中的古希臘哲學,今天咱們繼續分享西方哲學史中的古羅馬時期哲學。
1,盧克萊修
盧克萊修
盧克萊修是古羅馬時期哲學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無不能變為有,有不能變為無。世界的存在由物質構成,而物質的存在是永恆的,宇宙是無限的物質。宇宙有其自然發展的過程,人們只要弄懂了自然現象發生的真正原因,塵世中的宗教偏見便可消失或統一。
他反對神創論,認為世間萬物都有自然物質組成,根本沒有所謂的神。世界通過我們人類的努力和探索是完全可以認識的,而感覺是事物流射出來的影像作用於我們的感官的結果,是一切認識的基礎和來源。我們所有的幸福追求都在於擺脫對神靈和死亡的恐懼,得到精神上的安寧和心情的恬靜。
代表名句:
心靈中的黑暗必須用知識來驅除。
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獸全靠自己。
2,伊壁鳩魯哲學
古羅馬哲學家伊壁鳩魯發展起的哲學形成了一個學派,即伊壁鳩魯學派。這個學派繼承和發揚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論,提出了原子具有重量和自動偏斜的特性,並認為重量是原子下降運動的內心動因。他們承認偶然性的存在,反對宿命論或命定論。
伊壁鳩魯
伊壁鳩魯還強調感覺在認識中的作用,認為人的感覺是絕對真實的,是我們探索真理的標準,但其缺陷是沒有把感性和理性區分開,而是混為了一談,帶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
此學派最著名的是其創立的快樂學說,即快樂是幸福生活的開始和目的,是道德上的善,快樂簡單來說,就是身體健康,精神愉快。但需要指出的是這裡的快樂並非我們一般人認為的物慾享受之樂,而是一種排除了情感困擾後的心靈寧靜之樂,是一種精神層面的快樂。要想獲得這種快樂,我們必須學習哲學和自然科學,必須過簡樸而節制的生活,理由是社會的感性經驗和奢華浪費生活會對一個人的身心造成幹擾和侵蝕。
另外,伊壁鳩魯學派主張無神論,認為神不是超自然的原因。神不幹預人事,人也不必怕神。
代表名句:
「死亡對於我們是無足輕重的,因為當我們存在時,死亡對於我們還沒有來,而死亡時,我們已不存在了。」
幸福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困擾。
3,斯多葛哲學
此派哲學由賽普勒斯人芝諾創立於雅典,因經常在雅典的聚會廣場演講而被人取名為斯多葛學派。其代表人物有芝諾、塞內卡、愛比克泰德和馬可·奧勒留。
芝諾
斯多葛派哲學認為人的命運是一開始就註定的,真正的美德和幸福就是服從命運,遵從自然的規律。並認為邏各斯是一種神的思想和一種必然。
此派哲學主張世界理性決定事物的發展變化,所謂「世界理性」即神性,它是世界的主宰,萬物的統領者,個人只不過是神的整體中的一部分。人永遠無法也不能超越神。
在社會生活方面,斯多葛派強調順從天命,安於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做到恬淡寡慾,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幸福。他們自稱是世界主義者,認為人類是一個整體,只應有一個國家,一種公民,即宇宙公民,應該取消單個國家之間的界限,把全部國家納入一個整體之中。國家不是人們的意志達成協議的結果,而是自然的創造物。宇宙是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整體,由最原始的神靈之火演變而來,並趨向於一個目的。人作為宇宙的一份子,一個小火花,應該協調自身,與宇宙的大方向相一致,最終實現大目的。
宇宙存有公理,即神的律法,神的律法是建立在亙古長存的人類理性與宇宙理性之上的實體,不會隨時空的改變而改變。
著名的芝諾悖論
芝諾說:「與自然相一致的生活,就是道德的生活,自然指導我們走向作為目標的道德。」
塞內卡說:「奴隸是人,他們的天性與其他人相同,奴隸的靈魂中,同樣被賦有其他人所具有的自豪、榮譽、勇敢和高尚那些品性,不管他們的社會地位如何。」
馬克·奧勒留說:你的心也許會破碎,但人們卻依舊會像從前一樣生活。
4,懷疑派哲學
此學派哲學由哲學家皮浪創立,學界一致認為皮浪確是懷疑主義的鼻祖。此人早年做過畫匠,後改學哲學,追隨德謨克利特的繼承者阿那克薩庫多年。曾參加亞歷山大東徵軍隊的遠徵到過印度。
