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存之於內心,在人的偏見之外

2020-11-24 哲學探索

「上帝」是笛卡爾哲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笛卡爾的哲學觀點之異於其它哲學家的觀點之處,上帝的概念和他的哲學原理的關係非常緊密,甚至可以說,正是對上帝存在的執著造就了他的哲學觀點。他的最重要的命題之一「我思故我在」的合理性——他甚至將這一觀點的真理性歸之於上帝的全能。今天談及的觀點是之前的文章中所沒有提到的:上帝的普遍存在其實可以在人們的思想中——在人們的思想的邊界處找到。

相關文章:哲學:笛卡爾為什麼要論證上帝的存在?

關於上帝的存在,即使一個不信教的人,也可以追蹤到上帝的蛛絲馬跡,通過對人的思想邊界的觸及,對人的能力界限的發現以及超驗、至大、全能的存在的——如果不是這種信仰的引領,這樣一種對完美、至大、全知的存在的相信,而這不就是對上帝的概念的信仰嗎?

笛卡爾給了一個「心理學」上的解釋——上帝的存在——既是能夠思想(觸及)到的概念,又是超驗的理想化的存在。

人心後來在復檢其具有的各種觀念時,它就發現了一個極其主要的觀念——一個全知、全能,全善的神明觀念。它看到,在這個觀念中,不止含有可能的偶然的存在(如它在它所明白知覺到的其他一切事物的觀念中那樣),而且含有絕對必然的、永恆的存在。例如,因為在三角形的觀念中,必然含有三角等於兩直角」這個觀念,因此,人心就堅決相信,三角形的三角是等於兩直角的;同樣,它既然看到,在至極完美的神明觀念中,含有必然的,永恆的存在,因此,它也當顯然斷言,這個至極完美的神明就存在著。[i]

上述引用的這句話正是可以理解為文初的意思,三角形的內涵本身包含著我們對三角形先在的理解,我們對三角形的理解包含著三角形的定義,也就是先理解了三角形,後有了對它的定義,也包括了「三角形的內角和等於兩直角」這一命題;同樣,也是先有了對至高、完美、全知全能的存在的概念的理解,才有了上帝存在與否的爭論,無論上帝是實體與否,或者他以什麼樣的宗教的面目示人,還是「道」、「安拉」等其它宗教的定義。最高的存在——對「上帝」的基本內涵的理解包含了上帝的存在。這段理解頗有些先驗唯心論的感覺,如果至高、全知全能的概念普遍的曾出現在每個人的心中呢? 上帝的存在是否為客觀的真理?

因此上帝是抽象,人心能思而無法到達,信仰與指引明燈的彼岸、超驗的位置。他在人心或者說思想無法到達卻設想存在的全知全能、永恆的位置。

這並不意味著人人都能直接地認識到上帝的存在。

必然的存在並不在同樣方式下包含在我們對別的事物的意念中,其中只含有偶然的存在。[ii]

上帝的觀念來源於我們心中,但又與我們的心中的其它事物的觀念相區分,或者說我們只是發現了上帝的蹤跡。而這一原因,笛卡爾認為是人的偏見。

許多偏見障礙許多人不能明白看到上帝存在的必然性。我們的心如果首先完全擺脫一切偏見,則它一定不難同意上述的這種真理。但是我們既然在別的一切事物方面慣於分別本質和存在,慣於任意想像許多現在和過去都不存在的事物的觀念,那麼,我們的思想如果不專心思維至極完美的神明,我們就容易懷疑:我對他所抱的這個觀念,是否也是我們任意造成的,或者至少就說,是否屬於那種並不包含根本存在的事物。[iii]

障見使人難覓上帝蹤影,但是否因此可以說,在這些人心中,並無上帝的蹤跡,而上帝的「普遍必然」存在也和宗教的威望那樣,僅僅存在於部分人心中呢。換句話說,一些人意識到了上帝便存在,沒有意識到上帝便不存在嗎?但人是需要這樣一種信仰拓寬人類的界限的。

