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三明治 三明治
今年9月,《傲慢與偏見》出版了全新譯本,譯者是許佳。在三明治寫作學院(原少年三明治)忙碌的授課、備課之餘,她用兩年時間翻譯了這本自己很喜愛的經典小說。我們跟許佳聊了聊她是如何與《傲慢與偏見》結緣,翻譯過程是怎樣的,遇到過哪些困難,以及她是怎樣看待被一些人稱為「瑪麗蘇」的女主角伊莉莎白。
許佳
三明治寫作學院課程總監、作家
作家,資深媒體人。三明治寫作學院聯合創始人。16歲開始長篇小說創作,18歲加入上海作家協會,迄今出版小說、散文、遊記等著作八部。主要作品有《我愛陽光》《租一條船漫遊江南》《最有意義的生活》《我的魔法時刻》等。其中《我愛陽光》和《最有意義的生活》被公認為「80後」作家的代表作品。
對話許佳
三明治:第一次讀簡·奧斯汀的作品是什麼時候?當時是怎麼理解這部作品的?
許佳:第一次讀應該是在初中。讀的就是王科一先生翻譯的《傲慢與偏見》。記得應該是某一年的暑假吧。當時就是當作一部愛情小說來看(其實說它是愛情小說也沒多大不妥),覺得很好看,女主人公最後「贏」了,揚眉吐氣了。
三明治:看到你在翻譯手記裡寫自己是因為對簡·奧斯汀的喜愛而投入翻譯。具體來說有多喜歡,有多痴迷?
許佳:不能算痴迷吧。我其實沒有什麼痴迷的作家。只能說是喜愛。我小時候最早接觸的幾個英國女作家,差不多都是18、19世紀的那幾位,簡·奧斯汀、勃朗特姐妹,過了一陣又讀了美國作家的,當然就是《飄》,又讀《蝴蝶夢》。其實小孩子也沒有什麼清晰的判斷標準,讀的時候,每一本都很入迷。而讀完之後,自然感情上會有喜歡的和更喜歡的。最早讀的是《簡·愛》,後來讀《呼嘯山莊》,就覺得更喜歡《呼嘯山莊》。《飄》和《蝴蝶夢》比起來,覺得《飄》更好看一點,更加的豐富,人物的性格更立體。
而奧斯汀勝在作品多些,讀完《傲慢與偏見》,立刻可以去讀《理智與情感》。直觀的感覺,就是她是個和「她們」不太一樣的作家。但是直到大學裡再去讀,才讀出更多東西。首先的印象當然是「家長裡短」,接著就發現,在家長裡短裡面能夠表現那麼豐富的人性。我最喜歡的其實是《曼斯菲爾德莊園》,這裡頭有許多巧妙的情節調度,能看出作者的敘事才華。當時就是從寫作者的角度去讀,覺得了不起。
三明治:這是你第一次翻譯書嗎?怎麼接觸到這個翻譯機會的?決定翻譯的時候有哪些挑戰擺在面前?自己的時間安排,還是面對經典文本翻譯工作的挑戰?
許佳:是第一次。是編輯來聯繫我的。這個系列的叢書,都是邀請作家來翻譯經典的作品。早前我的朋友顧湘翻譯的《彼得兔》,也是屬於同一系列。編輯說覺得我很適合翻譯奧斯汀,我內心其實也有點這樣的感覺。
最大的挑戰就是時間吧。我當時已經在做少年三明治的課程,備課、授課,都很花時間。我的搭檔以前是圖書編輯,也接觸過翻譯,她就建議我不要接這個工作,因為會很耗時耗精力。但是我真的很想接,說白了就是「很想翻譯奧斯汀」,所以還是接了。
三明治:你花了多長時間來翻譯?翻譯這本書的時候一般都是在什麼時間、什麼場景?翻譯中最痛苦和最開心的時刻是?
