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什麼是信息?信息塑造人類,世間或許沒有真相!

2020-12-06 好奇世界的舒宜昂

聲明:本文一切資料來源於網絡和書籍(若侵則刪),而本人非專業人士,所寫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也可能會有錯漏,歡迎大家指正和補充,不喜勿噴,謝謝!

大家好,我是舒宜昂。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信息。(本篇文章的重點在於後半段,而不是在於前面比較概念的東西,所以趕時間的話可以直接看後半段)

以前我們只能在圖書、報紙和電視上獲取信息,或者是親身體會經歷得到信息。我們在有限的信息中,獲得有用的信息,甚至我們需要想盡辦法去尋找信息源。但現在的我們身在一個信息爆發的時代,手機和網絡的普及,讓我們可以輕鬆地獲得大量的信息。

可以說,我們已經從一個人選擇信息的時代,變成了信息選人的時代。現在的信息都是想方設法出現在你的眼前,大量的廣告和垃圾信息、電話。我們更多時候是要愁著怎麼避免這些信息的不請自來。

那到底什麼是信息呢?說通俗一點,就是在人類社會所傳播的一切內容。信息的表現形式和類別多樣又複雜,我們五官可以接收到的一切都信息。那信息對我們有什麼作用呢?信息可以說是創建我們宇宙萬物的最基本單位,我們通過獲得各種各樣的信息認識這個世界,區分這個世界的事物,甚至利用信息來改造世界。

怎麼定義信息這個「東西」呢?先來說說兩種最經典的定義。第一種是資訊理論奠基人香農所定義的「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第二種是控制論創始人維納所定義的「信息是人們在適應外部世界,並使這種適應反作用於外部世界的過程中,同外部世界進行互相交換的內容和名稱」。這兩個定義是被引用最多且最貼切的說法。

或許定義看起來有點繞,但信息畢竟是一個抽象又具象的「東西」,需要載體來體現,無法直觀表現。更多的是需要我們親身去體會信息的存在。

在不同的學者和不同的領域,信息的定義也是有所不同。我國信息學專家鍾義信給出的哲學定義是「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或運動狀態,以這種方式或狀態直接或間接的表述」。信息學家朗高的定義是「信息是反映事物的形成、關係和差別的東西。他包含於事物的差異之中,而不在事物本身」。信息管理學家霍頓的定義是「信息是為了滿足用戶決策的需要而經過加工處理的數據」。熱力學家的定義是「信息是任何會影響系統的熱力學狀態的時間」。經濟管理學家的定義是「信息是提供決策的有效數據」。電子學家、計算機科學家的定義是「信息是電子線路中傳輸的以信號作為載體的內容」。

說到底,這些定義對我們來說意義不大,不用他人解釋我們也能知道是什麼。(所以前面說那麼多是為了湊字數嗎???)好了,我們來聯動一下之前文章的內容:熵,我當時說信息也是負熵。(有興趣的可以翻看本人之前的文章)我們通過汲取負熵來保持我們的低熵狀態。

信息熵的出現其實是為了解決信息量化度量的問題,為了描述信息源的不確定度。這裡的不確定度就對應了熵的混亂度。信息源所發出的內容是不確定的,不確定度越低,信息越有序且有用,所需要的整體信息量就小。

而不確定度越高,信息越雜亂且無用,所需要的整體信息量就大。信息熵還可以表示信息的價值,一個信息出現的概率更高,說明傳播得更廣泛,從而我們就可以推論更多的信息流通問題。

跳開這些概念或定義的內容,讓我們聊一聊生活中的信息對我們的影響。信息可以說是塑造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

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接收大量的信息,甚至在母胎中,胎教就已經在起作用。可以說,我們接收到什麼樣的信息,我們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嬰兒時期的我們雖然我們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但是我們受到父母和身邊人的言傳身教,自然而然會給出各種各樣的反應。

而在兒童時期,我們對於身邊的一切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就已經開始形成了「自我」。當我們開始上學,遇到更多的人,學習更多的知識,更多信息開始湧入我們的腦中。直到我們開始走上社會,那麼我們每天接受的信息量基本就開始穩定在某個量了。

這個時候,我們基本上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是非善惡觀,並且已經對信息有了一定的選擇。我們雖然基本定性,但還是有可能在接收某些信息後被完全改變。

這裡我想問問你們,你們覺得自己的是非善惡觀真的正確嗎?你們對於信息的篩選真的是對的嗎?我再問一個問題,你們覺得真的有真相嗎?

