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愛好者:蘭青山說歷史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蘭青山說歷史,我們並沒有自己認為的那樣智慧,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歷史上那些探尋智慧的光亮,仍然是我們脫離蒙昧的最大憑籍,願我們能保持嚴謹與開放,跟著小編一起來重溫歷史的精彩。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的就經驗主義的傳統,希望大家能從這些哲學史裡尋找到自己通往未來的路。
在某種更為廣泛的意義上,經驗主義屬於傳統的一部分。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很多世紀之前。康德認為,亞里斯多德是「大的經驗主義者」,而視洛克為亞里斯多德的近代追隨者。他們的共同之處,在於企圖「從經驗」得出「所有的概念和原理」。然而,康德發現了他們的過錯,因為他們試圖越過受時空限制的經驗,去證明上帝存在和靈魂不朽之類形上學的觀念。就伊壁鳩魯未曾企圖在經驗的限制之外作此推論而言,康德發現他是更為前後一致的。託馬斯·阿奎那拒絕安瑟倫的理性演繹方法,贊成亞里斯多德強調以觀察為基礎的反思。在此意義上,阿奎那可以說具有某種經驗主義的方法。然而,由於科學側重於觀察、實驗和歸納推理,17紀和18世紀的經驗主義更多地和英國科學的興起密切相關。這種方法由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開了先河。此人是隨筆作家、演說家、律師和業餘哲人科學家。在他豐富多彩的一生中,培根晉升到大法官的職位結果卻因被指控受賄而蒙羞。教皇亞歷山大把他描繪為「最伶俐、最聰明、最卑鄙的人」在一次實驗中,培根感染風寒,於隆冬中死去。他有一個想法,肉體可以通過保存在雪裡而不至朽壞,正如那時習慣把肉保存在鹽裡一樣。他找來一隻母雞,在母雞肚子裡塞滿雪。但是,這次實驗導致他感染了致命的風寒。
這個有趣的事件,顯明了他的知識方法特色,同他在《新工具》(1620年)之類著作裡所陳述的那樣。《新工具》一書的標題讓人回想起亞里斯多德的《工具篇》。培根企圖改進科學方法的種種現存概念。他論證說,歸納並不單單是一個有關列舉計數的問題。三段論的邏輯,不是完全根據經驗發現的一種工具。毋寧說,它服務於一個目的:表明什麼事物能夠從已知的事物中推論出來。培根強調,需要通過尋找「諸種否定的例證」來檢驗普遍化的概括。他認為,各種科學定律,是建立在觀察基礎上的。但是,在他主張需要通過考察各種可能的反例來檢驗結論這點上,他超越了亞里斯多德。這樣做的時候,他承認,自然的法則永遠不可能被最後證實,因為,只有對一個有限的主題可能窮盡全部方法的情形下,完全歸納法才是可能的。另一方面,培根意識到藉助嘗試證明各種結論為假來檢驗結論的重要性。其手段為,進行實驗、顯明結論是錯誤的。培根也討論過他稱為「心靈的幻象」的東西。這些「心靈的幻象」,就是人的大腦裡持久穩定的各種信念和意見。它們阻礙了尋求知識的道路。
培根給自然界的研究帶來了聲望,並且開啟了一個由國王查理二世繼續資助倫敦皇家學會的進程,後者的目的是為了增進自然知識皇家學會的早些年代,其中的許多重要人物,也是英國教會的出色的神職人員。學會中重要的世俗科學家,有艾薩克·牛頓爵士和羅伯特·波義耳(1627-1692)牛頓從1703年直到1727年去世時,擔任皇家學會的主席;人們對波義耳的紀念,在「化學之父,寇克伯爵之子」這個不朽的短語中保留下來。波義耳在《懷疑的化學家》(1661年)一書中,批判了依然盛行的希臘四元素觀,把化學與鍊金術區別開來。波義耳主張,物質實體的性質,必須以實驗證據為依據。他的觀點可用皇家學會的一句名言來概括: Nullius in Verba,可以解釋為:純粹的權威必定是虛無。波義耳也是一位聖經學者、虔誠的信徒。