許佳:事實證明接下這個活確實有點考慮不周。基本上我是利用每周休息的兩天做翻譯工作,這樣持續了兩年,才把全書譯完(大大的超過了約定的時間,感謝編輯不殺之恩!)。
翻譯的時候心理負擔比較重,因為這本書太經典了,而且有深入人心的譯本,我自己也是讀經典譯本長大的。我很怕譯錯,也怕譯筆不好。說白了,《傲慢與偏見》還差一個譯本嗎?所以全過程中其實心理負擔都很重。最後我告訴自己,既然翻譯了,我就得儘可能準確地譯出來。奧斯汀的文筆有那種非常溫和的諷刺的特點,譯者如何讓讀者體會到,我動了很多腦筋。當然這也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三明治:《傲慢與偏見》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經典名著,很多人在中學甚至更早就讀過了。有人可能會覺得《傲慢與偏見》只適合未婚的年輕人讀,覺得故事是關於年輕人的愛情,你怎麼看這個觀點。你覺得成年人來讀這個故事,跟青少年時期關注到的會有什麼不一樣?
許佳:我前面說了,小時候是把《傲慢與偏見》當作愛情小說讀的。但是長大之後你再去讀,特別是這一次出於翻譯的原因,非常細緻地去琢磨,就會發現此「愛情」和我們一般認為的愛情小說中的「愛情」非常不同了。年輕人讀《傲慢與偏見》,更多關注個人,關注個人的愛情。可能年輕人看到的是伊莉莎白多麼春風得意,獲得了鑽石王老五的愛情,而他們的婚姻將會多麼幸福美滿。這小說讀起來實在是在一切方面都很令人愉快。
至於年紀較長的人,也許會看到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為何有些人互相吸引,有些人互相排斥,一個人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與別人對他的看法有什麼樣的差別。奧斯汀這個作家在這些方面特別敏銳,讀起來有很多令人莞爾和會心的地方。而且她刻畫的每一個人物,放在今天的世界,都能找到類似的對象——雖然世界變化了那麼多,但是人的喜怒哀樂、欲望追求,其實沒有任何實質上的變化。因此我覺得閱讀奧斯汀的作品,在今天依然給人帶來極大的享受。相當純粹的享受。在我看來就是跟你下班之後躺在沙發上看明星真人秀差不多的那種享受。
常看到有些人說,《傲慢與偏見》是個瑪麗蘇小說。但其實你認真去讀,你會發現雖然作者可能喜歡她筆下的女主角,但她塑造的不是一個樣樣都好的瑪麗蘇。相反,伊莉莎白只是在自己(也許還有在她姐姐簡的心目中)是高人一等的而已。她為什麼一開始不喜歡達西?為什麼後來會愛上達西?這裡頭既有她性格上的幼稚衝動的成分,也包含著極為世俗的考量。在我們今天這個崇拜財富的社會,伊莉莎白實在是人生贏家的典範。然而她婚姻上再成功,她的家庭還是給她帶來尷尬。再往深裡想,她為什麼要尷尬呢?這其實是她的心理防禦機制啟動了。她對自己的母親、妹妹,都不夠寬厚,這可能受到父親的影響,也是她本人世俗性的體現。如果伊莉莎白是個瑪麗蘇,她不該擁有這樣的家庭才是——哪怕她擁有這樣的家庭,她也不必煩惱的。而伊莉莎白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她的懊惱。
