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斯賓諾莎認為上帝是無限的,在上帝之外不可能有其他實體

2021-01-18 天韓講歷史

歷史文化愛好者:天韓講歷史

大家好,歡迎來到百家號天韓講歷史,今天講個老大難的問題,上帝真的存在嗎?這個問題引得無數英雄競折腰,反正小編是沒辦法給出答案的,所以小編穿越時空,跑到了十六世紀,找到了一個哲學大咖,斯賓諾莎。不知道有沒有人聽說過他的大名,但了解哲學史的人肯定對他不陌生,所以小編就把上帝是否存在,這個問題向他提問了,看他是怎麼回答的。

巴魯赫·斯賓諾莎(1632—1677),28出生在阿姆斯特丹,父母為猶太人。就在他出生幾年前,尼德蘭曾經宣告思想自由,因此,尼德蘭成為許多人的避難所。這些人包括尋求庇護的受迫害者,還有那些發現其他地方無法出版他們著作的人。斯賓諾莎從小生長在猶太家庭,他的自由思想導致他在1656年被猶太公會驅逐。猶太當局將他逐出公會,這事實上使他們不用為一些觀點承擔責任,這些觀點對基督教政府當局而言也同樣難以接受。斯賓諾莎遠離朋友圈,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過著隱居生活,偶爾用書信和同時代的一些偉大思想家們保持聯繫。他靠磨光學鏡片維持生活。磨鏡片吸入的灰塵加重了他的肺病,使他英年早逝。1673年,海德堡大學提供給他一個哲學教席的職位。然而他放棄了,因為他擔心教書會妨礙他的研究,並且他的非正統觀點可能導致他失去自由。

斯賓諾莎欽佩笛卡爾,但認為他的觀點需要修正。1663年,他出版了對這位法國哲學家的解釋著作,標題為《按照幾何學方法證明笛卡爾哲學原理之第一和第二部分》。這是他生前在扉頁上署上自己名字出版的唯一著作。緊接著,1670年,他出版了一部關於政治和宗教的著作《神學政治論》此書開聖經批判之先河。他的主要著作《用幾何學方法作論證的倫理學卻以文集的形式在他死後問世。該書用拉丁文寫成,按照準幾何學的形式即定義、公理、命題和證明(後面附上證明完畢字樣)來闡述倫理問題。它以一段關於上帝的本性和存在的冗長討論開始,以宣稱對上帝的知識和愛是人類最大的善為結尾。

有人說斯賓諾莎是一位可怕的無神論者,有人說他是一個陶醉於上帝的人。事實上,他是一位泛神論者(英國的自然神論者約翰·託蘭德後來發明的一個術語)。但是,斯賓諾莎不屬於那種浪漫的、富有詩意想像力的泛神論者。他的思想屬於一種理性的泛神論,冷靜地從類似於笛卡爾的那些前提中演繹出來。和笛卡爾一樣,他的出發點是清楚明白的觀念,即他認為是自明地真實的概念。只要正確地陳述就能發現它們的真實性。和笛卡爾不同的是,他沒有把我思故我在視為能夠作為哲學第一原理的基本直觀。相反,他以實體概念為出發點。這個實體概念是從笛卡爾那裡借來的。他將它定義為:「在自身內並且通過自身而被認識的東西,換言之,形成實體的概念,不需要藉助他物的概念。」他把這個觀念當作自明的和真實的。如果有人說,他對某個實體有一個清晰的觀念,即真觀念,而同時又懷疑這個實體是否存在,則他的錯誤,與那自稱有了一個真觀念而又同時懷疑它是否是假的正好相同(任何人只要細想,此理自明)。」從這裡出發,斯賓諾莎繼續證明:只有一個實體,並且,「任何存在的東西,都存在於上帝之內,沒有上帝,就不會有任何東西存在,也不會有任何東如果從表面上看,像斯賓諾莎著作中其他地方一樣,這種陳述可以從基督教被認識」。

有神論意義上來理解,但是,只要人們稍作進一步研究,就會發現,斯賓諾莎思想中的上帝不是一個有位格的存在。上帝作為一個位格的存在者,存在於世界之上,且世界的存在依賴於他。斯賓諾莎把上帝設想為「神或者自然」。由於上帝是無限的,在上帝之外不可能存在任何其他實體。「上帝是萬物的內因而不是外因。」無論我們稱上帝還是自然,實際上談論的是同樣的事物。談及上帝時,指向的是實在的根據或者原因;談及自然時,則指向這個原因的外在結果。斯賓諾莎的學說展開得相當細緻。在討論過程中,他贊成決定論,否認上帝會以位格的方式愛人類。38宗教,是上帝理智的愛這也被賦予一種泛神論的解釋。「心靈對上帝理智的愛,正是上帝藉以愛他自己的愛,這並不是就上帝是無限而言的,而是就他能夠為人的心靈本質所闡釋而言的。人的心靈本質,被認為從屬於永恆的類型,換言之,心靈對上帝理智的愛,即是上帝藉以愛他自己的無限之愛的一部分。」

