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經驗主義的傳統是什麼?許多哲學家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2021-01-16 蘭青山說歷史

歷史文化愛好者:蘭青山說歷史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蘭青山說歷史,我們並沒有自己認為的那樣智慧,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歷史上那些探尋智慧的光亮,仍然是我們脫離蒙昧的最大憑籍,願我們能保持嚴謹與開放,跟著小編一起來重溫歷史的精彩。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的就經驗主義的傳統,希望大家能從這些哲學史裡尋找到自己通往未來的路。

在某種更為廣泛的意義上,經驗主義屬於傳統的一部分。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很多世紀之前。康德認為,亞里斯多德是「大的經驗主義者」,而視洛克為亞里斯多德的近代追隨者。他們的共同之處,在於企圖「從經驗」得出「所有的概念和原理」。然而,康德發現了他們的過錯,因為他們試圖越過受時空限制的經驗,去證明上帝存在和靈魂不朽之類形上學的觀念。就伊壁鳩魯未曾企圖在經驗的限制之外作此推論而言,康德發現他是更為前後一致的。託馬斯·阿奎那拒絕安瑟倫的理性演繹方法,贊成亞里斯多德強調以觀察為基礎的反思。在此意義上,阿奎那可以說具有某種經驗主義的方法。然而,由於科學側重於觀察、實驗和歸納推理,17紀和18世紀的經驗主義更多地和英國科學的興起密切相關。這種方法由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開了先河。此人是隨筆作家、演說家、律師和業餘哲人科學家。在他豐富多彩的一生中,培根晉升到大法官的職位結果卻因被指控受賄而蒙羞。教皇亞歷山大把他描繪為「最伶俐、最聰明、最卑鄙的人」在一次實驗中,培根感染風寒,於隆冬中死去。他有一個想法,肉體可以通過保存在雪裡而不至朽壞,正如那時習慣把肉保存在鹽裡一樣。他找來一隻母雞,在母雞肚子裡塞滿雪。但是,這次實驗導致他感染了致命的風寒。

這個有趣的事件,顯明了他的知識方法特色,同他在《新工具》(1620年)之類著作裡所陳述的那樣。《新工具》一書的標題讓人回想起亞里斯多德的《工具篇》。培根企圖改進科學方法的種種現存概念。他論證說,歸納並不單單是一個有關列舉計數的問題。三段論的邏輯,不是完全根據經驗發現的一種工具。毋寧說,它服務於一個目的:表明什麼事物能夠從已知的事物中推論出來。培根強調,需要通過尋找「諸種否定的例證」來檢驗普遍化的概括。他認為,各種科學定律,是建立在觀察基礎上的。但是,在他主張需要通過考察各種可能的反例來檢驗結論這點上,他超越了亞里斯多德。這樣做的時候,他承認,自然的法則永遠不可能被最後證實,因為,只有對一個有限的主題可能窮盡全部方法的情形下,完全歸納法才是可能的。另一方面,培根意識到藉助嘗試證明各種結論為假來檢驗結論的重要性。其手段為,進行實驗、顯明結論是錯誤的。培根也討論過他稱為「心靈的幻象」的東西。這些「心靈的幻象」,就是人的大腦裡持久穩定的各種信念和意見。它們阻礙了尋求知識的道路。

培根給自然界的研究帶來了聲望,並且開啟了一個由國王查理二世繼續資助倫敦皇家學會的進程,後者的目的是為了增進自然知識皇家學會的早些年代,其中的許多重要人物,也是英國教會的出色的神職人員。學會中重要的世俗科學家,有艾薩克·牛頓爵士和羅伯特·波義耳(1627-1692)牛頓從1703年直到1727年去世時,擔任皇家學會的主席;人們對波義耳的紀念,在「化學之父,寇克伯爵之子」這個不朽的短語中保留下來。波義耳在《懷疑的化學家》(1661年)一書中,批判了依然盛行的希臘四元素觀,把化學與鍊金術區別開來。波義耳主張,物質實體的性質,必須以實驗證據為依據。他的觀點可用皇家學會的一句名言來概括: Nullius in Verba,可以解釋為:純粹的權威必定是虛無。波義耳也是一位聖經學者、虔誠的信徒。