12月,將開設簡奧斯汀主題班,邀請大家來寫與愛情相關的話題。無論是甜蜜的「狗糧」,苦澀的失戀,還是對愛情、婚姻的困惑,或是辛辣的探討,都可以寫。除了寫自己親歷、見證或聽聞的真實故事,你也可以聊聊古今中外小說電影裡的經典愛情故事,安利那些你喜歡的「神仙CP」。當然,就像簡奧斯汀的小說不僅是愛情小說,相信在這個主題班中的書寫和碰撞,能讓大家看到更加廣闊的世界。許佳也說,她很好奇會出現什麼樣的內容。
另外,許佳翻譯的《傲慢與偏見》也將作為12月每日書的全勤禮物,只要堅持寫作30天就能得到這本書。
點擊小程序報名
許佳為這一版《傲慢與偏見》撰寫了萬字導讀,以下為節選,關於《傲慢與偏見》中反映的社會現實:
在奧斯汀的六部長篇小說中,最為知名,最受喜愛的,應該就是《傲慢與偏見》。裡維斯夫人指出,《傲慢與偏見》的書名和情節,其實也有對範妮·伯尼的《西西莉亞》的借用。伊莉莎白似乎是特意塑造出來,在性格和行為上充當西西莉亞這個角色的反面。西西莉亞是忸怩作態的,始終不讓男主角傾吐真情;伊莉莎白則敢作敢為,毫不規行矩步,鄙視一切造作的舉止,引得達西先生兩度向她熱烈地表白。裡維斯夫人說:「……《第一印象》原來的構思,無疑是要用現實主義筆法來改寫西西莉亞的故事……」作者是否真有這一意圖,後人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故事的構思、人物的塑造、敘述的筆法,的確忠於現實,這一點沒有疑義。
奧斯汀是拿破崙的同時代人,她成年後的大部分年月,歐洲都處於拿破崙戰爭時期。英國與法國的爭端,更是從1793年一直延續到1815年。在許多讀者的印象中,這一大背景卻似乎完全從她小說中剔除了。她的人物和故事,似乎與戰爭絕緣。在戰爭時期描寫平靜的鄉村生活,故事中的男男女女僅僅為愛情和財產發愁,這是否表示,奧斯汀有意規避了一部分現實?班內特一家、盧卡斯一家,自始至終不曾面對生計的困擾,班內特家的母女們只不過為遠在天邊的前途擔憂而已。這種看似田園牧歌式的寫作,通篇談婚論嫁,是否可稱為現實?奧斯汀本人對國家大事難道完全無視嗎?
不是這麼一回事。事實上,奧斯汀有一位表姐,名叫依萊扎·漢考克,她的丈夫,法國的德·弗亞德伯爵,便是在大革命期間被推上了斷頭臺。當時這位表姐剛好在英國探親,逃過了這一劫。後來,她再嫁給亨利·奧斯汀,成為簡的嫂子。他們在倫敦的寓所經常招待來自法國的流亡者,簡前往拜訪時,也會與之交往。此外,簡有兩位兄弟加入英國海軍。在服役期間,他們也與家人保持通信,這些信件從東印度群島、西印度群島、中東、地中海、北海、波羅的海和北美海域寄出。簡和卡桑德拉遠在英國,始終密切關注著兄弟們的行程。
奧斯汀不是託爾斯泰那樣的作家。在小說中,她沒有直接把目光投向戰場——顯然,那是她無從了解的現實。但是,她的作品裡沒有戰爭嗎?不要忘了,《傲慢與偏見》中的威克漢姆,一出場就是民兵,在小說的結尾,他又加入了正規軍。小說中軍隊駐紮的布萊頓和紐卡斯爾,都是當時英國的軍事重鎮。奧斯汀並非忽略戰爭現實,而是選擇以女性的日常生活的視角去表現它。為何莉迪亞等年輕女孩對穿紅制服的民兵那樣著迷,為了他們,甘願把富有的鄉紳拋諸腦後?軍人的威望和魅力,是戰爭帶來的。
當然,《傲慢與偏見》的戰爭元素,就像從半開的大門朝外一瞥時所見的車影,並非故事的主要內容,只是時代背景的一部分。在這背景前活動的,如我們所見,是赫特福德郡、德比郡和肯特郡地方上的幾戶人家——班內特家、盧卡斯家、賓利家、達西家、德·包爾家、柯林斯家。由於敘事的視角集中在一位女性——伊莉莎白·班內特——的身上,因此男性角色的社會事務也基本隱去,呈現出來的主題,便是婚姻大事。
