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賽道悖論之年:「娛樂至死」的抗爭

2020-12-05 虎嗅APP

微信也要「付費」了。

1月15日,微信宣布訂閱號付費功能正在進行灰度測試,符合條件的運營者可以對原創文章的部分或全部內容設置付費閱讀,也讓「知識付費」再度成為知識賽道的熱詞。

不過微信並非是第一個炒熱「知識付費」概念的玩家,僅僅在2020年的跨年節目中,就有羅振宇、吳曉波等知識分子的「跨年演講」,各種付費內容層出不窮。

與之對應的背景是,在信息大爆炸的當下,本以為新知識的獲取迎來了「電梯模式」,只要連接了網際網路就有源源不斷的信息湧入。可在浩如煙海的「知識海洋」裡,想找到有價值的知識和信息,卻等同於「攀巖模式」。

同時信息的急劇膨脹和極其迅速地傳播,讓「知識就是力量」的舊秩序面臨被異化、崩塌的威脅。而在求知慾的本能驅使下,越來越多人患上了「知識焦慮症」,在無限非我信息的洗禮中,像是一個恐懼黑暗的孩子。

流量左右的市場:都在琢磨如何「殺時間」

問題出在了哪?

網際網路成了連接人與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同時也是商業的修羅場。

過去20多年中,網際網路讓人印象深刻的無外乎一代又一代巨頭的崛起與衰落,以及一個又一個造富神話的出現,而流量始終是左右格局變化的關鍵力量。

可在2016年前後,網際網路的用戶規模逐漸飽和,在「流量=用戶數×用戶時長」的規則中,儘可能多的佔領用戶時長成為一種共識,「殺時間」也就成了產品經理們討論的焦點,內容娛樂化等趨勢漸漸盛行。

2015年,由「GIF快手」變身而來的快手,終於趕上智慧型手機普及和移動流量成本下降的東風;2016年,網紅papi醬憑藉3分鐘短視頻的市場價值,獲得了1200萬的投資;同樣是在這一年,今日頭條內部孵化出了抖音,6個月後日活突破百萬。

隨之而來的,百度推出了好看視頻和全民小視頻,騰訊也再次啟動了微視......

快手和抖音的快速崛起,代表了基於算法和短視頻內容的「殺時間」模式的成功。這種方法論在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進入視頻時代之際,風頭正勁:號召億萬網民參與者短視頻的內容生產中,只要你的作品夠「奇葩」,在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分發機制下,就有機會在平臺的助推下走紅,然後賺到遠比普通工作豐厚的回報。

在這樣功利性的模式激勵下,一場全民性的「造富夢」被喚醒。

結果就是,只要你打開某些短視頻APP,無須刻意選擇和搜尋,一個個活色生香、動感搖曳、搞笑逗趣的視頻就被推到眼前,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獲得愉悅感,可謂是現實版的「自嗨五分鐘,人間兩小時」。

一些人不自覺陷入了娛樂的「陷阱」,閾值被不斷提高,不斷尋求更「刺激」的內容得到快感,最終活在了精心編織的「信息殼」裡;另外一些人試圖打破既有規則,摒棄那些對知識結構無益的內容,進而在過載的信息中「掙扎」。

其實布熱津斯基早就用「奶頭樂」的理論警示過我們:

由於生產力的不斷上升,世界上的一大部分人口將不用也無法積極參與產品和服務的生產。為了安慰這些「被遺棄」的人,他們的生活應該被大量的娛樂活動填滿,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避免少數既得利益者和大多數底層人士的衝突。

赫胥黎也曾在《美麗新世界》中表達過這樣一種憂慮:「人們會漸漸愛上工業技術帶來的娛樂和文化,不再思考。」

只是在流量為王的時代,在商業利益的誘惑下,在「殺時間」成為網際網路新法則的時候,「娛樂至死」早已盛行,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卻遲遲沒有到來,全民性的知識焦慮卻是事實。

知識膠囊只是藥引,一個「羅振宇」遠遠不夠

短視頻初興的2015年冬天,羅振宇正在緊鑼密鼓地準備自己的一場重要演講。當年12月31日晚上,羅振宇登上舞臺,以「時間的朋友」為題,開始了他的第一場跨年演講,也開創了「知識跨年」的新範式。