他留下遺囑,每年拿出50英鎊,交給倫敦的一間教會,設立反對不信者的系列講座—波義耳講座。艾薩克·牛頓爵士(1642-1727)7比約翰·洛克年輕,他們是同時代人,也是一對朋友。艾薩克·牛頓在格蘭瑟姆文法學院受過教育。在那裡,他跟隨劍橋的柏拉圖主義者亨利·摩爾,後者也是與霍布斯的物質論勢不兩立的反對者他的大部分生涯,是作為劍橋大學基督學院的研究員度過的。1661年,牛頓進入附近的三一學院。1667年,他被選為三一學院的董事。在他當學生時記下的筆記中,牛頓提到「優秀的摩爾博士」。事實上,重要的是,他是最早欣賞笛卡爾的英國人之一。他也像卡德沃斯一樣,是皇家學會的一名早期會員。

劍橋的柏拉圖主義者們,雖然相信世界的理性結構,但一般而言,他們在數學方面裝備不足,缺乏為他們的自然神論發展出某種科學理由的能力。這在艾薩克·巴羅那裡卻不同。艾薩克·巴羅是研究古希臘的學者和劍橋大學的盧卡斯數學教授。他的學生正是就讀於三一學院的艾薩克·牛頓。巴羅與劍橋的柏拉圖主義者們關係非常密切,他使三一學院成為劍橋大學的數學中心。1669年,巴羅辭去教席,以支持他的學生牛頓。作為一名被授予神職的教士,巴羅意識到自己受到呼召要獻身於福音事工。他成了一位有名的傳教士,最終當上三一學院的院長。同時,牛頓開始成為那個時代重要的科學家。1694年,牛頓遷居倫敦,1699年,他被任命為鑄幣局局長。1705年,安妮女王授予他爵位自1672年始,他一直是皇家學會的會員,直到727年去世,擔任該學會的主席。

牛頓的眾多科學成就,包括明確闡述了運動和引力定律(顯然和萊布尼茲同時)、發現積分,以及最早正確分析白光。牛頓的運動定律,有助於建立宇宙的機械觀、這種宇宙的機械觀,直到現代的物理學,一直居於統治地位。牛頓的《自然哲學數學原理》(1687),不但闡明了地球上物體的運動,而且還包括整個宇宙中物體的運動。牛頓的各種觀點,向神學提出了重要的問題:一位適合這個數學世界的上帝在哪兒?牛頓本人相信,他的萬有引力理論,支持信仰一位神。他在《數學原理》的序言中,將神描繪為「萬有之中最完美的機械師」。牛頓相信,時間和空間都具有某種絕對固定的特徵。8因此空間和時間中無論發生什麼,都由空間和時間的種種特徵所決定。但是,牛頓拒絕如下的思想:世界是上帝的身體,或者(像斯賓諾莎所認為的那樣)是一種思考上帝的方式。牛頓把無限的空間設想為上帝的感覺中樞。上帝在其中,感知他的各樣創造物。

牛頓的自然法則觀,把他指向了神聖的立法者。他假設,無法按照定律來解釋的不合規則之事,是出於上帝的直接幹預。牛頓關於上帝和世界之關係的觀點,導致他和萊布尼茲發生衝突。後者抱怨說,牛頓的宇宙如同一隻手錶,需要不斷地上發條、清潔和修理。他認為,這樣的觀點,是對一位上帝很糟糕的思考。這位上帝,缺乏遠見使自身成為一種永恆的運動。萊布尼茲本人寧願關心總是存留在世界中的「同樣的力和活力」,依照各種自然法則與「美麗而前定的秩序」,它們永恆地從一個部分傳送到另一部分。對於牛頓的辯護者、安立甘宗的牧師薩眷顧和關注。這種眷顧和關注一「其技藝之工的真正榮耀」絲毫沒有減少繆爾·克拉克而言,這種觀點帶有物質論與宿命的味道。它似乎排除了上帝艾薩克·牛頓爵士對各種神學問題興趣濃厚。1733年,人們出版了他的《論但以理的預言和聖約翰的(啟示錄)》。他的其他神學著作直到現代才問世。牛頓不為公眾所知的那些論文,顯示出一顆在神學上具有相當學問的心靈牛頓非常重視聖經,但對教會的一些信條提出質疑。他相信:「宗教和哲學,需要各自獨立地存在。我們不應當把上帝的啟示引入哲學,也不應當把哲學的主張引入宗教。」任何不能被理解的東西,」牛頓說,「絕不是信仰的對象。」

