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並應對「信息爆炸」?

2020-12-06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以及各類網際網路產品的推出,我們走入信息爆炸時代,這個階段信息傳遞呈現四個特點——從單向到雙向、移動搜索的分化、被動接受、碎片化,並不可避免地對我們產生大量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那麼在信息爆炸時代,我們究竟該如何應對呢?

網際網路的誕生引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對於人類漫長的歷史,信息從未像今天這樣呈指數級的增長,一個成年人一天獲取的信息數量可能超過20年前一個人一年可以獲取的信息。

20年前,電視只有幾個頻道,報紙每天只有一份,信息的傳遞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較大。而現在,各種信息的唾手可得讓我們進入一個多任務模式,微博、抖音、新聞、APP推送、朋友圈、工作消息,每天需要處理掉非常多的信息。

但人們真的完美的過渡到了這樣一個信息過量的時代嗎?信息傳遞方式的巨大改變,對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帶來了怎樣的負面影響?面對過量的信息,我們每天到底應該看什麼,怎麼看?這是一個值得深思而且很開放的問題,每個人的答案也不一樣。

本文並不想主觀地回答這個問題,對於這樣開放性的問題,先提出主觀的論點再加以佐證,並且只找符合論點的論據來強行解釋,這樣的論述方式是不夠客觀沒有說服力的。本文僅從客觀、理性的角度闡述了以下幾個方面,希望對你回答這個問題有所啟發。

本文主要內容:

信息到底是什麼不同類型信息的區別認知升級的本質是消除信息熵網際網路時代信息的傳遞方式信息消費方式改變對人的影響

01 信息到底是什麼

大家都會說信息爆炸時代、信息過載,「信息」二字被大家掛在嘴邊,但我們真的理解信息的本質嗎?從更科學更嚴謹的角度,信息到底是什麼?

百度百科是這樣定義的:

信息,指音訊、消息、通訊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

顯然這樣的定義是不嚴謹的。未經過人類傳播的內容就不叫信息了嗎?非人類傳播,而是動物之間傳遞的內容就不叫信息了嗎?用反證法很容易推翻這個定義。

追根溯源還是要從科學家的提出的得到學術界認可的理論尋找定義。在1948年,美國的一位數學家香農(C.E.Shannon),在矽谷著名的貝爾實驗室裡,基於從熱力學中熵理論得到的啟發,提出了資訊理論,為此後的第三次信息革命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在資訊理論中,信息是這樣定義的:

信息,是用於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

如何理解這裡的不確定性?比如你不知道明天的股票會不會漲,但你今天得知一個重大的消息,美國新冠病毒疫情爆表,你根據這個消息,推斷出了明天美股會下跌,這個消息就消除了你對明天股市漲跌的不確定性,所以這個消息就是信息。

按照這個定義我們可以推翻很多非信息的內容,我這裡稱為幹擾信息。比如一個人對你說「今天太陽會從西邊落下」,太陽從西邊落下本來就是一個確定的事實,他這句話沒有消除任何不確定性,信息量為0,我們可以歸類為幹擾信息。

對於一個存在不確定性的事件,要如何來衡量這種不確定性的程度?

前面我提過,香農是基於熱力學中熵的概念創立了資訊理論,相對應的,他提出了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信息熵和信息量。

信息熵:是針對事件而言,對事件整體不確定性的度量。熵值越大,事件的不確定性就越高,熵值為0,說明事件的完全確定的。信息量:是針對信息而言,衡量消除事物不確定性的信息熵大小。信息量越大,可以抵消掉的信息熵就越大,即可以消除事件的不確定性就越多。比如一道4個選項的數學單項選擇題,如果完全靠蒙,答對的概率是25%。如果一個小學霸告訴你,C肯定是錯誤答案,他給的信息就消除了一部分不確定性,你再蒙對的概率就提升到了33%。如果大學霸告訴你,正確答案就是A,那他的信息就徹底消除了這個題目的不確定性。顯然,大學霸給的信息的信息量>小學霸給的信息的信息量。

根據上述定義,我們可以簡單總結一下:

只有消除了事物不確定性的信息才叫信息,其他的應該稱為幹擾信息;一個信息的信息量越大,可以消除一個事件的不確定性就越多。

02 不同類型信息的區別

如今,「信息」一詞已經有了更廣泛的含義,但我們仍然可以根據最初信息量的定義來理解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我們來對生活中的信息按不同維度進行分類。

1. 按信息的載體

生活中,信息常見的載體有文字、圖片、聲音、視頻這四種。如何來比較它們信息量承載大小呢?我們按照同樣數據大小來進行橫向對比。

1MB的圖片很小,我們平常手機拍一張照片都是3~5MB的大小,它能包含的信息量有限。一段1MB的音頻大概是幾十秒,如果用於描述1MB圖片的內容,幾十秒音頻可以解釋更多的東西,因此信息承載量大於圖片。而1MB的視頻可能只有10秒,但視頻裡能呈現的內容非常多,包含聲音的同時還能加入畫面,可以更形象的描述一個事物。而1MB的的文字可以包含52萬個漢字,104萬個英文字母,可以用來描述一件非常複雜的事物。

可以直觀的感受到,在同樣數據大小前提下,這四類載體在信息量承載大小的排序上應該為:

圖片<聲音<視頻<文字

通過這樣的對比結果,我們可以用來理解網際網路的內容創業:

一個專注於圖片分享的網際網路社區受眾會非常小,大概只有攝影愛好者、穿搭愛好者、藝術愛好者等群體在使用;一個以音頻為核心創作內容的平臺,比如喜馬拉雅,它的用戶量怎麼都不可能超過視頻網站,因為音頻的載體形式限制了內容創作的想像力;而視頻和短視頻現在受眾越來越多,得益於網速的進步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但它的製造成本高,受眾及創作數量仍然遠不及文字,如書籍、報刊、新聞、網絡文章等等,文字描述一個事物的詳細程度是所有載體中最高的。雖然有了上述的結論,我們在看待生活中的信息時,不能只看載體,也要看信息本身的信息量大小。

比如一篇網絡段子和一張世界地圖,網絡段子並不能幫助你消除任何事物的不確定性,它的信息量為0,而一張世界地圖可以幫助你了解哪個國家在哪個位置,包含了非常多的你未知的信息。這時候文字的信息量是小於圖片的。

理解了信息載體的信息承載能力和信息本身的信息量大小,可以幫我們重新審視生活中的各種信息,比如手機推送、簡訊、視頻網站、短視頻、直播、新聞、微博、音樂、論壇等等。

2. 按信息的衰減周期

什麼是信息的衰減周期,其實它不是信息本身的屬性,它原本是個物理學概念,我將它理解為信息作用於人腦後的結果。

物理學中,半衰期指的是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數發生衰變時所需要的時間。相應的,信息的衰減周期我們理解為信息作用於人腦後被遺忘所需要的時間。衰減周期越長,在人腦中儲存的時間就越長,對人的影響就越大。當然,在這裡的影響也有可能是負面影響,本文只討論正面積極的影響。

舉個例子,一個八卦新聞的衰減周期很短,很少有人幾年後還記得。而小學的九九乘法口訣每個人都會記得,因為它非常有用,生活方方面面都被用到,它的衰減周期就非常長。

如果我們將不同載體的信息按照信息量大小和半衰期長短疊加成二象性圖,可用來描述生活中的所有信息。一般來說,信息的信息量越大,它的衰減周期越長。

03 認知升級的本質是消除信息熵

前面說到一個事物的不確定性就是它的信息熵,因此,人的一生其實就是在不斷的消除事物的信息熵,從而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提升對世界的理解程度。

剛出生時,對這個世界一無所知,通過不斷重複的吸收身邊親人的語言這一重要信息,學會了說話,消除了理解世界的第一個信息熵。而學習、工作的過程也是在消除更多事物的信息熵。

這裡有兩個點需要值得注意:

1. 消除信息熵需要對等的信息

你要理解一個非常難的事物,消除對它認知的不確定性時,你就需要攝取對應大小信息量的信息。比如你想搞清楚電腦的工作原理,你必須學習網絡、硬體、軟體各方面的知識,不可能靠一篇科普文,更不可能靠網絡段子。從這個角度來說,認知的升級是沒有捷徑可走的,理解了這一點,你就不會被網上各種販賣知識焦慮的人收智商稅了。

2. 停止消除信息熵意味著認知固化

有的人活著,但他已經死了,因為他的認知可能在30歲的時候就已經不再更新迭代了。如果你很久沒有攝取過信息量大的優質內容,腦子裡都是大量的低信息量內容,那你是無法拓展你的認知,提升對世界的理解程度的,就好像沒有子彈的槍,無法上陣殺敵一樣。

04 網際網路時代信息的傳遞方式

對於信息量、信息熵這些概念,對於人類任何時期都是適用的,但信息傳遞和展示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比如古代靠告示、口口相傳、書籍、飛鴿來獲取信息,現代靠手機和電腦。且不說古代,相比20年前,現在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傳遞方式有著哪些具體的特點,我歸納為四點:

1. 從單向到雙向

20年前,我們接受信息的方式是看書、看報紙、看電視,這是一個單向的傳播方式,信息的接收者幾乎沒有話語權,因此那個時代的編輯權利是很大的,他們的筆決定了輿論的走向。

後來的PC網際網路時代,門戶網站雖然還在玩單向傳播的那一套,但博客和論壇的誕生解放了信息接收者的發聲權,人們可以自由地創作並發表自己的觀點。

再到現在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公眾號讓人人皆可創作,門檻很低,微博讓人們隨時都可發聲,短視頻產品讓人們拿起手機就能創作,比寫作的門檻更低。

我們會發現,信息的產生和傳遞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現在已經分不清誰是創造者誰是接收者,因為我們都可以扮演兩個角色。

2. 移動搜索的分化

在PC網際網路時代,所有信息都在一個盤子裡,搜尋引擎搞定了這個盤子,便掌握了絕對的話語權,雖然搜尋引擎的競價排名方式引來很多詬病,但從整個信息搜索方式的角度來說,這看起來是個大一統的方式。

然而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信息的場景更加細分了,每個細分領域的APP產品掌握了更有價值的細分信息,產品與產品之間的信息是沒有互通的,這就導致沒有一個搜尋引擎可以通吃整個移動時代的信息,而是每個產品各自為戰,單獨給用戶提供搜索服務,這就是移動時代搜索的分化。

從商業角度來理解這是無可厚非的,沒有人願意把自己的核心信息共享給他人。但從我們普通用戶進行信息搜索的角度來說,這樣的體驗並不是最好的。

這裡我稍微延伸暢想一下,網際網路上的信息搜索能否達到學校圖書館裡的搜索那樣統一、規範、分類清晰呢?如果微信可以將所有的內容平臺整合進小程序中,微信搜索是否可以實現移動端信息搜索的大一統?

3. 依賴被動的獲取

相比於上面說到的主動搜索,現代人接受信息更多的方式又逐漸回歸到了被動接受。

APP根據你的瀏覽記錄不斷給你推薦類似的信息,喜歡看什麼就一直有什麼,不需要太多的主動思考;新聞APP還會分類標籤讓用戶主動選擇,而短視頻APP只需要不斷滑動屏幕,就能不斷的接受系統推薦的內容;你訂閱幾個公眾號就像20年前電視可以收到幾個電視臺的節目,你只需要被動的接受它的推送就好了。由於智能推薦算法的流行,搜索需求的弱化,我們的信息攝取方式仿佛又回到了20年前被動接受的狀態。

或者說,人的本性是懶惰的,主動搜索只有在人有目的的時候才會用到,很多人是不知道自己要什麼的,因此被動的獲取信息其實是順應人性的方式。

4. 碎片化

網際網路的便利提升了獲取信息的效率,但同時也容易引起注意力的轉移。

20年前你看一本書,打擾你的可能只有家人叫你吃飯,而現在你已經習慣了1分鐘內在手機裡多個APP之間來回的切換,注意力非常容易被轉移,很難長時間專注於某一信息。此外,有了智慧型手機後,人們的閒暇時間成為了一些網際網路產品的搶佔目標,為了迎合人們這些閒暇碎片時間的消遣,信息也被包裝得更碎片化。