某種程度上說,「羅振宇」成了知識付費的代名詞,同行者還有吳曉波、樊登、李善友等等,他們信誓旦旦要「讓知識成為每一個人的力量」,用高頻發布的產品和巡演,按摩公眾知識焦慮的痛處。

雖然有媒體用「降溫」來形容2020年的知識跨年,但百度搜索指數誠實的反映了民意:「吳曉波」的指數環比增長了152%,「羅振宇」的指數環比增長更是高達477%,遠高於去年跨年演講時的搜索數據。也就是說,「跨年演講」並不是一些媒體口中的討論驟減、頹勢立顯,反倒是遠遠超過了去年的聲量。

其次是門票的銷售。吳曉波跨年演講的票價從1980元到12800元四個檔次不等,並且還吸引到了獨家冠名商,收入恐怕不低於2000萬,絕不遜於一線的頂流明星。而有電視直播加成的「時間的朋友」,內場席位賣到了4580元,即便是看臺門票也高達880元,加上8個首席贊助和特約贊助商,收入可以比肩明星雲集的跨年演唱會。

金錢可能無法衡量知識的價值,卻是知識焦慮最直接的風向標,在信息過載的時代,知識付費可能就是「掙扎者」眼中的稻草。

許知遠曾經這樣評價羅振宇的生意:「一個賣膠囊的人,他把知識放在膠囊裡面。」這句點評不可謂不精確,「知識膠囊」所針對的正是知識焦慮症。

羅振宇們提示了一種信息爆炸的生態景象和娛樂至死的危機,只不過他們搭建的還只是空中樓閣,而不是基礎設施。這樣的藥終究只是治標,而不治本。

一方面,「知識膠囊」代表的二次販賣的知識,並非知識本身,它起因於信息的碎片化,卻不解碎片化的問題——那些音頻課程本來就是碎片化的產物而非解決方案,所以註定不是知識的完整面貌,甚至不是本來面貌。

另一方面,「知識膠囊」很容易生產大眾與精英之間的「夾生飯」,對於垂直深入的需求它營養不夠,對於廣泛而不帶功利目的的知識普及,它不接地氣。

當然這不意味著「知識付費」這股風潮颳得沒用。「知識焦慮」乃至「販賣焦慮」或者說「知識付費」是一場合謀,是需求端與生產端的共識。雖然一定程度上可能藏著個人功利的私心,但到底是針對「娛樂至死」的一場抗戰。

只不過,它不是「終極答案」。

關於「終極答案」:基礎設施與劣幣良幣之爭

贏得戰役勝利的「終極答案」在哪?

或許存在於一個所有秩序的底端——基礎設施。

時間回到新千年的開端。樸樹在《new boy》中唱到:

快來吧奔騰電腦,就讓它們代替我來思考,穿新衣吧,剪新髮型呀,輕鬆一下WINDOWS98。

2000年的《New boy》,可以毫不費力地把熱愛獻給奔騰電腦和Windows98。在他的世界裡,網際網路還是那麼新奇。那時候,網際網路代表的是打開新世界的窗口,是包藏著遠方的信息和知識的信封。

正是在2000年前後,中國第一代網際網路公司相繼建立。1997年網易成立,1998年搜狐、新浪、騰訊成立,1999年馬雲創立阿里巴巴,2000年,李彥宏在北大資源賓館創建百度。

網易、搜狐、騰訊、新浪四大門戶,以及以搜索起家的百度,他們解決的,正是人與信息的連接問題,是入口和距離的平等——讓每一個PC終端的用戶,都平等擁有獲取信息的權利和機會。

在此後的許多年,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曾經多次講述百度的創業初衷,他提到「讓人們最平等便捷地獲取信息,找到所求」,就是百度從創立之初要實踐的使命。

2010年,搜索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第一大應用,印證了搜尋引擎作為PC網際網路時代獲取信息和知識的基礎設施的地位,以及中國網民的信息與知識獲取已經切入「電梯模式」。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移動時代的App風暴來襲,網際網路生態從開放走向封閉,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內容生態的分化。獲取信息和知識的基礎設施,不再是「搜尋引擎+整個網際網路」,而是多個「搜尋引擎+超級App+自營生態」的不確定合集。

百家爭鳴,自然是好的,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夾雜劣幣的流量之爭。從這個意義上講,碎片化、低質化是移動生態競爭過程中必然出現的過程性現象。這個過程性現象帶來的,就是「知識焦慮」的規模性顯現,以及信息獲取的「攀巖模式」。(當然這不意味著PC時代不存在信息噪聲,但移動時代內容生態競爭帶來的信息爆炸,到底是PC時代所不能比擬的。)