在故事中,出現了幾組不同取向的婚姻:伊莉莎白與達西、簡與賓利的,取決於愛情的婚姻;夏綠蒂與柯林斯的取決於財產地位的婚姻;莉迪亞與威克漢姆、班內特先生與太太的,被肉體和物質欲望導向的婚姻。自然,選擇愛情而非財產的人,最終獲得了幸福。但是,如果把《傲慢與偏見》看作一本愛情小說,又太過片面。須知可愛的女主人公雖然排斥沒有愛情的婚姻,但也絕無意走入缺乏財產的婚姻。至於她那溫柔善良的姐姐,在接受心上人的求婚之後,首先想到的就是:「想想我這門親事能給最親愛的家人們帶來多少歡樂!」 從她的家人們緊接著提出的一系列要求看,這份歡樂自然關乎財產和物質享受。
這便是奧斯汀在小說中呈現的社會現實。在19世紀初的英國,一個中上層階級年輕女性的可選項少得可憐。財產能為她帶來一定的自由度,容許她適當地挑選婚姻對象,而不是等著別人來挑選——哪怕不嫁人,也不至於擔心生計。威克漢姆追求過一陣的瑪麗·金小姐,就屬於這類幸運兒。而一個沒有財產的年輕女子,比如班內特家的五個女兒,只有求神保佑,祈禱自己被富有的男性看中。如果嫁不出去,則父親過世之後,她們的出路有二:要麼由好心的親屬資助、照料——班內特太太便曾向她弟弟提出這個要求;要麼只有憑著鋼琴、繪畫、女紅等女性的「才華「,去尋找家庭教師一類的工作——凱薩琳·德·包爾夫人說過,她為不少女孩子找到了稱心的工作,所指就是家庭教師。
伊莉莎白·班內特,天性活潑,頭腦聰慧,但這改變不了她在婚姻市場上處於下風的現實。讀者須留意一個苦澀的真相:小說的前半部分,伊莉莎白始終在被人挑選。在舞會上,她聽到達西先生的評價,說她「不至於漂亮得讓我動心」,不由勃然大怒,從此對他埋下了惡劣的第一印象。達西的言談舉止,流露出他的傲慢心態,即他未將鄉下舞會上的小姐們當作同類看待,甚至將她們視為物件,挑挑揀揀。這是伊莉莎白首次體會到待價而沽的鬱悶,對方措辭直白,令她耿耿於懷。往後她又兩度落選——然而,當威克漢姆放棄她,轉而選擇繼承了遺產的瑪麗·金時,當菲茨威廉上校坦率地說明,自己不能娶沒有財產的小姐時,她非但沒有發怒,反而表示理解他們的立場。在理智上,她完全認同社會規則,也不曾質疑規則的合理性(從這一角度看,全書最有鬥爭精神的人是班內特太太)——這也是奧斯汀在後世遭到質疑的一個議題。在《傲慢與偏見》中,除了莉迪亞之外,沒有一個人不是站在一門好親事的出發點上來看待愛情的,伊莉莎白也不例外。她對達西的「第一印象」,被她對彭伯裡的「第一印象」徹底扭轉了。行走在彭伯裡美麗的園林中,她不止一次地幻想,如果自己是這裡的女主人,那該是何等光景?婚姻所帶給她的,絕不止愛情而已。
然而毫無疑問,在感情上,敏銳的伊莉莎白很難接受這種被動境遇。達西的傲慢引起她如此強烈的反感,原因正在於此。出於姐妹情深,得知達西也用同一套標準破壞了姐姐的姻緣,她更加義憤填膺。再回到理性層面,她又不得不為家人丟人現眼的舉止懊惱。她已認識到,家庭的缺陷,確實影響了她們姐妹幾個在婚戀市場的入選資格。文學界最知名的奧斯汀反對者,夏洛蒂·勃朗特,著實不能接受伊莉莎白及奧斯汀筆下一眾女主角的這種世俗之見,她譴責奧斯汀「全然不知激情為何物」,她說:「她的那些紳士淑女們住在雅致的但是封閉的房子裡,我才不願意跟他們住在一起呢。」 勃朗特是一個富於激情和力量的作家,與奧斯汀的路數大相逕庭。然而事實上,當她筆下的簡·愛流著憤怒的淚水,要求羅切斯特先生把自己看作一個與之平等的靈魂時,這位女家庭教師的感情需求,與伊莉莎白一口回絕達西先生那居高臨下的求婚時的心境,幾乎是毫無二致的。
