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焦慮:信息爆炸的時代更要做個明白人

2021-01-16 新華網客戶端

  無論學習什麼樣的知識,都需要首先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和了解,對時代和社會有自主的觀察和判斷。這是學習的前提,同時也是學習的目標。

  這幾天,一篇題為《羅振宇的騙局》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章提到,大部分知識付費其實都是大忽悠。以羅振宇為代表的「文化商人」更多意義上滿足了絕大部分人不喜歡讀書卻喜歡被人稱之為讀書人的虛榮心。對於絕大多數人,聽再多的羅振宇都不可能成功,因為都是二道販子的產品,聽著很高大上,但是都不夠系統,且失真。

  20多年前,崔健唱出了一句「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20多年後,世界變化更快,不明白的人也越來越多。知識焦慮者就是其中之一。

  所謂知識焦慮,說到底是一種信息焦慮,是個人在面對海量信息時只能淺層吸收或難以吸收的一種心理恐慌,也是個人分析、處理、理解信息的能力較差的一種表現。在一個「知識」和「乾貨」漫天飛舞、撲面而來的時代,如何認識信息,已經不只是拯救焦慮的前提,更是拯救身心健康的前提。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長期飽受知識焦慮的困擾,焦慮很可能會演變成為心理疾病。

  表面上看,知識焦慮是一種求知饑渴,是個人渴望更多的信息為我所用乃至變成自身的翅膀,是正常的自我提升。其實,深層來看,知識焦慮更多源自個人對知識的錯誤認知。

  一方面,現代社會的知識——即使是某一個很小方面的知識——相對個人也是無限的,如果在學習知識的道路上沒有堅定且明確的方向,便會急於找人帶路,使自己走出焦慮,從而陷入盲目跟風的狀態,結果是,把自己的頭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同時也把自己的錢袋變成別人的提款機。一陣知識的疾風驟雨之後,只剩下一片狼藉。

  另一方面,任何一種成熟的知識和學問都有其邏輯演進的內在體系,都有複雜而深入的思考過程,都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缺乏專業、嚴謹甚至痛苦的訓練,難以習得真正的學問。而所謂「乾貨」則簡化甚至省略了其中的複雜和痛苦,貌似節省了時間,令購買者覺得「聽到就是知道,知道就是掌握」,從而造成一種短時間內智力快速上升、知識量爆棚的幻覺。其實,沒有經過思考而被灌輸的「知識」最終不過都是空中樓閣,待樓塌了,還是要面對現實,那時不僅會發現自己沒有多大改變,還可能加劇知識焦慮,形成惡性循環。

  於是,知識付費浪潮下培養了這樣一批人:對世界格局無所不知,對如何成長突破了如指掌,對各種學習理論套路如數家珍,但是一到改變自己的處境就疲軟乏力,事情沒做多少,心氣卻高居不下;顯得非常努力,過得卻異常艱辛——投機取巧的結果只能是一事無成。

  當然,知識焦慮還可能源於社交場合中的炫耀需求。無論是為知識付費還是對知識侃侃而談,都是為了用來證明其擁有更好的社會地位。從這個角度來說,為知識焦慮埋單,和為奢侈品埋單是一樣的,這是用知識裝飾自己。不過,再美的裝飾也只是裝飾,這種「學究天人」的學者只需要幾個「願聞其詳」便可以輕輕戳破。

  知識是文明的動力,也是創造財富的源泉。信息爆炸的時代帶來了海量和便捷,也帶來了環境的瞬息萬變,在一定程度上把人的心靈變得更為擁擠和孤獨。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學習什麼樣的知識,都需要首先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和了解,對時代和社會有自主的觀察和判斷。這是學習知識的前提,同時也是學習知識的目標。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世界變化越快,越是要做個明白人,這樣才能少一些焦慮,也少一些被忽悠的可能。(趙清源)