[i] 笛卡爾《哲學原理》第14部分 1959 商務印書館 關文雲譯

[ii] 笛卡爾《哲學原理》第15部分 1959 商務印書館 關文雲譯

[iii] 笛卡爾《哲學原理》第16部分 1959 商務印書館 關文雲譯

相關焦點

  • 人的潛意識是人心靈的上帝,上帝其實一直在每個人的心中
    要使心智獲得成熟,必須認清自己的偏見和局限。我們經由愛、包容和關懷,可以漸漸了解自己,了解所愛的人和整個世界。自我了解最重要的意義之一,就是認清我們的責任和決策的能力,我們將精神世界的這一部分內容稱為「意識」。所以,心智的成熟也可界定為「意識的成長」,或是「意識的進化」。
  • 自由與焦慮——我們內心的上帝與蠕蟲
    我們內心的上帝代表著我們想像力的力量和我們象徵性的意識,它們共同賦予我們展望未來的能力,以及幾乎擁有無限可能性的想像力。Our inner god offers us the gift of psychological freedom.我們內心的上帝賜予我們心理上的自由。
  • 科學網—辯題 人是否有表達偏見的自由
    我方認為,不應該對表達偏見的人進行道德批判,如此反而會激化矛盾,讓偏見更穩固。 首先,對被批判者而言,他們更容易滋生反抗的情緒,讓偏見更穩固。 被認定為表達偏見的人,會因為害怕被批判,而將偏見藏在心中,偏見本身並沒有消失,只是極少表達。因為偏見無處訴說,於是導致他們內心對這種道德壓力感到不滿,產生憤怒的情緒,堅定地站在批判者的對立面,加深自己的偏見。
  • 哈勃拍到上帝之城 上帝之城是什麼是否真的存在
    宇宙可謂無邊無際,人類到現在都沒有看到宇宙的邊際到底是什麼,宇宙在所有科學家的心中是時間和空間的統稱,但是有很多的人說哈勃望遠鏡已經拍到上帝之城。上帝肯定是存在的,因為人們已經發現宇宙中上帝的宮殿,然而同樣也有很多人持反對意見,許多人並不支持上帝論的存在。
  • 偏見是自身價值體系的反射——讀《偏見的本質》
    一個存有偏見的人,會給一個群體貼上沒有根據的標籤,然後把自己不喜歡的那些人歸入這個群體,並且不斷強化對這個群體的負面評價,從而形成刻板印象。奧爾波特指出,偏見的兩大基本要素,錯誤的泛化和敵意,都是人類心理自然而普遍的本質。 為了簡化世界,快速識別相關的對象,人類需要分類。分類會給歸類到其中的事物浸染上相同的概念意義和感情色彩。
  • 如果說貧窮限制了想像,別讓偏見與傲慢限制了你我的世界
    置身於一個新聞不斷而社交媒體盛行的時代,我們常常遭遇人與人之間的爭執、互相評判,甚至由此而導致關係的破裂。但其實,生活中的很多偏見與傲慢,往往和我們自己的生活經歷、成長背景相關。這種信仰很像聖經中描述的法利賽人的信仰:以規條和律法代替上帝全備的福音,以至於錯過了平安夜馬廄的奇蹟。那麼,我們也會成為胡桃木小姐嗎?
  • 怎樣消除機器人的「偏見」?先從消除人的偏見做起
    偏見的部分指的是,當一個助手在和你對話時,大部分人會更習慣這個助手的性別是女的。因為人們期待 " 她 " 比男助手更加順從、體貼。至於道理的部分,基於社會學和語言學的研究發現,在說話時男性普遍更直接,女性普遍更婉轉;男性普遍更武斷 ( assertive ) ,女性普遍更配合 ( supportive ) 。
  • AI存偏見和歧視?算法讓用戶喜好趨同?科學家給出證據
    &nbsp&nbsp&nbsp&nbsp但是推薦算法會受到流行性偏見(popularity bias)的影響。流行性偏見是指,一些流行的項目會被經常推薦,而其他項目會被忽略。在上面的例子中,一些電影被更多的人喜愛,獲得了更高的評分,就屬於流行的項目,或者可以叫做熱門項目,這些項目會被更多推薦給用戶,這就是流行性偏見。
  • 阿卡西閱讀:我的錢怎麼就存不下呢?
    案主小A帶著疑惑找到雲舞之巔閱讀阿卡西,想要問問高靈們,為什麼自己賺的錢一直留不住?記錄打開後,高靈們告訴小A說「因為你和金錢有個約定呀!」小A疑惑了,「我和金錢有個約定??什麼約定讓我存不下錢了」高靈:「遠古之前,太行山上,有個小和尚,每天挑著擔子上下山,與師傅為伴。每天最開心的事情就是上下山的時候看看風景,喂喂河裡的小魚。然而平靜的生活卻被一群盜賊打破了。盜賊為了師傅的秘籍和山上隱藏寶藏的地圖,將師傅殺害了,所有錢財和物件也隨之。小和尚遊走各種山間廟舍,追趕盜賊,用了妙計終於拿回了失去的東西。但是小和尚覺得「錢」就是害人的東西,害了自己的師傅。
  • 哲學史:斯賓諾莎認為上帝是無限的,在上帝之外不可能有其他實體
    不知道有沒有人聽說過他的大名,但了解哲學史的人肯定對他不陌生,所以小編就把上帝是否存在,這個問題向他提問了,看他是怎麼回答的。巴魯赫·斯賓諾莎(1632—1677),28出生在阿姆斯特丹,父母為猶太人。就在他出生幾年前,尼德蘭曾經宣告思想自由,因此,尼德蘭成為許多人的避難所。這些人包括尋求庇護的受迫害者,還有那些發現其他地方無法出版他們著作的人。
  • 研究發現:上帝原來長這個樣子......