重新回到命題本身。知識焦慮的解決,說到底要解決的是兩個問題:一是內容,二是分發,換言之,即入口與生態。

巨頭與大戶們都在行動。

騰訊將內容和社交關係鏈融合,比如微信中的「看一看」,嘗試幫助人們與自己的社交好友建立相同的認知體系,繼而緩解與社會脫節的焦慮。而今訂閱號付費功能的灰度測試,則在嘗試提高知識獲取門檻,繼而將優質內容進行人為篩選的路徑。

百度在擁有知道、百科、文庫等知識產品矩陣的基礎上,推出了信息流,嘗試著主動檢索加智能推薦的方式,幫助人們獲取信息。

知乎等知識付費平臺希望用戶可以專注於讀書,並發明創造出了領讀模式:在別人的引領和監督下,驅動用戶在一定的時間裡讀完一本書……

或是回歸最傳統的學習方式,或是利用社交關係指引方向,又或者是在讀書等活動中轉移注意力,這些方法論都不缺少存在的根據,然而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之一是:知識從來都不是洪水猛獸,焦慮的根源仍在於分發過載,導致人們在煙塵化的信息中難以找到有價值的信息,解鈴還須回歸到內容的分發路徑上。

「2019百度知識峰會」上披露了這樣一組數據:百度知識內容的日均搜索量已達到15.4億次,百度知識垂類產品每天服務用戶突破2.3億,用戶日均瀏覽總時長超過6.3億分鐘。

從中可以讀出的有效知識點是:搜索仍是多數網民獲取信息和知識最高效的渠道。對比單日15.4億次的搜索量,宣稱有3000萬用戶的「得到」,無疑屬於知識分發的垂直方向,而搜索則是更加大眾化、市場教育成本更低的選項,也是解決信息過載問題更有普適性的方案。

另一方面,優質內容才是根除知識轉化效率低下的不二法門。哪怕是在尼爾·波茲曼筆下娛樂至死的時代,優質內容從來都不缺少規模龐大的消費群體。或許這也是巨頭們給出的解決方案,拒絕功利主義的學習,通過搭建與時俱進的知識與信息平臺,為用戶降低觸摸優質內容的門檻。

簡而言之,知識焦慮的「終極答案」從來都不是建立一個新世界。而是以更高效的渠道收攏需求,以優質內容對抗劣質信息,以優質的、高規模化的內容生態擔綱信息和知識獲取的基礎設施的核心架構,進而讓生態的免疫系統和共識性規則,去驅逐劣幣。

比如當視頻成為新的信息媒介時,優質內容也會順勢視頻化,當劣質內容佔據了流量變現的話語權,百度、騰訊等頭部平臺以及得到等知識垂類平臺也需加緊對優質內容進行更大的補貼。

「攀巖模式」之後,或許仍有一路風光的青雲梯。

寫在最後

按照QuestMobile在一份用戶報告中披露的數據:國內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每天花在網際網路上的時間已經高達6.2小時,阿里、騰訊、百度等頭部玩家佔據了70%以上的網際網路流量。

算一筆時間帳的話,除了工作、休息和基本生理活動佔用的時間,用戶幾乎把所有的業餘時間貢獻給了網際網路。「知識就是力量」到底仍然是網際網路的核心秩序,在信息與非我信息的洗禮中,我們都會是穿越黑暗的孩子。