斯賓諾莎的哲學,一直被認為既是懷疑論的,又是反懷疑論的,它聲稱要提供一套理性的形上學。任何具有必要的理性能力和耐性、能夠跟上演繹推理的人,都能夠看到這種形上學是真實的。在此意義上,斯賓諾莎的哲學是反懷疑論的。它給上帝安排了一個位置,卻是以質疑猶太教和基督教所實踐的宗教信仰之合法性為代價。真理的所在地不是宗教本身,而是理性。然而,這種反懷疑論的另一面,是對聖經宗教的真理性和重要性根深蒂固的懷疑。斯賓諾莎承認後者在歷史中的地位,但否認它的根本價值「理性的範圍是…真理與智慧;神學的範圍是敬虔和順服。」這種立場使斯賓諾莎在《神學政治論》中,採取一種批判方法對詩預言、聖經作者和聖經權威。他拒絕接受傳統的基督教訴諸實現的預言和神跡,把它們當作對啟示的客觀神聖的證明對斯賓諾莎而言,「科學的普遍法則」,就是上帝的律令,是從「神性的必然性和完美性中得出來的」。因此,任何與科學的法則相矛盾的事件,事實上都是同神聖律令和上帝自己的完美相矛盾的。宣稱一個事件是神跡,這等同於宣稱上帝已經背離他自己的本性而行動。這樣,神跡在定義上就是不可能的。斯賓諾莎並沒有極端到否認聖經上所有神跡的歷史真實性。相反,他強調,當一個所謂的神跡發生時,然存在對此某種理性而自然的解釋。

提到自然法則是上帝的律令的時候,斯賓諾莎是在重複多特會議上加爾文主義神學家的語言。他對實在的決定論觀點與極端的加爾文主義有某些共同之處。斯賓諾莎雖然談到上帝,但他的思想與加爾文主義的神學家非常不同。一些學者已經看到斯賓諾莎的哲學和中世紀的猶太教神秘哲學之間的聯繫。不過,另一些人強調,斯賓諾莎的學說與早期猶太教哲學之間,在性情與觀點上存在深刻差別。早期的猶太教哲學家竭力藉助不同的哲學體系解釋猶太傳統;然而,斯賓諾莎卻努力按照他的理性形上學來判斷聖經宗教。實在是一個向著理性解釋開放的理性體系。這樣做時,它就提供了另一種上帝觀。上帝不再是那位具有位格的、超越的宇宙創造者。

上帝成了內在合理性的代稱,這種內在合理性是萬物的根基,又將自身顯現在萬物中。然而,斯賓諾莎的體系,提出了所有泛神論體系都會遇到的老問題。假如所有的實在都是上帝的顯現,那麼,惡也必然是上帝的顯現。這既適合自然界的各種惡,如自然災害,也適合道德的惡。後者包括從小偷小摸到種族屠殺等惡的全部領域。善惡都同樣是神性的表達。自由意志的觀念同樣是虛幻的,因為在一個泛神論的體系中,人的所有行動,最終都是神的行動,它沒有為人任何類型的自主權留下空間。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也沒有為人的自主權留下任何空間,因為人的心靈是上帝的心靈的一部分。

通過人類的心靈,上帝的心靈思想它的種種思想。在思想相同的主題時,不同的人的心靈思想著各樣矛盾的思想,卻把整個過程歸結為上帝的心靈通過它們來思想,這顯然十分荒謬,但這種結論看來在泛神論裡是無法避免的。由斯賓諾莎的觀點,在他的同時代人中很少找到追隨者。但是,在啟蒙運動時代,他吸引了大量的支持者。萊辛直到晚年都宣稱他是一位斯賓諾莎主義者。浪漫主義時代,施萊爾馬赫提到「值得尊敬的、被人拒絕的斯賓諾莎」,說他全身充滿著「崇高的世界精神」。後來,史特勞斯評論道:如果把施萊爾馬赫的《基督教信仰》第一部分的各個關鍵主題譯成拉丁文,結果會發現它們是斯賓諾莎的闡述。後來,斯賓諾莎在英國的浪漫主義詩人中找到了崇拜者。不過,歷史上未曾出現過斯賓諾莎學派。

小編認為在某種意義上,斯賓諾莎標誌著某個十字路口。對一些人而言,他的哲學,開啟了某種無神論理性主義的可能性。對另一些人而言,它正是某種要求在觀念論的方向上修正的哲學。對於黑格爾來說,斯賓諾莎主義是邁向他本人的絕對觀念論形式的一塊主要鋪路石。但對於其他人而言,它標誌著某種死胡同。它沒有公正地對待宗教這個活的實在;從所謂自明的定義進行推論,這種解釋實在的努力,無異於在抽象之上建造抽象。

