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是自身價值體系的反射——讀《偏見的本質》

2020-12-05 騰訊網

《偏見的本質》 (美)戈登·奧爾波特著 凌 晨 譯 九州出版社/後浪 2020年10月出版

⊙林 頤

戈登·奧爾波特的著作《偏見的本質》誕生於1954年,從那時開始,它的影響力一直在擴大,成為這一領域研究的權威經典。這部作品以其非凡的預見性,挖掘前因後果的洞察力,以及步步深入的縝密推斷和分析,成為推動社會改造的強大力量,促使有關偏見的研究迅速發展為熱門的學科課題,並且成為美國行政部門和社會公共服務等部門做出決策時的一個經常參照。

先來回顧一段歷史。在1942年的美國,支持學校合併的白人不到三分之一,最高法院在1954年做出了歷史性的決定,宣布隔離學校違背憲法,到1980年,支持學校合併的佔到了90%。根據戴維·邁爾斯在美國高校教科書《社會心理學》裡的描述,最高法院在1954年發現了一個值得注意的事,當非洲裔美國兒童有機會在黑人玩偶和白人玩偶之間做出選擇時,多數選擇的是白人玩偶。

《偏見的本質》裡也有一段類似的描述:在一個白人玩偶和一個黑人玩偶之間,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更喜歡白人玩偶;一般來說,黑人孩子比白人孩子更排斥黑人玩偶。奧爾波特說,這種情況意味著種族意識的初現,意味著社會氛圍對兒童人格、思維和行為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最高法院做出了學校合併的決定,可能出於奧爾波特著作的啟發,至少是意見相同的。隨後,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所做的研究中,黑人兒童喜歡黑人玩偶的可能性一直在增加。同時,成年黑人開始認為在諸如智力、懶惰和可靠等特質方面,黑人與白人非常相似。戴維·邁爾斯的成就也很高,他對戈登·奧爾波特推崇備至,足見《偏見的本質》的影響力。

奧爾波特說,「偏見」最初的語義,在拉丁語裡指的是基於之前的決定和經驗做出的判斷,後來在英語裡獲得了新的含義,即在尚未仔細審查並考慮事實時就倉促做出的不成熟的判斷。

偏見是一種態度。一個存有偏見的人,會給一個群體貼上沒有根據的標籤,然後把自己不喜歡的那些人歸入這個群體,並且不斷強化對這個群體的負面評價,從而形成刻板印象。奧爾波特指出,偏見的兩大基本要素,錯誤的泛化和敵意,都是人類心理自然而普遍的本質。

為了簡化世界,快速識別相關的對象,人類需要分類。分類會給歸類到其中的事物浸染上相同的概念意義和感情色彩。刻板印象就是高度概括,比如:英國人保守,美國人開朗,法國人隨便,猶太人聰明,等等。這些概括或多或少有些道理,但是,當分類與事實依據衝突時,分類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頑固地拒絕改變。對於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分類就是他的個人價值體系。我們珍視自身的存在模式,並且相應地貶低甚至主動攻擊那些看上去會威脅到我們的價值觀的事物,那些消極的偏見其實都是我們自身價值體系的反射。

偏見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發展變動的歷史過程。比如,種族歧視起源於奴隸制及其遺毒,根源在於不平等的社會地位。有錢有勢的人不斷強化社會賦予他們的好的偏見,把各種經濟和社會地位的特權合理化。奧爾波特的研究表明,持有偏見的人往往喜愛權威和等級制度,他們崇拜的偉大人物常常是擁有控制他人權力的強力領袖,比如拿破崙、俾斯麥,而沒有偏見的人更傾向於崇拜藝術家、人道主義者、科學家,比如林肯、愛因斯坦。

消除偏見很困難。但是,絕非無能為力。研究顯示,偏見是種習得,習得是一個過程,而過程是可以引導和塑造的。

奧爾波特指出,偏見根本上是一個有關個性形成與發展的問題,任何人都不會像鏡子一樣原原本本地反映他所在群體的一切觀念,個體的刻板印象是可以被改變的。我們的文化、教育和大眾媒體,應當擔負起相關的職責。