相關焦點

  • 娛樂至死—老鼠烏託邦現象
    短平快的刺激會給我們帶來短暫的快樂,我們也總覺得能從中學到知識,懂得道理。但是當關上手機的那一刻,剛才究竟看了什麼東西我們都記不起來。久而久之,時間浪費了,人也廢了。而創作者更不會在乎觀眾看了什麼,只在乎他所要傳達的信息是否深入人心並且無人深究。
  • 娛樂至死—老鼠烏託邦現象
    短平快的刺激會給我們帶來短暫的快樂,我們也總覺得能從中學到知識,懂得道理。人們轉而在娛樂裡面尋找快樂,起初還會記得自己是放鬆一下,但當人們在娛樂中得到輕鬆也會收穫自我認同的滿足感。娛樂至死,最大的危害在於傳播了錯誤的價值觀,尤其危害青少年。
  • 微博熱搜被約談,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存在?
    不過,在微博熱搜被約談背後,我更關心: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存在?「娛樂至死」的快樂背後,是巨大代價「娛樂至死」的觀點,出自美國媒體文化研究者、批判家尼爾·波茲曼。1985年,尼爾·波茲曼出版了《娛樂至死》一書,解析了美國社會由印刷統治,轉變為電視統治的過程,深入剖析了以電視為主的新媒體對人思想認識、認知方法乃至整個社會文化發展趨向的影響,告誡公眾要警惕技術的壟斷。
  • 「娛樂至死」的七大危害(圖)
    平時工作壓力大的年輕白領,被學業壓得喘不過氣的學生,最常選擇的放鬆的方式就是痛痛快快地「娛樂至死」——通宵達旦地看碟片、K歌、蹦迪、打麻將、玩電腦……專家告誡大家:過分貪玩非但不能放鬆身心,而且對健康損傷極大!
  • 情節記憶與娛樂至死
    說說當中一個名字:情節記憶,聯繫到幾年前拜倒的《娛樂至死》,似乎又有點新意。所以讀這段的時候,想起來若干年前分享的《娛樂至死》。自從電視普及之後,民眾的邏輯會直線下降——因為任何新聞都不會超過三分鐘,前面剛看到領導人訪問,接著就是戰爭,然後就是娛樂八卦——之間毫無聯繫,而看過之後人也沒有任何記憶。電視辯論越來越短,不像19世紀中葉,人們可以連續幾個小時聽雙方辯論,而每一次發言都會有30-40分鐘。那時大家可以深入地討論一個抽象的概念——而不像後來逐漸發展到粗暴的罵街。
  • 最早一位娛樂至死的古代帝王——夏後啟
    一、上古祭祀之樂古代的帝王都有很多娛樂項目秦漢以後的自不必說。上古三代的時候,君主的娛樂似乎也很盛,至少從伏羲、神農之時就有各種樂舞,比如《樂書》《樂緯》等書裡記載:伏羲之樂曰《立基》《駕辨》,神農之樂曰《扶黎》《下謀》,祝融之樂曰《屬續》,黃帝之樂有《雲門》《大卷》《鹹池》,少昊之樂曰《九淵》,顓頊之樂曰《五莖》(一說是《六莖》),帝嚳之樂曰《六英》(可能和顓頊的《六莖》是一回事),帝堯之樂曰《大章》,帝舜之樂曰《大韶》(《九韶》),大禹之樂曰
  • 「真快樂」APP成黑馬選手 殺入零售娛樂化賽道
    以娛樂化零售與傳統實體零售業有著本質的區別,它的突出特點在於讓購物不再是單一的買賣模式,而是更加看重整個消費過程的體驗感,讓人們在消費過程中感受到品牌傳遞的快樂因子,實現商家快樂賣,消費者快樂買。最近,就有一個娛樂社交的全新購物APP「真快樂」出現在大眾面前,不僅引發行業的廣泛關注,更以「逗趣」名字吸引了全網的熱烈討論,並一度衝上熱搜榜,贏下開局之戰。
  • 從「外祖父悖論」到廣義相對論,知識趣化,《奇怪的知識增加了》
    這個設定,應該跟物理學上的「外祖母悖論」有關。也有稱做「外祖父悖論」。悖論情形:假如你回到過去,在自己父母親出生前把自己的祖父母殺死了。但此舉動會產生一個矛盾的情形,祖父母被殺,你的父親或母親就不會出生,也就沒有了你,那你又怎麼能回到過去殺了祖父母呢?如果現在我們真的能夠穿越到過去,是沒辦法規避這個悖論的。
  • 破解物理學四大神獸之薛丁格的貓悖論
    不信請看天才物理學家薛丁格在1935年提出的「薛丁格的貓」悖論。 設想在一個封閉的匣子裡,有一隻活貓及一瓶毒藥。 薛丁格的貓悖論最厲害之處,是他想把微觀領域的量子世界不確定行為擴展到宏觀世界,想將微觀不確定轉化為宏觀不確定,
  • 小知識科普——羅素悖論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小知識——「羅素悖論」。