以上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唯理論哲學,斯賓諾莎的實體論,萊布尼茲的單子論
    今天小編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唯理論哲學的其他兩位代表,現在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將笛卡爾哲學向前大大推進一步的是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斯賓諾莎是繼笛卡爾之後第二位大陸唯理論哲學大師。在認識論方面賓諾莎在其重要著作《笛卡爾哲學原理》一書中,就旨在於補救笛卡二元論的缺陷。
  • 形象的哲學科普:斯賓諾莎的「兩面理論」,因果決定論和自由意志
    我口渴,面前有一杯水,我可以選擇喝,拿起水杯『也可以不喝,保持原狀,這完完全全都是受我意志所控制!而這種自由,我們稱:我們具有自由意志,即我能夠決定我的行為,而不受自然規律命定。』這兩種說法看似都有理,於是產生了矛盾,也就是因果決定論與自由意志的矛盾。
  • 坤鵬論: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斯賓諾莎說全是神的安排
    在證明完靈魂(意識)的存在後,他又繼續證明創造一切包括人類的神(上帝)的存在。你可能認為是荒謬,但是,你真的無法駁倒他。因為,人類知道自己不完美,可是,不完美的概念是比較出來的,只有知道完美的存在,才能知道自己是不完美的。那麼,人類這個完美的觀念是怎麼來的呢?笛卡爾認為,這個完美的觀念只可能是完美的神賜予人類的。
  • 科學革命與上帝之死
    從他的研究伊始,他便相信人類思想的統一性,認為哲學思想和宗教思想總是相互滲透,不可分離;而後在19世紀30年代初,在他研究16、17世紀哲學史的過程中,他開始考慮哥白尼的《天球運行論》對當時的哲學和宗教的影響,認識到要深入理解中世紀和近代思想,對科學思想的考察是不可或缺的,從此轉向了科學思想史的研究。
  • 「無限」的哲學性解讀
    他由此認為,無限必然是不可分的,從具體事物上看,單一和複合的事物都不可能是無限的。因為如果構成具體事物的元素數目有限,那麼合成的事物就不可能是無限的。他的結論是:只有潛在的無限,沒有現實的無限。無限的真正涵義是「此外永有」,而不是「此外全無」。「此外全無」之物是「完全者」,是有限的,因為「沒有一個完成的事物沒有終結,而終結就是限」 。
  • 雷思溫《敉平與破裂:鄧·司各脫論形上學與上帝超越性》
    憑藉對西方哲學史的深厚理解,作者牢牢地把握住阿拉伯文明的傳入在西歐造成的這種思想動蕩及其後果,以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深入論證了司各脫面對新的形勢,重新提升上帝的超越性,從而造成「作為受造物與上帝中介的形上學相似性與比例性逐漸削弱」, 亦即「中介的消失」,進而影響到笛卡爾和近代哲學的思想史脈絡。
  • 史賓諾莎:上帝不是一個傀儡戲師傅
    他建議人們對聖經進行「批判性」的閱讀,如此便會發現經文中有若干矛盾之處。不過他認為新約的經文代表的是耶穌,而耶穌又是上帝的代言人。因此耶穌的教誨代表基督教已脫離正統的猶太教。耶穌宣揚「理性的宗教」,強調愛甚於一切。史賓諾莎認為這裡所指的「愛代表上帝的愛與人類的愛。然而遺憾的是,後來基督教本身也淪為一些嚴格的教條與外在的儀式。
  • 託馬斯·阿奎那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理論
    但是,自己不能是產生自己的效果因的事物,也不可能存在這樣的事物,因自己先於自己而存在,這是不可能的,效果因也不可能無限地推下去,因為在整個有序的因果關係中,第一者是中間者的原因,而中間者則是最後者的原因。所以,在因果關係裡,如果沒有第一者,也就不會有最後者和中間者。而如果無限地遞推下去,那麼也就沒有第一因,既不會有結果,也不會有中間的因果關係。而這顯然是錯誤的。
  • 雷思溫丨失控的無限性:無限他者的神學起源
    司各脫最終認為,只有量度(magnitudo)這一不包含任何進一步形上學規定性的概念才能刻畫上帝的無限性。司各脫所理解的上帝無限性,由此正是一種失控的無限性,因為除了量度這一空泛的含義之外,其他的規定性與屬性都無法控制和定義上帝的無限性。
  • 上帝存之於內心,在人的偏見之外
