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知識的倍增周期不斷縮短,信息量的翻湧幾何級別增加,有報告:「近30年來,人類生產的信息已超過過去5000年信息生產的總和。」除了感嘆信息爆炸,每個人的注意力都被不斷分割,只能夠獲取或被獲取一定量的信息。
如何從海量信息中快速高效地獲取優質信息,就成為更為重要的事情。因為低質的無用信息不僅侵佔我們的時間,還浪費我們的精力。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或許正如齋藤孝在《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裡說的那樣:
我們也許正生活在一個「信息匱乏」而非「信息過剩」的世界裡,因為爆炸的是膚淺的即時信息,根本無法沉澱。
一般來說,人們獲取信息的目的主要是:獲得輕鬆愉快、新的知識消息、提升改進自己。而這些其實都可以通過閱讀來實現。
比爾蓋茨每年要讀50多本書,大約一周一本,他的推薦書單裡都是一些有相當難度和深度的書。在HBO紀錄片《成為巴菲特》裡,巴菲特坦言自己每天至少花5到6個小時的時間看書。他們都通過持續的閱讀,來更迭自己的知識系統,拓展自己的思維方式。這也正是齋藤孝在《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裡提及的:
優秀的企業家都會保持一定的閱讀量。
《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是一本關於為何讀書、如何讀書的書籍,書中對於當下如何高效獲取優質的信息給出了自己的方法——閱讀。書中也推薦了很多好書,能算的上是一本書單了。這本書共計五章,輕鬆易讀,能夠幫助讀者在今後的閱讀活動中事半功倍。
作者齋藤孝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部,並在該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修完博士課程,現為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業為教育學、身體論、交流論。主要著作有《學會學習》《提問力》《規劃力》等。
#閱讀的重要性#
閱讀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有著不同的意義。
作者齋藤孝將閱讀的意義分為三種:
1.獲得信息;
通常我們如果要去快速地了解一個新領域,閱讀該領域內的綜述性書籍就會是直接便捷的一種方式。除了授業解惑,拓寬讀者的知識面,書籍也能夠幫助讀者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刺激我們的好奇心,去探索不曾了解的領域。
之前曾閱讀過一本《戲劇的故事》,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沉浸式演出,這種話劇表演方式很特別,強調為觀眾提供身臨其境的多元化娛樂體驗。觀眾可以在劇場內隨意走動,近距離站在演員的身邊看他們表演,有的幸運觀眾還能夠即時和劇中的演員進行互動。
後來沉浸式演出《sleep no more(不眠之夜)》在上海演出,就去看了,確實是難得的體驗。這部劇在紐約成功上演五年,曾吸引從大眾到麥當娜、萊昂納多等一眾明星前去觀看。
在現場,觀眾們帶上面具,成為幽靈,自己選擇故事線,去跟隨不同的角色,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觀賞演出。雖然如果選錯角色,就會和故事主線失之交臂了,比如我。我在三層樓的劇場內來來回回走了大概兩萬步,走斷腿也沒跟對主角,難怪會有人二刷三刷。
2.為了愉快且有意義地度過獨處的時間;
並非是製造焦慮,督促每個人都去不斷追逐信息,以免被世界淘汰。因為我們獲取信息的目的除了改進提升自己,也包括為了獲得輕鬆愉快。
年幼的孩子對故事如饑似渴,大人在電影院內一坐一兩個小時,電影電視產業如日中天。本質都是我們的精神需求。羅伯特·麥基在《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中就闡述了故事存在的意義。人們走進影院、劇院,走進書店買回小說,都是為了獲得精彩的故事,獲得另一種人生的可能性。
很多人閱讀可能就是為了圖一個樂呵,也沒有什麼不好。推理小說就很值得推薦,阿加莎、東野圭吾的作品都可以慢慢看。
3.鍛鍊精神,培養獨立的思考能力和行動能力。
在深入閱讀的過程中,我們和現有世界拉開了距離,能夠沉澱下來,冷靜客觀地和自我對話,並通過書中人物的經歷視角去度過一個別樣的人生,一種模擬的人生,不斷重塑自己的三觀,改進自己為人處事的方式,增添勇氣和力量,由此我們知道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去選擇、判斷、行動。
很多人都有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書,從書中我們得到某種啟示,汲取力量,從而面對生活,面對世界。《悲慘世界》就給小時候的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主角冉阿讓偷了主教的銀餐具被警察抓回,主教卻說那些是他送給冉阿讓的,從此冉阿讓的命運被改變。這個情節讓我意識到一種善良和仁慈的力量,至今都記在腦海中。