他留下遺囑,每年拿出50英鎊,交給倫敦的一間教會,設立反對不信者的系列講座—波義耳講座。艾薩克·牛頓爵士(1642-1727)7比約翰·洛克年輕,他們是同時代人,也是一對朋友。艾薩克·牛頓在格蘭瑟姆文法學院受過教育。在那裡,他跟隨劍橋的柏拉圖主義者亨利·摩爾,後者也是與霍布斯的物質論勢不兩立的反對者他的大部分生涯,是作為劍橋大學基督學院的研究員度過的。1661年,牛頓進入附近的三一學院。1667年,他被選為三一學院的董事。在他當學生時記下的筆記中,牛頓提到「優秀的摩爾博士」。事實上,重要的是,他是最早欣賞笛卡爾的英國人之一。他也像卡德沃斯一樣,是皇家學會的一名早期會員。
劍橋的柏拉圖主義者們,雖然相信世界的理性結構,但一般而言,他們在數學方面裝備不足,缺乏為他們的自然神論發展出某種科學理由的能力。這在艾薩克·巴羅那裡卻不同。艾薩克·巴羅是研究古希臘的學者和劍橋大學的盧卡斯數學教授。他的學生正是就讀於三一學院的艾薩克·牛頓。巴羅與劍橋的柏拉圖主義者們關係非常密切,他使三一學院成為劍橋大學的數學中心。1669年,巴羅辭去教席,以支持他的學生牛頓。作為一名被授予神職的教士,巴羅意識到自己受到呼召要獻身於福音事工。他成了一位有名的傳教士,最終當上三一學院的院長。同時,牛頓開始成為那個時代重要的科學家。1694年,牛頓遷居倫敦,1699年,他被任命為鑄幣局局長。1705年,安妮女王授予他爵位自1672年始,他一直是皇家學會的會員,直到727年去世,擔任該學會的主席。
牛頓的眾多科學成就,包括明確闡述了運動和引力定律(顯然和萊布尼茲同時)、發現積分,以及最早正確分析白光。牛頓的運動定律,有助於建立宇宙的機械觀、這種宇宙的機械觀,直到現代的物理學,一直居於統治地位。牛頓的《自然哲學數學原理》(1687),不但闡明了地球上物體的運動,而且還包括整個宇宙中物體的運動。牛頓的各種觀點,向神學提出了重要的問題:一位適合這個數學世界的上帝在哪兒?牛頓本人相信,他的萬有引力理論,支持信仰一位神。他在《數學原理》的序言中,將神描繪為「萬有之中最完美的機械師」。牛頓相信,時間和空間都具有某種絕對固定的特徵。8因此空間和時間中無論發生什麼,都由空間和時間的種種特徵所決定。但是,牛頓拒絕如下的思想:世界是上帝的身體,或者(像斯賓諾莎所認為的那樣)是一種思考上帝的方式。牛頓把無限的空間設想為上帝的感覺中樞。上帝在其中,感知他的各樣創造物。
牛頓的自然法則觀,把他指向了神聖的立法者。他假設,無法按照定律來解釋的不合規則之事,是出於上帝的直接幹預。牛頓關於上帝和世界之關係的觀點,導致他和萊布尼茲發生衝突。後者抱怨說,牛頓的宇宙如同一隻手錶,需要不斷地上發條、清潔和修理。他認為,這樣的觀點,是對一位上帝很糟糕的思考。這位上帝,缺乏遠見使自身成為一種永恆的運動。萊布尼茲本人寧願關心總是存留在世界中的「同樣的力和活力」,依照各種自然法則與「美麗而前定的秩序」,它們永恆地從一個部分傳送到另一部分。對於牛頓的辯護者、安立甘宗的牧師薩眷顧和關注。這種眷顧和關注一「其技藝之工的真正榮耀」絲毫沒有減少繆爾·克拉克而言,這種觀點帶有物質論與宿命的味道。它似乎排除了上帝艾薩克·牛頓爵士對各種神學問題興趣濃厚。1733年,人們出版了他的《論但以理的預言和聖約翰的(啟示錄)》。他的其他神學著作直到現代才問世。牛頓不為公眾所知的那些論文,顯示出一顆在神學上具有相當學問的心靈牛頓非常重視聖經,但對教會的一些信條提出質疑。他相信:「宗教和哲學,需要各自獨立地存在。我們不應當把上帝的啟示引入哲學,也不應當把哲學的主張引入宗教。」任何不能被理解的東西,」牛頓說,「絕不是信仰的對象。」
小編認為牛頓的科學工作為哲學提出了重要問題。什麼樣的哲學合乎18世紀的科學呢?笛卡爾的思想提供了一種動力,但牛頓在他那裡發現了許多應當批評的東西。他把他自己的方法看成是經驗主義的、歸納的。英國的經驗主義哲學家們承擔起了闡明牛頓科學之哲學含義的任務。共同的議程是由知識問題規定的。他們給出的各種答案,充滿激烈的矛盾。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