小編認為牛頓的科學工作為哲學提出了重要問題。什麼樣的哲學合乎18世紀的科學呢?笛卡爾的思想提供了一種動力,但牛頓在他那裡發現了許多應當批評的東西。他把他自己的方法看成是經驗主義的、歸納的。英國的經驗主義哲學家們承擔起了闡明牛頓科學之哲學含義的任務。共同的議程是由知識問題規定的。他們給出的各種答案,充滿激烈的矛盾。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什麼時候用經驗主義,什麼時候用理性主義?
    歸納,就是具體的事情裡歸納出一個總的結論;演繹就是從一個基本的結論出發,推演出各種不同的情況。而休謨就認為,單純靠理性思考,無論是歸納還是演繹,得到的結論都可能不可靠。先說歸納的問題在哪。舉一個例子,你可能聽說過火雞悖論,說一個農場主,每天出現在雞窩前,給火雞帶去食物,久而久之火雞就歸納出一個結論,農夫的出現意味著食物。這個規律是否成立了呢?
  • 《思想的力量》: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爭
    「哲學史著作可以提綱挈領,展現西方哲學的發展脈絡(後者也論及了中國哲學),並提供一個俯瞰性的視角。」哲學上的根本是什麼?在鄧曉芒翻譯策劃的《西方哲學史》(S.E.斯通普夫、J.菲澤 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中,作者提及了大陸理性主義與英國經驗主義的分歧。
  • 最早的古希臘哲學家(四):巴門尼德
    我們說過,和伊奧尼亞的科學主義傳統相比,義大利南部的哲學家們更傾向於神秘主義傳統。巴門尼德和赫拉克利特可能同屬於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傳人,他們的思想都充盈著超越物質層面的追求。但在世界上是否存在變化這個問題上,巴門尼德卻和赫拉克利特持截然相反的觀點。他認為,變化根本不存在。
  • 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講西方哲學史的人,往往對西方兩千多年的哲學發展有這樣的概括,要麼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要麼是感覺論和先驗論的對立,有時候這兩種觀點又交織為觀念論和實在論,唯名論和唯實論,經驗論和唯理論。這類劃分模式一直延伸到今天的英美經驗主義和大陸思辨哲學。但人們比較忽視的是另一種劃分維度,即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 鄧曉芒:西方哲學史中的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作者鄧曉芒|來自《現代哲學》2011年講西方哲學史的人,往往對西方兩千多年的哲學發展有這樣的概括,要麼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鬥爭,要麼是感覺論和先驗論的對立,有時候這兩種觀點又交織為觀念論和實在論,唯名論和唯實論,經驗論和唯理論。這類劃分模式一直延伸到今天的英美經驗主義和大陸思辨哲學。但人們比較忽視的是另一種劃分維度,即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
  • 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概念辨析
    但早期的經驗主義哲學家,比如洛克,一方面其認識論屬於經驗主義的理路,而另一方面在上帝的問題上,其論證方式卻依然是學理性主義的方法來論證,卻放棄了自己主張的經驗主義…這不能不說是傳統習俗對他的影響,實在太大了。不過,自休謨尤其是康德之後,歷史進入19世紀之後,因為經驗主義的巨大影響力,那些出身基督教的哲學家與科學家們認識到,上帝只能屬於信仰,而不是事實。
  • 「薦書」《西方哲學史(1—5卷)》
    第一卷 古希臘羅馬哲學第二卷 中世紀哲學·文藝復興時期哲學第三卷 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哲學第四卷啟蒙哲學第五卷 德國古典哲學內容簡介本書分為五卷六編,約200萬字,集中了國內西方哲學界同仁的共同力量,每一章都由國內在該領域的專家來撰寫,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當前西方哲學史研究的學術進展和最新風貌
  • 自然語言處理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這些問題說到底,是關於如何處理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關係的問題。為了追本溯源,先回顧一下哲學中的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並且考察一下它們對於語言學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影響,這樣,也許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實質。自從人類有哲學以來,在認識論中就產生了經驗主義(empiricism)和理性主義(rationalism)這樣兩種不同的傾向。
  • 科學精神的緣起: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古希臘人最眾不同的一點是,他們非常酷愛抽象思考,習慣對世界建模,擅長形上學的「理性主義」思辨。 古希臘人較少受宗教的束縛,敢於反對傳統,反對教條的權威,對於他們,科學的任務就是發現宇宙的規律,數學是科學的一部分。是古希臘人獨創了理性主義的新路徑,此後直到20世紀,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之爭從未停息:笛卡爾與維柯信徒們的唇槍舌戰,14世紀直覺派畫家和恪守「科學」方法畫家的口水仗,科學醫師與江湖郎中的爭吵,不勝枚舉。這是思想歷史發展的永久特徵。