#如何選擇書籍#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一些人想要看書,卻對手裡的書本提不起興趣,看幾頁就睡著了。這個時候,換成自己喜歡的小說,或許就能夠接著看下去了。
因為根據《注意力曲線》,我們的注意力確實會因為外界刺激水平的高低而有所變化。大腦感到無趣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試圖轉移注意力。所以不必勉強自己,否則也只是反效果。
我們可以去書店,隨意逛一逛,或許就能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書籍。也可以選擇看電影電視劇前閱讀原著,不少優秀的影視作品都是小說改編而來的,比如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湮滅》、電視劇《使女的故事》等等。書籍和影視作品所帶來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書籍能帶給我們更為廣闊的想像空間。
2.從改進自身出發;
一開始我對工具書並沒有興趣,但後來發現,工具書確實是能夠幫助快速成長的捷徑啊,所以沒有必要排斥。卡奴看理財書、孕媽看懷孕指南、社恐患者看溝通的書籍都是可以的。
名人自傳也能夠為我們提供啟迪。當我們回顧那些名人一生時,看他們在遇到人生的轉折點時,是如何選擇、如何行動、如何度過一生的,對我們自身也會有所幫助。我看《維根斯坦傳》的時候明白了忠於自己的重要性,這位天才哲學家的臨終遺言是:我度過了非常美好的一生。因為他的一生,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生活的。
3.其他參考。
其他,像是書本裡看到的,報刊雜誌推薦的,自己喜歡的作者提及的書,我們都可以去閱讀。我喜歡的一個作者有時候就會推薦自己閱讀的書單,我也跟著買了一些。
但齋藤孝在《深閱讀》裡也提醒讀者:「不過,沒必要始終追逐同一個人的腳步。若將一個人過度神化,反而存在迷失自我的危險。應該每過一段時間就尋找另一個人,也就是嘗試『自立』。」這一點很是警醒。
#如何閱讀書籍#
1.帶著問題去讀書;
不管是為了獲得信息,還是為了提升自己,帶著問題去閱讀能夠讓我們更加高效。
因為有時我們也會發現,一本書的內容或許只需幾章就能夠講清楚,但是卻長篇累牘。對於閱讀,我們也需要對其中地信息進行篩選,儘量高效地去獲取其中的信息,這種自問自思自答能夠幫助我們不斷積累,不斷進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閱讀的同時,將思和答寫下來,成為自己的一種「輸出」,也能夠確將書中知識化為己用,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最簡單的,就是在書中觸動自己、給自己帶來思考的旁邊就直接寫下自己的感受,記錄自己的共鳴。這也正是奧野宣之在《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讀書筆記法》裡提到的的「蔥鮪(wěi)火鍋式」讀書筆記。
2.切換閱讀速度;
人一生能夠閱讀的書籍是有限的。2010年穀歌軟體工程師撰文就稱,按照谷歌制定的統計標準,目前全球範圍內各大、小圖書館及其他機構的藏書總量將近1.3億冊。面對如此浩瀚的書海,我們必須有所選擇。
我們的閱讀也不必善始善終。如果不能夠引起你的興趣,或是滿足不了你的需求,可以直接捨棄;而太難的書,也不必死磕,看不懂可以先放著,等有了一定的經驗閱歷再去閱讀,或是先選擇看一看他人的解讀都是可以的。
我們的閱讀速度也需要切換。齋藤孝在《深閱讀》中說到:「關鍵在於,要根據不同的書來改變閱讀速度。也就是說,要具備換擋的感覺。我讀書時就經常換擋,有時讀完一本只需10分鐘,有時則要花10個多小時。甚至於哲學書籍,以年為單位來閱讀也是有的。」在閱讀的時候,根據閱讀的目的和書籍的難易程度,我們需要學會掌控自己的閱讀速度。
3.選擇自己適合的閱讀模式。
究竟選擇電子書或紙質書,全看個人喜好。讀書的APP也非常多,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網易的蝸牛讀書可以每天免費閱讀一小時,一小時看似不長,但每天真能靜下心來看這麼久,也是需要自律的。我也在努力中。還有噹噹閱讀、藏書閣等,都可以試一試。
我們還需要設定「讀書時間」。完整的時間拿不出,零碎的時間也是可以的。當然這種場景下,電子書比較適宜。
現在很多人都已經意識到,信息不對稱是影響很多事情的根本原因。這個時代,誰更早掌握更多信息,誰就擁有更多選擇。誰會獲取優質的信息,誰的有利條件也就越多,成功機率也就越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齋藤孝的《深閱讀》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獲取信息。書中也提到了不少書籍,因此在這篇讀書筆記中,我也試圖介紹一些我讀過的書籍,由此將點擴展成面,提供更多信息。
希望我們都能夠更加高效地獲取信息,以便更好地專注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