05 信息消費方式對人的影響

基於上述信息傳遞方式的改變,對人可能會有什麼影響呢?我個人認為以下幾點值得思考:

1. 回聲室效應,認知固化

由於對信息獲取的極度自由,當人們形成一個價值觀後就會不斷獲取相關的信息來加強這種價值觀,而屏蔽不符合該價值觀的信息,這就是回聲室效應,容易產生對某一觀念很偏激的人。

比如在網上偶然看到一個的觀念偏激的意見領袖,不斷的被他的價值觀灌輸,最後成為他的擁躉。而網際網路信息的高效獲取與快速傳播,以及算法不斷推薦用戶喜歡的內容,可能會加速這樣的認知固化。

2. 喪失信息主動獲取能力

當人們面對大量豐富的信息無法選擇,習慣被動接收已經被過濾過的信息時,容易失去理解世界的主動權。你以為你看到的東西是世界的全部,其實它只是別人出於商業目的想讓你看到的而已。

3. 難以專注於一件事

每天處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也容易消耗人的專注力,大腦長期在處理信息量小衰減周期短的信息,形成習慣之後,很難長時間的專注某一件事,這會導致我們無法深度的吸收一些衰減周期長的信息,比如一本500頁的好書。

最後聊聊算法推薦的局限

當前階段,網際網路上的信息更多地偏向娛樂化、碎片化,人類進步的思想精華大多數仍然在書本裡。純靠玩手機看視頻肯定是無法拓展一個人對世界的認知的,還需要有很多深度的閱讀、思考和實踐。

因此不論一個網際網路產品的算法再怎麼優化,它都無法向你提供你成長原本需要獲取的信息。而且網際網路產品本質是商業,是要賺錢的,它沒有義務幫助你成為更好的人。

微信的看一看功能裡的信息推薦算法中加入了很多熟人推薦的變量,希望通過社交圈來影響信息的獲取質量,讓算法少了一點冰冷感,這是很好的創新,但這也只是優化了公眾號信息的展示邏輯,真正要看什麼,學什麼,都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

信息爆炸時代,到底該看什麼,怎麼看,你有自己的答案了嗎?