    研究表明,在每個人的心裡,上帝的模樣都不盡相同,這與政治立場、人口特徵密切相關。舉例來說,保守主義者認為上帝是個有力量的白種人(下右圖),而自由主義者傾向於將上帝視為更女性、更年輕、更博愛的非白種人(下左圖)。
  • 盤點祖巫之下的八大洪荒大巫:有一位靠暴戾之氣嚇跑了昊天上帝
    當然,巫族也不是泛泛之輩,他們乃是盤古大神的精血所化,他們天生肉身強橫無匹,並擁有諸多神通,乃是地界的霸主,一度有「妖天巫地」之說。由於黃帝戰蚩尤時,昊天上帝派九天玄女贈送天書支援,於是大巫刑天一怒之下欲伐天庭,逆天而行。刑天大戰昊天上帝,被昊天上帝一劍斬下頭顱,不料刑天怨念太深,沖天的暴戾之氣嚇跑了昊天上帝。雖然最終天道聖人出手,但仍無法消滅刑天,只得以無上大法將其放逐在茫茫時空中,若哪一天刑天歸來,必然天地變色,恐怕天道聖人都不會是其對手吧。
  • 電影《朗讀者》中,漢娜是上帝,是每個人所信仰的那個東西
    此時運用米夏視角的主觀鏡頭與特寫鏡頭完美地展現出人物內心的變化,宣布審判結果的緊張,焦慮,和提心弔膽,包括宣判了一生監禁的結果過後,米夏特寫鏡頭的包含著後悔,愧疚,難過的兩行熱淚。另一個則直接在這種言論中揚長而去,或許他的父親就是一名雙手沾滿猶太人鮮血的軍官;還有一些人則漠不關心,只想著自己玩樂與歡愉,看客都算不上。所有這些都只是立場而不解決問題,不構成一條思想的出路。真正置身其中,不得不去思索、追尋答案的只有麥克一人,他的對象正是漢娜。電影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但是我記憶最深刻的一個畫面是漢娜被要求驗證字跡而她拒絕。
  • 西方人為什麼那麼信仰上帝?讓我們先看看他們如何證明上帝存在
    卡爾·拉納的「上帝存在」理論是否成立?  西方神學家對上帝存在的探討,時間已經非常長久,託馬斯認為:人是具有理智的有限精神存在者,他除了其具體理智以外。他內在的感官「想像力」所認識的「意圖」,去把握一個不同對象。同時人的「主要理智」也具有存在的超前性。
  • 豆瓣8.9《上帝之城》:「戀母情結」下的輪迴,人性只是一場鬧劇
    《上帝之城》是2002年由費爾南多·梅裡爾斯執導,馬修斯·納克加勒、艾莉絲·布拉加、索·豪黑主演的一部黑幫題材的電影,這部電影改編自保羅·林斯半自傳式小說《God's Town》,雖然這部電影距離現在已經快20年的時間了,然而這部電影所帶給人的觀感,卻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變得平乏無味,正相反,它如同一壇陳釀的女兒紅一般,隨著時光的沉澱與發酵,愈發讓人從視覺到內心深處都能夠綿延著這壇清酒的香醇
  • 哲學|可以從「上帝」的定義,證明上帝存在嗎?
    在《論述》的第二章中安瑟倫提到,就連不相信神的人都能有以下的概念:一個沒有比之更偉大的存有可被想像的存有(a being than which no greater can be conceived)。上面這句話用中文說有點拗口,這個概念其實就是:一個可被想像的最偉大存有。安瑟倫將這個概念當成「上帝」的定義,也就是說,上帝是可被想像的最偉大存有。
  • 哈勃太空望遠鏡真的看到了上帝之城嗎?
    在靜默的太空中,那燦爛的光芒讓人嚮往這散發著神秘感的上帝之城。這個城市長達數幾十億公裡,科學家們通過對來自望遠鏡的數據進行仔細分析和對比,發現上帝城不受宇宙中任何行星或其他物體的約束,這一發現與萬有引力理論相悖,令人難以置信。
  • 上帝之手蒞臨人間?!
    這項技術在國外其實是很成熟的了,在動物植物身上都有很多實驗和應用,但一直沒有用在人身上,因為這對信奉上帝造人理論的很多外國人來說是對上帝的褻瀆。就今天爆出的這個新聞來說,雙胞胎嬰兒是否真的能免疫愛滋病仍然是一個未知之謎,理論上來說,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可以不讓愛滋病病毒與人體細胞結合,從而實現對愛滋病的免疫,但是人類僅存的良知和底線讓我們明白,我們是不能直接讓這對雙胞胎去感染愛滋病病毒去驗證是否對愛滋病病毒免疫。
  • 靠「黑大陸」博眼球,某些臺灣人請收起無知與偏見
    【兩岸快評第175期】日前,臺灣的財經名嘴黃世聰在節目上先是斷言「大陸人連榨菜都吃不起」,後來又語出驚人「大陸人經濟不好,借酒消愁」。這是繼有些人認為。大陸「吃不起茶葉蛋言」論之後,又一次的對大陸的無知和偏見。
  • 荷魯斯之眼/上帝之眼/人類第三眼:松果體揭秘
    廣為人知的是上帝之眼是文藝復興時期(14世紀至17世紀)的經典標誌,上帝的全視之眼在基督教聖經中被多次提及。和現在常見形式較接近的上帝之眼則可追溯到17、18世紀的歐洲,當時的形式為一顆飄浮在空中的眼睛,有時會有雲霧或光芒環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