  • 《命若琴弦》:悲傷的敘事基調下,充滿了對生命悖論的叩問和哲思
    那意義本非與生俱來,生理的人無緣與之相遇。那意義由精神所提出,也由精神去實現,那便是神性對人性的要求。這要求之下,曾消散於宇宙之無邊的生命意義重又聚攏起來,迷失於命運之無常的生命意義重又聰慧起來,受困於人之殘缺的生命意義重於看見了路。 ——史鐵生2010年12月30日,史鐵生和往常一樣做完透析,在妻子陳希米的陪伴下回了家。
  • 成人英語賽道的「至暗時刻」
    初期佔領不少市場份額的線上成人英語培訓機構51Talk,從2017年起明確了「K12+菲教+下沉市場」的轉型策略,截止2019年底,成人英語業務佔比已下降至10%以下。2019年11月,美聯英語衝擊美股獨立上市失敗,估值打折七成多出售給EdtechX(特殊功能收購公司)尋求間接上市。
  • 娛樂至死:網紅時代的新曼聯暗黑四天王
    這座城池,軍著赤甲,所到之處寸草不生,敵人聞風喪膽,稱之為「紅魔鬼之城」。那時的紅魔鬼之城,有老帥弗爵統領,此人面容慈祥,卻實為世界上最具實力的將領之一,領軍紅魔鬼之城超過二十五年。西元2009年,軍中戰神羅總裁轉投伊比利亞半島皇室陣營,弗爵順勢重新布陣。就這樣,「暗黑四天王」正式上位。
  • 澳大利亞女子在與乳腺癌抗爭近十年後,選擇以安樂死方式結束生命
    來源:綜合時間國際視頻報導近日,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一位名叫Kerry Robertson的女子,在與乳腺癌抗爭了近十年後,選擇以安樂死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是該州《自願協助死亡法案》生效後的首例安樂死。Kerry的女兒說:「她的死美麗而平靜,這就是她想要的離開人世的方式。」
  • 數學中的悖論
    在此基礎上,人們構造了一個與之等價的「永恆的說謊者悖論」。埃利亞學派的代表人物芝諾(約490B.C.—430B.C.)提出的有關運動的四個悖論(二分法悖論、阿基裡斯追龜悖論、飛矢不動悖論與運動場悖論)尤為著名,至今仍餘波未息。
  • 時間悖論
    本文我們見到回顧一些有關時空的悖論,看看我們能否找出電影中存在的明顯bug,呵呵。祖父悖論例子1:A回到過去,在A的祖父結婚前殺死祖父。既然A的祖父已死,就不會有A的父親;沒有A的父親,也不會有A。既然A不存在,就不可能回到過去,殺死A的祖父。時間是一條發展中的線,你所做任何事情都存在因果關係。
  • K11打造大灣區突破性零售餐飲娛樂地標項目 「11 天空」
    K11將負責11 天空的運營,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多元化布局及創新科技,項目將成為香港最大的零售餐飲娛樂地標,連接整個大灣區,為旅客、消費者及企業帶來嶄新零售、餐飲、娛樂體驗,以及優質的財富管理和健康服務。11 天空將於2022年至2025年期間分階段落成。
  • 娛樂至死的流量時代,吃瓜群眾的人生誰來負責?
    娛樂至死,看戲歸看戲,吃瓜群眾,請你清醒一點。02這是個數據和流量稱王的時代,大家都知道。但有的人就說了,我刷微博就是為了好玩,娛樂而已。但你刷微博時的快樂真的是快樂嗎?其實不是。竇文濤在《圓桌派》裡對快樂有詳細的解釋:「我們總說快樂是因為大腦產生了多巴胺,多巴胺是傳遞快樂的。是不是呢?是,但不夠準確。
  • 悖論與冰山理論
    在第一章中,我們將享受破解一些著名悖論的樂趣,無需用到任何科學。隨後我們將繼續探討我所挑選的九則悖論。每敘述一則,我將抽絲剝繭揭開其奧秘,並說明如何破解它,解釋其基本邏輯,顯示其謬誤以及它何以不再是真正的問題。這些悖論都很有趣,不但有知識的精華在其中,也有解決之道等著我們發掘。
  • 薛丁格的貓是死還是活?| 知識周刊
    2007年獲英國皇家攝影學會授予榮譽會員資格。著作超過30本,包括《歷史:從文明之初到今天》《時間之書》等。今天讀書君就為你選取他的作品《薛丁格的貓:改變物理學的50個實驗》中的一部分,看看這位英國科學家筆下的這隻神奇的貓,是死還是活呢?