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三種解讀方式:正向、反向和客觀解讀。
正向解讀:比較積極,往往只關注事情好的一面,有時候會因為忽視反面,導致一些風險不能規避,這種人的狀態是快樂的。
缺點是當問題來臨時就顯得束手無措,只能落荒而逃。
反向解讀:是消極的和批判性的,往往關注點在事情不好的一面,更注重風險規避,缺點是無法緩解痛苦和壓抑。
正如尼採說的,當你在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正在凝視著你。
客觀解讀:既不偏左也不偏右的解讀方式,它能把事情的本質客觀的呈現在人們面前,供我們參考。其實事情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好,更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遭。正確的做法是客觀解讀,然後我們就會看到事物的全部真相,從容的解決所有問題。
但是問題來了,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客觀解讀」這種東西。
為什麼這麼說呢?
大多數人根本不思考,而少數思考的人又不懂得應該如何思考,人們心中的成見就是一座大山。很容易被個人直覺、個人經驗、他人證詞、權威意見等所影響。
或者說人先有立場,角度,再有態度,然後態度又會成為你支撐立場的東西。
思維慣性,會總是以自己認為的方向去找邏輯的合理性,很難做到真正的客觀,比如蒼蠅認為腐敗的食物也同樣美味,因為那些對於蒼蠅確實是可以利用的能量,所以人客觀的來講和蒼蠅客觀的來講是不一樣的,因為都不客觀!
一個人的行為模式,與遺傳有關、與成長環境、受教育背景、視野經歷…一切的一切都有關。人有時狂妄自大,認為是自我主宰人生,實則你是被塑造的產物,自己還渾然不知。
那問題又來了,如何正確解讀所見的事物呢?
王陽明說,那就是遵循我們內心的良知。
王陽明認為,人人心中都有對是非美醜的正確判斷,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簡單明了,這就是良知。去惡從善便是聽從良知,而去善從惡便是良知受蒙蔽。
王陽明說:「如果我遵循了我內心的良知,覺得這個事情不應該做,那麼,即使孔子說過可以做這個事,我也不會去做」。這個意識,就是賈伯斯經常說的:「你要傾聽你內心的聲音。」。也是《死亡詩社》那個老師告誡學生的,不要以教科書為標準,你要遵循你內心的感受。
林語堂也說過:聰明以為可以做的事,但良知以為不可以做,就不要做;聰明以為不可以做的事,但良知以為可以做,就去做。良知為主,聰明為奴,其人必善良;良知為奴,聰明為主,其人必奸詐。
教育、法律、制度、文化,源頭都是良知。
說實話,現在這個社會價值觀的走向,金錢面前,三觀、良知都顯得非常無力。更可怕的是,最後都會無奈或無賴的表示:被逼的。
一旦失去良知,也就失去了底線,人就不是人了,而是地球的癌細胞。因為,他們總是瘋狂地榨取地球的資源、社會的資源,又不願貢獻什麼東西,還會無限裂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