我覺得真相就是自身對於信息和知識內存所整理出最接近現實的內容而已。多一點信息和少一點信息都會讓你所謂的真相改變。

如果你從小都被灌輸一種思想,每天接收相關的信息,那這種思想對於社會大眾無論是好是壞,你都會覺得這種思想是絕對正確的,因為你的是非善惡觀就是這個,你的真相就是這個。

很多東西其實就只是靠著大眾認知來分辨,比如是非善惡、真假對錯,並沒有一個標準。當然不應該說完全沒有,我們確實有標準、有規定和有規則,然而這些也是由人建立的。這裡的人有可能是少數人,但更有可能的是大眾。

所以最可怕的一點就是,大眾認知是可以操縱是非善惡和真假對錯的。從眾心理、人云亦云的行為和隨波逐流的態度,讓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新「規則」的建立者。簡單舉個例子,網絡語言的流行和梗的出現,有時候就那麼莫名其妙,用的人多了也就成功流傳了。

在信息爆發的今天,在網絡和手機普及的今天,各種信息湧入我們的生活,但同時還充斥著大量的虛假和誤導性信息。在保持好奇心的同時,也請保持質疑,保持思考。在沒有絕對對錯的情況下,你是否應該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你真的沒有被所接收的信息左右自己的思想嗎?

你們看我的文章,也請帶著自己的思考,而不是毫無防備地接收所有信息。畢竟你也不知道我說的到底是對還是錯。那些不利於我的觀點或者不想被你們知道內容,我可能就會弱化甚至直接去掉,所以你們看到的內容,只不過是我想讓你們看到的而已,我先做出了選擇,您們才在我選擇的基礎上再做選擇。其他的信息源同理。

我是舒宜昂,希望你喜歡,歡迎留言討論,謝謝觀看!