在勃朗特所不願去的那個封閉環境中,盧卡斯小姐選擇一樁有保障但又有明顯缺點的婚姻,莉迪亞跟隨虛榮的本能,稀裡糊塗地踏入了一樁看來一無是處的婚姻,伊莉莎白和簡成了幸運兒,被優秀的結婚對象挑中。看起來是幾乎別無選擇的人生——「但凡有錢的單身漢,肯定缺個太太。」 但奧斯汀在極狹窄的空間和話題中,塑造出了個性迥異的人物,他們每一個——成天冷嘲熱諷的班內特先生、神經衰弱的班內特太太、頭腦空空的盧卡斯爵士、集傲慢與卑微於一身的柯林斯先生、頤指氣使的凱薩琳夫人、庸俗而聒噪的菲利普太太、只知道物質享樂的莉迪亞、拼命用才學去彌補外貌不足的瑪麗——都酷似我們見過的某人。神奇的是,這些在19世紀初誕生的人物,至今仍生活在我們中間。
與此同時,今天的許多女性,在婚戀問題上,依然面臨與伊莉莎白相似的困境。時隔兩百年,一位受愛情支配而甘願放下傲慢的達西先生,依然是女性們夢寐以求的結婚對象。不必說,他之所以能自由地受愛情支配,也是虧得有巨額財產作後盾。
而作為男女主角,達西和伊莉莎白展現出了較其他人物不同的特徵——他們更加多面、更加複雜,優點和缺陷都很突出。文藝評論家E.M.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一書中,以奧斯汀的作品為例,提出了「圓形人物」的概念,與「扁平人物」相對:
……她的人物雖說比狄更斯的要小,卻是高度有機的。他們全都極有彈性,哪怕她的情節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他們仍然能夠勝任。……所有簡·奧斯汀的人物都隨時準備好走進更加廣闊的生活,雖說她小說的主題極少給他們提供實際的機會,正是為此,他們的實際生活才過得如此令人信服。
聰慧靈巧、生機勃勃的伊莉莎白,一度剛愎自用,將主觀感覺誤認作客觀判斷,對威克漢姆和達西得出了錯誤的印象。在得知真相之後,她那懊悔、窘迫的心態,刻畫得殊為逼真細膩。高貴正直的達西,剛上場時的談吐難掩勢利,談論起自己來,極其自以為是,叫伊莉莎白聽了好笑。正因為自信高人一等,他才會在第一次求婚時,自然而然地說出了一番傷人的言辭。這兩個人物的交談,從頭到尾可見出他們心態的不同步,無論是談論音樂、跳舞、閱讀抑或旅行,雙方耳朵裡聽到的話,往往有不同含義。伊莉莎白先入為主,常把達西的獻殷勤錯認為不懷好意;達西則會把伊莉莎白的譏諷當作活潑可愛,消受下來。奧斯汀特別擅長處理這些戲劇化的小細節,總能將虛構的場景和對話,寫得極為逼真、巧妙、耐人尋味。這一點,就留待讀者自行從書中發掘了。
觀看下方視頻,了解每日書是什麼
每日書是三明治發起的一個30天陪伴式寫作活動,每個月堅持寫30天,每天至少寫下300字,一個月就能積累起近萬字的文字內容。各種身份的寫作者,在這個非同尋常的寫作社群相遇,記錄生活中的靈感,對抗拖延症,建立寫作習慣,感受文字帶來的治癒。
12月每日書有哪些班級?
點擊小程序報名12月每日書
11.29 「字出版」藝術書工作坊線下版
重現你的2020生活
12月每日書報名中
三明治招聘
把生活變成寫作,把寫作變成生活
三明治是一個鼓勵你把生活寫下來的平臺
由於微信平臺改變了推送規則
如果你想要在第一時間閱讀三明治的故事
或者來和三明治一起寫下你的故事
原標題:《許佳:《傲慢與偏見》不是瑪麗蘇小說|三明治》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