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動物城》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讓人印象深刻,狐狸尼克從小到大的夢想,是當一名警察。當他對著鏡子裡穿著警服的自己笑,以為維護動物城的公平這個樸素的夢想近在咫尺。
可是,當他想融入食草動物隊伍的時候,他們卻給了他巨大的偏見,給他戴上了「防咬」口罩。因為在大家的印象裡,食肉動物是具有「攻擊」和「破壞」的,於是這成為尼克再也躲不掉的別人眼中的天性。於是,他收起了眼淚,偽裝成了別人眼中假裝強大和並不友好的食肉動物。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阿倫森對偏見做了這樣的定義:人們一句有錯誤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來的,針對某個特定群體的敵對或負向的態度。分解到具體的生活中,大概也沒那麼生動和有章可循,大多數時候,不過是更為主觀,隨心所欲而已。
後來,狐狸尼克遇上了兔子,成了警察。但如果沒有遇上兔子,那麼,結局或許就會不同。可是,人生哪有那麼多如果呢?就好像誰都不知道幸福和意外哪一個會先到來。
偏見是能夠改變一個人的,世間所有你遇到過的偏見都是會在一個人身上長長久久地存在的,就像是一個傷疤,會結痂,但永遠不會消退。偶爾看到疤裡細小的條紋,一字一句還是可以錐擊胸膛。
根據美國著名人格心理學家、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戈登·奧爾波特的觀點,諸如狐狸尼克的遭遇,就是「偏見」的表現形式之一,其本身帶有貶低、侮辱等歧視性色彩,會使那些被劃歸這一群體者感受到被嘲弄、被排斥等消極情緒,有時還會引發群體隔離、暴力衝突,甚至是戰爭等惡性後果。
早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戈登·奧爾波特就對社會生活中的「偏見」現象十分關注。當時的西方社會中,不同族裔、宗教之間的矛盾不斷,「猶太佬」「愛爾蘭佬」等歧視性標籤大行其道,不僅傷害了少數族群的情感,還造成了社群群體間的分裂,其負面效應不容小覷。
就像很多女性找工作時,會被問「你結婚了嗎?生二胎了嗎?」等等一系列,本質上就是一種對女性的歧視和偏見,而這種刻板印象會給女性帶來負面作用。
無論對刻板印象的態度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刻板印象都是一種與類別相關聯的、誇大的信念。其作用是為我們處理該類別下的行為作出解釋(合理化)。
美國著名人格心理學家、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戈登·奧爾波特的社會心理學名作《偏見的本質》暢銷60餘年,全球累計銷量超過50萬冊。
書中對各種偏見問題都進行了深刻且細緻的深挖,像舒適圈、鄙視鏈、地圖炮、替罪羊等等,從個人心理、社會、傳媒、教育、政策等多角度分析了偏見的成因和形態。
戈登奧爾波特是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家,被稱為當代社會心理學奠基人之一,人格心理學之父。
本書出版之前,大家都以為偏見只是某些品德有缺陷的某些個體才有的信念,但奧爾波特卻以大量研究數據和雄辯的論述揭示了偏見是人們認知機制正常運作的副產品,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信念。
書中將【偏見】定義為:
對屬於某群體的個體持有一種厭惡或敵對的態度,僅僅因為他屬於該群體,就被推定具有人們歸於該群體的那些令人反感的特性。
對偏見的充足定義需要包含兩個基本要素:表達喜愛或者厭惡的態度;過度泛化的信念。
書中的很多觀點不僅讓我們對偏見的研究有助推作用,也對我們普通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偏見問題,也有更深刻的認識。
偏見是一種本能
即使在當今社會,偏見依然隨處可見。
蔡依林2015年世界巡迴演唱會-臺北站現場,她唱了林夕作詞的歌曲《不一樣又怎樣》,大屏幕上,播放了一個紀錄片,是發生在臺灣的真實故事。
葉永志是一個長相秀氣,性格溫柔的男孩,因為他的溫柔秀氣經常遭到同學們的嘲笑,同學們都叫他「娘娘腔」,還經常有男生趁他上廁所時強脫他的褲子,「檢查他是不是女生」。
後來的葉永志會避開課間時間,在下課前幾分鐘去上廁所。
他曾經向母親求助,向外界發出來了求救的信號,然而學校的老師是怎麼做的呢?
「因為喜歡做女孩子做的事」,所以老師建議媽媽帶著葉永志去看心理醫生。
心理醫生跟永志媽媽說:你兒子非常正常。如果覺得他這樣不正常的人,他本身就不正常。
然而心理醫生的認可沒有改變什麼,悲劇仍不幸發生了。
那個體貼的男孩是最獨一無二的孩子
2000年4月20日上午,葉永志在下課前五分鐘離開教室去上廁所,後來被發現倒在血泊中,送醫後搶救無效過世。
紀錄片裡,葉永志的媽媽數次落淚。
葉永志是一個很體貼的小孩,他會在媽媽下班回家時說「媽媽你怎麼工作做了那麼晚,你趕快去洗澡了,我青菜一炒就可以開飯了。」
他也會跟媽媽說「你很累哦」,每天幫媽媽按摩。
同事們都很羨慕永志的媽媽,說「你那個兒子勝過我們三個小孩」
可是,這樣一個溫暖、體貼,勝過三個小孩的孩子,就因為「偏見」,最後無辜殞命!
葉永志被稱為「玫瑰少年」,可他比玫瑰更美好,他身上沒有利刺,他的死,是人心最大的「惡」所致。
偏見是什麼?