孩子們是通過吸收父母和周圍文化環境中的態度和刻板印象來接受偏見。壓制性的、苛刻的、批判過多的家庭,很可能促使偏見生根發芽,而信任和寬容則可以把平等的信念植根於孩子們的內心。

語言在我們心理分類的構建和我們的情緒反應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帶有感情色彩的外號,在孩子們還沒有能力理解它們之前,就會佔據心智發展的重要地位,他們習得了這些名稱,從而使這些詞語成了偏見的基石。反之,通過後續學習和調節,將會幫助孩子們形成更加理性的、適當的分類,消除心理上的區隔。

跨文化教育不應僅局限於傳授事實,同時要為學生提供直接接觸其他群體的機會。研究表明,「社交旅行」可以大幅減少彼此之間的社會距離;心理劇和角色互換,能夠有效地使人產生共情。此外,混合住房政策通過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有助於消除有效溝通的障礙。工作中的接觸亦同此理,所有工種應當向各個族群的人們開放,打破工作的壁壘。

在1954年的時代背景下,《偏見的本質》一書猶如春雷,對於消除種族歧視、撤除種族隔離,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而今這部作品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心理學的範疇,被廣泛運用到社會學的各個領域,有助於觀察和研究各種社會現象。

比如,投資者常常有一種「損失厭惡」的心態。買了股票,一旦被套,總想補倉,做不到及時止損。行為經濟學提醒人們要學會忽略「沉沒成本」,投資者需要設立一個心理帳戶,一旦發現了一個行為問題,就可以採取另一種行為作為解決辦法。股市裡存在很多的「噪聲交易者」,許多投資者習慣於捕風捉影,並習慣於接受群體意識的暗示。股市恐慌的許多表現實際上也是源於不靠譜的偏見導致的非理性經濟行為。

又如,當我們遇到生活挫折,有沒有下意識地尋找替罪羊?假設我們遇到失業,可能是科技的雙刃劍效應,可能是行業波動的緣故,可是很多時候,人們會把原因歸咎於更容易應付的群體。正如當年,大多數德國人都沒有意識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恥辱與隨後的反猶太主義之間的聯繫。

在我們所處的網際網路時代,也存在地圖炮、鄙視鏈、地域黑、性別歧視等簡單的類別劃分,無差別的掃射。在奧爾波特列舉的對偏見的所有定義裡,最簡明的是「沒有足夠的依據,就把別人往壞處想」。毫無依據的判斷和主觀蠻橫的情緒基調,主導人們發動侮辱性言論和暴戾性攻擊,而寬容和適度的模糊,正是避免偏見的良方。

正如奧爾波特所引用的格言:「在黃疸病人的眼裡,一切都是黃色的。」假如人類耽於分類帶來的舒適,一任偏見蒙蔽我們的視線,這個世界給我們的投射,就永遠不會有真相,一旦偏見泛濫,所有人都將淪為各種衝突的受害者,沒有人可以倖免。