相關焦點

  • 信息爆炸時代,你患上「知識焦慮症」了嗎?
    在此環境中,我們要想獲得真實準確的信息,就需要耗費比之前更多的精力。3知識焦慮的惡性循環在用戶對信息、對知識的求知慾越來越高,但撲面而來的信息眾多繁雜,而所需得不到滿足時,就會造成一定的心理恐慌和焦慮感。我們可以看出信息需求與信息供給兩端的矛盾:需求和供給的數量都很大,但是卻達不到相互匹配的狀態。
  • 信息爆炸時代的——斷、舍、離
    《一》Internet雙刃劍Internet將人類的文化傳播、信息交流帶進了一個嶄新的網際網路時代。人們幾乎每天都要與網際網路打交道,它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際網路等大眾傳媒已經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促進了生活發展。
  • 信息爆炸時代,我們該如何提升學習力
    這些聲音不斷的在你腦海裡翻滾,你感到害怕、尷尬或生氣,不再願意去嘗試新的東西,接受新的信息,最終,你變得越來越不會學習。「我真是個十足的失敗者。」不斷惡化的自我對話導致我們完全沒有能力去關注擺在我們面前的學習難題。然而,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工作和學習中,我們不得不面對全新的領域,無法避免作為「菜鳥」去學習這些新知識,此刻,學習力就是競爭力。
  • 信息爆炸時代,你如何獲取信息決定了你的高度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或許正如齋藤孝在《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裡說的那樣:我們也許正生活在一個「信息匱乏」而非「信息過剩」的世界裡,因為爆炸的是膚淺的即時信息,根本無法沉澱。一般來說,人們獲取信息的目的主要是:獲得輕鬆愉快、新的知識消息、提升改進自己。而這些其實都可以通過閱讀來實現。
  • 面對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該怎麼辦?
    人類面臨信息爆炸時代!我們現在的問題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我們史無前例地生活在一個信息汙染、充斥著信息垃圾的時代。人的精神越來越貧瘠無趣,花邊新聞、無聊炒作,把我們本該關注的人文的東西、知識的東西屏蔽掉了。讓人無法去關注真正想要的信息,即使找到了看似有用的內容,有時候也難以分辨信息的真偽。看看網上最熱議的話題,看看自媒體上最熱門的板塊,我們成天拿著手機看著這些無聊狗血的東西,明星生活瑣事、誰離了誰結了?誰出軌了誰出事了?誰和誰打官司了?誰和誰開房了?
  • 科學網— 「知識爆炸」時代如何創造新知識
    ■張鳳榮 認知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信息加工活動,指通過感覺、知覺、想像、思維、判斷、形成概念等獲取知識的過程。我們的知識結構基本上都是間接知識,來自於學習。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僅僅是學習或獲取已有的「間接知識」,就會讓我們「目不離書(屏)」,花費大量時間,使得我們無法去創造知識,從而成為一個「跟讀者」。
  • 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如何更有效率的搜索?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新的科技知識和信息量迅猛增加。這些信息鋪天蓋地,它們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手機和網際網路的出現使得信息傳播規模達到了空前的龐大。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現在往往只是一瞬間的光陰便可達成。毫不誇張的說,現在的我們正處於信息大爆炸的時代。
  • 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被震翻了
    我突然發現我不是在知識的海洋裡遨遊啦,我是在知識的宇宙裡尋找那麼一點星光。我漸漸學會一目十行看文章,漸漸開始讀書不再做筆記——拷貝粘貼或者記幾個關鍵詞在腦子裡比記筆記要快很多。二十年前坐在窗前品一杯小茶、吃一點水果,悠閒的深讀一本書的樣子好像不會再有了。
  • 如何理解並應對「信息爆炸」?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以及各類網際網路產品的推出,我們走入信息爆炸時代,這個階段信息傳遞呈現四個特點——從單向到雙向、移動搜索的分化、被動接受、碎片化,並不可避免地對我們產生大量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那麼在信息爆炸時代,我們究竟該如何應對呢?
  • 數字時代的信息觸手可及,我們卻記不住任何知識