相關焦點

  • 摺疊「信息」真的信息嗎?
    什麼是信息?-依然是肉眼獲取信息的能力手掌可在15寸屏幕上1:1還原,那得看我們了解的是宏觀還是微觀世界,如果1000隻這樣的手,顯然呈現在這樣屏幕上是要縮放,正常距離我們應該看不到手紋這些細節,或許連幾根手指都很難數,或許我們只知道,哦,原來是這麼多的手,僅此。
  • 「學思平治」易滌非:塑造輿論、建構意識形態,要適應信息網絡化的...
    利用時間重置、用戶畫像、信息推送等技術,網絡足以有效操縱輿論,影響意識形態的生成及其作用發揮,因而必須因勢利導,興利避害,建構充滿生機活力的意識形態,為民族復興、人類解放築好堅不可摧的精神堤壩。【關鍵詞】網絡時代 信息 輿論 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信息傳播、輿論塑造和意識形態建構密切相關,但又有很大差異。傳播信息是蜜蜂和螞蟻都能做的事情,塑造輿論要求恰當有效地處理事件與傳播的關係,而建構具有指導和約束功能的意識形態,則非真正的思想家不可。
  • 黑洞信息悖論:宇宙中信息是守恆的 黑洞除外
    再見,黑洞 乍一看,黑洞似乎是對信息的威脅——物質會落入黑洞,和它所攜帶的信息一起被消滅掉。但從一個外部觀察者的角度,比如我們的角度看上去,其實沒有任何東西落入了黑洞——它們只是越過了一個邊界。因此對於信息來說這似乎並非什麼大事,它沒有被毀滅,也沒有被創造。但是黑洞似乎會「蒸發」,這可能會引發一些問題。
  • 監管部門信息打架,北京活魚下架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這第二天質疑,明顯對北京市食藥監部門不利,他們昨晚的表態,要麼是太過無知,要麼就是故意隱瞞什麼。因此,24日,北京市食藥監局趕緊強調:對於水產品監督抽檢屬於食藥局日常工作,所有抽檢工作都是依據監督抽檢有關規範流程開展的,經當事人認可和配合,也不存在保密或洩密問題。這就是到目前為止,圍繞活魚下架事件的信息發布走向。
  • 不回你信息的8大真相!真是一堂成年人必修課
    你發過去的信息,半天都不回。這些人到底是沒禮貌呢?還不在乎你呢?其實不回信息不等於不愛你,秒回也不等於喜歡你,只是恰好對方在線而已。2、在這種加班的狀態下,對方可能會採用意念回覆你。3、神奇的意念回復,心生雜念的你怎麼可能get到呢?
  • 宇宙最高等級的文明是人類?探測器傳回的信息成為有力證據
    對此,科學家們認為,探測器或許早就給出了答案。相關觀點認為,人類或許真的是唯一的高級文明。科學家們根據接收到的信息,通過對太陽系的環境以及演化趨勢的分析,更傾向於人類或許是唯一存在的高級文明,其他行星上未必有孕育出生命的條件,更遑論發展為高級文明了。
  • 鋪天蓋地的信息裡,如何分辨好信息和壞信息?︱方法論
    網際網路和移動通信,使得「壞信息」的傳播成本越來越低,很多的信息消費,是法律、道德、輿論三不管的願打願挨。 對於這類信息,有些人幾無抗體,有些人信息消費被「朋友圈」所過濾, 朋友發什麼考慮什麼,別人傳什麼信什麼。 「新文盲」的標誌之一,是缺乏思辨能力,盲目接受外來信息。
  • 信息的本質與二維空間中的信息
    物質世界總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沒有觀察者去描述物質世界,也不會產生信息。當然,觀察者所獲得的信息不是無中生有得來的,是觀察者對物質世界描述而產生了信息。由於人類發明的數學和數字,可以描述物質世界的存在和運動狀態,所以,很多人又說信息的本質其實就是數字,這種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
  • 資訊理論是一切科學的基礎
    其實真相很簡單:「沒有錯誤的理論,只有錯誤的應用」,唯物這老頭的功能,根本不在於檢驗,而在於去找應用。「唯心+形而上」推導出了的東西,唯物要去找出來到底在哪個信息層面上有用。世界為什麼會是這樣?人類其實都沒弄明白,真正的上帝是資訊理論。
  • 信息爆炸時代,你如何獲取信息決定了你的高度
    圖片來源:pixabay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知識的倍增周期不斷縮短,信息量的翻湧幾何級別增加,有報告:「近30年來,人類生產的信息已超過過去5000年信息生產的總和。」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或許正如齋藤孝在《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裡說的那樣:我們也許正生活在一個「信息匱乏」而非「信息過剩」的世界裡,因為爆炸的是膚淺的即時信息,根本無法沉澱。一般來說,人們獲取信息的目的主要是:獲得輕鬆愉快、新的知識消息、提升改進自己。而這些其實都可以通過閱讀來實現。