在認識上,皮浪主張不做任何決斷,最好把它懸擱起來。懸擱即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理由是他認為事物本身都帶有不確定性,事物是沒有差別的、不可預測的和不可判斷的。由於這一原因,我們的感覺和意見都不能告訴我們真理,也無法為我們揭示錯誤,因此,我們不能相信它們,而應該無意見,不介入,不動搖,對任何一個東西都不要下定義說是或不是。我們真正應該採取的態度首先是沉默,然後「懸擱判斷」,這樣才能沒有煩惱,遠離判斷或抉擇所帶來的困惑及錯誤。
皮浪
皮浪在意念上堅持不動心,這點有些類似於佛家的禪定,即不關心任何事物,也不迴避任何事物,讓自己進入到一種混沌虛無、隨遇而安的狀態。他為自己的生活制定了四條常規,分別為:自然的指導,情感的約束,習俗和法律的傳統以及技能的使用。
皮浪不否認感覺現象的存在,他認為這是人不由自主地要加以承認的,但他否認現象的真實性和我們關於現象所做出的判斷。我們不能說現象是什麼,只能說它顯得是什麼或看來是什麼。比如,蜜對我們顯得是甜的,「但它本質上是否也是甜的,這卻是一件可疑的事情,因為這不是一個現象而是一個關於現象的判斷」。
倫理方面也是如此。他堅持認為沒有什麼東西是真實存在的,因而否認事物有美或醜,公正或不公正的性質,認為這些只是風俗和習慣指導著人們的一種行為意識。我們之所以不作判斷,是為了避免獨斷,因為任何命題都有一個對等的反命題,你否定的同時就會出現與之對等的肯定,肯定的同時也會出現與之對等的否定,二者都有同樣的價值和效力。
由懷疑派哲學衍生出的三個著名懷疑論命題——
(1)我們的意識以外是否有客觀的存在?
(2)如果有,我們的意識能否認識它?
(3)如果能認識,我們能否用語言把它表達出來?
代表名句:
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斷,隨著這種態度而來的就是靈魂的安寧,就像影子隨著形體一樣。
聰明的人應該像豬一樣不動心。
5,唯心主義哲學
西塞羅
——出身於古羅馬奴隸主騎士家庭,以善於雄辯而成為羅馬政治舞臺的顯要人物。從事過律師工作,後進入政界。開始時期傾向平民派,以後成為貴族派。西塞羅的影響在文藝復興時代由於彼特拉克的重新研究達到頂峰,受其政治哲學影響者包括洛克、休謨、孟德斯鳩等哲學家。美國國父亞當斯、漢密爾頓等人也常在其作品中引用西塞羅的作品。
西塞羅
西塞羅認為國家是人民的事務,是人們在正義的原則和求得共同福利的合作下所結成的集體;君主、貴族和民主三種政體都是單一政體,理想的政體應是「混合政體」,即以當時羅馬元老院為首的奴隸主貴族共和國。
在哲學方面,他反對無神論和唯物論,認為人的靈魂是不死的,主張綜合各派的學說,加以吸收和利用,因此被認為是古代折中主義最典型的代表。他是第一個將古希臘哲學術語譯成拉丁文的人,對哲學的發展和哲學術語都有極大影響。在法律上,他堅持「法律的意義在於對所有的人適用和有效」,握有權力的人如果立法時違反「對象的一般性」這一簡明而深刻的法理,那就是對法律和良知的背叛。
代表名句:
「沒有什麼比認識到我們生來是為了正義更能讓我們變的崇高了,法律不是靠我們的意志而是依靠其本性來實施的。」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們擺脫現實的奴役,而現在的年輕人正意圖做著相反的努力,為了適應現實而改變自己。
塞涅卡
——古羅馬政治家、斯多葛派哲學家和雄辯家,提比略時期進入官場,曾任帝國會計官和元老院元老,後任司法事務的執政官及尼祿皇帝的家庭教師與顧問。
塞涅卡
塞涅卡繼承了斯多葛派的基本思想,認為人的生活完全取決於人自身,強調客觀物質對於人生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重要,只有人的理性才是真正的「善」,人必須通過自省不斷培養自己的「理性」最終能完全「控制」生活,並認為對磨難應持樂觀態度。塞涅卡信奉自然法,強調自然是善與合理性的標誌。人的命運要服從自然和神的命運。他的不少學說鼓吹宿命論,提倡神秘主義和禁欲主義。
雖然他對社會和政治表現出悲觀、宿命和沮喪的情緒,但仍認為正直的人都有道義為國家服務,追求公共利益,而不能只考慮自己的私利。 他的思想對於基督教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代表名句:
真正的偉大,即在於以脆弱的凡人之軀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戰勝。
內容充實的生命就是長久的生命,我們要以此而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生命。
斐洛
——宗教哲學家、猶太神學家、神秘主義哲學倡導者,他的思想是聯繫希伯來文化、希臘文化、基督教文化的紐帶。
斐洛認為宗教的啟示是最高的權威,神、上帝至高無上,無所不包,是萬物的基礎和本原,是絕對的善,人畢生的任務就是認識上帝,服侍上帝,上帝通過邏各斯作用於物質世界。希臘哲學中的精華都源自於宗教中的上帝。他以寓言來解釋聖經,認為宗教信條有字面的(表面的)意義和象徵的(精神的)意義,宗教的啟示以象徵來表示,而哲學則用概念來表示,希臘哲學只是舊約中的完全真理的表面啟示。他認為,神是超出世界之上的,神對世界的作用須通過中介,而「邏各斯」即柏拉圖的理念或猶太教的天使,是神和人之間的中介。
斐洛
邏各斯思想是斐洛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寓意解經法,斐洛將猶太傳統的智慧觀和希臘哲學中柏拉圖的理念論、亞里斯多德的邏各斯思想結合起來。斐洛創立的邏各斯概念在《論創世記》中,主要體現為以下2層意思:1,用來解釋上帝創造和治理世界的過程。2,邏各斯是世界公民必須遵守和了解的「憲法」和「自然的正確理智」。
斐洛認為神對邏各斯和邏各斯對世界的關係都是一種遞減的流溢,如同火光從火堆中放射時越來越暗一樣;人的靈魂由上帝流溢出來,因此它必定與上帝相象。斐洛關於「原罪」、「棄世」、「禁慾」、「靈魂得救」、「神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成為基督教的基本道德原則。因此,他也被認定為中世界宗教哲學之父。
作為猶太思想家,斐洛堅信自己的宗教是一種普世宗教;認為各種哲學之間有共同的思想基礎,那就是來自上帝的真理。而他的邏各斯學說是通向新柏拉圖主義太一、心智(理性)、靈魂之三位一體的本體說和「流溢說」的門戶,更是早期基督教內部各種思想滋生和發育的土壤。
代表名句:
人的靈魂由上帝流溢,因此它必定與上帝相象。
在神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和懺悔認識上帝。
普羅提諾
——生於埃及,是新柏拉圖主義的奠基人。公元233年拜亞歷山大城的安漠尼烏斯為師學習哲學 ,曾參加羅馬遠徵軍,其目的是前往印度研習東方哲學。此後定居羅馬,從事教學與寫作。其學說融匯了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的思想以及東方神秘主義,視太一為萬物之源,人生的最高目的就是復返太一,與之合一。其思想對中世紀神學及哲學,尤其是基督教教義,有很大影響。
普羅提諾
普羅提諾主張有神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超越一切存在、對立和差別的太一(類似於中國哲學家老子所說的「道」),即神、上帝,太一創造萬物是流溢的過程,認識是向太一的復歸。太一高於一切,高於人類世界,而且高於「相」或本真存在,是人的認識完全無法達到的。
從太一流溢出來的第一層本體是「最高精神」,世界由此開始由無到有,從一到多。流溢出的第二層本體是「神聖理智」,類似於柏拉圖的「相」和亞里斯多德的純粹自我觀照。由「神聖理智」再往下流溢出「宇宙靈魂」,宇宙靈魂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主導原則。至於具體的個人靈魂和具體的萬事萬物,則是本體的進一步的流溢的結果。
普羅提諾的形上學思維是從一種神聖的三位一體,即太一(神或絕對的善)、理智與靈魂開始的。但這三者並不是平等的,如同基督教的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中的三者那樣;太一(上帝)是至高無上的,其次是理智,最後是靈魂。
代表名句:
人類處於神與禽獸之間,時而傾向一類,時而傾向另一類;有些人日益神聖,有些人變成野獸,大部分人保持中庸。
上帝在石頭中沉睡,在植物中呼吸,在動物中夢幻,在人身中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