  • 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
    十八世紀初期,一些哲學家認為,如果不是通過感官的體驗,我們的心中將一無所有。這種認為感性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一切知識都通過感官經驗而獲得,並在其中得到驗證的學說,被稱為「經驗主義」。其實,經驗主義離我們並不遙遠,不僅如此,它還是我們所能體驗的最早的哲學流派。從我們小時候讀過的《伊索寓言》中《驢子過河》的故事開始,經驗將會陪伴我們走過人生的旅途。
  • 「徹底經驗主義」不徹底
    詹姆士繼承皮爾士的主觀經驗主義,參考柏格森生命哲學的論證思路,結合德國意志主義哲學和心理學,提出了「徹底經驗主義」的概念。徹底經驗主義意欲徹底打破笛卡爾、休謨和康德的二元論框架,實現一種徹徹底底的一元論哲學。然而,由於徹底經驗主義理論體系本身所固有的缺陷,這種試圖超越傳統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方法論努力並不成功,徹底經驗主義並不徹底。
  • 豆瓣8.6分神作,這本書一口氣看懂哲學史!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本書——《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便是一本講述西方哲學發展史的科普讀物,作者用輕鬆易懂的寫法將哲學的發展娓娓道來,作為曾經連續三年蟬聯豆瓣電子閱讀榜第一的神作,這本書絕對是哲學小白入門的最佳閱讀書籍。
  • 這個世界實際上是由什麼東西構成的?米利都學派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百家原創作者:若楓觀歷史歡迎大家來到百家號若楓觀歷史,今天小編給大家講述的是哲學史,很多人提起哲學,就認為這是一個枯燥難懂,非常深奧的科學,其實這是大家對哲學的誤解,哲學很容易,它無處不在,其實每個人都是哲學家,只是我們沒有在這方面花太多時間去思考
  • 我的人生遊戲《哲學家都幹了些什麼》怪物攻略
    本篇為《哲學家都幹了些什麼》怪物的打法攻略。(總結自《哲學家都幹了些什麼》)哲學好討厭蘇格拉底的人生概括起來就是兩句話,喜歡問別人問題,然後被判死刑了。雖然死的悲壯,但容易被忽略的是他是被500人的陪審團審批死刑的。
  • 政治哲學史的豐富圖景
    「政治哲學史」叢書   總主編:張志偉、韓東輝、幹春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政治哲學史」叢書   總主編:張志偉、韓東輝、幹春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由張志偉、韓東輝、幹春松總主編的「政治哲學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就呈現了古今中外各種不同的政治哲學。「政治哲學史」總計七卷,包括《西方政治哲學史》三卷,《中國政治哲學史》三卷,以及《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史》一卷。   《西方政治哲學史》(第一卷)由八位學者撰寫,內容涵蓋了從古希臘到宗教改革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學。
  • 哲學史都不讀,哲學如何入門?!
    所以工作之餘,我開始四處搜查流行的哲學入門書籍,同時根據自己的判斷整理出一份僅代表個人的哲學入門書單。限於篇幅,本文著重談哲學史書單。欲修哲學,先學哲學史學習計算機編程這樣的實用技術不必先搞懂它的歷史,學好語文、數學也不是非得研究它的歷史,但學哲學不能不了解它的歷史。
  • 哲學家的世界盃:德國隊黑格爾守門,馬克思中鋒
    這個隊伍排列純粹娛樂,有不同意見的朋友千萬別介懷。德國隊:       德國隊不僅是2014年世界盃上的一流強隊,在哲學家的球隊中,也是超一流的隊伍,11人的隊伍,不得不做出重大的取捨,許多知名的德國哲學家無法進入到這11人隊伍之中。
  • 哲學史:貝克萊要永遠驅逐形上學,要永遠喚醒人們回到常識
    百家原創作者:佳晨聊歷史我們生活在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裡,我們從一出生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但不知道為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慢慢失去了這種好奇,也許現在看著這篇文章的你是一個上班族,剛剛下班,拖著疲憊的身軀,坐在地鐵上看著手機,也許你現在躺在床上,側著身,手機衝著電,剛好看到這篇文章,這篇文章可能沒有那麼強的娛樂性,閱讀起來並不輕鬆,因為這是一篇關於哲學史的文章
  • 海登·懷特:作為分析的心靈哲學家
    但聲名赫赫的斯特勞森與多數分析哲學家不同,後者理所應當地把哲學史構想為一門可有可無的學科,而斯特勞森清晰地表達了他對歷史之非相關性的分析態度:在1959年出版的著作《個體》中,有一部分論及萊布尼茨的單子系統,他通過添加以下這些限定條件,明確讓自己與歷史保持距離:  當我指稱萊布尼茨的系統時,我不過於擔憂我所討論的觀點與歷史上實際存在的這位哲學家的觀點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