《偏見的本質》中說:偏見是一種「大腦偷懶」的常態,這本書引導人們洞悉「偏見」心理,哪怕在社會文化高度繁榮的今天,依然存在各種偏見,如對性別,對地域,對學歷,對外貌等等。
最可怕的不是偏見,而是偏見產生的仇恨以及發生的不可饒恕後果。
錯誤的泛化和敵意,都是人類心理自然而普遍的本能。
問題在於偏向性思維
在《偏見的本質》中有一個例子:一位加拿大的社會學家瓦克絲做了一個實驗,他給多倫多的100多個酒店和度假村都寫了兩封信將它們同時寄出,並在信中要求預訂日期完全相同的房間。
不同的是,在一封信上他籤署的名字是「格林伯格先生」,另一封信署名「洛克伍德先生」。
實驗的結果是:格林伯格先生得到了52%的度假村答覆,36%願意向他提供住宿;而洛克伍德先生得到了95%的答覆,93%願意向他提供住宿。
沒有任何一家酒店認識「格林伯格先生」和「洛克伍德先生」。這些酒店做出的決定依據顯然並非個人特質,而是依據「格林伯格」被認為是特定群體成員的假設(只要是帶有「伯格」的姓氏,大多數為猶太人)。格林伯格先生僅僅因為他的姓氏,就遭受了無理的對待和排斥,在酒店經理的眼中,「格林伯格」這幾個字就足以使他判定此人不受歡迎。
這起事件包含了族裔偏見的兩個元素:1.明確的第一和拒絕。2.這種排斥是基於一種類別化的思維方式的。
偏見,就是對某一個人或團體所持有的一種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極否定的態度,是人們脫離客觀事實而建立起來對人和事物的消極認識與態度。
大多數情況下,偏見是僅僅根據某些社會群體的成員身份,而對其成員形成的一種態度,並且往往是不正確的否定或懷有敵意的態度。
人皆有偏見,偏見是因為我們帶著固有的認知來認識和看待現在發生的事以及相處的人,當這件事與我們理解發生偏差,我們會不自覺的認為自己是對的。
偏見是普遍存在的,並且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消極後果。人們是否譴責它並不重要,它在每個國家的每個時代都廣泛存在,並構成了一種真正的心理問題。
偏見也有社會文化因素,比如替罪羊的選擇,這就是為什麼會遷怒並未發生在其他的群體身上。
諜戰劇《隱秘而偉大》中有一幕,上海國民黨政府為了掩蓋自己的財政虧空的惡行,便綁架了尚榮生來逼迫他協助他們進行補齊。
但因為共產黨的幫助,使得尚榮生得救而計劃失敗,必須要找幾個替罪羊來頂替督察處那幾個綁架者。
於是,可憐的老百姓就這樣因為一些小事而被捕,成為了替罪者。因為一名替罪羊就足以安撫這場鬧劇。
性格結構也會對偏見影響
除了本能、社會文化因素之外,還有性格結構方面的原因存在,比如:煽動性。煽動者會編造虛假問題來轉移公眾對真實問題的注意力。
比如之前的苟晶事件,因為連續好幾年高考前後都出現了與教育公平有關的熱門新聞,去年是所謂「考生試卷被偷換」事件,當然後來證明是考生本人在撒謊;而今年則是「頂替讀大學」事件,
而一個風雲人物苟晶,苟晶以一己之力,直接改變了大家討論問題的重心。從「替考該不該被追究」,變成了「苟晶到底有沒有反轉」。某種意義上,「苟晶事件」比「頂替讀大學事件」這個名詞更能引起人們的關注與討論。
苟晶利用人們的同情心編造謊言,說自己被冒名頂替,使輿論倒向自己,將真正的受害者卻置之一旁,流言滿天飛。
奧爾波特說過:煽動者編造虛假的問題來轉移公眾對真實問題的注意力。苟晶就是利用大眾的偏見心理,起到煽動者的作用。
煽動者之所以能夠得逞,是因為威權型人格的個體需要他們。煽動者的動機並不是利他,而是為了實現自身的謀劃,動機可能十分複雜,但一些煽動者追求的是權力與金錢。就像苟晶利用輿論為自己贏得流量,也算「火」了一把。
多數煽動者自身都是權威性人格,擁有極佳的表達能力。
《偏見的本質》指出:追隨煽動者的人們對他們自己所致力的事業並沒有明確的概念,他們要達成的目的本身與達成目的的手段都感到迷惑。
煽動者本人呢可能並不認識他們,借用參與的每個人都是煽動者的追隨者,被各種情緒感染,只追隨獵奇事件的狂歡。
煽動者為他們提供了熱議的素材,使他們得到了暫時的愉悅和滿足。
讓很多人忘記了,事情的本質是為了什麼,而跟著煽動者的謀划走向。
現在的網絡時代,更加使得這種煽動式的偏見變得會越來越嚴重。希望大家都能理性看待問題,不再成為無腦追隨者,真實還原每個事件的真相,不再做煽動者的追隨者。
《偏見的本質》這本書關於的偏見偏見認知,社會習俗、環境背景下產生的偏見,對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的侵害無可估量,包括了個人認知,家庭教育乃至社會問題,國際關係,旁徵博引,引經據典,堪稱一個圖書館。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需要改變偏見,這條路任重而道遠。
也許通過這本書,能夠改變一點看法,而破除心中的「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