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是笛卡爾哲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笛卡爾的哲學觀點之異於其它哲學家的觀點之處,上帝的概念和他的哲學原理的關係非常緊密,甚至可以說,正是對上帝存在的執著造就了他的哲學觀點。他的最重要的命題之一「我思故我在」的合理性——他甚至將這一觀點的真理性歸之於上帝的全能。今天談及的觀點是之前的文章中所沒有提到的:上帝的普遍存在其實可以在人們的思想中——在人們的思想的邊界處找到。
相關文章:哲學:笛卡爾為什麼要論證上帝的存在?
關於上帝的存在,即使一個不信教的人,也可以追蹤到上帝的蛛絲馬跡,通過對人的思想邊界的觸及,對人的能力界限的發現以及超驗、至大、全能的存在的——如果不是這種信仰的引領,這樣一種對完美、至大、全知的存在的相信,而這不就是對上帝的概念的信仰嗎?
笛卡爾給了一個「心理學」上的解釋——上帝的存在——既是能夠思想(觸及)到的概念,又是超驗的理想化的存在。
人心後來在復檢其具有的各種觀念時,它就發現了一個極其主要的觀念——一個全知、全能,全善的神明觀念。它看到,在這個觀念中,不止含有可能的偶然的存在(如它在它所明白知覺到的其他一切事物的觀念中那樣),而且含有絕對必然的、永恆的存在。例如,因為在三角形的觀念中,必然含有三角等於兩直角」這個觀念,因此,人心就堅決相信,三角形的三角是等於兩直角的;同樣,它既然看到,在至極完美的神明觀念中,含有必然的,永恆的存在,因此,它也當顯然斷言,這個至極完美的神明就存在著。[i]
上述引用的這句話正是可以理解為文初的意思,三角形的內涵本身包含著我們對三角形先在的理解,我們對三角形的理解包含著三角形的定義,也就是先理解了三角形,後有了對它的定義,也包括了「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兩直角」這一命題;同樣,也是先有了對至高、完美、全知全能的存在的概念的理解,才有了上帝存在與否的爭論,無論上帝是實體與否,或者他以什麼樣的宗教的面目示人,還是「道」、「安拉」等其它宗教的定義。最高的存在——對「上帝」的基本內涵的理解包含了上帝的存在。這段理解頗有些先驗唯心論的感覺,如果至高、全知全能的概念普遍的曾出現在每個人的心中呢? 上帝的存在是否為客觀的真理?
因此上帝是抽象,人心能思而無法到達,信仰與指引明燈的彼岸、超驗的位置。他在人心或者說思想無法到達卻設想存在的全知全能、永恆的位置。
這並不意味著人人都能直接地認識到上帝的存在。
必然的存在並不在同樣方式下包含在我們對別的事物的意念中,其中只含有偶然的存在。[ii]
上帝的觀念來源於我們心中,但又與我們的心中的其它事物的觀念相區分,或者說我們只是發現了上帝的蹤跡。而這一原因,笛卡爾認為是人的偏見。
許多偏見障礙許多人不能明白看到上帝存在的必然性。我們的心如果首先完全擺脫一切偏見,則它一定不難同意上述的這種真理。但是我們既然在別的一切事物方面慣於分別本質和存在,慣於任意想像許多現在和過去都不存在的事物的觀念,那麼,我們的思想如果不專心思維至極完美的神明,我們就容易懷疑:我對他所抱的這個觀念,是否也是我們任意造成的,或者至少就說,是否屬於那種並不包含根本存在的事物。[iii]
障見使人難覓上帝蹤影,但是否因此可以說,在這些人心中,並無上帝的蹤跡,而上帝的「普遍必然」存在也和宗教的威望那樣,僅僅存在於部分人心中呢。換句話說,一些人意識到了上帝便存在,沒有意識到上帝便不存在嗎?但人是需要這樣一種信仰拓寬人類的界限的。
[i] 笛卡爾《哲學原理》第14部分 1959 商務印書館 關文雲譯
[ii] 笛卡爾《哲學原理》第15部分 1959 商務印書館 關文雲譯
[iii] 笛卡爾《哲學原理》第16部分 1959 商務印書館 關文雲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