  • 為什麼人類沒有收到外星人的信息?這8部電影為我們完美解答了!
    有人說,為什麼至今未接收到外星文明的信息,局長只想說,沒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因為當有朝一日真的收到他者文明的信號,那便是人類的滅絕之日,並非所有外星人都是史匹柏鏡頭下慈眉善目的天外來客,他們可以是《獨立日》那些摧毀地球的無情毀滅者,他們可以是《第九區》的避難者,他們可以《天兆
  • 任何已被認定的信息,都會成為新的認知邊界甚至是發展障礙
    事實上99%的地球人,才是對真實世界是一無所知的,因為肉身能看到什麼,不是由眼前的客觀事實決定,而是由頭腦裡不斷被灌輸、存儲的各種信息影響下形成的,可以說「認知障礙」乃現今地球人的通病,把「我思故我在」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 揭露NASA不敢公開的月球真相,斯巴克大量揭秘南極和地外信息
    斯巴克告訴琳達,他們之中的一些人確實知道些什麼,因為斯巴克當時詢問過這方面相關的問題,斯巴克繼續說道:他們告訴我,你真的不會想知道答案的,後來,無論我如何請求,他們始終沒有告訴我答案。  琳達詢問斯巴克,「你認為你真的不會想知道答案,這句話意味著什麼?」
  • 數字時代的信息觸手可及,我們卻記不住任何知識
    在《網際網路沒有記憶》這本書中,作者追溯史前時代至今人類如何保存記憶的歷史,提醒我們數據存儲不是記憶,引導我們思考:在網際網路時代的數據洪流中,有限的注意力應該用來記住哪些信息?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處理膨脹的信息?消失的記錄會對未來產生怎樣的影響?以及誰來決定哪些信息可以傳播和流傳至後世。
  • 汶川地震:真相與謠言賽跑 信息公開條例經歷大考
    記者接觸到的很多市民紛紛表示,震情的多渠道、全方位的持續發布,使大家在較短時間內對此次地震情況有了總體了解,同時也對所在地的相關情況「瞭然於胸」,因此雖然震感明顯,但並沒有出現恐慌情緒。  真相面前謠言不攻自破  汶川地震,更讓我們看到中國撲滅謠言的速度。
  • 什麼是個體?生物學家在資訊理論中尋找線索
    什麼是個體?研究人員正在利用資訊理論來發展一個更普遍、更客觀的定義,該定義涵蓋了不同個體——從單個動物、群體生物或天氣現象——與環境的各種關係。為了識別奇特的外星生物,並解決我們地球上的生物謎團,科學家們正在為生命的基本單位尋找客觀的定義。
  • 「它們」想對人類說什麼?專家利用42種語言,破譯麥田怪圈信息?
    並且這種奇特現象在許多地方都有出現,而它們出現的時間和地點都是沒有規律的,至於其中是否存在著某種聯繫我們也無法確定,經過對麥田怪圈的深人研究,科學家們發現無論是從農作物的平順倒塌,還是植物莖節點的燒焦痕跡來看,這種處理方式依靠人類或者機械是很難形成的,這也給麥田怪圈再次籠罩上一層神秘面紗。有人猜測在浩蕩的宇宙中不可能只有人類一種高等智慧生命。
  • 什麼是個體?生物學家在資訊理論中尋找線索
    即使在今天的地球上,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大自然在「界限」問題上顯得是那麼的粗心大意:病毒依賴宿主細胞進行自我複製;細菌之間會分享和交換基因,而高等物種之間經常雜交;成千上萬的黏菌會聚集在一起形成變形體,傳播孢子;工蟻和蜜蜂可能是群居的「超級有機體」中無生殖力的成員;地衣是真菌和藻類或藍藻的共生體;即使在人類體內,細菌細胞也至少和人類「自己」的細胞一樣多,腸道微生物與我們的發育、生理和生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真相了,麥田怪圈傳遞的信息
    某天,K米小子在牆上畫上了許多奇怪的圖案K米爸爸問:這是什麼呀!K米小子回答:「這是長麥子的圈圈!」並問到:「爸爸,長麥子的圈圈是什麼呀?」 K米父子一起查閱了有關的資料,原來麥田怪圈是外星人與人類交流的信號。
  • 公眾的信息辨別力從何而來
    有一種東西,不像這些日用產品一樣看得見摸得著,卻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無法割離,那就是從不同的媒介、渠道湧進我們生活的各種信息。在媒介愈發多樣、日漸發達的當下,信息就像貨架上的商品一樣琳琅滿目,卻也時常混入各種劣質貨甚至假冒貨。偽劣醬油影響我們的生活品質,或許還有害健康,虛假信息則影響我們的判斷,往往有害一個社會的公共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