本文由 @haven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如何應對信息爆炸
    你好,這是《反脆弱》(Antifragile)(豆瓣評分8.1)精讀第七篇~(本書介紹傳送門)今天的選篇和大家探討下如何應對信息爆炸這個話題
  • 如何理解「自律者自由」?
    在近 30 年的人生歷程中,我對這句話的理解發生了非常顯著的變化,今天我就來聊聊在不同階段,我對「自律」的理解變遷。1. 自律不是一件道德高尚的事首先,明確一點:自律只是一種能力,而非品格。不是因為是英雄而能夠自律,而是在一次次面對誘惑時的「自縛」而成為英雄。想起一個朋友的一句經典的話:我把「思想政治與中日友好建設的辯證關係」的文件夾徹底刪除的那天,我覺得我墜出黑暗,重獲光明。
  • 「熱大爆炸宇宙學模型」的創立者最早提出「遺傳密碼模型」
    元素豐度對於「永恆宇宙模型」的支持者來說是宇宙的固有屬性,這個答案顯然令人非常不滿意,因為說了等於沒說,如果「大爆炸模型」能夠解釋——宇宙為什麼有著這樣的元素比,那麼相信接受「大爆炸模型」的人就會變得更多了。
  • 「深度思考」什麼是批判性思維?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批判性思維?
    在爆炸的資訊時代,我們大多數的人缺少理性分析和判斷的能力。更是對批判性思維的本質知之甚少?更多的是人云亦云,跟著情緒,臉紅脖子粗。批判性思維對於信息的接收和甄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今天我們經常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在信息海洋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以及如何避免錯誤的信息左右我們的大腦。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獨立思考與質疑精神——這也是批判性思維的核心原則。
  • 如何理解「刑囚夾印,刑杖惟司」這句古訣?紫微鬥數師生問答
    學生問:周老師,如何理解「刑囚夾印,刑杖惟司」這句古訣?周師答:前些日子我們談過「刑忌夾印」的問題,說的是天相這顆印星的兩夾宮,分別有一顆刑星與忌星,很好理解。今天我們再來談一下「刑囚夾印」的問題,此時的印星仍然是指天相,但是這裡的刑星與囚星卻不在兩夾宮了,而是與天相同宮。具體是這樣的,在《紫微鬥數全書》的《太微賦》篇中有如下記載,「刑囚夾印,刑杖惟司。註:假如午宮安命,遇有天同貪狼擎羊,丙戊人逢之,化吉,雖以羊刃在命,亦為美論;富貴皆可許也,只不耐久。假如身命有天相,卻被羊貞夾之,主人逢官非受刑杖,終身不能發達,只宜僧道。」
  • MIT 萬字論文解析:「好用」的自動輔助駕駛背後,是犧牲了「安全」嗎?
    於是,如何平衡用戶信任和風險,成為了眾多車企和自動駕駛公司的「抉擇」。這迫使很多車企直接越過沼澤,放棄了這種中間狀態的「L3 級別自動駕駛」——「與其在技術不成熟時把責任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倒不如真正踏實的致力於直接實現完全自動駕駛汽車。」
  • 蘋果如何做到「查找離線設備」?
    但在 iOS 13 和 macOS Catalina 中,新加入的「查找離線設備」不再需要遺失的設備接入網絡也能完成定位,也就是說即使遺失的設備開啟了飛行模式,你依舊有可能從「查找」應用中接受到設備的定位信息。
  • 世界上最接近「會噴火」的生物,沒想到是它...
    當然,也有人說它這不算噴火,它這是用「屁」開炮。此時單一的一種並不會爆炸,但混合後,它會解開另一個「保險」,那就是再分泌一種催化劑,由它引發化最後的學反應,進而才會出現爆炸噴射:天生自帶「化學武器」,諾貝爾看了會流淚
  • 宇宙學家是如何看待「大爆炸宇宙模型」與「穩恆態宇宙模型」的?
    我們都知道宇宙不可能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著實讓人們感到迷惑不解,到底宇宙是起源於那個轟動一聲的爆炸,還是它一直就這樣,也會永遠保持這個樣子呢?圖解:宇宙不可能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宇宙學家是如何看待「大爆炸宇宙模型」與「穩恆態宇宙模型」的辯論呢?
  • 鋪天蓋地的信息裡,如何分辨好信息和壞信息?︱方法論
    資質如何?媒體是否有權威性? P- 目的性(Purpose):信息反應的是事實,還是個人觀點?如屬個人觀點,是否客觀中立,是否存在偏見? 特殊時期,面對鋪天蓋地的信息,如何做好Crap testing? 以下,祝開卷有得。
  • 安吉拉·塞尼|「對歷史的理解警醒著我們,種族是一種社會建構」