相關焦點

  •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偏見的本質》為你揭開背後真相
    美國著名人格心理學家、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戈登·奧爾波特的社會心理學名作《偏見的本質》暢銷60餘年,全球累計銷量超過50萬冊。書中對各種偏見問題都進行了深刻且細緻的深挖,像舒適圈、鄙視鏈、地圖炮、替罪羊等等,從個人心理、社會、傳媒、教育、政策等多角度分析了偏見的成因和形態。
  • 科學家的偏見會較少嗎?
    但是因為有科學家身份的加持,這些偏見在傳播中會被另眼相待,不明真相的人會以為科學家的觀點一定有證據和邏輯支持,所以其危害性比普通人的偏見要大得多。她在英國讀博士,在美國做博後,又來到牛津成立了自己的獨立研究組。這個會有十來個人參加,唯二的男性都來自我的實驗室。其中一個剛做爸爸兩年,每天在實驗室和家庭之間奮力尋找平衡;另一個馬上要做爸爸,又興奮又緊張,很想知道生孩子帶孩子到底是怎麼樣的。有的新媽媽說:感覺產假回來以後被架空了,以前自己的工作分配給了別人。
  • 怎樣消除機器人的「偏見」?先從消除人的偏見做起
    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最初也是因為偏見的逐漸積累,形成了長期的結構性差異。虛擬助手性別採用女性,符合這種差異。偏見 ( bias ) ,更具體來說,聊天機器人等對話式 AI 的偏見問題,是西南偏南大會本場論壇的切入點。除了性別之外,在虛擬語音助手和聊天機器人身上所能夠找到的偏見,還有許多的種類。比如種族歧視、基於政治立場的偏見等等。
  • 看了鄭淵潔才知道,沒有偏見的成人世界,就是「童話王國」
    我們身處一個充滿偏見的社交時代,不僅僅是對大齡女性的偏見,針對性別、職業、地域、星座等方面的偏見也是無處不在。偏見如此深刻地內化到我們的日常思維之中, 以至於一直以來很多人習以為常,並沒有覺得有任何的不妥。然而偏見會妨礙我們的認知升級與個人成長。發現自己的偏見是智慧的開端,擺脫自己的偏見是自由的源泉。
  • 科學網—辯題 人是否有表達偏見的自由
    但事實上,人有沒有表達偏見的自由,無法論證,因為面對道德批判時,有人選擇堅持表達偏見,有人選擇沉默、不再說話,因人而異。所以論證的關鍵在於價值的選擇,如果認為人應該有表達偏見的自由,則不應該對表達偏見的人進行道德的批判,要讓其暢所欲言;相反,認為人不應該有表達偏見的自由,則要進行道德的批判,對表達偏見的人施以懲罰,限制其表達的自由。
  • 偏見與歧視,為何時時都在毒化社會和心靈?
    這絕不僅僅指的是唐納·川普執政期間的美國,經由長期挑唆,美國部分民眾對於華人等少數族群的態度變得更為偏狹,且不再掩蓋這樣的偏見。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戈登•奧爾波特(1897—1967)1954年出版的《偏見的本質》一書,相當犀利、系統、細密的討論了現代文明社會中幾乎無處不在的(族裔)偏見、歧視、壓制乃至更粗暴做法的來源。
  • 從魔法世界裡的「泥巴種」說起:歧視性稱呼背後的偏見心理學解讀
    結合長期的社會觀察,以及在心理學領域的深厚積澱,戈登·奧爾波特寫成了《偏見的本質》一書,從感知-認知、習得過程、社會文化與歷史等多維度出發,深入解讀偏見背後的心理學動因。從第一次出版至今,《偏見的本質》已成為偏見心理學領域的經典之作,是目前偏見研究中引用頻率最高的作品之一,全球累計銷量超過50萬冊。即使在幾十年後的今天,奧爾波特的許多觀點仍然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對於我們了解偏見的本質,進而採取相應措施,儘可能消弭偏見,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
  • 許佳:《傲慢與偏見》不是瑪麗蘇小說
    對話許佳三明治:第一次讀簡·奧斯汀的作品是什麼時候?當時是怎麼理解這部作品的?許佳:第一次讀應該是在初中。讀的就是王科一先生翻譯的《傲慢與偏見》。記得應該是某一年的暑假吧。當時就是當作一部愛情小說來看(其實說它是愛情小說也沒多大不妥),覺得很好看,女主人公最後「贏」了,揚眉吐氣了。
  • 或許該從排除「隱性偏見」開始
    比如一些美國科學家認為美國不存在性別歧視,科研領域女性數量少緣於女性自身的職業選擇。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的確有許多女學生對發展方向存在猶豫,最終主動放棄學術職業。偏見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一種社會行為,而是人們在後期的社會生活中習得的。原因很多,比如社會價值和生活形態。 千百年來,被奉為精華的書裡就曾這樣評價女性: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 它只是看出了你的偏見