    信息膨脹與信息丟失,已經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悖論之一。從文字產生、印刷書籍、再到數字記憶,存儲技術的發展並沒有解決我們對於記憶的困擾。網絡平臺一旦關閉,我們的回憶、愛好、生活感悟、學習資料都會消失。數字時代的數據不斷膨脹,也在不斷丟失,信息觸手可及,我們卻記不住任何知識。
  • 信息爆炸時代,把我們最原始、最強有力的本能用起來
    在如今信息密度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的時代,我們再不把這種能力用起來,很有被淘汰的危險。著名遊戲設計師 簡麥戈尼格爾說:「在信息爆炸時代,讀圖能力——也就是用視覺語言思考和交流的能力——會成為必備技能。謝天謝地,塗鴉讓我們跨出了這一步。」一、什麼是塗鴉?
  • 無為市石澗司法所:學成法律「明白人」 爭做法治「帶頭人」
    為切實推動農村法治事業發展,彰顯「七五」普法工作成效,充分發揮「法律明白人」、「法治帶頭人」在法治宣傳和農村用法工作作用,近日,石澗司法所精心準備、聯繫實際開展了「法律明白人」「法治帶頭人」培訓活動,石澗鎮各村、社區共30餘人參加了培訓。
  • 即刻產品分析報告:信息爆炸時代,即刻是如何實現精準推送?
    信息爆炸的年代, 藉助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每天在我們所生活在的這個世界出現了大量的信息,信息的增長速度絕對是一件近乎恐怖的事情——我們稱之為「信息爆炸」。信息爆炸表現在五個方面:新聞信息飛速增加。娛樂信息急劇攀升。廣告信息鋪天蓋地。科技信息飛速遞增。個人接受嚴重「超載」。
  • 心理秘籍|教你如何解決延遲開學期間,對學業、就業感到焦慮的問題!
    別急,如果有這樣的狀況,你可以嘗試以下方法進行自我疏解:01減少信息帶來的焦慮我們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面對無數撲面而來的信息,被迫接收大量資訊。疫情的爆發,隨之而來的還有謠言和不實消息。每天必刷的微博熱搜,無孔不入的微信推文,藥品口罩的脫銷,父母長輩的評頭論足,都讓你焦慮,身心疲憊。
  • 焦慮的「求知慾」:科普知識走進輿論場
    發酵:科普知識走進輿論場 從新聞學的角度上來說,信息是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而知識類的內容具備同樣的功能,這也是新聞與知識類內容能夠結合的基礎。 突然爆發的疫情,以及初期的「粉飾性」報導,使輿論環境中充斥著大量難辨真假的信息,人們對這場疾病充滿了恐慌。
  • 生活在城市,我們如何面對焦慮
    以下一些表現比較普遍:時間不夠用,生活密度大、節奏快,「忙」和「趕」成為日常狀態;不願真實呈現自己,精神憋屈,「宅」「孤獨」風行;太多事情需要選擇、判斷而產生疲勞感,在物質豐裕、知識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因為對各種物質、知識乃至思想的選擇判斷而感到「心累」;在高度複雜的現實面前,感受到未來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對自己的事業、情感等產生憂慮。這些焦慮本質上是安全感的缺失,要從主客觀兩方面尋找原因。
  • 知識賽道悖論之年:「娛樂至死」的抗爭
    當年12月31日晚上,羅振宇登上舞臺,以「時間的朋友」為題,開始了他的第一場跨年演講,也開創了「知識跨年」的新範式。某種程度上說,「羅振宇」成了知識付費的代名詞,同行者還有吳曉波、樊登、李善友等等,他們信誓旦旦要「讓知識成為每一個人的力量」,用高頻發布的產品和巡演,按摩公眾知識焦慮的痛處。
  • 世界精神衛生日 | 一起面對焦慮
    中國精神衛生調查顯示:2013年9.3%的人患有精神障礙,其中以焦慮最為突出。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信息爆炸、信用卡帳單、社交媒體等等,都可能帶來精神困擾,包括焦慮。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社交隔離、收入減少都可能加重人們焦慮的風險。有些人因為精神困擾還出現酒精和藥物使用、失眠、軀體不適等情況。我們該如何識別焦慮,如何區分焦慮情緒和焦慮障礙,進而,如何管理焦慮,照顧好自己?
  • 信息爆炸時代的希區柯克效應:如何讓你的廣告入心入腦?
    信息爆炸的年代,消費者每天都可以接觸無數的廣告,怎麼才會對你的品牌印象最深?當視頻網站已經支持付費去廣告時,引爆品牌真的不能只靠幾句俏皮話和運氣了。信息爆炸的時代怎麼讓你的廣告入心入腦,我們不妨從電影中尋找些營銷真諦。
  • 百度CEO李彥宏內部信:技術讓信息更加及時透明並緩解焦慮
    百度CEO李彥宏內部信:技術讓信息更加及時透明並緩解焦慮李彥宏在內部信中指出,在國家抗擊疫情的特殊時刻,每個人都要「要苦練內功」「為國家的經濟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為國家解難,為民族排憂同時,李彥宏還透露,百度在對抗疫情的戰鬥中肩負起了 「信息與知識入口的責任」,未來還將依託所設立的3億元專項基金,結合技術創新「支持抗擊疫情的新藥篩選和研發」,並「從根本上去解決社會公共衛生安全意識缺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