    「只有專家知道他在說什麼,只有全才才知道他為什麼要說。」溫伯格這樣寫道。」。即使是對歷史的膚淺理解也會提醒他們,「種族是一種社會建構」。科學觀念存在於政治和文化背景中。例如,現代情報研究顯示,這產生於早期「英國優生運動」。通過IQ測試,認為每個人天生就具有遺傳的、不可改變的智力水平的觀念是錯誤的,也顯示了我們應該通過他們的努力來決定哪些孩子值得投資,哪些不值得。
  • 變態「三角戀」?世界知識、大腦和計算是AGI的新「三駕馬車」
    即使我們沒打過棒球,我們也能想到這些東西,因為我們對這個世界是如何運作的,以及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有著深刻的理解。雖然沒有棒球經驗,但是我們見過類似的擊打行為,看到棒球時,我們能將之前的知識快速遷移到這個場景下,而這是當前人工智慧不具備的。
  • 百度推「一次包會」模型:「一次性」教會智能體認知新事物
    在雷鋒網旗下學術頻道 AI 科技評論的資料庫項目「AI影響因子」中,憑藉百度 PaddlePaddle 開源平臺負責人王益專訪、百度數據可視化實驗室的成立及NLP 團隊在微軟 MARCO 閱讀理解數據集上的突出表現、被ACL 2018 接收的論文「Interactive Language Acquisition with One-shot Visual Concept Learning
  • 如何用「邊寫邊搜」寫論文?
    從閱讀到寫作,如何用 邊寫邊搜打造你專屬的 高效 文獻閱讀和論文寫作系統?邊寫邊搜是致力於成就效率愛好者的一款知識服務工具,提供 資料管理、聚合搜索、在線閱讀、一鍵引用、筆記摘錄、模版管理、協同創作、報告加速 等功能。「在線精讀」是一款基於雲服務的分屏閱讀和筆記應用,邊讀資料邊做筆記,打造個人專屬的高倍速閱讀理解體系。
  • 自我意識「蓬勃生長」的青春期,如何真實地面對自己?
    「自我」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例如驕傲、自滿、自卑等等,但它最為主要的影響是會蒙蔽你的理解能力。如果你被「自我」控制了心智,就會切斷與真實世界直接可靠的聯繫;相反如果你能夠擺脫「自我」,就能直面現實世界,尊重事物運轉的客觀規律,也能夠更加清楚地知道什麼是目前可能做到的、以及未來如何向前邁進。
  • 「魔獸」二十年,它如何成為一代人的文化符號?
    」,刊發於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傳染病》上的論文就將此次疫情與當年遊戲圈赫赫有名的事件聯繫起來,甚至於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也特意向暴雪請求得到「墮落之血」傳播的數據,以研究應對現實世界中的疫情。  在懷舊副上線的「時光徽章」,本意是作為平衡遊戲中金價而上線,然而沒想到是,如今卻成為了玩家之中類似「股票期貨」的金融產品,甚至出現了大盤走勢圖。
  • 【先知性信息】2016年預言「但以理」及「約瑟」將步入七山重要位置
    點擊上面藍字「絲路之旅」,再點擊「關注」,即可收到平臺每天發出的信息【先知性信息】2016年預言「但以理」及「約瑟」將步入七山重要位置摘自:國度復興報(香港)自1999年起,先知性長老使徒會(Apostolic Council of Prophetic Elders)每年於新年前聚集
  • 吳聲:只有新物種爆炸,創新才能成為節慶丨新物種爆炸(青島)創新發布
    在8月9日的「新物種爆炸·吳聲商業方法發布2020」中,吳聲發布了「場景紀元」4大方法、12大預測。在變化如影隨形的2020,「新物種爆炸」首次走出北京,與「新物種」相聚2020青島創新節。創新節以「創意創新,創造創業」為主題,通過集聚創新要素、弘揚科學精神、展現工匠品質,為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投資人、創業青年等科創人群搭建展示交流科技合作的平臺。「新物種爆炸(青島)創新發布」,期待從商業方法到產業實踐,共創新物種成長生態。
  • 「量子」的世界總有一些很獨特的性質,實在是難以讓人理解
    「量子」的世界總有一些很獨特的性質,實在是難以讓人理解,比如「光」怎麼可能既是一種波又是一種粒子呢!比如一個物體怎麼可能同時處於兩個不同的位置呢!比如「測不準原理」是不可能同時知道一個粒子的速度以及位置的!再比如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兩個相距遙遠的物體竟然瞬間就能夠互相影響。「量子」的世界似乎總是如此不可理喻,其中最有名的就要當屬——「擼小貓的思想實驗」。
  • 「UFO」的科學研究報告
    「UFO」是一個包含範圍極廣的概念有人認為,外星人想要從遙遠的宇宙另一端飛向地球,它們肯定需要一艘宇宙飛船,當我們在空中看見一些來歷不明的可疑飛行物時,它們都極有可能就是外星人的飛船,這些來歷不明的可疑飛行物就是「UFO」。不明飛行物「UFO」真的就是外星人的飛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