    但如何才能確定研究不會帶有偏見呢?對此,Kosinski 的回應是:想要測試和驗證一個結果的正確性,你並不需要理解(研究)模型的工作原理。而 The Verge 則認為,正是這種研究中的不透明性,才會使得這些研究充滿了誤導性。
  • 算法習得並強化了人類偏見嗎?如何測量、分析算法中的偏見
    例如隨著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等一系列算法的出現,人們發現本應毫無偏見的計算機也習得了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偏見。在計算機視覺領域,不同性別用戶發布的圖片內容不同,導致視覺語義標註中也存在性別偏見,如在廚房中的人物總是被識別為女性。對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研究發現算法不僅準確複製了訓練數據中的性別偏見,甚至還在下遊應用任務中放大了偏差(Zhao et al., 2017)。
  • 在什麼樣的社會裡,人們更可能持有偏見?
    原作者 | [美]戈登·奧爾波特 摘編 | 徐悅東 《偏見的本質 我們將以此闡釋偏見的這十項社會文化法則。
  • 認知偏見,大腦中的惡作劇-虎嗅網
    當聽到「偏見」這個詞,很多人想到的是種族歧視,或者新聞媒體不成比例地選擇性報導,偏袒某一政治立場之類的事情。現時偏見和那些不一樣,它屬於認知偏見。認知偏見是一個龐大的集合,包含種種顯然根植於人類大腦的錯誤思維方式。維基百科上的「認知偏見列表」包括185個詞條,從觀察者偏差,到蔡加尼克效應,應有盡有。
  • 偏見的謀殺:你沒有錯,錯的是這個世界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戈登奧爾波特,在所著的《偏見的本質》一書中如此定義「偏見」:「對屬於某群體的個體持有一種厭惡或敵對的態度,僅僅因為他屬於該群體,就被推定具有人們歸於該群體的那些令人反感的特性。」偏見是有比較級的。
  • 當今社會,「偏見」與「歧視」常常被濫用,有沒有一個比較準確而...
    事實上,偏見(prejudice)是什麼?也許一個脫口而出的答案可能是,在沒有足夠依據的情況下就把人往壞處想。中國的成語中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穿鑿附會」等都指出了我們 常常將自己選擇性的記憶,與傳聞相混合,並對此進行了過度泛化。
  • 看《瘋狂動物城》各個角色如何在「偏見」中逆襲
    然而, 這部電影卻沒講述各種動物遠離偏見、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 而是強調個性、差異化同時沒有等級的世界。影片本身帶有美國本土化價值觀, 兔子朱迪體現了勇敢創新、堅持不懈的美國精神。最開始籌劃這部電影時, 導演Howard是這樣解釋的:「我們是要講一個關於偏見的故事。」這部電影裡反映的平等就是要相信偏見是現實常態, 偏見無法改變, 要接受偏見, 笑對偏見, 而且相信夢想與偏見並不衝突。
  • 根深蒂固的偏見
    為什麼人會那麼固執己見,甚至不惜刻意無視反面證據,而是極盡所能地去收集所有可用的證據,去證實自己的偏見,其執著常常超乎想像。近兩年那些被打敗的傳武大師們,為自己找理由時真是發揮了驚人的想像力。去年的雷雷大師被打得鼻青臉腫是怕內力傷了對手,所以沒敢發功。今年的馬大師說自己已經把拳頭「放」到對方臉上了,按規矩對手已經輸了,因為對方不懂規矩,才導致自己30秒內三次被擊倒。
  • 數據告訴你,論文引文裡有多少性別偏見
    在某些情況下,引用者知道他們引文的作者性別,這時偏見是顯性的。但多數情況下,他們並不知情,僅僅憑藉推斷猜測引文的作者性別,偏見則是隱性的。無論是已知或推斷性別,在引用文章時,偏見都有可能在其中起作用。也就是說,男性不太可能引用女性的工作,這可能源於男性對女性的自覺或無意識偏見,導致他們對女性主導工作的更多負面評價。通常,性別不平等由系統偏見和個人偏見所致。系統性偏見是指在團體中起作用的歧視性價值觀,做法和機制。在個人層面上的偏見,既可是顯而易見的,如對特定群體有意識持有的或表達的偏見,也可以是隱性的,如潛意識中存在的歧視態度,導致的偏見性言語和社會行為。
  • 世界偏見地圖大全-中文版
    點擊上方藍字可加關注微信號:臨沂龍發裝飾世界偏見地圖早在 2013 年、2014 年就火了一把,展現了各個國家在彼此眼中留下的種種印象
  • 《瘋狂動物城》:偏見無處不在,瘋狂的背後是人類社會的縮影
    無論是大象還是老鼠,在瘋狂動物城中,都可以證明自己的價值。小綿羊可以當上副市長,山羊可以成為萬眾矚目的偶像,這似乎是一個動物的天堂。而故事的主人公——一隻名為朱迪的棉尾兔便勵志要當上這座動物烏託邦的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