    「上帝」是笛卡爾哲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笛卡爾的哲學觀點之異於其它哲學家的觀點之處,上帝的概念和他的哲學原理的關係非常緊密,甚至可以說,正是對上帝存在的執著造就了他的哲學觀點。他的最重要的命題之一「我思故我在」的合理性——他甚至將這一觀點的真理性歸之於上帝的全能。
  • 哲學:託馬斯阿奎那和安瑟倫關於上帝存在的六種證明
    這裡所要討論的證明是哲學的證明。它們的目的是要證明感覺經驗指向它自身之外,指向我們可以稱為上帝的東西。還應當指出,我們談論的是對我們有關上帝之存在——上帝存在著這一點的信仰的辯護,而不是對上帝是怎樣的這一點的知識。就上帝之本質或屬性而言,阿奎那認為這個問題我們只有通過啟示和信仰而不是庸常的理性才能回答。
  • 哲學史:安瑟倫對上帝存在的證明是錯誤的,他沒有區分哲學與神學
    結果造成把這個證明當作從上帝的抽象概念推出上帝的存在的一種嘗試。下面,我將試圖陳述安瑟倫第一種形式的證明。然後,我會討論人們理解這種證明的一些方式。最後,我努力把它放在安瑟倫思想的更廣闊的背景中,再做出我自己的一些評論不像他前後的許多其他哲學,安瑟倫的證明乃是在禱告的語境中提出來的。事實上,有兩次禱告。首先,第一章的禱文為整個著作提供了統領全篇的語境。
  • 坤鵬論:三位哲學大師 他們為人類指引了近代哲學的方向
    不難看出,歐洲的哲學家們正在逐漸意識到,上帝即自然,自然就是上帝。後來斯賓諾莎正式提出了這個理論——泛神論等式:實體=上帝=自然實體要按拉丁語的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位於下面的東西,是無限者。哥白尼認識到,靠近我們周圍的星體構成的星系都以太陽為中心而運動,但是,在這個星系之外,由恆星組成的蒼穹卻是靜止不動。而布魯諾認為,宇宙具有深不可測的無限性。宇宙有無數個太陽,有無數個星星,有無數個宇宙體系。
  • 哲學|可以從「上帝」的定義,證明上帝存在嗎?
    舉例來說,安瑟倫在其他著作—像是《獨白》(Monologion)和《神為何成為人》(Cur Deus Homo)—嘗試證明為何上帝必須是全能和公義的:假設上帝不是全能的,那麼我們可以想像另一個存有,他具有上帝的所有性質,但還多出了「全能」這個性質;這樣的存有似乎會比上帝更偉大,因為他是全能而上帝不是(但其他方面則完全一樣)。
  • 奧古斯丁在《創世紀》裡說上帝就是世界,人無法提問創世前狀態
    如果上帝創造了世界,那麼他應該被看做使用了現成原材料的建築大師。無中生有的東西是與希臘精神中的科學特徵相牴觸的。《聖經》裡的上帝則不是這樣,他被認為既創造了原材料,又創造了建築物。希臘的觀點自然能推導出泛神論,因為它認為上帝就是世界這一思路始終吸引著那些有強烈神秘主義傾向的人。持有這一觀點的最著名的哲學例子就是斯賓諾莎。
  • 愛因斯坦相信的上帝,是你以為的那位「上帝」嗎?
    在談到愛因斯坦對上帝的看法之前,我們必須在這裡先對「上帝」下個定義。 印度及中國的佛教裡,似乎沒有一位創造了宇宙之「上帝」。佛教勸人苦行修業績,以便成神,所以宇宙根本不可能由某一神所造:佛教認為虛幻不實的宇宙乃是我們一念的妄想所致。
  • 創造了笛卡爾坐標系的人,試圖用哲學證明上帝的存在
    這種方法的另一半依靠他的能力來證明,人有足夠的能力自己去發現上帝,這在聖經和其他類似的宗教經文中也有所體現。論點的基礎在準備主要的主張時,笛卡爾將思想分為三種:意志、激情和判斷。前兩者不能說是真的或假的,因為它們並不代表事物的本來面目。因此,只有在判斷中,我們才能找到那些代表存在於我們之外的事物的思想。
  • 人物|斯賓諾莎,最可愛的哲學家,一個天真的笨蛋
    嘿,我有一個朋友,他叫巴魯赫·斯賓諾莎,是個世俗眼中的怪人,但我覺得他可愛的要死。他在荷蘭做著磨鏡片的工作(列文虎克曾在這裡工作過),過著隱士一般都生活,其實就是一個宅男,囤幾大筐土豆宅家三個月不出門,這一點恐怕老宅男康德都比不過。他有時候就像一個小孩兒一樣,天真爛漫。
  • 哲學:笛卡爾論證上帝存在的方法(因果律和唯名論)
    最主要的是上帝出現在笛卡爾的哲學中,成為笛卡爾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的原因在於「科學是否能夠成為真理的自成一體的方法」從而取代宗教經典所指示的所謂上帝的真理? 笛卡爾想要去看看通過他的一番思考之後,上帝存在是否出現在他的結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